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的素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手,有毫厘千钧之力;他们的眼,有秋毫不放之工;他们的心,有不倦不悔之情。
他们执着专注,让平凡有了梦想的温度;
他们精益求精,让完美成为了永恒的追求;
他们一丝不苟,让责任跟上了担当的步履;
他们追求卓越,让创新镌刻了职业的使命。
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
技能大师
红云红河集团6个生产厂,拥有高级技师30人、行业特有技师341人。集团工会抓实职工建功立业工作,搭建技术技能成长、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劳模、技师的带头引领作用,持续推进“室站”建设。全集团共建立21个厂级以上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10个厂级以上职工技师工作站。这些“室站”,紧紧围绕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等中心工作,改进生产工艺和流程,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发明创造、“五小”等活动,为职工创新创效和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工匠精神的伟力:
把工作当成事业,用专注淬炼出时光的品质,以坚守琢磨出情怀的厚重。
器物有形,匠心无界。
完美诠释工匠精神
李云杰是这样一位工匠,平静、内敛,却时时透出力量。
作为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卷包车间中修组的一名修理工,他带领李云杰云岭首席技师工作室,成为卷包车间设备效率提升、技术创新的中流砥柱。
2021年6月底,昆明卷烟厂新引进两套卷包设备,外方公司正常调试一套,李云杰带领首席技师工作室成员自主调试一套。
调试过程中,李云杰团队发现外方公司在设计之初就存在缺陷。于是大家推翻原有机械设计,重新进行设计改造,一个月就调试完毕并生产出合格产品,开创了昆烟自主调试进口设备的先河。自主调试不仅工作效率高、节约大量原辅材料,而且通过调试,还培养了杨秀峰、张应龙等年轻技术能手。
团队成员龚海宁特别有感触:“以往昆烟进口设备的安装调试及技术改造,都是外方主导、我方配合,但此次设备调试,双方同台竞技、共同进行,李云杰及其团队不负重望,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李云杰说:“我热爱我的工作,每一次修理好机器,看着合格的产品还带着机器的余热,就如同我炽热的心一样。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我从工作中获得了无限的满足。”
人生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三字
从参加工作至今,吕忠一直在和设备打交道。
降耗、提质、排险、保养,在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卷包车间的每一次维修中,吕忠都尽量做到细致入微。
这些在外行看来有些单调甚至枯燥的重复性工作,对他而言却意义重大。“设备是为产品而生的,任何一台机器的一丁点问题,可能都会影响到产品品质。在我手上经过的设备,不允许出现一丝一毫的偏差。”
20世纪80年代末的曲靖卷烟厂,正在进行第一轮大规模的技改,第一次见到进口卷包设备的吕忠,既兴奋又茫然。“终于有机会可以亲手操作这些先进设备,但问题是一台设备我都不认识。”吕忠笑着回忆道,当时的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菜鸟”。
从“菜鸟”到红云红河集团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烟草行业技术能手、云岭首席技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吕忠一路成长,他的工作室被命名为云南省劳模创新工作室。
如今,已经拥有大师工作室的吕忠仍然以一名普通的修理工自居。
吕忠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外号——“吕冠军”,他获得大大小小竞赛冠军数十个。
“确定了信念就不要轻易去改变。不去拼,什么事情能做好?”在吕忠的人生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三字。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
“我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只是每天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已。”作为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的一名大师修理工,苏志有一颗纯粹的匠心。
1990年进入昆明卷烟厂工作,苏志初时只是一名普通操作工。他没事就在修理间摸索拆下来的零部件,从每一次修理过程中汲取养分,将各个机型构造铭记于心。“我很享受这份工作,不觉得累。”
成为修理工后,他悟出一个道理:修理不仅仅是维护,更在于优化和改进。
苏志的改造主旨不在于复杂精妙,而在于巧思,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彻底解决问题。
卷烟机的一个部件需要经常停机保养,但却很难清理,既影响机器运行,更影响生产效率。当时大家给出了很多的解决方案,如定制新的零配件、改进机械运动方式等,厂里最终还是采纳了苏志的意见,只需额外添加一个自清洁的配件,既节省了人力,又能以最小的成本解决问题。
