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云的谚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3、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4、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5、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6、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7、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8、乌龙打坝,不阴就下。
9、云在东,雨不凶;云在南,河水满
10、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11、天上棉絮云,地上有雨淋
12、天上堡塔云,地下雨淋淋
13、云交云雨淋淋
14、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
15、屏山出云,不用问神
16、晚上西北暗,有雨还有闪;晚若西北明,来日天气晴
17、鱼鳞云,不雨也风颠
18、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下雹
19、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
20、云结亲,雨更猛
21、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22、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云从东南来,下雨不过响
23、晚看西北黑,半夜看风雨;早上红云照,不是大风便是雹
24、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
25、星星眨眼天要变
26、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27、月亮生毛,大雨冲壕(“毛指晕或华”)
28、西虹跨过天,有雨在眼前29、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卷积云)
30、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透光高积云)
31、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卷云)
32、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碎雨云)
33、馒头云,天气晴(淡积云)
34、天上扫帚云,三五日内雨淋淋(密卷云)
35、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积雨云)
36、炮台云,雨淋淋(堡状高积云)
37、棉花云,雨快临(絮状高积云)
38、天上灰布云,下雨定连绵(雨层云)
2、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
3、能挑一百斤,不挑九十九。
4、不问收获,只看耕耘。
5、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6、多深的地基,垒多高的墙。
7、打鱼的不离河,打柴的不离山。
8、不怕别人瞧不起,就怕自己不争气。
9、谷要自长,人要自强。
10、勤恳者讲实干,懒惰者讲茶饭。
11、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12、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3、人有恒,万事成;人无恒,万事空。
14、宁苦干,不苦熬。
2、身体的健康因静止不动而破坏,因运动练习而长期保持。——苏格拉底
3、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孙思邈
4、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培根
【摘要】目的探讨孕前体检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分析及临床价值。方法分析8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Bruce方案进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同时监测血压和12导联心电图,记录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及恢复期的血压和心电图。结果运动试验心率,收缩压的动态变化:B组低于A组(P<0.05)。各组运动试验舒张压的动态变化:各阶段和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最大运动时ST段下移最明显的试验者共18人,其中B组有14人,A组有4人。ST段下移B组大于A组(P<0.001)。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大,阳性检出率增高。
【关键词】孕前检查平板运动试验
冠心病是孕期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大有所提高。因此孕前预测潜在妊娠合并心脏病越来越重要。文献报道心电图或心脏超声在诊断上的局限性[1]。平板运动试验(TET)是诊断冠心病最直接而有效的无创检查之一,作为冠心病的筛选指标早已广泛运用,但在孕前检查中运用方面报道罕见。本研究中对80例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结果正常,计划怀孕的门诊体检患者进行平板运动实验来了解心脏功能,试图判断有无潜在冠心病危险。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选择2010年6月-8月在我院孕前体检,自愿接受运动平板实验女性患者80例,年龄25-35岁,大专以上学历,从事非体育类行业,体重50~65kg,身高155cm以上,均未生育,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汇报正常或大致正常,无自觉不适症状。
1.2方法根据年龄将25-30岁者归为A组,30-35岁者归为B组检测运动过程中变化。用美国GE公司Marguette.Series2000平板运动仪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Bruce方案进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运动前常规记录卧位和站位12导联心电图及血压,在每级末、运动终止、即刻和运动后2、4、6、8、10min各描记12导联心电图1份,如发现心律失常随时记录,并每2min测血压1次,如有ST-T缺血改变时改为每分钟描记1份心电图。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x2检验,以P
2结果
