法务职业在有力崛起:严资格多能力稳收入及综合优势

你知道一个优秀的法务应该具备什么技能吗?

你知道法务的薪酬大概是在什么水平吗?

法务相比律师等职业,它的优势有哪些?

一、重要证书

国家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担任公证员和取得律师资格都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由司法部统一颁发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其他法律职业对该证书没有硬性要求。

此证书应该是法学专业最重要的证书了。国家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后取得相应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根据适用范围分为A、B、C类)。

以2016年司考为例,国家司法考试合格分数线:全国合格分数线为360分,全国放宽报名学历条件地方合格分数线为315分。证书分类如下

LegalEnglishCertificate(法律英语证书)简称LEC。LEC考试能够从科学的考核指标衡量法律从业人员专业英语的掌握程度。法律英语证书是从事涉外法律服务工作人员专业英语水平的权威证明,通过考试并取得LEC证书也是赴美攻读法学专业及取得美国律师职业资格的可靠保证。虽然此证并非必备证书,但若法务人员接触的涉外业务比较多,有了这个证书会有一定加分,更有利于树立专业的形象。

二、优质法务需具备的能力

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是法务存在的根本原因。法务本质上是一门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职业,与法学教授、仲裁员等截然不同。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多的是包含了法律因素在内的商业问题。例如,合同审核,不仅是从法律上提出修改意见,而且要从交易上提出有效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反应了法务的能力高低。在一个收购项目,如一名初级法务从未接触过类似操作,虽然收购中可以用到的法律知识,跟资深法务掌握得相差不远,但没接触过的初级法务是完全无法顺利完成项目的。这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区分,而不是掌握法律知识的区别。

法律分析是解决问题的专业基础。法务毕竟是以法律专业为谋生手段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是赖于谋生的工具。法务的法律分析,同法学研究者的法律分析是不一样的。法务是对商业问题进行法律分析,要结合商业背景、商业目的等进行分析。如,一份商业地产租赁合同中,作为出租方,要考虑承租方的经营是否可持续,其业务是否能有足够的利润回报。不是出租方博爱,而是出租方要考虑其物业的收租和未来升值的价值。反应到租赁合同中,就会有出租方可对承租方的经营情况进行监控,并设置相应条款,以便在承租方经营不善时,可追究其违约责任,甚至解除合同。这样的条款设计,就反映了法务分析的角度不同于法学研究者。

法务处理的大多数法律事务,进行法律分析时,一般不会有很深奥的法律理论。基本上是对法条的理解,与官方本意一致即可。法务处理的法律问题,只在特殊情况下,需要深入到法条背后的法律理论。如,在提供控股股东套用公司资金的后果如何的咨询时,会用法人人格否认法律制度来解释为什么股东的有限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不适用了。

法务进行法律研究的方法,也是偏实务化的。如案例法,在其他案例中找到解决办法。循证法,向有关行政机构、主管机构确认。研讨会法,通过召开研讨会集中解决。外脑法,借助外部专家。

交流的技巧和效果,往往会大于法律知识和技能带来的效果。很多企业总法务已基本不处理任何法务业务了,用时最多的事便是与老板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法务部全体人员进行沟通。很多律所主任或高级合伙人,也不具体承办案件,他们只负责谈案和分案,办案则交给团队。这便是有效交流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某些场合下,口头交流是比书面交流更重要的技能。如果不能在几分钟内说清楚某个商业问题背后的法律问题,那会被老板和上级认为不专业。这样是无法树立专业权威的。

提供咨询其实是法务的日常主要工作。大多数咨询是上级、同事为确认某件法律规定,共同讨论某个法律项目中产生的。如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要对某个员工进行处理,基本上就会来问一下怎么做、强行处理的后果等等。

法务,在回答这些咨询时,不是简单告知法律规定,而要先问一些背景问题。企业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是谁的意图,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很多咨询的回答,不是法律层面的,而是商业决策层面的。

谈判对于每一家企业来说,都属于重要事务,也是发挥法务价值的重要一个体现,法务必须重视。在每一次收购、诉讼和解、劳资对抗、项目合作、重要合同签署的过程中,都会涉及谈判。

