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职场乌托邦,去国企躺平就好了吗?

入职这家国企以前,我有两段工作经历,两家都是在境外上市的本土公司。毕业之后,从家乡满怀热情地卷到一线城市,我势必要跟那些留下来被父母安排工作的人活得不一样。我首选的工作岗位完全符合初入社会对打工的想象:连轴转的全国出差、熬夜修改标书到凌晨、周末节假日开会培训……每一帧奋斗的画面,都是一块人生拼图,拼凑出让我心满意足的职场冉冉新星的画像。伴随着“升职”,这一职场标志性成就事件出现,我以为我会在这条路上至少再干10年。

但想法的转变,总是来自身边人的影响,第一次见到艾丽的时候,她给我的印象是典型的江浙沪独生女,精致、干练、洋气。她大我5岁左右,海外硕士毕业以后一路卷到了30岁出头,职位到达总监级别以后,她开始主攻晚婚晚育这个新项目。

因为艾丽无法再像过去一样全身心投入工作,接下来的标准流程,但凡在职场摸爬滚打过的人都很熟悉,“三期”很快过去,她逐渐被边缘化,手里重要的工作内容逐渐被分走,公司领导像曾经提拔她一样,在公开场合频繁肯定提前物色好的她的继任者。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体面人,她在公司精心布置的分手“冷暴力”中,选择了主动离职。

3

随后,我开始了一场“田野调查”式的求职。

小雪是和我同年毕业工作的人里最先裸辞,开始GAP的。我在下定决心离职前,首先参考了她的经历。在干了三年索然无味的银行柜员后,小雪裸辞了,拿着这几年的积蓄,带着父母开始全国旅游,她信誓旦旦地拿出了当初高考考上985的决心,告诉我:“我想清楚了,宇宙尽头是公务员,旅游回来我就闭关复习考公。”

自从换了新工作,我们的日常沟通高频词变成了:哪家外卖好吃,周五下班约哪儿,以及周末刷哪座山。试用期刚过,她跟我总结说:“这工作别看钱少了点儿,可比以前舒服多了。”

基于小雪的经历,我基本上确定了两件事情:裸辞后背水一战考公务员是行不通的,以及国企中后台应该是个好归宿。

国企的社招岗位偏少,招聘信息分散,需要自己擦亮眼睛地找,但凭借过往做过的一些大项目经历,从投简历第二周开始,逐渐有一些机会联系上我。

这期间,我把面试机会分成几类:小公司的面试,是属于练手的,就当是聊天找找面试的感觉;岗位合适公司不知名的,只能用来搜集求职情报,任凭条件吹的如何天花乱坠,都不可当真;剩下的才是那些值得全身心准备的,想去的岗位。

一个年营收刚过10亿的互联网公司,已经自诩为X厂,招聘总监匆匆忙忙地进入面试间,还未完全收拾好自己在上一个面试中的情绪,刚坐下,便开始夸夸其谈公司这几年的发展势头如何之好。我们一起面带职业假笑,参观了半层楼,其间最让我惊讶的是,在一个离员工工位只有几米远的十几平米的区域,有被公司圈养起来,专人喂食的五六只宠物。“你可以感觉到,我们公司是非常扁平的吧,其实不瞒你说,我也才来几个月,但已经完全融入了。”

相比之下,另一家500强确实带有500强的直接感官。这里所有人都身着正装,面无表情地在走廊里来回穿梭。一个位置僻静的办公室外,四五位员工手里拿着打印出来的材料一言不发地站着,如果可以把他们的身高拉齐,那活脱脱就是一排整齐划一的乐高小人。我没忍住好奇心,跟HR打听了下这是在干什么,“排队等着进办公室跟领导汇报工作。”她习以为常地说。

经过这几个月的“田野调查”,我逐渐理解,职场这座开放式游乐场里的项目有很多,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规则,找工作其实就是找一个自己现在希望去体验的项目而已。旋转木马可能是幼稚的,但是它的安全系数很高的,摩天轮的视野是最好的,但它玩乐性最差的。但没关系,这都不影响它们拥有各自最匹配的人群。

4

在拿到最后这家国企Offer后,我没有立刻入职。一方面,HR发送了来的入职资料收集表,需要从头准备的资料有近20项,这些表格索要的信息,可以说除血型爱好外,几乎涵盖了我生活的所有,另一方面,阶段性的达成目标,内心还是有些抑制不住的雀跃,所以回家休息了几天。

