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漫长的春季。疫情的“倒春寒”让很多人的生活节奏被打乱,甚至停摆,居家时光又一次被无限拉长,或是减少了外出次数,又或者是足不出户。日子逐渐被繁杂与沉闷所填充。
但是,如能在这样的境况中,
保持心境的平稳、从容,也是门学问。
古人是如何保持淡泊心境的呢?
大概除了云游名山大川,
便是诗,酒,茶,
我们不妨从中借鉴些生活灵感。
苏轼曾云: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前不久,我们刚刚讲过“品茶”,
这次就来看看“酒与诗”。
酒,小饮怡情,大饮助兴,自古以来,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据考证,在河南出土的7000余年前的球状罐上,便发现了酒曲一类物质的存在,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发现了一些简单的酿酒之道。
成书于春秋时代中期的《诗经》,就已经多次提及酒或酒器,如《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又如《诗经·邙风·柏舟》所言,“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前者描写宴请宾客,后者则指出可以借酒排遣忧愁。
到了唐代,经济发达,人们安居乐业,饮酒之风大为兴起。诗人刘禹锡曾描述当时的盛景,“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这一时期,上至君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饮酒。
到了清代,最能丝丝入扣地展现中国流传千年的酒与人情文化的,古典名著《红楼梦》要算一个。
据统计,在全书120回中,共出现“酒”字580多次,描述的饮酒名目有二三十种,如年节酒、祝寿酒、待客酒、接风酒、饯行酒、中秋赏月酒、赏雪酒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对于酒的滋补功效、礼仪、酒品等的描写,也非常细致入微。
到了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少不了对于酒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张爱玲作品中,酒的频繁登场,啤酒、黄酒、鸡尾酒、香槟、广柑酒……
“四马路美女月份牌商店里买来的西洋画,画的是静物,蔻利沙酒瓶与苹果,几只在篮内,几只在篮外”。以酒烘托气氛,写情写景,十分了得。
直至现时,现代人已无酒不欢。年长者喜欢白酒、米酒,年轻人偏爱红酒、威士忌、鸡尾酒,有事无事,小饮一杯,尽兴怡情,实为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好物。
“岂有豪诗不豪酒,请君须饮及时杯。”在中华文化中,酒与诗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文人饮酒至愉悦时分,必吟诗以抒胸臆,品酒与作诗遥相应和,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诗酒文化。
从《诗经》开始以较大篇幅描述人们饮酒的场景,便可知,诗酒文化在2500年前便已萌芽。东晋诗人陶渊明则写下《饮酒二十首》,以酒明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饮酒之诗的诗人。
唐宋时期,对外文化交流频繁,文学创作也进入鼎盛时期,先有唐诗,后有宋词,流传千古。
“酒催诗兴”,唐代诗人尤喜饮酒,尤以李白、白居易等人为代表,据考证,流传至今的五万多首唐诗中,与酒有关的便近半,其中直接咏酒的诗句就有六千余首之多。
著名诗人杜甫更是写了一首《饮中八仙歌》,以描绘当时爱酒如命的“酒中八仙人”——即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位诗人。名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流传千古。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璀璨的诗酒文化,直至今日思之,仍觉余韵无穷。
无论是酒,或是诗歌,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是历经千年,仍旧以其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人们。
虚度君的案头,常年摆放着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经常在工作的间隙,或周末休息时,翻看几页,沉浸在唐宋风韵之中,心旷神怡。
而酒,也是必备之物,尤其是近日居家隔离时光较久,近一个月没有外出休闲娱乐,小酌怡情的时刻大为增加。
不妨跟着虚度君,把酒读诗,在足不出户的居家时光中,获得一点适意、放松的时光。做一杯特调鸡尾酒,聆听文化大家解读古诗,让心灵得到滋养,让精神充分松弛,浮生半日略得闲。
“把酒读古诗”
—虚度美学课堂特辑—
01DIY&品酒
六款经典鸡尾酒轻松学
*资深调酒师、大理山林草木酒馆主理人主讲
*足不出户,在家即可轻松DIY
*六款经典鸡尾酒,一次掌握
*掌握方式方法,可以调制出创意口味
*原价99,现仅售¥69,超实用调酒课
即可订阅
02听文化大家读古诗
叶嘉莹|给国人的诗词课
*特邀中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主讲
*59期研习心得,300+诗词品读吟诵
*100+历史与文学典故解读
*仅售¥128,重返唐诗宋词的美妙天地
订阅之后,如何随时学习课程?
订阅之后,根据跳转提示,进入:虚度美学课堂,即可随时听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