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隶属邢台市,为邢台东部副中心城市,自汉至宋,曾为清河郡、清河国和贝州、恩州的治所,人杰地灵,贤才倍出,名胜较多。明清时代的文人墨客将其中八个景点,作为游览咏怀的最佳去处,并美其名曰:“清河八景”。
清河八景:
鲧堤夜雨、贝州晚霞、石柱凤鸣、莲沼并蒂、
御河远帆、甘陵草色、廉墓霜花、茶堂龙爪。
时至今日,清河八景尚有遗迹可以游览者,有鲧堤夜雨、贝州晚霞、御河远帆、甘陵草色等四景。
第一景:甘陵草色
古代清河八景之一。甘陵,史志记载不一,多以为甘陵即英陵。清河王刘庆死后葬在清河,其墓为英陵。汉安帝刘祜登基后,追封父亲刘庆为孝德皇帝,母亲为孝德皇后,英陵改称甘陵,遗址在东潘庄南。清代同治11年版《清河县志》载:“甘陵冢,汉安帝母甘陵氏葬于县东北角”。民国23年版《清河县志》载:“旧城东北角相传耿贵人葬此。土人谓之皇姑坟或系皇母之讹。”由此二说看来此处就是甘陵。
汉甘陵墓群在清河县冢子村周围,俗称“汉冢”,原有9座冢子,并称清河九冢。现仅存位于冢子村西的一座大墓,周围8座小冢子今已遭毁坏。根据已毁坏的8座小冢子出土的玉璧、金缕玉衣片、鼎、陶器等可知,汉墓群葬制等级很高。据史料记载,后汉清河王刘庆(死谥孝德皇)夫妇就合葬于此地汉墓群内,其墓被称为“甘陵”。
《甘陵草色》
清代·杨一峰
连天草色郁菁葱,千古荒陵北郭东。
妃子坡前同晓月,昭君墓上共春风。
台高相与珠楼近,径窄曾传翠辇通。
汉代宫廷何壮丽,恍疑朝霭晚烟中。
(清)刘步岭
何处青青草色新,甘陵景物最宜人。
向阳罨画开金粉,委地花钿想玉真。
香醉东风穿峡蝶,润含细雨泾麒麟。
荒丘一带遥相望,泼翠拖蓝满郭皴。
《甘陵草色》(清)杨尔昌一带天然绿,甘陵百草生。未识踏青节,曾闻环佩声。
唐宫女则佐龙兴,曾营观榭望昭陵。
孝王也触埋香恨,不识瑶台筑几层。
清代·程泽清
北郭寻芳碧草繁,千秋陵寝说邦媛。
锡圭也属天潢派,埋玉仍承雨露恩。
欲趁春晖迎翠辇,旋疑夕照下龙幡。
垂杨应似怀炎汉,随著东风拜墓门。
《英陵》
清代·宋祖昱
突兀荒陵倚素空,龙楼凤阁杳难通。
美人憔悴深官外,王子归来故国中。
春草秦关千里碧,夕阳汉苑片时红。
东京梁寞俱消歇,榛芥萧萧起朔风。
《甘陵》
怅望甘陵日欲昏,责人埋玉此长存。
西风骤雨槐花落,翁仲无声立墓门。
第二景、贝州晚霞
古代清河八景之一。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置贝州,唐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州治移至今城关村,北宋庆历中,王则起义失败,朝廷改贝州为恩州,以示对这方百姓有恩,与清河州、县同郭。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监官赵荐之重修恩州城,土墙夯筑,“周围九里,高二丈,阔二丈”。遗址在城关村周围,现村北城垣断续可见,人们习惯上还称之为贝州城。
宋贝州城遗址,在今葛仙庄镇的城东、城西二村附近。城郭围绕二村呈长方形,南北长1.2公里,东西长2公里,为土墙夯筑。现在城垣断续可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贝州在古代是商家云集的繁华之地,又是舟船穿梭的码头,还是军事粮草器械的储备库,号称天下北库,也是邢台东部重要的区域政治军事中心。这里发生过王则起义等历史事件,走出了孙伏加、张文瓘、丁度等历史名人,唐代颜真卿、唐末李抱真、五代李存勖、北宋陈淬、北宋文彦博等一代名臣,皆在这里组织过大型军事会战。
《贝州晚霞》
斑烂五色晚霞浮,如锦光明照贝州。
散绮千重环古堞,斜阳一抹映层楼。
鹜孤飞处浓於染,鱼尾烧来断未收。
薄暮生风吹不落,人人恍入赤城游。
(清)刘步岭
今是清河古贝州,无边晚景望中收。
茫茫白水环城郭,片片红霞照戌楼。
也伴黄云铺陌上,从教紫气缀山头。
鱼鳞雉堞遥相望,十色五光远近浮。
《贝州晚霞》(清)夏献馨紫泉宫殿锁烟霞,只似人间富贵家。北郭晚晴山更远,春城无处不飞花。
《贝州晚霞》(登清河古城)
(清)宋祖昱