国企、后台、无业绩指标、不应酬。我丝毫没有怀疑过,这就是我当下最好的去处,因为一切都是计划中的方向。

这是我头一次从事后台的岗位。其实所谓“中后台”,是个模糊的、大家口口相传的概念,泛指那些不直接给企业创造利润的岗位。前中后的区分,是有鄙视链存在的,前台往往是直接面向客户或用户的人,他们身负各种业绩指标,是为公司造血输血的核心部门,当然在公司里提各种要求的嗓门也是最大的;中台次之,以提供运营服务、解决方案等为己任,工作模式通常能直接服务到前台;后台泛指提供各种职能保障,以财务、行政、人力等部门为代表。

当下体制外的普通职场里,有个不明说的成长路径,那就是初入职场的前5到10年适合先干前台,在收入和职级都相对快速到达一定级别后,除极个别魄力非凡,成就动机超强的人会选择创业外,剩下的绝大多数打工人,一般都会琢磨着找个适当时机,申请“急流勇退”华丽转身去中后台。接下来,凭借前些年积累的一线经验和跨部门的人脉,以中后台“最懂业务”的职场人设,锁定一个向上汇报距离近,适合长待的工位。

这样的规划,严格说来并不算投机取巧。长期被业绩压力捆绑的岗位,给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加之年龄增长,精力远不及从前。投入产出方面,高收入回报是高强度工作的唯一兴奋剂,但市场“花无百日红”,谁都难以预料未来的趋势。这时候内部调动换岗位,或者直接换个工作环境,是人在职场中为了生存下去趋利避害的本能。

我遵循着自己经验主义下的各种求职原则,完成了一次待遇几乎没变化的跳槽。刚入职的几个月,尽管我也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但新工作还是给我带来了一些正面冲击。

首先,吃饭这等刚需问题被轻松解决了,就像大家口口相传的那样,国企提供了工作日的用餐便利,我不用再在早晨通勤的路上,绕路去麦当劳拿早餐。

同时,我在工作上的社会化定位发生了悄然变化。从在一线城市“不务正业”地漂着,摇身一变成了长辈们最喜欢的类型之一,这一转变的直接原因是公司每年有对口帮扶贫困县的任务,我开始可以远程承包家里的“米面油”用度。基于这个原因,我妈首次拥有了家庭战略核心物资,且不需要自己单独花钱去超市购买的体验,由此,我的家庭地位也有了一定提升。

我的人生同时还出现了一个新的NPC角色——工会。在我以往的工作经历中,都是人事部门兼着在做员工关怀的工作,公司大老板在把成本压缩到极致后,通常会在周末安排一些爬山,徒步,穿越海岸线等活动,这些活动看似在增进团队凝聚力,实则多半增加了参与员工们的吐槽力。那些痛苦的回忆,让我对所有的同类活动组织者都在心里默默打上过坏人的标签。

这次有点不一样,我头一次体会到了加入“工人大家庭”的温暖。公司员工可以按兴趣加入各个工会小组,工作日下班后可以去参加对应的小组活动,活动不限于运动、舞蹈等。客观说,这些活动组织得相对纯粹,并不仅仅因为某位大老板的喜好。

在岗位方面,来到后台后,工作几乎失去了以前悬在头顶的业绩和指标的压力,不用再每个季度末、半年度末、年度末,打着鸡血加班到凌晨。

如果说以前的工作是酒精饮料,痛饮后的次日,总有不适感,现在的工作就像凉白开,健康无害,但我慢慢也发现没人会举杯畅饮。

5

试用期通过后,在部门工作多年的老同事言传身教中,我渐渐掌握了在后台工作的生存法则,循此法则,足以对付工作中80%的妖魔鬼怪。

如此简单的工作模式,上手起来必然很快。当我琢磨着是不是应该进入下一步提升阶段时,老员工们开始提醒我,“别老想着一来就想改变什么,领导安排什么就做什么,不出问题就行了。”

在我的同事中,只有比我早来几个月,同为90后的方圆和我一样,因为所在岗位的发展趋势和成长性的匮乏,产生日渐感觉到与社会脱节的危机感。

方圆是一个利落的人——短发、淡妆,喜黑白灰。我时常觉得如果她有170cm的身高,气质和奢侈品海报里的模特其实是不相上下的。方圆本科毕业后曾有过短暂的一段科技公司的工作经历,现在是她从美国硕士毕业后回来的第一份工作。方圆是典型的J人,当年边工作边申请美硕,从语言考试、申请文书、包括一部分学费,都是自己一手包办。用最有效率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她工作的基本风格。在理清了工作逻辑和核心内容后,方圆很快把每周、每月例行报送的数据建立起了一套线上模型,以往在周五、月末需要一到两天的才能完成的例行工作,现在只需要两到三小时即可完成。