年龄,安静心率、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B组Tmax和METmax均小于A组(P<0.05)。RPEmax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各组运动试验心率的动态变化:B组低于A组(P<0.05)。这些差异在运动后2分钟后逐渐减小,至运动后6min时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各组运动试验收缩压的动态变化:B组低于A组(P<0.05),这些差异在运动后逐渐减小,至运动后6min时,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各组运动试验舒张压的动态变化:各阶段和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最大运动时ST段下移最明显。有明显ST-V现象的试验者共18人,B组有14人(35.0%),A组有4人(10.0%)。ST段下移B组大于A组(P<0.001),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运动后6min。
3讨论
平板运动试验是一种在运动负荷状态下人为增加心肌耗氧量,刺激心肌达到最大运动负荷或接近心肌最大血液供应,诱发冠状动脉供血相对或绝对不足后表现出缺血性ST段改变以诊断冠心病的方法,可提高冠心病的诊断阳性率,目前国内外已普遍应用。
妊娠期全身各脏器负荷增加,其中心脏负荷增加较明显,如心脏储备能力差,孕期易发生心衰,孕产妇死亡率随着增加。目前临床上通过孕期检查来早期诊断。但多数患者已有器质性病变,疗效不理想,不得不终止妊娠来防止心衰,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损伤。本研究中非妊娠期通过运动平板实验就能够筛查22.5%潜在冠心病患者,而在大于30岁者更为突出。因此本研究认为运动平板试验在孕前体检中的应用前景是广阔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损伤
当前,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参与到羽毛球运动中。由于羽毛球运动技术动作比较复杂,在校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及技能不够完善,对运动损伤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情况下进行运动,往往使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大学生发生一些运动损伤,给生活和学习带来不便。本研究通过对高校体育系羽毛球专选生及高校羽毛球爱好者的调查研究,对常见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提出预防运动损伤的合理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滨州学院100名羽毛球选修课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找和阅读最近几年与羽毛球运动损伤及预防有关的论文、书籍、研究报告等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充分的研究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本文针对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对象,遵循问卷设计的原则,结合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实际情况,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调查问卷。为了确保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就问卷所涵盖的问题进行了专家咨询和检验。同时,尽可能保证问卷的回收率。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99%,96%为有效问卷。
3.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统计软件,在符合统计学要求的情况下,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羽毛球运动中常见损伤部位的研究
通过调查可知,高校羽毛球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发生部位主要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腰部、膝关节、踝关节等。其中,出现肩关节损伤的人次为34次,在所调查的损伤部位中占35.4%;出现腕关节损伤的人次为24次,在所调查的损伤部位中占25.0%;出现肘关节损伤的人次为15次,在所调查的损伤部位中占15.6%。造成这些损伤的原因,是在挥拍和击球过程中发力不当引起动作变形,造成肩、肘、腕等关节的损伤。其次,在调查结果中,出现膝关节损伤的人次为27次,仅次于肩关节的损伤,在所调查的损伤部位中占28.1%;出现踝关节损伤的人次为22次,在所调查的损伤部位中占22.9%;出现大小腿损伤的人次为13次,在所调查的损伤部位中占13.5%。这主要是由于在运动过程中经常需要突然使用跨步、侧身和变向等步法,当动作不协调时,突然用力过度,会使膝关节局部负担过重,承受剧烈的拉力,从而造成膝关节的损伤。此外,腰部的损伤在羽毛球运动中也是经常出现的一种损伤,占总数的19.8%,腰部的损伤主要包括轻微拉伤和慢性劳损,这是由于在跳跃动作中极度的拉伸和转曲造成的;其他损伤占8.3%。
(二)对羽毛球运动中常见损伤类型的研究
通过调查可知,羽毛球运动损伤的类型主要包括关节扭伤、肌肉拉伤、擦伤、肌肉劳损和骨膜炎等。显而易见,在这些常见的羽毛球损伤类型中,关节扭伤的发生率是最高的,共出现49次,占所调查常见损伤类型的51.0%;其次,出现肌肉拉伤的人次为29次,占所调查常见损伤类型的30.2%;出现擦伤的人次为18次,占所调查常见损伤类型的18.8%,这三种损伤都是属于急性损伤。造成这种损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技术动作不规范或在运动前没做或没有认真做准备活动,在机体处于惰性状态下突然剧烈运动,极易造成此类损伤。在羽毛球运动中,肌肉劳损和骨膜炎也是经常出现两种损伤类型,它们都属于慢性损伤,分别占所调查常见损伤类型的12.5%和2.1%。造成这两种损伤的原因分别是机体过度疲劳得不到有效恢复和训练场地太硬,对小腿的反作用力过大,致使小腿骨膜震荡损伤。此外,其他损伤占4.17%。
(三)对羽毛球运动中导致运动损伤原因的研究
1.技术动作不规范
通过调查可知,因技术动作不规范而出现运动损伤的人次为43次,在所有导致损伤的因素中占44.8%。不正确、不规范的技术动作往往会使机体某些组织器官的局部负担加重,当这些额外负荷超过机体生理机能所能负担的生理极限时,往往就会导致各种损伤的发生。
2.准备活动不充分
通过调查可知,准备活动不充分也是造成运动损伤重要因素之一。因其而出现损伤的人次在调查中出现了21次,在所有导致损伤的因素中占21.9%。这是因为羽毛球运动具有较强的对抗性,运动时之所以要做准备活动,就是因为准备活动能够提高人体兴奋性,从而使肌肉、韧带的粘滞性有所降低,使人体迅速进入运动状态。如果运动前不重视做准备活动或者准备活动做的不充分,人体将处于一种懒惰的状态,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进行羽毛球运动,极容易对身体造成损伤。
