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三部曲”有“新番”,王旭烽为何续写这个故事?
杂花生树,草长莺飞,波光潋滟,正是春日杭州的好风景。随着刚刚过去不久的谷雨节气,今年的雨前龙井新茶也被采摘下来,送去千家,沃入水中,化作一杯沁人心脾的澄碧清茶。杭州女作家王旭烽新出版的小说《望江南》也像这一杯龙井,封面上铺展开层层叠叠深浅不一的绿,宛若一个江南春天。
《望江南》是王旭烽继世纪之交获茅盾文学奖的“茶人三部曲”后,继续讲述江南制茶世家杭家的“新”故事——更确切地说,是上承第一、二部《南方有嘉木》和《不夜之侯》,下接第三部《筑草为城》,以杭家第三代长孙杭嘉和为中心,补入的从1945年至1965年的杭家故事。和当时所有在大时代中沉浮的中国人一样,杭家迎来了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依然执着于传统茶业的继承发扬。“茶人”系列是时代长卷式的大河作品,既有风云激荡的家国情怀,又以缱绻之笔描绘了杭州当地的江南人文风物,曾让许多读者流连忘返,没想到二十年后还有“新番”,着实令人惊喜。最近,书乡对王旭烽进行了专访。
直到2013年,写作才重启了。这期间,王旭烽从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调入浙江省作协,又调入浙江农林大学,专业从事茶文化研究多年,从一个作家成为学者,对当代茶史有了更丰富资料的掌握和钻研。这些,后来都反映到《望江南》的文本创作中,为其输入了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因此,《望江南》不仅是一部反映大时代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温润厚重的茶文化、中国文化之书,阅读过程始终伴随着茶的清香之气。
书名“望江南”,取自苏轼的词《望江南·超然台作》。“江南”在中国人心中,早已从地理概念升华为文化想象。自唐以来,江南便是茶叶的重要产地,自有题中之意,何况词中有“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名句。但令王旭烽从中汲取灵感的,却并非仅仅是“江南”和“新茶”,而是这句诗背后隐含的深意。她解释,苏轼这句诗并不是说要将故人、故国主动忘记,而是说可以暂且不要挂在心上思念,寒食节停火三日后燃起新火,此时新茶也下来了,那么就趁此时机尝尝。所谓“诗酒趁年华”,便是说我们要生活在当下、此刻,从当下去领略积极的生活。
王旭烽说,这也是她在《望江南》中想表达的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前后,风云变幻,作为工商业之家的杭家随着时代潮流起伏,有发展、光荣也有挫折、冲击,但如果一直停在原处,在接连的运动中裹足不前,情绪始终处于大开大合的状态,那么每年的新茶下来了,就没有心思去炒制,更没有办法去过好日常的生活。“把当下眼前的生活忘了,这肯定不是积极的状态。要在那么一个激荡的时代发展下去,就一定需要去领略时代所给予的日常生活的美感。”
小说中,尽管杭家也随着时代车轮向前行进,比如参与了公私合营改造、男主人公杭嘉和的义子杭方越参加了抗美援朝、城里开展大跃进和“反右”斗争等,但正如王旭烽所说,《望江南》中更主要、也给人印象更深的篇幅,依然是杭家的日常生活和交谈。无论是杭嘉和给外甥、烈士遗孤林忘忧传授传统制茶的精细工艺,还是全家在困难的年月里团聚在一起祝贺晚辈新婚、一件一件欣赏各人相赠的珍贵精美礼物,都充满了日常和大家庭的温情,还有未被中断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温润美感。哪怕是形势危急之际,全家也会惦记在凉水里浸一个西瓜来吃。这些,正是苏轼词中所指的“且将新火试新茶”。因此,尽管大风大浪不断,但这些连绵的日常细节会让人意识到,一切都是暂时的,只是生活才是永恒。
在前不久召开的《望江南》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提到,小说展现了一种“恒常的中国精神”,王旭烽领会到其中的微言大义:“那个年月大事件太多了,如果把时代政治单拎出来写,每个环节都会很激烈,但若将它们放入日常生活当中去,就会化解这种激烈。就像一块肉切开来,里面有骨头、有皮、有肉、有脂肪,而不是单单一根骨头杵在那里。”她希望呈现的“骨肉”,正是历史的整体进程与精神,和生活在历史中的人的真实生活与复杂人性。