苏志以平凡心做平凡事,却用精工筑精品之魂,他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工匠精神的诠释。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苏志虽是首席技师,获得过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无数荣誉,但他最关心的还是机器能否正常运转,会不会影响生产。“只要能保证机器的运转,保证生产效率,操作工开得放心,我的使命就完成了。”
破解难题的“主攻手”
他就是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包装机维修组组长李俊宏。
32年的不断努力,李俊宏成长为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云岭首席技师”。2018年9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李俊宏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曲靖卷烟厂正式挂牌。
李俊宏总是将目光瞄向工作中那些最难解决的问题。2010年,由他完成的项目在红云红河集团首届优秀操作法项目评审活动中脱颖而出,并被集团确定为优秀成果予以示范推广。多年来,他独立完成了多项设备技术创新,为企业的内部挖潜与降本增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李俊宏深知自己学历不高,唯有知不足而奋进才能突破知识瓶颈。他在学习上勤奋过人、在工作中勤字当先,勤查资料、勤动手,勤做笔记、勤思考,经年累月闭门苦读,无数次虚心请教,凭借着骨子里的韧劲,成为了厂里的排障能手和“解题专家”。
“每当排除一次故障、解决一个问题时,那种认同感、成就感、荣誉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李俊宏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磨炼中完成了突破,成为国家技能大师。
把徒弟送上领奖台
一个傍晚,昆明关上一家小饭店里,六七个人围坐一桌。一个小伙子举起酒杯,对身边一个中年人说:“师傅,这杯酒我敬您!”中年人说:“敬什么,成绩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小伙子流泪哽咽道:“不,必须敬您!”
这位中年人是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制丝车间电气修理工兼程序员高怀祥。
小伙子为什么会哭呢?事情要从这里说起。
这个平台,是当年极为少见的以PLC控制系统、工业控制网络系统、伺服控制系统、先进传感器技术为核心的工作室。2013年,该工作室被云南省总工会授牌为昆明卷烟厂技师工作站,高怀祥出任负责人。
工作站建立之后,在云南中烟两次电气技术技能竞赛中,昆烟取得了两个第一、一个第二的好成绩,而且取得好成绩的大多都是年轻技术人员。
云南中烟的电气技术技能竞赛是8个卷烟厂高手间的较量。看到身边年轻、心态稳定性不够的选手,高怀祥勇担领队责任,和选手谈心,疏解压力;组织团队活动,增加凝聚力;组织讨论技术难点、编程思路。
于是竞赛结束当天,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落泪的小伙在本次竞赛中夺得第一名。
敢为人先勇担当
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会泽卷烟厂的徐启勇总是爱琢磨,从16岁进厂从事卷烟机操作算起,这一琢磨就40余载。
1994年,徐启勇当选为机修班班长。那时,没“吃”透新设备的修理人员总是怕拆坏机器。徐启勇第一个站出来说:“怕哪样,拆坏了我来负责!”凭着这股闯劲儿,他带出了会泽卷烟厂最早一批能够自主维修的机修技术员。
2009年,会泽卷烟厂首次参加烟草行业技师考试,大家没有信心,纷纷打退堂鼓。他见没人报名,再一次站出来说:“怕哪样,我带着你们一起考!”于是,会泽卷烟厂第一批修理技师诞生了。
后来他担任机修班班长,带出了多名技师和高级技师,完成了数十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竞赛执裁工作。
他在担任车间设备副主任期间,工厂常规中速设备效率、中支设备台时产量连续多年保持红云红河集团第一。
2017年,徐启勇技师工作站成立。6年间,他带领团队为卷包车间精益制造、提质降耗等工作作出重要贡献,创造经济效益1200余万元。
2022年11月17日,会泽卷烟厂组织成立烟支外观攻关组,55岁的徐启勇再次揭榜带头。
踏实做人潜心干事
张昆华,十八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一位将工匠精神融入工作的技术能手。
他打破常规思路,大胆设想,制定图纸,将图纸交由外方公司加工零配件,并将成本控制在最低,这既是对技术创新做出的一次尝试,更是对行业创新迈出的坚实一步。
正是这样的专注,支撑着他们一次次攻坚克难,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经过一个星期的探索与努力,张昆华和团队成员齐心协力、默契配合,高效完成了此次设备改造。
传承是托举未来的力量。这次的设备改造项目,张昆华的徒弟们都参与进来。“要踏实做人,更要潜心干事”,这是张昆华对徒弟们最基本也是最高的要求。
在车间的无数个日夜里,张昆华手把手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技能人才,带领着他们无私奉献、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这既是工匠精神的工作融入,更是工匠精神的使命传承。
