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历史的步履渐渐不再那么沉重。自新中国成立开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中国的酒业逐渐发展。1952年至1989年的五届全国评酒会,便见证了这一段发展振兴之路。评酒会评选出的名酒名单,成为老酒收藏者必知的基本常识。而这些名酒,亦是收藏界,藏酒界的香饽饽,有些甚至因为市场稀缺一酒难求,价格高昂。
60年代,汾酒试点工作
民国时期,中国酿酒业一度衰弱。当时兵荒马乱,灾荒连年不断,粮食出现短缺,直接影响酿酒行业的发展。许多酒厂在这样风雨飘摇的年代可能濒临破产或者解散,被破坏,掳掠。
战争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受尽战争磨难。战争结束后,国内的大小酒厂酒坊终于迎来了复兴的春天。
1
1952年-第一届评酒会
第一届评酒会获奖名酒
看看数据让你知道啥叫稀缺,什么叫一穷二白。
史实如下:
晋裕汾酒公司,1936年产酒40000千克,且汾酒在市场上售价最高;抗战时期,酒厂被日军抢掠一空。抗战后,从废墟中再度开始。
茅台酒厂,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员工几十名。
五粮液酒厂,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只是家族传承的糟房。1952年的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上,还未见五粮液身影(宜宾五粮液酒厂正式得名则是在1959年)。
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于1952年举办时,整个中国的白酒产量不过十余吨。对比2017年全国白酒1198.1万千升(约1000万吨)的数据,当时的酒业状况可见,捉襟见肘,两手空空呀!
为振兴酒业发展,举办第一届全国评酒会意义重大。
由于当时财税部门管理酒类专卖,将产销结合,并由专卖机构直接管辖,而行使最高职权的则是华北酒类专卖公司(后并入中国专卖事业公司)。因此,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上的酒样,由各地区酒类专卖干部带到华北酒类专卖公司,在“总部”进行评选。
由于首次评选,条件和经验均有限,在评酒上还没有产品标准和评选体系,因此第一届评酒会的评选依据变成了:
1,品德优良。
2,在国内获得好评并为全国大部分人所欢迎。
3,历史悠久且全国有销售市场。
4,制造方法特殊,具有地方特色。
第一届全国评酒会排名如下:
第一名:茅台酒
第二名:汾酒
第三名:泸州老窖酒
第四名:西凤酒
俗称“50年代的四大名酒”,由此得来。
当时各烟酒公司商标
就如前面提到,当时整个中国的酿酒工业在持续恢复,除了少数由政府接管的企业,大部分酒企仍是私营作坊。私营作坊想要在评酒会中评选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很多酒被拒之门外。
最后评出八大名酒,其中白酒四种,分别为山西汾酒,贵州茅台,四川泸州老窖特曲;其他酒类名酒为绍兴黄酒、烟台张裕红玫瑰葡萄酒、金奖白兰地以及味美思
2
1963年-第二届评酒会
第二届全国评酒会报道
从1953年开始,中国酒业的权利归属发生了变化,专卖局被取消,酒业的产销分开,生产划归轻工部(1955年地方工业部合并到轻工部),销售划归商业部;而此时,酒的专卖,即是国营商业对糖烟酒三类物资的包销形式。各地成立了一大批糖业烟酒公司,这些公司隶属商业部,是当时中国计划经济的产物。
1963年10月,全国第二届评酒会在北京召开,此时酒样的选送则由轻工厅、商业厅共同签封。时隔十年,这届评酒会才真正称得上是严格意义的全国评酒会。在这次评酒会上,第一次制定了评酒规则,评酒委员会根据就的色、香、味按照百分制打分写评语。
最后获得中国名酒的白酒依次为:
第一名:五粮液
第二名:古井贡酒
第四名:全兴大曲
第五名:茅台酒
第六名:西凤酒
第七名:汾酒
第八名:董酒
这就是俗称的“新老八大名酒之争”,加上了1952年举行的全国评酒会四大名酒。
鄙人为了便于记住编了小口令:茅汾泸西,五古全董(第二届评选的四大名酒)
【老八大名酒图鉴】
这样的排名其实多少让人有点匪夷所思
第二届全国评酒会的评比标准比较主观,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大部分人认为香气越大的酒越好,因此,浓香型的酒占据了绝对优势,八大名酒,浓香占四席,而且四席名列前茅,导致【茅台酒】“屈居”第五,汾酒第七。
客观的说,评酒师在196中各类名酒的酒样里区分优劣,主要是观色,闻香,浅品,所以在主观评测中,闻香成了主要依据。所以导致香气大的酒得分高,而清香,酱香型酒不占优势。
专业的评酒师浅尝,闻香观色;与消费者的消费场景和饮用方式,大口喝酒,饮用量存在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也不同。这也许正是为什么很多专家认同的好酒,不被消费者认可的原因,也道出了很多乱象,诸如地方的酒类协会,机构,学院,收取费用挂个牌子学员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说自己是老酒协会的狐假虎威,还不如一个老饕的一句实践出真理。所以消费者在消费中还是要实践为准,适合的为准,各类名头的推荐不一定适合你!
