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1.16广东
当谎言被权贵们加持并传播了数十年后,它也就成为了真理。
关于红茶的原产地,我们已经被误导了数十年。
关于正山小种是红茶的鼻祖,有几个版本,其中有一个被坊间广为流传:“据传说,在1568年采茶的季节,有一支明朝军队路过武夷山茶区,晚上驻扎于桐木村。军队驻扎引起的动荡干扰了当地茶农的制茶作业,致使当天采摘的茶青没能及时制成茶叶,到第二天茶青已经发酵变质。为了减少损失,茶农对发酵的茶青用马尾松干柴进行炭焙烘干,并增加了一些特殊工序,从而制作成了一种全新的茶叶。这种无奈之下用发酵的茶青制成的茶叶,在销售时却受到大量茶客的喜爱,专要这种茶叶的订单逐年增多,需要整个桐木都全力生产此种茶叶,才可勉强满足市场的需求。”
这个类似于牛首虎鼻的神农氏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一样,被我们传了几千年,硬生生变成了茶学必讲的硬道理。
1875年俄国社会活动家查鲁辛拍摄的中国制茶师
论中国茶史必少不了两本茶学著作,一是唐代陆羽的《茶经》,二是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尤其是《续茶经》,作者从西汉到清历代的正史、野史、方志、小说、笔记、文集、丛书、类书以及茶叶专著等各种典籍中,共征引了一千零五十三则茶文化史料,是一部贯穿古今的茶学专著。而且陆廷灿曾在1717-1723年间在崇安县任县令(今武夷山),又非常爱茶,对于当地的茶产业发展脉络相当熟悉,但是,我翻遍了《续茶经》却找不到只言片语有关红茶的影子。
若说红茶出现在400年前(明朝)的武夷山,那么我们来看一下《续茶经.茶之造》里摘自王草堂《茶说》中关于描写当时武夷茶的内容:“武夷茶......采茶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佚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可。既炒既焙,复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
1875年间俄国社会活动家查鲁辛拍摄的中国捡茶女
《续茶经.八之出》中摘录屈擢升的《随见录》内容:“凡茶见日则夺味,惟武夷茶喜日晒“。又记载:“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王梓《茶说》中:“武夷山周回百二十名,皆可种茶......这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品.......且泡时岩茶汤白,洲茶汤红,以此为别。“
——说明清代前期武夷山最出名的是武夷茶,而未提及其他茶,也尚没有出现“红茶”二字。
陆廷灿的《续茶经》,作为古代内容最庞大的一部茶书,从中却没有红茶记录,是不是很蹊跷,而且他还当过6年崇安知县,不可能不了解当地的茶叶品类,若红茶已经在当时成风靡之势他不可能不浓墨重彩地去描述。
(1)湖南《巴陵县志》,清同治十一年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与外洋通商后,广人每挟重金来制红茶,土人颇享其利。日晒者色微红,故名红茶。
(2)湖南《安化县志》清同治10年载:咸丰7年(1857)戊辰九月,知县陶燮咸厘定红茶章程。
(3)湖北《崇阳县志》清同治五年载:道光7年(约1850)粤商买茶。其制,采细叶暴日中揉之,不用火焰(同炒),雨天用炭烘干......往外洋卖之,名红茶。
(4)江西《义宁州志》清同治十年,(义宁州治所在今江西修水)载:道光间(1821~1850),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治法有青茶、红茶、乌龙、花香、茶砖各种。
如上所述,红茶的发源地是福建........”
