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文化里,酒文化与茶文化有共通之处,但是也有一些实质的区别,茶文化强调的是自我修为,酒文化则强调的是与外界人的关系,其中蕴藏着伟大的东方智慧,在饮酒的过程中,观物、识人,以此获得自我的提升。那么现代和古代的酒桌文化差异有哪些呢
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方式,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只要把量控制到恰到好处,对人的健康是有益无害的。那么,古人是如何利用酒养身的呢
古人饮酒,遵循“温克”。也就是说要多喝酒,但是也要能把持住自己,要保证自己不失言、不失态。
“三爵不识”是古人饮酒必须要遵循的礼仪。换句话说,就是正人君子喝酒三爵就好了,喝完三爵,就应该很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
中国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认为饮酒必佐佳肴。
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乙醇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容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
古语云:“酒不可杂饮。杂之,善酒者亦醉,乃饮家所忌”。
混合饮用,更容易喝醉,而且醉后难受的程度,明显大于单喝一种酒的醉感,易引起头昏、恶心、呕吐等,甚至还会引起其他中毒症状。还主要与酿酒的原料有关。混饮时,酒中不同的成份,会相互发生反应,刺激人的脑神经。
自古以来,不少饮酒之人常常喜欢酒后喝茶,以为喝茶解酒其实则不然,后喝茶对身体极为有害。李时珍说:“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孪痛之疾。”
古人注重饮酒礼仪
古人注重饮酒礼仪,把饮酒作为一种仪式。古人饮酒优雅而缓慢,很注重节奏,这是一种很高的生活情趣,他们在饮酒中秉诗作赋,并产生了很多千古绝唱。与此同时,通过这种仪式,可识人。
各个朝代各有特色。但几千年来约定俗成,主要有以下通行礼数。
1、未饮先酹酒。酹,指洒酒于地。在祭神祭祖祭山川江河时,必须仪态恭肃,手擎酒杯,默念祷词,先将杯中酒分倾三点,后将余酒洒一半圆形。
2、饮中应干杯。即端杯敬酒,讲究“先干为敬”,受敬者也要以同样方式回报,否则罚酒。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早在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就记载了“引满传空”六礼,就指要把杯中酒喝干,并亮底给同座检查。
3、酒令以助兴。酒令是我国特有的宴饮的艺术,是我国酒文化的独创。它用来活跃气氛,调节感情,促进交流,斗智斗巧,提高宴饮的文化品位。通行的情况是:与席者公推一人为令官,负责行令,大家听令;违令者、不能应令者,都要罚酒。
综上所述,古人的酒文化是养身又养心的,虽然现在很多仪式之类的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但是其中的道理,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多了解一些酒文化在我们日程生活中还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