入职一年左右,我和方圆因为一个为期几个月的项目合作,日渐熟悉起来。有一天我俩一起晚上加班,四下无人时,我终于忍不住开口问她:“后悔来这儿不?”那时她正在飞速地修改Excel公式验算数据,她没有转头,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说:“被骗了。”

我和方圆代表了两种在30岁左右的年龄选择这条职业道路的女性。我是在目睹了互联网公司,无情地“次抛”自己的员工后,“不负众望”的退而求稳。方圆则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和才华,加上当初面试时,面试官所描绘的宏伟蓝图,坚信自己能在这儿做出点事情来。

说到招聘时的情景,她指着工位斜后方20米处的一个办公室:“就在那儿,那谁信誓旦旦地跟我说,现在是行业转型期,我们非常需要你这样的专业人才。”

现在,我们都不再谈论自己来到这里的初衷了。

日积月累,我逐渐领会到,方圆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在一个平稳运行多年的环境里,其实是一种高危行为。别人没做出来的事儿,她做出来了,侧面投射出的是同级别的人的无能和不思进取,而对于上级而言,越是先进且客观准确的工作工具,越是压缩了他们的主观决策空间。

不过好在与艾丽不同的情况是,方圆能力过硬,未婚未育,即便就业市场已经被各种自媒体渲染到,35岁左右的白领只剩下滴滴、外卖、快递的出路,方圆还是顺利跳槽到一个大厂工作。后来她告诉我,面试她的大厂面试官,在考察她的能力是否匹配的同时,还假装不经意地侧面询问了她的婚育计划。此外,面试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这里工作节奏很快,需要独当一面,你从国企出来的能适应吗?”

6

相比于方圆,客观说,这份工作之于我,目前看来还是发挥了两大作用的。一是让父母对外解释我的漂泊现状时,增加了一定的体面性,他们虽不了解我工作的具体内容,但顶着国企的名头,每日出入核心CBD写字楼,就算是坐在工位打螺丝,也为他们的熟人社交圈子增加了主动谈资;第二大作用则是让我在朋友聚会中,赢得了仍无法脱离996的前同事们的一些羡慕之情。大家表达的内容,主要在于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性,美化一些的说法叫作松弛感,或者更直白点说就是:加班少下班早。

更多时候,我并不在朋友聚会的灯光下,年底述职评估的时候,我开始在脑海里盘点这一年学到什么,做了什么。当我面对空白的PPT整理思绪,构思提纲时,右手却一直在停不下来地转笔,我头一次意识到这一年除了基于以前的工作经验吃老本,最大的收获竟然是熟背了各类公文的字体、字号、行间距以及请示文本的审批节点。

一到年末,年会也是在国企无法躲避的沉重话题。几乎所有的国企新员工都有过年会被“献祭”去表演节目的经历。虽然已经突破30岁高龄,但由于我仍稍低于公司平均年龄水平,属于标准的青年员工。即便这与我在网上感知到的年龄标签差距很大,但看着头发花白和距离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老员工,我脑补出各位年轻时都有过的在年会舞台上被献祭的经历,所以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

乖巧服从组织安排的我,提出的唯一诉求是,请不要让我当《歌唱祖国》节目的独唱。

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反抗的底气,提前屈服确实是明智之举。公司领导在审阅今年节目单的时候,突然作出指示,今年要“出新出彩”,短短四个字,让中层干部们纷纷开始抓耳挠腮,显然唱歌,朗诵等节目只能沦为沙拉碗里的打底蔬菜了。

然而,凭借令人折服的上传下达的高效执行力,我很快在楼下公共区域看到了在彩排舞蹈的六七个女同事,由于大家没有舞蹈基础,她们保守地选择了一首耳熟能详的新年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排练期间,她们唯一的舞蹈老师是——小红书。

春节放假前,之前在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伙伴出差来我的城市,我们约了个晚饭,在这次单独的沟通中,我没有再去包装我工作的松弛感,我对他说:“我感觉自己在被社会慢慢地淘汰。”