谈判可分为交易式谈判和对抗性谈判两种。交易式的谈判就是大家商量如何把谈判事项完成,各自应当承担什么,应当享有什么,目标是一致的。典型的体现在股权收购、项目合作等法律事项上。对抗性谈判就是你有我无、你进我退的谈判,典型的体现在诉讼、争议解决、一次性买卖等事项上。很多企业法务对此没有基本的认识,认为谈判就是要把对方搞定,把对方当作假想的敌人,抱着这种态度去谈判,很多交易由于律师的介入而变得复杂起来。

谈判的准备工作特别重要。在大型收购合同条款的谈判中,必须熟悉每一个条款的位置、含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对抗性谈判中,谈判方案、谈判底线,事先都得设置好。谈判小组的分工,事先也可先排练一下。对于对手可能出的招,要有个预测。

对于出现的企业争议,法务都应有能力深度参与。法务首先要熟悉诉讼或仲裁的程序和时限。流程、时限等程序法律规定,是法律实务人士以外的人最不了解,也最为依赖于法律人士的地方。法务对民商事涉及的任何事项的程序法方面问题的熟悉,对于提高专业性特别有帮助。这是很多法务和律师容易忽略的地方。

诉讼或仲裁,是没有哪一方会百分之百的胜或败的,只有跟老板的预期和底线是否相符合,老板是否愿意接受或是否能承担的问题。因此,诉讼结果真正是什么样不一定重要,更重要的是诉讼结果是否跟老板预期一致。作为企业法务,在这方面,多沟通是非常有益处的。包括委托前、处理过程中以及结果出来后,都应该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沟通。

另外,很多时候,诉讼或仲裁的结果,是法务决定不了的事。因此,必须把诉讼或仲裁的责任分担出去。比如说,内部法务可以在重要案件时,聘请行业内专家律师或有一定影响力和资源的律师。律师在处理案件时,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出具专家意见书。

职业道德的遵守,其实是企业信任法务的基石,千万不可小觑。企业某种程度上,就是委托人。法务维护委托人的利益时,经常会出现法律与道德的两难选择问题。如某法务在审核合同时发现,该合同可能是某高管对外输送利益的途径,那么是否该向公司报告呢?法务要站在哪个角度来看待这种冲突?这些到最后,都有个选择的问题。以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来考虑解决方案,是企业愿意见到的。难点在于法务,作为一个分散在各企业的群体,并没有像律师那样有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这一点有待于法务人自己的努力去推行。

职业操守意识的传达,有利于企业甄别优秀的法务。法务有意识地宣传自身的职业操守、职业精神,有利于增强法务的吸引力。因为这减少了企业的挑选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当然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三、法务薪酬福利报告

总体来看,本次调研结果显示,企业法务人员中年薪不足10万的占21.80%,年薪在10-25万的人群占45.86%,25-60万的法务人占21.05%,在60-100万的人群占6.02%,100万以上的高薪法务人占4.89%。经过数据推演,企业法务人薪酬的中等分位水平约为17.0万,中等偏下分位约为10.6万,中等偏上分位约为30.6万。

企业法务人员年薪分布

以下将从资本性质、所属行业、是否设有独立法务部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规模大小)等非个人属性层面分析法务人才薪酬,帮助企业法务人找到个人价值定位。

法务薪酬水平的行业地图

【关键发现】

消费品行业两极分化较为明显,10万以下的低收入群体与100万以上的高收入群体的比例分别是40%和10%;制造行业也出现较为类似的情况;

互联网企业法务人才年薪极少突破60万,年薪在25万以下的人员占77%,也是该项统计的行业中高薪人员占比最少的行业,这与大众的一般观念可能有所不同;

金融行业中年薪25万以上人员占比37%,60万以上的占14.3%,相对有竞争力;

地产行业年薪10万以下人员占比为各行业最低,但25万以上及60万以上年薪人员占比相比其它行业并没有优势。

各行业高薪人员占比

法务薪酬水平的资本差异

欧美外资企业法务人才薪酬领先,年薪在25万以上的人才占比为55.3%,60万以上的高薪人士占比最多,约36.2%;

国有企业和港澳台资企业法务人薪水相对较低,25万以下的人群占比分别是83.2%、80.6%,60万以上高薪法务人才在这两类企业中并不多见;

民营企业的薪酬水平仅次于欧美外资企业,年薪25万以上的人才占比为33.0%,60万以上高薪人才占比与其他外资(日资为主)相近。

各资本类型企业高薪人员占比

不同资本企业员工年龄分布

从不同资本企业的薪酬给付整体水平来看:

