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是1949年——1989年,也是打基础最重要的阶段,用五届评酒会为线索,把期间发生的事件串起来,这一阶段主要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主要核心竞争要素是产能。
评酒会在历史上就举办了5届,而后就停止了,他是计划经济时代确保产品品质的一种方法手段,而在市场经济下,评酒会也失去了其价值,回归到由消费者来判断决定名酒,“名酒终归是名酒,品质是它的保证”。随着评酒会的终结,也使得其他非名酒厂有了发展的机会,中国酒业商业迎来了雨后春笋的新发展阶段,这个在下一期会讲解。
第一届评酒会——四大名酒
第二届评酒会——老八大
第三届评酒会——新八大
第四届评酒会
莫干山会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贵阳会议——四大转变
1988年通胀恶化
第五届评酒会——十七大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各个地方的传统“烧坊”相继合并,成立国营酒厂,白酒行业迈出了从家庭酒坊到工厂化的新模式,开启了白酒工业化的“新时代”。
1951年开始,仁怀县政府通过赎买、没收、接管的方式将成义(华茅)、荣和(王茅)、恒兴(赖茅)三家私营酿酒作坊合并,实施三茅合一政策。
1953年正式成立国营茅台酒厂,厂名全称“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
1954年正式生产“金轮牌”(五星牌)茅台酒,至今已有68年历史,是茅台酒厂的拳头产品。
1952年,宜宾地区利川永、长发升、张万和等8家古传酿酒作坊,通过公私联营的方式组建而成“中国转卖公司四川省宜宾酒厂”。在1959年正式命名为“宜宾五粮液酒厂”,现代“五粮液公司”正式诞生。
地点:北京
影响:四大名酒名誉明显提高,销量猛涨
评选依据:销售信誉,结合化验结果评议,以及感官评比——理化指标
影响:总结名酒传统生产工艺,提高名酒生产技术,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产量提升
评选依据:评酒员独立思考,按酒的色香味进行百分打分,写评语——色香味评判
地点:大连
影响:建立了以品质为导向的名酒评选体系,香型评定有了明确标准可依,同时形成了“酒考人”再“人考酒”的模式,评酒师要求考核上岗,搭建了评酒队伍,对名酒的要求不断提高。
评选依据:这一届评酒会后,才有了各种香型的划分,对各种香型风格进行统一描述,统一尺度。分别列了5种香型——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其他香型。——确定主流香型评选
1984年-1989年是酒业发展最精彩的一个阶段,中间有很多影响重大的事件。
地点:太原
影响:多种香型百花齐放,评酒会影响力达到历史高点
评选依据:对香的要求除了酱香突出,优雅细腻,还增加了空杯留香的评比方法。对味正哪家了酱香显著的要求——深化各香型评选标准
(浓香型酒——窖香浓郁、绵甜甘冽、香味协调、尾净香长;清香型酒——清香纯正、诸味协调、醇甜柔口、余味爽净;酱香型酒——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米香型酒——蜜香清雅、入口绵柔、落口爽净、回味怡畅)
莫干山会议
1984年还有件重大的事件,就是著名的莫干山会议。讨论“双轨制改革”,所谓双轨制改革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运行,是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双轨制产生了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产品按国家规定价格统一调拨,超额部分企业自行销售的产品的价格根据市场所决定。
1986年:成立了我国第一所酿酒职工中专——江苏省淮阴市酿酒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搭建了酿酒人才培养体系。
贵阳会议
1988年中国经济遭遇了巨大的通胀危机。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
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要求和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和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政府赤字问题,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比上年同期上涨46.7%。由于货币的超量发行,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
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价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决心克服价格改革的障碍,7月份政府尝试着开放了13种名牌烟酒的价格。这一系列措施加剧了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预期,引发了1988年8月中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现象。1988年官方宣布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8.5%。
地点:合肥
影响:1988年9月,轻工部通过了《浓香型白酒》等6个国家标准,首次在国家层面制定较为全面的评选体系,评酒体系基本建立
评选依据:按照国家标准为评选依据
1952年——1989年的故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对整个白酒商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五届评酒会为促进中国酒业发展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