工作35年来,张昆华解决了500多个生产难题,完成了200多项技术革新。
技术创新的标杆
深夜一点半了,车间机器的运转声依旧不绝于耳,叶片加料现场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凝视着设备旁的电脑屏幕,不停变化的参数正牵动着他的思绪……为提升切丝后水分控制指标,十几个日夜,他不停地研究改进加料补水系统的控制算法,力求精益求精。
他,就是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新疆卷烟厂技术骨干司小山。
在车间里,从改进设备到提质增效,从优化控制系统到拓展创新思维,从提升工艺水平到推广智能制造,处处都有他的身影。
2021年,他对加料补水功能设计改进后,制丝车间切丝后水分控制指标大幅提升。
2022年,他主持了制丝生产指标智能预警系统研发科技项目、参与了制丝设备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的研究与应用科技项目,为推动车间智能化制造做出了努力。
司小山在和伙伴们一起创新攻关时,经常鼓励大家与时俱进,不断学习,选出最优思路投入实践,把想法变成现实。在他的带领下,制丝车间QC、六西格玛、项目攻关等,在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的技能竞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
从2005年进厂至今,“80后”的司小山先后获得红云红河集团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创新之星、技术能手、先进工作者等集团和厂级多项荣誉,2022年被评为红云红河集团青年时代先锋。他带领的制丝车间创新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取得了多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培养了数十名技术骨干,是新疆卷烟厂技术创新的标杆。
揭榜挂帅克难题
在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红河卷烟厂卷包车间,有一个以云岭首席技师田发祥为带头人的田发祥技能大师工作室。
在田发祥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或盘动机器,或趴在地上观察,或低头私语,攻关“揭榜挂帅”的设备问题。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田发祥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手中数不胜数。除了设备攻关、难题会诊、技术创新,工作室成员还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将维修经验整理总结,形成一份份维修案例和培训课件,通过大师讲堂、师徒传承的方式,将所学所获倾囊相授。
在工作室的带动下,一批批年轻的后备修理人员逐渐成长起来,成为车间维修精英、生产骨干。在企业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中,工作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聚合作用。
“为善而修才能持续前进”
2014年,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新疆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落成,当时卷包车间增加了4台卷烟机。设备在前期运行时,频繁出现防护故障和故障区域均无法辨识的情况,给维修工作造成极大困难,严重影响了设备生产效率。
看着新设备运行不起来,电气维修主管、电气维修技师王斌急在心头。他带着几名电气维修骨干不停地翻图纸、测电路、查程序,连续3周,每天干到凌晨二三时,累了就干脆铺个纸壳在机器旁边眯一会。
经过不懈努力,故障终于排除,王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就说嘛,肯定能解决!”
“为修而修永远只能原地踏步,为善而修才能持续前进。”此次经历让王斌深思,于是他主动申请建立一支创新团队,经过批准,当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
在王斌主导下,工作室陆续完成了各机型技术改造和QC课题30多项,有的创新型项目还填补了行业空白。同时,工作室还编写了多套卷烟包装设备技术培训资料,系统开展培训。如今的王斌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新疆卷烟厂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劳模工匠精神的传承地。
30多年来,王斌在生产一线默默地奉献着智慧和汗水,用执着的信念和突出的工作成绩,成为工厂技术创新的匠人典范,是员工心目中“手到病除”的技术带头人。王斌先后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年岗位能手、红云红河集团劳动模范和云南中烟劳动模范。
自我“复烤”锻造人生
认识叶学华的人都说,他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从一名中专生到取得机械工程专业大专及本科学历、工学学士学位,他不断自我加压,从不懈怠。
2007年,叶学华先后获得烟机设备修理工(制丝)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并顺利通过工程师资格评审,成为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屈指可数的“双师型”高级人才。