“江南士大夫文化有一种点石成金的本领,衣食住行构成了很重要的部分,在每一道菜、每一杯茶里都能赋予精神的象征,这样就把单纯填饱肚子的生活升华了。我们中国文化不仅有北方的‘红高粱’,也有南方这样优雅的部分,是复调的形态。”在王旭烽看来,茶一方面代表着平和、平常的中国人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精神饮品”。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茶与文人雅士关系密切,是高逸清雅的寄托之物,《望江南》中就屡屡穿插了这些轶事与典故。
陆羽《茶经》有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与君子之德构成关联,仿佛也具有了德行。王旭烽说,所谓君子,是对自己有约束和要求之人,小说中便借一个美国人之眼道出对中国人的观察——中国人表面看着凉,缺乏表情,内里却温热,就像热水瓶一样。王旭烽揣想这或许和中国的山川风物、稠人广众聚居有关,人们习惯了集体生活,必要花很多精力研习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因而形成规矩和品格,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因而她很想呈现出这样一种典型中国文化孕育下的形象,最终浇筑成《望江南》的主人公杭嘉和。
杭嘉和是“茶人”系列的第三代,是第一代杭九斋之孙、第二代杭天醉之子。杭天醉是个唯美的浪漫主义者,类似贾宝玉式的人物,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另类代表,深受读者喜爱。杭嘉和虽则继承了父亲的一部分抒情性,却多了中正敦厚,是典型的君子形象,这也是王旭烽一开始就设想好的,是她理想中的中国茶人形象。与其他走出家门参加革命的弟弟妹妹及晚辈比,唯有杭嘉和守着偌大家业,为每个人提供后盾和庇护,不激进,却也并非保守,而是随同历史自身的节律不快不慢地进行着变革。比如制茶,在新旧技术变革的时代,他谨记手工制茶的每道工序并坚持事必躬亲,但也不拒绝机器制茶的革新,对于社会其他方面也是如此。王旭烽说,杭嘉和代表着她对社会的一种理念,既要永远记住以前一切美好的东西,同时逐步地向前走。
今年春天,除了《望江南》,3月刚刚上映的文艺电影《柳浪闻莺》也改编自王旭烽小说集《爱情西湖》中的同名短篇,影片描绘了一幅烟雨西湖的美景,令人遥遥向往。幼年便来到杭城、在西湖边长大的王旭烽,对这座自然与人文景观并存的城市有特殊的情结。
杭州古来是茶乡。王旭烽记得,儿时每到春天,母亲就要开始给人送新茶,把新下来的茶叶封装在一个个牛皮纸小袋里,每袋装一二两,分送给亲戚朋友。尽管当年茶叶难得,需要用票来买,名贵一些的龙井茶普通人一般喝不到,但送茶、喝茶仍然是杭州人生活中普遍的礼节和不可或缺的仪式。
但王旭烽本人与茶文化结缘却有些偶然。她本是“文艺少女”,爱好文学艺术,很早就开始写小说,却因高考没发挥好,想学中文的她阴差阳错去了杭州大学历史系(后合并为浙江大学),学校就在西湖边上,她每天都去白堤上背书。虽然她自称学历史时“成绩一般”,但四年在史料中浸泡下来,却实打实地改变了她。毕业后,1990年,她调去筹建中国茶叶博物馆,“去了之后马上就爱上了”,深深被茶的文化内涵吸引。当时杭州同时筹建的还有另三座传统文化博物馆,分别是丝绸、中药、南宋官窑,王旭烽笑说,若是去了别处,或许会写另外题材的小说。
1995年,《南方有嘉木》出版,开启了“茶人”系列,成为中国当代茶文化小说代表作品。2006年,浙江林学院(现浙江农林大学)成立全国首个茶文化学院,王旭烽闻讯加入,成为一名专业的研究者。从《望江南》所写时代到现在,尽管机器制茶更为普遍,但她带领学生们依然努力培养手工制茶的非遗传承人,用视频和文字记录下传统工艺。学校也有自己的茶山,学生也要亲自采茶。她相信,属于中国茶的那种内秀的人文精神,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