3.器械场地不适合
通过调查可知,因器械场地不适合而出现运动损伤的人次为13次,在所有导致损伤的因素中占13.5%。虽然羽毛球运动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但它却需要运动员在场上不断移动。木质的地板容易变湿易滑、土场地太硬且不平整。另外,球拍、球鞋等运动装备不适宜也是造成运动损伤重要原因。同时使用不适合自己的球拍,也容易造成上肢肌肉拉伤或手腕的扭伤,而且球拍减震性能也会对上肢肌肉产生疼痛感。
4.身体局部负担过重
5.身体素质差
通过调查可知,因身体素质差而出现运动损伤的人次为15次,在所有导致损伤的因素中占15.6%。这是因为羽毛球选修课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一些羽毛球的技术动作,但大多没有进行系统的专门的身体素质训练。他们不考虑自身的身体素质,就乐此不疲地投入到羽毛球运动的练习当中。因此,特别容易造成自身的损伤。
6.其他原因
运动时的生理机能状态、不良的环境因素等都有可能引起损伤。其次是运动时的心情差,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运动后的放松。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羽毛球运动中常见损伤部位的研究得出,易发生羽毛球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腰部、膝关节、踝关节、大小腿等。通过对羽毛球运动中常见损伤类型的研究得出,常见的羽毛球运动损伤类型主要包括关节扭伤、肌肉拉伤、擦伤、肌肉劳损和骨膜炎等。通过对羽毛球运动中导致运动损伤原因的研究得出,导致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包括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不规范、场地器械不适合、局部负担过重、身体素质差等。
在进行羽毛球运动时,先要正确掌握规范的羽毛球技术动作,在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注重运动后的放松活动,选择适宜的场地和舒适的衣着进行练习,提高安全保护意识,合理安排训练量,避免运动量过大,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
【参考文献】
[1]戴立平.羽毛球初学者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8):22-24.
少年无丑妇。
一聋三分痴。
一白遮百目。
小儿无诈病。
丑婆娘好搽粉。
明珠出在老蚌。
七岁八岁狗也嫌。
要得好,问三老。
老要精神少要稳。
三岁牯牛十八汉。
小不教,大不会。
穷汉妻,半张犁。
人老先从腿上多。
寡妇门前多是非。
巧妻常伴拙夫眠。
红颜女子负心汉。
丢了咳嗽添了喘。
2、咸物返潮天将雨。
3、星星稀,好天气。
4、柱石脚下潮有雨。
5、蛙叫,大雨到。
6、鸡进笼晚兆阴雨。
7、泥鳅跳,雨来到。
8、燕子低飞要落雨。
9、泥鳅静,天气晴。
10、星星明,来日晴。
11、头发响,风一场。
12、扑地烟,雨连天。
13、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14、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15、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16、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17、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18、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19、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20、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21、直闪雨小,横闪雨大。
22、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23、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24、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25、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26、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27、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28、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29、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30、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31、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32、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33、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34、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35、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36、蜻蜓飞得低,出门带笠。
37、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38、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39、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40、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41、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42、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43、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44、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45、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46、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47、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48、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49、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50、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51、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52、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53、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54、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55、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