可能是一个离开了办公室,一个出差在外,我们都暂时卸去了平时的伪装。把共同朋友的职业路线也都摆出来分析了一圈,最后他给出了对我的诊断结论:继续待着就等于饮鸩止渴。

在我的家乡,曾经伴随着三线建设来到这里的“单位人”是这个城市里最具优越感的群体之一。我从小耳濡目染,他们是最先使用上天然气的,因为他们背后有一个大多以三位数字为代号的“大厂”依靠,而彼时绝大部分的城市个体,还在使用蜂窝煤。这些拖家带口扎根西部城市的三线建设者们,大多操着东北口音或者在家还讲着上海话,但他们身后那个时代的“大厂”的象征意义却与现在的“大厂”截然不同,随着三线建设而到来的大厂自带光荣的使命感,同时还散发着几乎所有人都渴望的稳定性魅力。

在我的记忆中,这种稳定性头一次遭遇被瓦解的危机,是下岗潮的来临。

当这群已经到了拖家带口年龄的人,突然被迫的,被推着走向社会时,他们的眼神中是带有一丝慌张的。有人干了十几年技术工,一直被称呼为刘师傅,王师傅,一转眼就站在超市的收银柜台里,成了被私人老板呼来唤去的老刘和老王。“自由”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没有经历过的坏事,因为它像一颗意外的石子,不仅击碎了原本完好的窗户,还引来了阵阵寒风。

7

我开始和父母提及想要逃离现在工作的想法,是在某个清明小长假回家的时候。虽然开口前,遣词用语已经被我反复包装,沟通态度也极尽平和,但是机关枪式的回应,依然扫射而来。

“现在有个稳定的工作多不容易啊,你就是毕业以后太顺,不知道珍惜。”

——我之前也996过好不好

“工作不都是这样吗?你坚持坚持熬上去就好了。”

——熬了上去的也不是我啊

“辞了以后想干吗?想好了吗?”

——暂时还没想好

……

这种熟人社会里的比赛竞技是一种很微妙的存在,如果大家差距太大,往往会疏远,很难促成比赛。通常我听到对于占据上风的一家的描述是:虽然他们家条件比我们好一些,不过……这里的后半句通常是对子女成绩、工作、婚育等情况的评价。之于熟人社会,比较完美的长久相处方式是,彼此综合实力不相上下,但各自又都在某些方面带有绝对的领先优势。

我家属于非体制内的家庭,生活水平有过起伏,拉通来看,还是属于沟通氛围平等的城市普通家庭。所以我知道如果我现在裸辞,比赛中我组的微弱竞争优势会顷刻丧失。基于60后家长几十年生活经验所总结出的人生赢家公式,他们向我反复强调,游离在主流社会体系外的漂泊一定是下策,女孩子在国企好好待着是一件非常政治正确的事。

其实这次回家,虽然抱有过能够得到支持的一丝幻想,但沟通主要目的还是基于礼貌性的尊重。既然无法求同存异,我还是开始慢慢和猎头接触。

这几年,为了不让自己的社会化能力“坐吃山空”,抱着“来都来了”的想法,我还是逼着自己在职期间考了一些目前所在行业的证书。这让我在时隔3年左右,再次刷新简历的时候,又能多写出几行字,如此乍看起来,还不算荒废。

本地的工作找不到,就打开格局看看外地的,思路打开以后,我明显感觉到心理上的焦虑感缓解了许多。就业形势相比几年前是要严峻一些,不过只要愿意走出去,我就权当是边找工作边完善我的职场田野调查笔记。

波伏娃说:“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方圆离开以后,有时坐在办公室,我会一边看着她空空如也的工位,一边想30多岁的职场女性,如果还想继续留在职场的牌桌上,不生育是否是保住职位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成为不了年薪百万挥斥方遒的高管,唯一的胜利标准是否只剩下在这个城市里找到一个可以躺平的工位?而所谓的自我职业追求,是否最终都只能与父辈们的期待妥协?