17世纪到18世纪西方对于茶叶的认知是极其粗浅的,以致于认为绿色的茶汤和红色的茶汤是分别长于两棵不同颜色的茶树上采的,以致于茶叶最初传入英国时被当作包治百病的仙药。
据民国26年(1937年)出版的《祁红复兴计划》载:“1876年(光绪二年),有自至德(今安徽东至县)茶商余某来祁设分庄于历口,以高价诱园户制造红茶,翌年复设红茶庄于闪里。时复有同春荣茶栈来祁放汇,红茶风气因此渐开。”说明祁门红茶自1876年开始制作,而当时的东至县则更早。而根据上文中“江西《义宁州志》清同治十年,(义宁州治所在今江西修水)载:道光间(1821~1850),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治法有青茶、红茶、乌龙、花香、茶砖各种。”推敲,宁红应该在18世纪末已经开始做红茶(从道光年间向前推30年,一个工艺成熟并流行大概需要30来年左右)。既乾隆后期,宁红产地在江西九江修水,茶叶外贸的万里茶路和到广州的海上路线从武夷出发都经过九江,学习传播制作工艺也比较方便,所以说红茶工艺的出现在18世纪末比较可靠。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生活在乾隆早期,《红楼梦》小说堪称清代的现实记载,里面写了很多与当时茶叶有关的风物人情,如龙井茶,六安茶等,但是全书没有出现红茶,只有一个似是而非的枫露红,这样从侧面来说红茶并没有成熟工艺,不然像曹雪芹这样的博学家不大可能不提风靡到国外的红茶。
为了进一步考证,我托友人找来了解放前的《崇安县新志》,民国29年(1940年)崇安县新志记载:康熙5年(1666年),中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入欧洲。即康熙19年(1680年),欧人以茶为常用之饮料,且以武夷茶为中之总称矣(说明清初期的茶叶出口以武夷茶最负盛名)......(第242页)
武夷茶共分两大类,一为红茶,一为青茶,然均非本山所产,本山所产为岩茶。岩茶属青之一种,然与普通青茶有别,其分类为奇种、名种、小种。至于乌龙、水仙,虽亦出本山。然近代由建瓯移植,非原种也......(第243页)
平时岩茶价格,奇种每斤4元,名种2元,小种1元,今则需增高二倍以上,水仙、乌龙价格与奇种略同(民国时期)......(第246页)(说明小种的称谓是岩茶,在当时是最低档的岩茶)
既然说武夷山市红茶发源地,而且久负盛名,那么为什么民国时期的崇安新志否认红茶不是本山所产,而只是认定本山所产的茶只有岩茶;又从第246页中得知小种是岩茶里面档次最低的一种,而非红茶的名称。说明当地人还是认为天下茶以武夷茶为最,红茶不如他们的法眼,不屑去做。
晚清时期的验茶现场
再来看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第13章“茶叶的特性”中关于中国红茶的概述,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了解当时红产产区的全貌,我引用了全部章节。
中国产红茶、绿茶、乌龙茶、窨花茶、砖茶、小京砖茶、珠茶以及束茶等;种类繁多,不易分类。有些区域所产的茶叶,或完全没有出现在海外市场,或是仅专销于某一国家。总体而言,中国茶可依出产地、季节性及贸易上的名称进行分类。
红茶可分为两大类——即华北功夫茶与华南功夫茶。这种茶叶均为热发酵茶。前者有时称为黑叶功夫茶,后者常称为红叶功夫茶。产茶期从4月到10月,以头茶品质最佳。每年三次的采摘期分别为4—5月、6—7月及秋季。
