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端午节,给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人们最大的感受就是:太热了!
据国家气象部门数据,6月21日~24日(跨端午节),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和东北部最高气温在38~41摄氏度。笔者正好在天津滨海新区大港街道(以下简称“大港”)过端午,那也是一个被气象部门点名的“黄色预警区域”。
天津,名字来自于明朝皇帝朱棣。他政变成功后将自己经过的“津口”改名为天津,意思是天子经过的渡口。自北京成为明清的首都后,天津就成为重要的出海口岸,护卫京畿的堡垒。建国后,更是我国的四大直辖市之一。
据天津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76元,按1387万常住人口计算(2020年普查数据),带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5万亿元。据2023年天津市政府的工作报告,2023年天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6.5%。
作为我国首批建设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天津实在是一个观察消费的好窗口。笔者选取了三个场景实地考察:天津大港万达广场、大港步行街和某社区超市。
一、酷暑加速综合体复苏
今年,京津冀所有的商业综合体都应该感谢超高温的天气。
疫情三年,以往人气很旺的商业综合体很受伤。不少主要在商业综合体开店售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品牌,不得不降低身段做加盟、开小店以快速扩张。但这一轮超高温,又把人们都赶回商业综合体了。
笔者在天津大港的街道上看到,除了飞驰的汽车,马路上行人寥寥,社区旁边的饭店、烟酒店门口都看不到人,老板懒洋洋地守着店。谁会没事冒着40°以上高温在马路上瞎逛呢?
作者供图
当开车进入大港万达,立马感受到消费的火热。偌大的地下停车库停满了各种小汽车(要找半天车位),每辆车钻出来的要么是三五好友,要么拖家带口,他们通过电梯和扶梯进入到万达,汇聚成人流和消费流。
大港万达里,笔者注意到比较火的几个业态。
首先当然是吃。估计是快到饭点了,万达的餐馆几乎都是满的。海底捞一如既往在排队,居然排了近20人。半天妖烤鱼排了有5~6个人。比格披萨虽然没看到门口有排队,但里面人头攒动。其他的新品牌比如馍界传奇、老城街(小面)、哒蟹(蟹肉煲,天津4家分店)生意都不错。这些饭馆人均消费40~50元,确实比去所谓的正餐餐厅(百元以上)要具有性价比。
其次是喝。万达有意地把喝的都集中在五楼,知名品牌云集,有刚官宣门店数破万的瑞幸咖啡,有号称全国签约门店超6000家的甜啦啦水果茶,以及奶茶之王蜜雪冰城等,还有一些新锐品牌比如浮雪点茶、沏百杯(这家店开在瑞幸旁边,胆子真肥)。
笔者观察下来,现制茶饮太卷了。蜜雪、甜啦啦、浮雪等的主力价位已杀到10元以下,最便宜的现制柠檬茶已杀到了4元/杯(蜜雪和甜啦啦都有,蜜雪多达4~5款)。4元/杯是什么概念,可口可乐经典款在便利蜂也要卖4.2元。蜜雪和甜啦啦是给你现制和加冰的,在酷暑的天气里,这就是引流款。笔者在5楼看到,蜜雪的店面比较偏,但依然能遇到排队点单的人群,CoCo等品牌反而生意差一些。难怪马云说阿里要回归淘宝,超级性价比在万达也是杀手锏。
再次是集合店。在大港万达,笔者看到一家名为玖零仓库的小百货集合店,面积不小,从玩具到化妆品等不一而足,逛的都是年轻人。还有一个叫“小时候”的童年小卖部,生意也不错。集合店迎合了消费者性价比和多而全的消费偏好,比李宁等品牌店人气要旺。其实不止是小百货集合店,主打性价比的零食集合店也比较火,比如零食很忙最近宣布门店开到了3000家。
二、天津大港没有夜生活
饭后步行过去,路上看到老人们在街头跳广场舞,做乐队排练等,一点不怕酷热的天气,热闹非凡。笔者心里慨叹,估计也只有他们不会担心经济不好吧,退休金每年还在稳步上涨,中国的物价不涨反跌(猪肉等),退休生活多么美好!
