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加工工艺及用途不同,食糖可以分为很多种,我们俗称的白糖是指白砂糖和绵白糖。国标《GB13104-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糖》对我们平日吃的糖们是这样分类的。
原糖:初级加工的蔗糖,不能食用的
白砂糖:去除了糖汁的小颗粒结晶
绵白糖:晶粒更细小、颜色更洁白、质地绵软的糖
方糖:加了水或糖浆,压铸成小方块的糖
冰糖:大颗粒结晶的糖
红糖&赤砂糖:棕红色或黄褐色的糖;二兄弟涉事较多(水较深),我们下次细说
(标准截图)
11款白砂糖结果
我们一口气买了11款不同等级的白砂糖,其中还包括一款“大个”的进口白砂糖。
这几乎是我们在杭州日常能买到的所有白砂糖品牌了。
购买渠道:Wo尔玛、联Hua超市、品Quan超市、某宝网、T猫超市
购买日期:2017.09
检测机构:GBIO
检测费:3050元
结果如下:
(注:二氧化硫的含量均符合国标要求)
1、约有一半品牌检出二氧化硫,主要集中在一级白砂糖。
2、优级白砂糖有一款检出,虽符合国标标准,但与其他一级产品无异。
3、进口白砂糖意外的检出了最高含量。
4、二氧化硫的含量均符合国标要求,大家不要惊讶。
另外,我们还检测了两项重金属铅和砷,其中精制等级两项重金属均为未检出,其余等级铅均有微量检出,所有白糖中砷均未检出。可见精制等级确实名副其“级”。
魏老爸有话说(选购建议)
尽量购买等级高的白砂糖。
1、优级白砂糖尽量选大品牌,超市里不难买到,但是精制白糖选择不多。
2、喜欢买进口分装白砂糖的消费者不必过于推崇。
健康建议
糖的味道,虽甜蜜又美好。但过量摄入,不仅会让人变胖,还会增加一些疾病的风险。WHO(世界卫生组织)强烈推荐人们终身限制糖(游离糖)的摄入量。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建议把糖(游离糖)的摄入量限制在每天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最好能进一步限制在5%以下。
那么问题来了,“每天总能量摄入的10%”到底是多少糖呢?
对于轻体力活动的成年女性来说,每天的总能量(热量)摄入推荐值是1800千卡,10%的总能量就是180千卡,相当于45克糖。如果要把这些糖的量再限制到一半呢?就是22.5克。(男性推荐热量是2200千卡,大家自行换算一下)
听起来似乎45克糖数量挺大,可惜,一旦变成食品,就会显得太少。比如,喝一瓶500毫升的可乐,就能轻松喝进去53克糖,这当然已经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所提的45克糖的限量。大部分市售甜饮料的糖含量都在8%至12%之间,真的是一瓶就会超量。
而这些饮料的神奇之处就在于——里面含有这么多的糖,但是厂家能把口味做的让人容易接受,甚至“上瘾”。如果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做个小实验。在500毫升水里加入50克的糖,然后喝喝看。估计很少有人能喝完。因为实在是...
延伸阅读
白糖中的二氧化硫从何而来?
制糖产业发展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形成了亚硫酸法、碳酸法、二步法三种典型的制糖澄清技术,这三种制糖澄清技术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导致所得的白砂糖产品质量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主要体现在产品白砂糖的色值上。制糖澄清技术对于制糖产品的色值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步法澄清技术
其主要澄清剂为石灰、CO2、活性炭等,澄清效果较其他工艺更佳,色素除去率较高,白砂糖产品色素残留量较低,因此可生产低色值高品质的的白砂糖产品。但其生产流程较长,能耗大,制糖成本较高。
亚硫酸法澄清技术
主要澄清剂为石灰、SO2、磷酸等,生产流程相对较短,设备投资较省,能耗较低。但其澄清效果较差,色素除去率较低,白砂糖产品中色素残留量较高,导致该方法所制得白砂糖产品色值较高。
碳酸法制糖工艺
主要澄清剂为石灰、CO2、SO2等,澄清效果介于二步法及亚硫酸法间,因此该方法产品白砂糖质量优于亚硫酸法而劣于二步法。
目前,我国大部分制糖企业仍以亚硫酸法生产为主(也就是品质最一般、成本最低的方法),生产出来的白砂糖含少量硫;而碳化糖主要用于饮料,医药行业。碳化糖保质期较长,质量较好,价格相对昂贵。还有极少数的厂家采用膜滤的方式代替化学试剂,当然因为成本的原因,这都是凤毛麟角了。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膜过滤和离子交换技术应用于蔗糖业生产工艺,产品不含硫,国际市场竞争力强。
从很多意义上来说,人生就是一场斗争。我们总是在解决旧矛盾、产生新矛盾的过程中,不断的掉坑,不断走弯路,同时也在不断的成长。学习学习再学习,用知识来武装大脑,用钱来为自己的世界投票,这是一个《消费者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