华北功夫茶,过去英国人常在早餐时饮用,故称为英国早餐茶。它产于湖北、湖南、江西及安徽。上等的功夫茶,有香气,滋味醉厚。品质低的,茶汤色稍差。
华北功夫茶中的代表者为祁红、宁红及宜红三种。以前曾统称为中国茶的龙头,因为它们都具有出众的芳香。祁门原为绿茶产地,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改制红茶。该地所产绿茶品质极为普通,但是红茶则为中国最好的品种。祁红茶色浓味厚、有馥郁的香气。外形虽没有特殊之处,但是它的最高级产品确是茶叶中的珍品。宁州茶外形好看紧凑,色黑、茶汤鲜红诱人,茶身比祁红茶及宜红茶要轻,但在拼和茶中极有价值。宜红茶茶身很好,茶汤香味也好,只是略带有烟味或黑油味。
华北功夫茶中还有一种至德茶,与祁门茶相似,具有特辣的清爽香气,茶汤鲜红,汤味浓烈,也属于上品。湘潭茶叶形状不整齐,叶底粗老呈黑色,汤色淡薄,香味不浓,为低级的功夫茶。
古潭茶有时称中国的阿萨姆白毫,叶形短而稍带锈红色,味浓,贮藏稍久,就会产出生草味。这是它的一个缺点。
安化茶是湖南省所产的一种优质拼和茶,上等茶汤色鲜明,只是有烟味。
芜湖茶为江西马当地区所产,通常归人九江茶,常通过九江市输出,九江茶有馥郁的芳香,但无身骨,干叶色黑整齐,茶末少,易于变质。
湖北茶常称作“巫配”,是由“湖北”两字的广东音转泽而来。
凡是湘阴、武昌、汉阳及湖南的衡州地区所产的茶叶,因其品质相似,又都在汉口的市场上销售,因此都称为湖北茶。
1875年间俄国社会活动家查鲁辛拍摄的茶叶烘焙间
其他较不重要的华北红茶,有:
湖北省有长寿街、通山、羊楼洞、羊楼司、太沙坪、张阳、宁原、咸宁、蒲近、江岸、崇阳、汉阳、鹤峰。
湖南省有醴陵、桃源、浏阳、沩山、高杯、湘潭、云溪、平江、长沙、宁乡、湘阴、临湘、石门、聂家市。
江西省有临州、浮梁、宁都、武宁、瑞昌、修水、遂川、玉山。
安徽省有芜湖、六安、屯溪、秋蒲、徽州。
华南红茶以华南功夫茶、红叶功夫茶及福州功夫茶等闻名。产于4月至10月之间,最普通的为白琳茶、北岭茶及坦阳茶。由于土壤与气候不同,华南红茶的品质香气与华北红茶有明显的区别。华南红茶是中国茶叶中的上品。
白琳茶条子紧而细小、优等茶多带有白色芽尖,是中国红茶中外形最好的。茶汤鲜明而芳香,但缺少浓味。
坦洋茶叶较粗大,大都用于拼配。较细者味浓厚,并有香气。坦洋茶的夏茶,常称作针状坦洋茶,很特别,香气非常好,清爽而带有刺激性。
北岭茶叶小而均勾,色黑,做工精细,身骨良好而重,并有动人的烤香味。
政和茶常被视为红叶功夫茶中最好的茶。其叶能捻卷匀紧,呈黑色,稍具芽尖,香味极佳,汤色鲜红,拼配时能在其他茶叶中分发香气。
沙县茶为红叶功夫茶中最红的茶,除一些头茶之外,制工粗糙,二茶与三茶中常掺杂有粉末,但冲泡时,味强而有强烈的刺激性。
邵武茶品质优良,有香味,味浓,是优良的拼配用茶。
白毫功夫茶制工精良,叶黑而捻卷匀紧,叶底鲜红,只是茶汤略带暗色,缺乏香味。
水吉茶为捻卷美观黑色的茶叶,滋味不浓不谈,品质普通,中等茶中常有粉末。
安溪茶与沙县茶相似,只不过叶色比沙县茶黑,香气也略逊,但仍不失为味浓可用之茶。
星村茶除本身有特殊的市场外,没有太大价值,产量不多,叶片粗松,混有茶末,是烈性饮料。
小种茶为多数大叶功夫茶的通称,特别适用于华南的粗叶紅茶,汤水浓而呈糖浆状,略带烟味,最著名的是正山小种茶,常用来加入高价及精细的拼和茶以提高香气,叶色纯黑,稍卷曲,二茶与三茶比头茶略为柔和,此茶在美国曾一度畅销,但是现在已经没有需求。小种的名称,又经常用于印度、锡兰、苏门答腊及爪唾-些的大叶品种。