笔者到步行街的时候已超过8点,步行街人流不大,街头有一些流动的烧烤、炸串摊,它们进不了步行街。步行街中间有马路商店(卖酒的),还有下沉市场广场才有的套圈。步行街两边的门店比较多样,有超市(迎宾),有餐厅(鱼你在一起等),有OPPO手机专卖店等。因为步行街晚上保安不怎么管理,不少人骑着电动自行车穿行,美团的电动自行车随处可见。
几个类型的店吸引了笔者的注意:
1.名创优品加盟店和2元店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店挨着,年轻女孩子下了电动自行车奔着名创优品而去,而家庭主妇和小朋友则拐到旁边的2元超市。1元、2元店在下沉市场很常见。在这个步行街上,笔者居然抬眼就看到了3家。2元超市的货品不敢说比拼多多上的多和好,但价格肯定很低。2元超市不仅卖便宜货,还卖香烟、饮料,提供复印打印扫描等服务,什么赚钱干什么。
2.卷死的茶饮店
茶饮赛道因为毛利高,适合小店+加盟模型,疫情三年实现高速增长,2023年依然是最火的消费业态,门店数超5000家的品牌不少(蜜雪、沪上、古茗等),茶百道等品牌近期拿到了高额的融资,但2023年市场集中度明显上来,蜜雪等头部品牌,有品牌、门店和供应链优势,可以打价格战,新品牌和中小品牌显然面临被“卷死”的压力,寻找差异化或卖给龙头企业或许是最好的出路。
天津大港的步行街实在没什么可逛的,还不到10点已没什么人。笔者在回酒店的路上,发现马路两边的门店要么关门,要么生意寥寥,没有看到南方随处可见的吃大排档、喝点小酒的夜生活场景。夜经济才是酷热的夏天最该有的消费生态。
三、社区超市:卖得最好的还是可口可乐
酷热的天气里,什么东西卖得最好?除了茶饮就是饮料。在天津大港一家叫同顺超市的社区超市里,笔者和老板聊了聊。
这家超市是社区唯一的超市,年头比较长了,烟酒、蔬菜、水果、副食等东西都卖。它相当于农村村头的小卖部,南方城市里的美宜佳。
老板告诉笔者,最近天气比较热,卖得最好的是饮料,其中可口可乐又是饮料中卖得最好的。有意思的是,超市门口的空调在狂转,但屋内依然比较闷热,老板不得不加开了吊扇来降温。估计是超市里的N台冰柜不停地给饮料冷冻,把超市的温度给提上来了。
老板说,晚上这个超市还开着,小区的人远远看到还亮着的招牌就找过来了,迅速在冰柜里拿饮料、啤酒等,再买点零食回家宵夜。这么一家小超市,一天能卖上百瓶饮料,其中可口可乐卖得最多。笔者亲眼目睹,一个小学生拿着姐姐给的现金买东西,手上拿一罐可口可乐,也不知道2010后的小朋友怎么就被可口可乐给俘获了。
老板一边跟我聊天,一边接待客人。没客人的时候,她就拉开冰柜,从地上捡起各种卖得不错的饮料(那些卖得不好的都被藏在仓库和货架里,凌乱地摆在地上的反而是畅销品),补充到冰柜冰冻起来。笔者注意到,很多冰柜虽然有可口可乐等LOGO,但里面摆满了其他品牌的饮料,不过可口可乐的还是摆在最突出的位置。
酷热的夏天是饮料消费高峰,社区超市等零售终端是可口可乐等品牌的必争之地,大品牌拥有极高的渗透率和品牌知名度,元气森林等新饮料品牌,如何突破这些饮料巨头的终端封锁,杀出血路来,依然很见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