品
酒中两三事
提到中国酒业的发展,不可回避的一段历史,就是【文革】。
1965年6月25日,安徽省轻工厅下文,决定从1966年1月10日开始,将【古井贡酒】更名【古井酒】。
1967年,古井贡酒禁销,数十万套古井贡商标一举焚毁,【贡】字被披上【四旧】的帽子,其简易的新商标【古井酒】开始广泛使用。与此同时,汾酒厂生产的汾酒、竹叶青酒,大量启用【四新】牌注册商标。
古井贡和汾酒在文革私企的经历诠释了【破四旧、立四新】的精髓。当然,远远不止这两个品牌,茅台的【飞仙牌】同样因为封建嫌疑而被改为【葵花牌】,寓意【多多葵花,心向党】;五粮液则采用了【红旗牌】注册商标;董酒则更名【红城牌】,商标是一把红色火炬。全国各地的酒都开启了红色文化的印记。
【红城牌】董酒
1972年产红旗牌五粮液
【红旗牌】五粮液
红旗牌五粮液:正标上部采用“红旗牌”商标,此商标在五粮液商标发展史上用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基于此时国家处于“文革”时期,并远远早于其第二次扩建,预计其当时产量远不足4000吨;瓶塞采用木制,外覆暗紫红色封膜,保存至今已逾四十年,颇为难得。
大批专卖公司职工被下放农村,酒业此时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有些公社,生产队,农场,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均自办酒厂,自由经营。
这些小酒厂粗制滥造,浪费粮食,酿出的酒,酒质,口感并不好。
除了一些名酒厂外,此时大多数小厂生产的白酒往往酒质堪忧。
70年代初【葵花牌】茅台酒
【葵花牌】茅台酒商标
第二届全国评酒会“茅台酒风波“说明:
1、茅台酒厂增产节约为中心,提出了“沙子磨细点,一年四季都产酒”的口号(“沙子”即红高粱)。邹国启、郑义兴等技术骨干认为,这不是酿造茅台酒,而是酿造的普通高粱酒,这样不符合工艺规程并极力反对。这个意见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后来造成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波动。
2、总理以及轻工部长等高级干部和轻工部的专家、一般干部都非常实事求是。轻工部长带了几个专家、酿酒处的干部,从百货大楼买了几瓶茅台,反复对比,结果真是质量下降了。周总理说的是,这个人评下去的,这个人就要把技术搞上去。
(关于周恒刚和他的“茅台试点“的历史我将另外撰文记录。)
3、促进第三届全国评酒会白酒评比根据香型、生产工艺和糖化发酵剂分别编组。完善了评分办法按色、香、味、格四项记分,确定白酒香型的风格特点,统一了打分标准。辛海庭先生晚年说,香型的提出,是由于不同香味的酒没有办法放在一起评,香气大的总是盖住香气小的酒,为了品评方便,依照香味的大体分为五大类,以便于品评和排位。
4、轻工业部举全国之力进行了大规模的科技攻关,也就是至今被酒界时时提起的酒界里程碑“茅台试点”。“茅台试点“由于“文革”运动被中断了,文革后由于轻工部在改革中逐渐消亡等种种原因,再没有能组织这样的全国性的大规模科技攻关,”茅台试点“也就成了绝唱,至今酒界同仁回忆起来不禁仰慕和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