福建省还出产一种在商业上不是很重要的茶——厦门功夫茶,火候很足,味强,干叶粗而宽松。
福建还产有一些数量极少而又不很重要的红茶,例如武夷茶或岩茶、白岭茶、洋口茶、界首茶、丹洋茶、邵武茶、东塘茶、武园菜、清和茶、政和茶等。(这段文字暴露了将武夷岩茶也称之为红茶,也就是干茶是黑色的,茶汤是红色的茶皆可称为红茶)
以前还有一种新茶或称地方茶或新产区功夫茶的,均是广东生产,由广州出口,现在已无此种名称。这种茶的主要品种为河源茶、白毫茶、小种功夫茶以及金银花功夫茶等。前二者色灰叶粗,汤水强烈;后二者则制工较精。其他普通的新茶,品质差,不是非常重要。
河源茶形状不佳,叶底有铜色,汤色鲜红而优美。烟香河源茶则带有特殊的烟味。(说明烟小种也并非现在认为的只有武夷山桐木关才有)
白毫小种(品级名)功夫茶,有优美的卷叶,含有芽尖,茶汤鲜明,味浓厚而强烈,有些茶叶具有特殊的金银花香味,叶常带红色,茶汤也是强烈而爽快。
1890年前后外商在广州评茶的照片
关于清代红茶的制作工艺,《茶叶全书》第14章“中国茶叶的栽培与制造”中作了详尽的介绍:
红茶的制造
当青叶采集后,即摊在大竹席或浅盘中,放在竹架上,靠日光干燥。竹架高约2英尺,对着日光做25度的倾料。如果叶的品质不佳,或者在雨天采摘的叶,必须用火干燥,叶片摊在平篮席面上,放在竹架上,离地面大约6英尺,室中用木炭放在陶制盆中燃烧。
在烘晒叶片时,随时用手搅拌,并在空气中抛扬,以防发酵过度。如此持续操作至叶梗失去脆性,叶片有紅点时为止。
叶片干燥后,放在竹筐中冷却,以阻止发酵,等到发出淡淡的香气时,就用手掌轻揉大约10分钟,然后再搅拌抛扬30分钟,这样重复操作三四次,等叶色变暗、叶片变软时,就进行烘焙。
第一次烘焙只需5分钟,用浅铁锅进行。锅为圆形,没有把手,放在砖砌的灶上,灶面通常向炒茶者一面倾斜。火口在炉的背面与炒茶者方向相反,这样烧火者就不会妨碍炒茶工作。
茶司每次取叶2磅,抛人锅中,让叶摊放均匀,两手从各个方向翻茶,让热力可以平均到各叶片。翻炒时,谨防叶片粘锅烧焦,这样会有碍茶香。
最后一次的烘焙是将叶放于竹制的焙笼中,焙笼直径约有30英寸,高3英尺,两口稍大,中部为一竹匾,叶平均摊在面。地下挖有发火坑,焙笼就放在坑口上。在最后一次烘焙时,最应注意的是勿使叶片穿过匾孔,落在炭火上。因为稍有烟熏,就会损害茶叶品质。
从焙笼中取出叶片,进行分筛和分级。筛眼依大小分为1号筛至10号筛,还有更小筛眼的细筛。用筛分级之后,就开始装箱。
我们从当时的红茶加工流程可以看出有现在武夷岩茶的影子,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而现在的制作工艺已经是当时的偷工版了。
从各种历史文献查证,乾隆末年(18世纪末)武夷茶还是外商最抢手的茶,武夷周边及较远省份开始模仿制作,哪怕价位比武夷茶低一点也是十分好卖,而且需求量越来越大,出口商(外商)觉得本国消费者好糊弄,只要介个便宜能获取最大的利润就行。后来各个产地慢慢偷工,就衍生出了另外一个新茶类——红茶,并被西方人所接受,BLACKTEA大流行,而武夷茶逐渐被抛弃,直至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殖民地的红茶产业兴起,中国茶开始衰落。
脉络非常清晰,红茶工艺源自于武夷茶(武夷岩茶),但最初并非武夷原创,至于谁才是红茶鼻祖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