56、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57、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58、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59、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60、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61、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62、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63、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64、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65、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66、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67、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68、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关键词】钢琴演奏;呼吸;韵味
人类在进行乐器表演的时候提到的呼吸概念和平时生活里的呼吸概念有所差异。平时生活里的呼吸更多表现为自然形态的呼吸,是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动作反应,具体来讲,人类呼吸系统可分为吸肌群、呼肌群两类。吸肌群的肌肉内缩后,提供了更大的胸腔空间;而呼肌群的肌肉内缩后,减少了胸腔的空间容量。人类在吸气的时候,体内气压变大,此时身体开始处于紧绷;呼气的时候身体开始变得松弛,此时吸肌群必须控制好紧绷的程度,才能对身体形成保护支撑作用。乐器演奏时候的呼吸,除了自然的本能外,还需要完成专业的呼吸运动,这是两者的区别。
一、钢琴演奏的呼吸状态
目前在钢琴训练中很多人都忽略连贯性的使用,因此在钢琴表演中身体动作就会显得比较僵硬,弹奏出来的曲子也呆板。原因就是不懂得气的概念和运用。气是连接手指动作和乐符之间的关键要领。钢琴曲的演奏艺术往往讲究连贯、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气存在于演奏者和曲目之中。通过和其他技巧的融合,可以气显得更加自如,从而使整首曲子呈现出动态流畅的艺术魅力。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会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比如一个停顿的姿势,观众似乎感觉到了空间的停顿,产生美妙的感觉。因此在钢琴演奏的气的训练中,首先要控制好身体的气流。通过对气的训练,演奏者可以运用呼吸,达成身体的协调,让动作姿态更加柔软有形,控制得当,从而让动作的衔接也能一气呵成,富有连贯性。接下来,在钢琴演奏的艺术表现上,在把握好气的基础上,也能让观众在欣赏钢琴作品时候,感受到钢琴艺术的气息、气脉,欣赏到艺术的连贯性和层次感。从一个简单的动作中,就能发现这种气息的存在,从而给人一种精气十足的感觉。
钢琴演奏的呼吸带有技术色彩,需要根据音乐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分为三类:平静状态下的呼吸、主观刻意的呼吸、情绪激动的呼吸。这种变化和调整能力往往需要后天的锻炼和努力才能完成。
总之,气的练习对于表演当然是有利的。钢琴表演者在气的掌握基础上,可以做到弹奏时快的地方能够一气呵成,干净利索,慢的地方需要气沉丹田,神韵充足。比如在落指、滑指、顿指的动作完成时,能够连贯有神,控制好节奏。
二、钢琴演奏的“韵”
韵也叫韵味,有点类似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神韵。它是一种通过不断提升修养达到的无形美感。钢琴演奏的韵,指的就是艺术美感。提升钢琴演奏的韵,演奏者需要从平时开始培养,需要日积月累,通过多看、多想、多模仿,最终形成自己的韵味。不同的钢琴演奏大师都有自己不同的韵,这是个性和修养结合使然。作为初学者,不要太在意自己的韵,如果强硬模仿,会形成不良的形体姿势,反而丧失了美感。因此需要演奏者在平时不断积累,将来自然是水到渠成。
钢琴作为西洋器乐,它的特殊奏法决定了它的演奏方式,它既可以表现出民族性音乐独有的味道,也可以表现古典和现代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这是它特殊的演奏方式产生的效果。而且这种变化非常自然流畅,浑然天成,各种技巧、手法的变化也丰富多样,在演奏的表现上面可以有多种方式来处理。钢琴演奏的许多民族性音乐作品中也大量包含了技巧的多样化。比如,我国新疆钢琴曲,《冰山上的来客》就是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维吾尔族本身就是一个善于模仿的民族,他们的音乐,他们的舞蹈都是如此。比如《冰山上的来客》,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艺术作品,有歌曲也有舞曲,充分反映了维吾尔族的作品情绪变化特点。在具体的变化里,通过长音、短音、顿音、持续音,模仿了多种人物内心的情绪,而且极为恰当。在一连串的技巧变化里,可以把钢琴所要表现的内容表现得蔚为壮观,洋溢着丰富的艺术意境。所以说,这种技巧衬托出的韵味变化丰富,是钢琴演奏的主要特点。
总之,“气”是大自然中天地万物生成的本源,它象征着自然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是一种回味无穷的美,它属于审美的范畴,指的是某种事物所具有的情态。音乐的气韵是人们在进行音乐活动时整体展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面貌,在钢琴的演奏中,气和韵的结合缺一不可,它能使钢琴的演奏更富于生命力和美感,因此要把握好钢琴演奏中气和韵的配合,使其贯穿于整个演奏过程中,才能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
参考文献:
(一)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非语言符号主要包括:
(1)副语言。即伴随使用的语言而产生的语言。它不只是对语言的一种辅助,其自身也表达独特的意义。如声音的大小,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
(2)体态符号。它在形成传播情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动作、手势、表情、姿势等。
(二)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及其功能
总体来说象征性和体系性是非语言符号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普遍性。非语言符号超越民族、文化和国家的范畴,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交际手段。一场国际体育赛事之所以能够吸引全世界无数的观众,这是因为裁判所使用的手势、数学符号等都是超越不同种族的交际符号。
二是形象性。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能帮助人们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俗化。比语言符号更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3]比如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难以理解的概念,运用图示的方式就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问题,加深记忆。
三是辅。刘勰说“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南巧”,①正是因为语言符号在实际运用中的局限性,才有了非语言符号的广泛辅助。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的配合使用,使人类信息交流更为形象易懂。如果离开了有声语言,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就会让人难以理解,使人感到莫名其妙。
第一,图片符号的广泛运用。图片通过对构图、色彩、镜头的远近等因素的处理来描述、诠释其所要表达的内容。一幅好的图片能向受众有效表达或阐释特定的主题。通过对主题的阐释来引发受众的思考、认识,进而感染受众和激发受众的情感认同。当然这些建立在受众首先能够读懂图片中所蕴含的意义的基础之上。[5]不同于文字语言的偏重说理,图片是一种对事物更为直观的描述,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质还得让受众自己再去深度参与,通过一系列抽象思维才能做到。但是文字和图片配合使用,也能够起到有效传递观点和情感的效果。
另外,短小精悍的文字,配上颜色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片,一方面使表达更加清晰直观,另一方面正好迎合了碎片化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要想更有效地传播信息、美化版面,那就要更加注重恰当地使用图片。
另外,关于表情符号的运用还有下面这样的情况:
三、结语及其建议
注释:
①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1](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张放.非语言符号在信息传播中的特点和功能[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5).
[5]潘存爱.大众传媒中的非语言符号传播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1.
中图分类号:R472.904.7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2.056
晕针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种晕厥现象,据资料统计,晕针的发生率约占就诊人数的039%~1.09%[1,2]。晕针是因为患者心里害怕,在穿刺过程中由晕血或疼痛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轻者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四肢冒冷汗、肌肉收缩,重者可能出现轻度休克,如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部分患者甚至有恶心、呕吐、短暂的意识丧失以及血压下降等一系列虚脱的临床表现[3],在临床护理操作的注射或者采血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操作过程中对晕针的发生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对有晕血倾向的患者在进行操作前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可减少晕针现象的发生。现就预防晕针的干预措施作一综述。
晕针发生的机理及临床表现
晕针是指患者在接受针刺采集血液或者输液等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晕厥现象,它是由于强烈的针刺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床(尤其是周围肌肉)的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脑部血流量减少而发生晕厥[4]。其临床表现可以分为3期[5]:①先兆期:患者自述有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跳加速、心慌等症状。②发作期:患者突然出现意识恍惚、晕倒、面色苍白、口唇甲床青紫、四肢发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症状。③恢复期:经过及时治疗处理,患者神志恢复正常、面色转红、四肢转温,但是自觉全身无力、四肢酸软等。对于临床工作中出现的晕针患者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出现严重后果,同时在进行动静脉穿刺之前,护理人员要采取一定的有效预防措施,尽量避免晕针的发生。
从生理和心理方面消除患者疑虑
1.生理方面的干预人的机体对外界的刺激都会有一定的防御性反应,当人饥饿或空腹时,机体是处于应激状态的,对各种刺激就会显得相对的敏感,
进针时的刺激就会通过迷走神经产生反射,引起血压下降,因而易发生晕厥反应[6]。而那些体质较弱
提高护士素质是预防晕针的保证