欧美企业在各年龄段员工的薪酬给付水平上均有明显优势;

港澳台资企业在40岁之前各年龄段的薪酬给付上处于市场低位水平,但40岁以上人员薪酬给付仅次于欧美外资,比较有竞争力;

国有企业在30岁以下员工的薪酬给付上处于市场中间水平,但在30岁之后的人员薪酬给付上增幅度较低,对于40岁以上的资深法务人才的薪酬给付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其它外资企业的代表为日资企业,在30岁以下员工的薪酬给付上处于市场高位水平,几乎和欧美企业持平,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与国企类似,随着员工工作经验的积累,薪酬的提升并不明显,总体而言待遇低于欧美外资,与民营企业接近。

从总体数据来看,对于企业法务这个专业要求较高的职业,不论在哪一资本性质的企业工作,职业生涯刚起步时的薪酬水平均不高,且涨幅不大;但到了30岁以后,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企业给付的薪酬待遇也水涨船高,属于职场中的高收入人群。这一结论,将在接下来对法务薪酬福利的纵向对比中得到证明。

学历对企业法务年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业生涯初期。

学历对初始薪酬的影响随着资历的上升而减弱,但高学历仍对法务职业生涯的上限有明显帮助。

海外教育背景更容易帮助企业法务获得高薪职位。

企业法务是否同时承担着管理职能,对年薪影响较大。

律所的工作经验对高端企业法务人才的年薪影响较大。

企业法务的管理角色对年薪影响较大

工作角色对法务人薪酬有较大的影响。法务部门的管理人员中,年薪达25万以上的人群占63%,其中百万年薪以上的达8%,而非管理人员年薪水平在25万以上的仅占18%。但由于企业对中高级法务人员的专业度要求较高,非管理角色的中高级及资深法务人员的薪酬水平并不比同级别的法务管理人员低,非管理角色的法务中也有4%的人员年薪在百万以上。总体来看,管理人员和非管理人员年薪分布最集中的区间都是10-25万。

企业法务人年薪分布-区分工作角色

律所的工作经验对高端企业法务人的年薪影响较大

外部律所律师的薪酬一般高于企业法务人员的薪酬水平。律师转In-house之后,律所的工作经验对薪酬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帮助法务获得更高的薪酬待遇。

另外,统计结果显示,由律所工作转做In-house的人群中,女性占到了68%;在年龄分布上,以30-35岁的居多,约占47%;民营企业和欧美外资更偏爱有律所或公检法等政法单位工作经验的法务从业人员,民营企业和欧美企业中这类人员占比分别为58%和45%。

律所转In-house人群特征-性别

四、法务职业的优势

跟其他法律职业比较,法务还是有它相对的优势:

具体点说,就是相对专业、相对稳定、收入相对较好。“相对专业”是跟从事非法律岗位的人来说(法律出身的人转行的很多),“相对稳定”是相对于律师而言,“相对高收入”是相对于法院而言。

人在职场,综合能力很重要。协调各种事务、与不同职业角色的人沟通,对于任何一种职业来说都十分重要。

进入公司,尤其是进入一个经营规范的大公司,可以比较好的训练自己的职业能力。公司法务部门是承上启下,跟不同部门、内外部机构打交道的地方,这有助于个人职业素养的提升。

从大机构出来的人,言行举止、接人待物、写材料都会更加有“范儿”,其实那是机构的整个氛围熏陶出来的。团队制或者师徒制比较鲜明的地方,都难以培养出这种职业范儿,除非有一个特别好又特别愿意带人的师傅,那是可遇不可求的。这个东西说来虚,但其实挺重要。

这一点是法务职业最大的可取之处,也最需详论。

市场经济中,对多数法律人而言,恐怕专业能力才是最硬的饭碗。现在一流院校和海外名校归国的莘莘学子们最爱的无非是一流律所、大型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的法务,还有法院。

大律所目前的专业细分非常严重,一旦进入某一个团队,很可能几年之内不分昼夜的帮助合伙人重复的做某一类业务,甚至某一类合同。北上广深法院的分工之细比律所有过之而无不及。专业分工理论上来说是好事,各有专长,充分为市场提供专业领域内更加精深的服务,但是对于新人而言,这种分工却有很大的弊害。