从一名普通的维修人员到曲烟首位高级技师,28年的职业生涯,叶学华先后获评第九届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烟草行业职工创新能手、省委联系专家、烟草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等诸多荣誉和职业资格,印证了一位专业技术人才以坚持不懈的自我“复烤”,锻造出熠熠生辉金色人生的成长之路。
2020年9月,以叶学华为负责人的云岭首席技师叶学华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工作室汇集了曲靖天福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工艺质量、生产操作、设备维修、技改专业组的技术人员19人,这种跨部门组合、各专业联合的模式,让工作室迅速成为攻坚克难、创新创效、人才培养的新阵地。
设备正常运行是我一直的追求
从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乌兰浩特卷烟厂的一名上丝工到卷烟机维修工、维修领军人才,源于高福生的用心。
2022年2月,一台卷接机组烟支经常出现皱纹缺陷。为此,高福生带领攻关小组对烟支输送系统进行排查,确定设计上有缺陷。与厂家沟通后,给出的方案是增加一套驱动系统,改造费用约48万元,且加工周期需60天以上。
面对紧张的生产任务和大额改造资金,高福生提出“利用车间闲置的烟支输送提升机装置,进行自主改造”的想法并得到支持。
查阅资料、现场蹲点研究、与工作室成员讨论研究……高福生投入全部身心,最终确定了详尽的改造方案。
4月11日,高福生带领团队将闲置的辅连设备拆解,并根据改造方案完成40余个部件的设计、加工工作,将竖向通道由原来的140毫米缩至120毫米。
经过近10天的不懈努力,改造所需部件全部加工完毕。4月21日,高福生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始部件组装,经过两天的奋战,改造好的装置顺利完成连接安装,并投入正常使用。
此次自主改造,既保障了产品质量,又为工厂节约了资金。面对夸赞,他说:“解决技术难题本就是我的义务,不值一提。设备正常运行是我一直的追求。”
高福生劳模创新工作室从2015年7月成立至今,完成了终切鼓轮堵塞检测装置的研制、降低水松纸、铝箔纸等物料消耗创新项目、修旧利废等50余项创新项目,获得内蒙古质协QC成果一等奖等奖项10个;个人获得集团劳动模范等奖项20余个。
“守岛人”的自豪与荣耀
“我和哥哥姓名中的字连起来是‘军号’,从今天起,我这个‘号手’就算是正式就位了。”今年3月,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时,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卷包车间包装设备修理工张号这样说道。
出生于军人家庭的张号,从小耳濡目染,让他俨然一副军人作派。
他是心怀追求的“守岛人”,车间和机台,就是他30余年职业生涯所固守的“岛屿”。从常规设备到中细支设备,不断更新迭代的是眼前的包装机型;从生疏到熟练,从操作到维修,不断进化升级的是潜心修炼的技能。他主导40余项设备技术改造项目,取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参与编写烟草行业标准教程,履历上写满了“守岛人”的自豪与荣耀。
他是责任在肩的“护航员”,工作之余坚持“补钙”“健脑”“充电”,将理论知识活化为生产力和创造力。
“快快快,再去两个人,下游机跟不上了。”2021年一个寻常工作日,一个生产机组近10名操作工围在设备四周,紧张忙碌。由于设备无法自动运转,一切要靠手工操作。张号和修理团队精准出招,完成了“一种快速整理烟包装置和快速添加装置”的研发。装置使用后,整理和添加烟包的操作工由曾经忙碌的12人锐减到游刃有余的两人。
“我就是一个‘号手’,工作室能发挥多大作用,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张号说。
发明专利将生产事故降为零
说起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乌兰浩特卷烟厂劳模创新工作室,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付瑞宝。
从上烟工、挡车工到修理工,再到如今包装维修领域领军人物,一步一步走过来,付瑞宝先后获得红云红河集团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金牌工人等称号。
乌兰浩特卷烟厂刚引进一组新机时,付瑞宝和厂家调车师傅一起调试设备。负责调试透明纸包装机的师傅说,这个机器最危险的就是条烟半成品需要人工加烟,而且是在机器运转时加烟,危险系数极高,很容易造成人身伤害。一旁的付瑞宝将这番话听进了心里。
面对这一棘手难题,付瑞宝虚心向厂家技师学习,全面掌握修理技术,并凭借多年实践经验,在缺少学习资料的情况下,把该机主机的传动系统图测绘出来,还详细地测绘了每个齿轮的具体参数、凸轮调整角度。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付瑞宝终于发明出一项倾注了他大量心血和汗水的专利——“瑞宝”加烟装置,大幅巩固了机器的操作安全性,将生产事故降为零。
如今,车间青工人数逐年增长,为了做好传帮带,他主动参与车间“五讲堂”活动,以实战案例促技术学习的教学模式,极大增强了一线操作工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培训效果。(文图由红云红河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