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牙膏的“泡沫”江湖,背后是国货的焦虑
而现在,商超再难见到它的身影,从国民品牌沦为廉价酒店消耗品专用。
国民品牌两面针,正在走向消失的边缘。
两面针、黑人、冷酸灵、六必治、云南白药等民族品牌牙膏都曾经风光一时,而两面针更是从1986年到2011年国内销量始终保持第一。
两面针公司,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柳州市牙膏厂,起源是1941年成立的亚洲枧厂等5家小型私营肥皂厂。
1978年,第一支两面针药物牙膏面世,这比云南白药牙膏早了20多年。
1985年,两面针中药牙膏年销量突破1亿支。
1987年,第二代两面针中药牙膏,在第76届巴黎博览会上大出风头。
上市前夕的2003年,是两面针的业绩巅峰。当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6亿元中,4.42亿是牙膏品类收入,占比75.4%。
2巨头的落寞,被抛弃在快捷酒店
2006年是两面针业绩上的分水岭。
这一年,两面针的扣非净利润由正转负,亏损1.08亿元,从2006年开始至今,两面针的扣非净利润亏损累计超过13.5亿元。
盈利能力逐渐下降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反映到公司股价上。目前,两面针的股价已经跌倒4块多,市值连25亿元都不到,令人惋惜!
2004年随着外资涌入,佳洁士和高露洁等对市场的挤压,国内牙膏行业竞争白热化,毛利率断崖式下跌,主打中草药牙膏的两面针首当其冲,想到的办法是----扩大业务范围,啥赚钱干啥。
登陆资本市场后,两面针飘了,除了主营的日化业务,先后进军医药、纸品和房地产开发领域,妄图全面开花。
隔行如隔山,效果显而易见。
根据历年财报显示,两面针2007年参股的7家公司中有5家亏损;2008年参股的8家公司中有6家亏损;2009年参股的9家公司中有5家亏损。
2019年财报显示,两面针前半年收入同比下降51.79%,净利润同比下降高达91.73%,净亏损达808.39万元。
纸品、房地产、进出口贸易业务分别下降20.63%、54.82%与17.08%,纸品业务的毛利率甚至为0。
纸品与房地产等副线业务收入剧烈下滑,拖累了其整体增速。
副业束手无策,主业同样频频失手。
日化业务占全部收入的62.12%,依然是核心项目,但也逐渐被市场抛弃。
家用市场逐渐萎缩,酒店销量持续升上。
虽然被排挤出主流市场,不过令两面针没有想到的是,此前原本是作为增量而布局的旅游牙膏市场,反倒成了一根救命稻草。
两面针现在是如家、汉庭、锦江之星等连锁酒店的牙膏供应商,占据锦江之星80%份额、如家53%份额、汉庭35%份额,显然成为旅游牙膏市场中的霸主。
以2017年为例,两面针共计销售牙膏15.4亿支。这其中,旅游牙膏有15亿支,家用牙膏仅为4000万支,只占零头。
那么旅游牙膏赚钱吗?
加上近两年疫情对于酒店业的影响,两面针以酒店用品为主的业务及医药板块亏损十分显著。
多元化业务带来的亏损,主业被彻底拖累,业绩低迷不振,两面针已经濒临深渊。
3壮士断腕,触底能够反弹吗?
老气横秋、尾大不掉的两面针开始变了。
2019年两面针开始剥离纸板、房产等副业,专注日化发展。同时,该公司还于去年推出多款中草药高端牙膏。
但中草药牙膏市场已被云南白药占据,两面针想要杀入难度很大。
2017年,在张嘉译主演的热播电视剧《白鹿原》中,两面针顺势植入,算是强行露脸。
但是,这波营销并没有拉动销售的颓势。
根据AC尼尔森、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牙膏市场占有率前十名的品牌分别是云南白药、黑人、佳洁士、高露洁、冷酸灵、舒客、纳爱斯、中华、舒适达、六必治。
云南白药以22%的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而曾经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7%的两面针,如今已不足1%。
当前面临的挑战是两面针的日化主业错过了开疆拓土的最佳时期,内有民族品牌的不断攻城略池,外有国际巨头的持续进入。
从市场现状看,目前中草药品类牙膏市场份额与需求在逐年上涨。两面针起跑在先,拥有先发优势,但赛道上的其他选手已加快了研发力度,并且注重场景化营销,占领年轻市场。
而两面针,还是正在被抛弃。
尾声:
正在失去市场的国产牙膏,并非只有两面针。
国产品牌中,除云南白药表现较为强势,冷酸灵、纳爱斯、六必治等品牌产品已很少。
黑妹、圣蜂、牙博士、小白兔、草珊瑚等一大批国产牙膏品牌,甚至难觅踪影。
但是,例外也从不例外。
参考资料:
2子弹财经:两面针卖股求生
3国际金融报:儿时记忆里的两面针怎么了?放弃造纸和炒房,牙膏巨头能否找回往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