法律专业能力,可按照横的纵的两个方向来做个虚拟拆分。

横向看,不同专业领域的能力,比如普通民事领域、商事领域、公司合规内控、金融投资、行业领域,以及企业经营中常碰到的刑事问题,等等。这些看似宽泛的领域实际是法律人多少都要有所了解的。

这些东西虽然课本上都学过,但是要在脑子里形成真正的概念,没有几年的切身实践绝不能做到。可是现在能提供这种环境的岗位并不多。小律所事情杂,什么都能接触到,但是去了之后,履历不好看,再想提高一个层次确实很难。但大律所分工很细,都是某一行业的细分领域。而且多数待遇相对较高的非诉所,新人工作压力大,很多工作都是按照既有的成熟模板套。看着高大上,实际上领域过于狭窄,未必有利于法律思维和职业能力的训养。司法机构的细分也是如此。而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和企业的法务,接触的面相对更宽一些。

纵向看,可把法律工作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初级的辅助性工作,实质是在外围打杂;

第二层,基础性法律事务,比如撰写简单合同、信函等法律文件;

第三层,比较复杂的法律事务,起草或修改复杂合同、参与常规谈判、就比较专业的问题发表法律意见等;

第四层,处理疑难法律事务,比如就某领域重大疑难法律问题出具意见或者就复杂法律事务提出解决方案。

但实际上眼下大所的非诉事务,本质上都是复杂事务(简单事,干嘛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找律师审个合同),一个合同动辄五六十页,两三万字。新律师乍一看,觉得是个大山,心发颤,看上几个月,又觉得不过是个模板,复制粘贴抄抄改改而已。实际上,这些合同里的每个条款都是这个行业多年的积累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其中的许多条款都可细说由来,很可能是多位资深律师或者法务字斟句酌的结果(当然,那也不一定就写得好)。那些看似废话的东西即便确实是废话,它会写上去,也多半有它的原因。

直接接触所谓高端业务的新律师,缺憾就在于没有机会了解这些东西背后的东西。但是真正理解一个合同,一类业务,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这些条款背后的一切。这种直接一步到位高大上的典型后果是,有些看似经验丰富的律师一旦碰到非常规的事务,就无所措其手足,有些在非诉领域工作数年的律师可能写不好一个简单的租赁合同、调解协议(如果不让他百度模板的话)。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最基础的训练。那些简单的租赁合同、买卖协议、施工合同、承揽合同、往来函件、合伙协议,等等,便是一个法律人训练法律思维、培养职业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各类基本法律法规最好的素材。换言之,这是法律人的马步,可是现在很多人马步没扎过,就去练少林龙爪手去了。专业化分工如此细致的今天,能提供综合性锻炼机会的法律职业不是很多了。

市场化机构的法务是个不错的平台,公司多少会把新人当新人用,让新人逐步的干他能干的活,这个过程其实是公司在为法务的成长提供一个环境和平台。

在同类事务数量足够多的时候,专门的人提供专门的服务效率自然更高。这为深耕某一领域的专才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迫使所有法律人向专业化发展以便能为市场提供更为专业高效的服务。

律所和司法机构内部专业分工的细化实际上是适应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律师在这一发展趋势中实际上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他们一入行就被带入一个很细的领域,但并没有太多机会了解这个行业。

法务职业却是一个极好的切入某个专业领域的好机会。基于经验的自信,无他,无非就是见过,做过,知道什么地方会有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没见过,没做过,只是看到合同里写过,这么积累的经验岂不是很虚无。合同本是行业运作和法律人与行业互动而不断积累的结果,但竟然要通过这个结果去了解事物本身。效果当然不如打入敌人内部的好。法务是法律人了解一个行业最好的切入点,靠度娘、教科书和随处可见的合同文本库都不行。

这里也仅仅是相对而言。最自由的自然是成功的律师(定语不能少)。法务朝九晚五的日子,跟其他职业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相对于法官、检察官等职业,法务的市场转换空间更大一些。专业过硬的法务在企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域之间可相对平稳的切换,不用过度束缚于某一个“单位”,这是市场经济之下很重要的一种自由。

法务是法律职业中相对比较折中的一种职业选择,进可攻、退可守,有职业提升的空间和机会,职业转换自由度较高,同时也有相对较稳定的保障。如果能到比较好的行业或者比较好的公司从事法务工作,这些优势自然还会有更明显的体现。