1.重视护士素质的培养护理人员由于每天重复做一样的事情及工作压力大,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身耗竭综合征”,对待患者的态度就会显得很冷漠[12]。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之前,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找到共同语言进行交流,护患之间才能做到有效的沟通。在穿刺过程中护士要注意言谈举止,良好的服务态度和娴熟的穿刺技术,能使患者产生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同时护士还要掌握好一定的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过程,促使患者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护、促进其自身健康。作为一名护士不仅要有高超的、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还需要有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13]。同时,护士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观察清楚患者的心理情况,发现患者的心理疑虑后,及时与之沟通,采取各种心理干预、人性化关怀和有针对性地健康教育等措施,及早消除患者的心理问题,以达到提高患者心理耐受能力,这是预防晕针的主要措施之一[14]。
良好环境和端正的采血效应
1.良好环境可分散患者注意力环境因素是晕针发生的原因之一,有部分患者从小就惧怕医院的特殊环境和气味,不适应医院的氛围,一进到医院就紧张,这部分患者是最容易发生晕针的。梁文彬[21]通过在不同环境采血对晕针发生率的影响,发现在学生熟悉的学校内抽血晕针的发生率最低;在房间狭小、不通风、人多拥挤的地方采血,晕针的发生率最高。所以医疗场所应该尽量创造比较安全、舒适的环境,注意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环境的安静,避免人群的吵闹。同时在注射室或者采血室内墙壁挂上一些健康知识宣传张贴画或温馨提示等,既可起到宣教作用,还能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2.端正可减少晕针发生率彭慧香等[22]人通过对300例有晕针倾向的患者进行研究,统计分析平卧位、正坐位、坐位头偏一侧伏在采血台上三种不同采血晕针的发生率,结果发现患者采取正坐位时比其它两种更加容易发生晕针,而采取平卧位或者坐位头偏一侧伏在采血台上,采血晕针发生率可以明显减少,建议对于有晕针倾向的患者在门诊采血应采用坐位头偏一侧伏在采血台上。刘瑞华[23]研究平卧位和正坐位对输液晕针的影响,发现对于有晕针倾向的患者,采用平卧位发生晕针的几率明显低于正坐位,所以对于那些有晕针倾向的人输液前可先予以卧床。对晕针的影响可能与血供有关,正坐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血液蓄积于下肢,造成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导致心的输出量减少,脑部血供不足;而采取平卧位时,患者机体处于平静状态,全身肌肉放松,脑部血液供应正常,所以晕针发生率较低。
综上所述,晕针的发生是心理反应到生理反应的一个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减少晕针发生率,是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必需面对的现实问题。良好安静的就诊环境、护士认真的服务态度及高超的技能、穿刺过程中的有效心理疏导等都是减少晕针发生率非常有效的措施。减少或避免晕针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医患矛盾。
[1]李光华,赵超,姚春,等.语言交流干预在采血晕针体检者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3):1011.
[2]王瑞红.减少患者晕针发生率的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8.
[3]胡红,陈维信.健康体检静脉抽血晕针58例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7):11861187.
[4]王婷婷,陈前琼,许婷,等.军人健康体检发生晕针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33(2):191193.
[5]赵敏.大学晕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0):3637.
[6]邓萍.心理干预与晕血晕针患者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9(4):596597.
[7]张如玲.多元化护理干预对门诊采血晕针的影响[J].右江医学,2012,40(1):128129.
[8]陆惠洁.护理干预对静脉采血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3):4950.
[9]冷雪艳,冯秀芳.体检者采血过程中晕针现象的心里预防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3):134.
[10]周传美.大学新生体检采血晕针的心理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校医,2010,24(12):944945.
[11]王田慧,刘生翔.体检者采血过程中晕针现象的心理预防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0):42034204.
[12]扬淑美,梁汉武,王爱萍,等.培养护士素质提高护理质量[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11):14691471.
[13]赵婉文,周天蓉,李玲,等.护士素质需求调查结果对临床教学的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09,6(7):305307.
[14]陈如燕,吴英.体检人群静脉采血心理沟通的需求与护理对策[J].护理杂志,2011,28(3):6870.
[15]成昌盛,龚秀琴,黄美,等.门诊患者采血晕针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J].护理学报,2011,18(12):5758.
[16]王靖.大学新生体检采血晕针原因及护理[J].中国校医,2011,25(7):552.
[17]陈美清.低年资护士静脉采血差错的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J].右江医学,2010,38(4):500502.
[18]刘士梅.健康教育干预在采血晕针体检者中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1214.
[20]张芹.因护士语言不慎诱发孕妇晕针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3):5551.
[21]梁文彬.静脉抽血发生晕针的环境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152.
[22]彭惠香,林禅,陈昕,等.3种不同采血发生晕针的原因分析[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