我记得之前和小雪,方圆聊内卷和加班的话题时,大家总是在疯狂吐槽中,透露着无可奈何。不过有一点,我们倒是都很确定,当我们在回顾过往工作经历,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地回答面试官的问题时,不必粉饰包装,能直接脱口而出的内容,好像并不是曾经炫耀过的松弛感,当然更不是自己能如何熟练地调整公文格式。

在见识过各种主动式,被动式跳槽的经历以后,我也意识到,职场这座开放式乐园对于30多岁的女性其实是没有一劳永逸的平台大道的,但同样的,也还绝不至于穷途末路。

不久前的某天,公司HR在内部通讯软件上留言,说因为3年合同即将到期,要约我沟通合同续签的事。

这次,我没有像以往一样迅速地回复,因为现在的我允许任何情况的发生,也不再去迎合他人的期待,这一次我想坦然面对自己。

THE END
1.35岁,已婚已育,行政人事工作有11年,想转行做法务来得及吗,法务网友(不冬)在线提问(35岁,已婚已育,行政人事工作有11年,想转行做法务来得及吗,法务工作好就业吗),欢迎大家在【职Q】互动问答平台在线交流。https://zq-mobile.zhaopin.com/zpdOutputQuestionForXZH/5374868
2.头条文章但有人会想,这都已经是从事司法行业了,还会选择去做律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现在的法官助理和检察官助理要想成为法官和检察官的难度系数非常非常的大,所以很多没有办法成为法官和检察官的法官助理和检察官助理,他们会选择转行做律师。 第二个选择是法务。但法务也分很多种,哪样的法务作为律师的职业起点更好呢?那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722224136323515
3.一文弄清传统软件开发与互联网软件开发的异同两年前,决定转行到互联网行业实际体验看一看,通过两年的观察总结以及实际亲身感受,我觉得我已经找到了答案,解除了心中的疑问,此文写给那些跟我有相同疑问的朋友。 相信很多在传统软件开发领域的朋友或多或少对互联网公司的软件开发有如下疑问:开发流程是怎么样的?人员组成是怎么样的?系统架构是怎么样的?成长路线是https://blog.csdn.net/yzf913214/article/details/106004545/
4.必一运动·(bbsports必一体育【买球、欧洲杯、手机版、app下载、登录入口、官方网站、网页版、平台、网址、地址、注册、娱乐】bsports必一体育,现在下载,新用户还送新人礼包?。bsports必一体育泰晤士:利物浦中场埃利奥特足部骨折,至少缺席至10月底http://www.xjwmhp.cn/
5.涉外人才培养(精选十篇)护理专业英语是涉外护理学生的必修课程, 是培养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核心课程, 是学生取得护理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必学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运用英语在国内涉外医疗机构或在域外展开护理工作的能力, 掌握涉外护理工作中涉及的常用词汇和句型, 精通相关医学缩略语;掌握医学术语的构词规律和医护英语应用文写作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7qk7va1.html
6.报告显示互联网人转行首选制造业趋势明显——中国青年网近日发布的《2023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显示,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人将制造业视作转行时的首选。 该调查由智联招聘发布。报告指出,随着互联网市场的逐渐饱和,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相比之下,制造业的对口岗位数量多、薪酬高,愈发受到求职人的青睐。 这一趋势是根据连续多年观察得出的。2022年春季想转行的互联网人才比例较2019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n/202311/t20231121_14919119.htm
7.“那个张颖,我联系到了啊”所以思前想后,我决定跨系转行。但即便是这个时候,我仍然没有考虑过涉足“金融行业”,我的计划是通过研究生阶段学习“公共管理”,寻求一份偏智库、政策类相关的工作。我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一个第三方的行业调研机构里做专家网络方面的工作。 https://www.myzaker.com/article/668660838e9f093e1548271f
8.无讼阅读律师如何转行做法务法务人员同律师一样,尽管工作环境不同,工作理念存在差异,但毕竟都强调专业和经验。律师转行法务时,最好能利用做律师时积累的某方面的专业经验,并在企业法务团队中尽量突显该经验优势。如曾做过多年诉讼的律师,到企业后,应偏向于诉讼部门。做过并购投资的律师,到企业后,应偏向投资合规与法律部门。笔者做过几年的执https://victory.itslaw.com/victory/api/v1/articles/article/f9ae2cf3-00a4-4b90-b235-aa000c591216
9.律师转法务的第二年(转行成功还愿,尽力解答面试相关问题其实在这次求职里,我最开始试图转过文案工作,跟着教程做作品拆解,认真做了作品集(也得到过大厂文案对作品的认可),就转行原因和个人情况写了求职信,当时太想摆脱法律行业,连4k的文案都去投了,毫无悬念的石沉大海,发现真的转不了之后,才心如死灰的继续投法务和律师的。 我去的第一家是个互联网中厂,清闲,双休,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315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