所以,对于法律人,法务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喜欢这种生活模式,或者处于职业初阶的人来说,也许是相当不错的选择。但是做法务并不容易,在市场化程度高、专业性强的行业做法务工作更不容易,做好本职工作还能获得别人实实在在的认可更是难上加难。

THE END
1.35岁,已婚已育,行政人事工作有11年,想转行做法务来得及吗,法务网友(不冬)在线提问(35岁,已婚已育,行政人事工作有11年,想转行做法务来得及吗,法务工作好就业吗),欢迎大家在【职Q】互动问答平台在线交流。https://zq-mobile.zhaopin.com/zpdOutputQuestionForXZH/5374868
2.头条文章但有人会想,这都已经是从事司法行业了,还会选择去做律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现在的法官助理和检察官助理要想成为法官和检察官的难度系数非常非常的大,所以很多没有办法成为法官和检察官的法官助理和检察官助理,他们会选择转行做律师。 第二个选择是法务。但法务也分很多种,哪样的法务作为律师的职业起点更好呢?那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722224136323515
3.一文弄清传统软件开发与互联网软件开发的异同两年前,决定转行到互联网行业实际体验看一看,通过两年的观察总结以及实际亲身感受,我觉得我已经找到了答案,解除了心中的疑问,此文写给那些跟我有相同疑问的朋友。 相信很多在传统软件开发领域的朋友或多或少对互联网公司的软件开发有如下疑问:开发流程是怎么样的?人员组成是怎么样的?系统架构是怎么样的?成长路线是https://blog.csdn.net/yzf913214/article/details/106004545/
4.必一运动·(bbsports必一体育【买球、欧洲杯、手机版、app下载、登录入口、官方网站、网页版、平台、网址、地址、注册、娱乐】bsports必一体育,现在下载,新用户还送新人礼包?。bsports必一体育泰晤士:利物浦中场埃利奥特足部骨折,至少缺席至10月底http://www.xjwmhp.cn/
5.涉外人才培养(精选十篇)护理专业英语是涉外护理学生的必修课程, 是培养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核心课程, 是学生取得护理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必学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运用英语在国内涉外医疗机构或在域外展开护理工作的能力, 掌握涉外护理工作中涉及的常用词汇和句型, 精通相关医学缩略语;掌握医学术语的构词规律和医护英语应用文写作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7qk7va1.html
6.报告显示互联网人转行首选制造业趋势明显——中国青年网近日发布的《2023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显示,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人将制造业视作转行时的首选。 该调查由智联招聘发布。报告指出,随着互联网市场的逐渐饱和,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相比之下,制造业的对口岗位数量多、薪酬高,愈发受到求职人的青睐。 这一趋势是根据连续多年观察得出的。2022年春季想转行的互联网人才比例较2019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n/202311/t20231121_14919119.htm
7.“那个张颖,我联系到了啊”所以思前想后,我决定跨系转行。但即便是这个时候,我仍然没有考虑过涉足“金融行业”,我的计划是通过研究生阶段学习“公共管理”,寻求一份偏智库、政策类相关的工作。我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一个第三方的行业调研机构里做专家网络方面的工作。 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68660838e9f093e1548271f
8.无讼阅读律师如何转行做法务法务人员同律师一样,尽管工作环境不同,工作理念存在差异,但毕竟都强调专业和经验。律师转行法务时,最好能利用做律师时积累的某方面的专业经验,并在企业法务团队中尽量突显该经验优势。如曾做过多年诉讼的律师,到企业后,应偏向于诉讼部门。做过并购投资的律师,到企业后,应偏向投资合规与法律部门。笔者做过几年的执https://victory.itslaw.com/victory/api/v1/articles/article/f9ae2cf3-00a4-4b90-b235-aa000c591216
9.律师转法务的第二年(转行成功还愿,尽力解答面试相关问题其实在这次求职里,我最开始试图转过文案工作,跟着教程做作品拆解,认真做了作品集(也得到过大厂文案对作品的认可),就转行原因和个人情况写了求职信,当时太想摆脱法律行业,连4k的文案都去投了,毫无悬念的石沉大海,发现真的转不了之后,才心如死灰的继续投法务和律师的。 我去的第一家是个互联网中厂,清闲,双休,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315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