欹斜雉堞暮云升,步屐攀跻仅百层。
夕照自开秦巨鹿,春风不度汉甘陵。
山川战后销金镞,隧道荒时见漆灯。
独有城乌栖复起,白头相对怨难胜。
《贝州》
宜抚南来有运筹,一时叛空槛车收。
只今赵宋关河外,蔓草寒烟古贝州。
第三景:茶堂龙爪
古代清河八景之一。茶堂,又名龙王堂,在茶店村北,龙爪即龙爪槐。这个景色描绘的是龙王堂村村边的一个古茶铺和茶铺前的一棵古槐树,民间传说,宋太祖赵匡胤未从军时,曾行侠仗义,游走江湖,途径清河,在此喝茶打尖,在槐树上晾晒外氅。后人为纪念他,将龙王堂村改称茶店村,一直沿称至今。相传,此槐树因赵匡胤晾晒过衣服,从此槐树枝变成龙爪形,是为“茶堂龙爪”。
《茶堂龙爪》
(清)杨一峰
由来天子号飞龙,一到茶堂瑞气钟。
树老陡惊鳞爪现,茗调偏值雨风从。
虬枝曲讶盘空动,蟹眼煎殊试院逢。
槐下再寻衣曝处,蜿蜒卧地倏无踪。
庆云霭霭绕茶堂,共说当年荫帝王。
端合光武亭麦饭,也同召伯憩甘棠。
衮衣曝处龙鳞耀,老干蟠来虎爪长。
漫说槐安曾入梦,分明车盖结条桑。
(清)潘炤
记得天袍龙是黄,曾擎勺水对苍苍。
一株老干于斯坠,七碗芳名自此昂。
付尽爪牙皈竺国,敛残毛羽息梧岗。
伊非不想槐南梦,咸苦由来已遍尝。
(清程泽清)
一自飞龙见此堂,茶烟满树爪飞张。
虬枝辄兆真人瑞,蜗舍恍间王者香。
迹混风尘宰物色,灵钟草木总体祥。
陈桥可有云从否,毕竟槐安日月长。
(清)杨尔昌
预兆真人瑞,树老欲化龙。
烹茶仙鹤避,偏挟雨风从。
《茶店》
(清)宋祖昱
茶香出盏露华溥,长与君王奉笑欢。
自是官家遵祖制,一时争贡卜龙团。
《龙爪树》
宋祖微行此旧踪,只疑根干有云从。
至今爪甲差相似,枝上曾经曝衮龙。
第四景:石柱凤鸣
古代清河八景之一。据民国《清河县志》载:东汉白马令李云坟,在县(今城关村)西十里(大清一统志)。冀州刺史贾琮刻石表之,后魏时尚存,俗谓李氏柱石(水经注)。传有凤凰落柱石鸣叫,凤鸣柱石成为佳话。
李云,字行祖,东汉甘陵(今邢台清河县)人,官至白马令(即白马县县令)。因“露布上书”,忠言直谏,惹怒龙颜,最后屈死狱中。《后汉书》列“李云传”,李云死后得以归葬故乡的李氏旧茔。后来冀州刺史贾琮巡视经过李云的墓地拜祭了他,并在其墓前立碑刻石,以为纪念。其坟前石柱上雕凤凰,因此该坟以“石柱凤鸣”被列为清河八景之一。可惜年代久远,现李云墓石俱没。
《石柱凤鸣》
杜众陈蕾谏不行,泰山同重死如生。
君王池又观龙灌,忠烈柱因赞风鸣。
鸿志雄才超等辈,石肠铁面独推卿。
头衔直并山河寿,贤令犹传白马名。
日月争光节烈盟,凭将石柱表坚贞。
漫云断碣无人赏,须看高岗有风鸣。
千仞翱翔堪耀彩,连番啭唤最多情。
雕龙尚有遗碑在,愿为诤臣谱颂声。
(清)王尚宽
才嗤吐凤,胆敢批鳞。
倔强此老,迥不犹人。
捷彼狂澜,杖兹柱石。
直犯天颜,身家莫惜。
(清)王镛
石径通幽处,丹青忆直臣。
一毛生凤穴,片语触龙鳞。
挥泪无干土,哀音何动人。
今朝题汉柱,儿女共沾巾。
孤凤鸣何急,徒闻异代思。
可怜白马令,不到濯龙池。
名在留遗表,坟荒没旧碑。
君恩容折槛,翻忆汉成时。
第五景:廉墓霜花
古代清河八景之一。廉墓,即廉颇墓。廉颇墓在清河县前丁村西南与大堤村东北之间廉冢村(今连冢寺村)。据《太平寰宇记》载:“廉颇冢,在县界”。明《一统志》载:“廉颇墓在清河县西三十里,与鲧堤相近”。据清代《清河县志》载:“(廉颇墓)在县西二十五里,与鲧堤近,明万历八年知县向日红封识,东西阔十步,南北长二十五步。”
相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曾率兵与秦军交战于军营、连庄一带。兵败后向西撤退,当廉颇被追到一处村庄时,人困马乏,遂问部下:“这是何地”部下回话:“此地三丁村。”廉颇听罢仰天长叹:“一镰(廉)怕三钉(丁),吾命休矣!”明清时期,“廉墓霜花”为为清河八景之一。民国时期,墓址尚存。今古墓虽已荡然无存,而一镰(廉)怕三钉(丁)的故事,却仍在清河县民间广为流传。
廉颇是位胸怀坦荡、作战勇猛的爱国将领,生前曾在清河一带领兵作战。他的墓葬,在淮南寿县(原寿春县)、邢台清河县、石家庄赵县、邯郸邯山等地都有遗存,各地墓冢的真伪,尚无权威说法,史家一般认为安徽寿春之墓为真迹的可能性最大,其余或为衣冠冢。
《廉墓霜花》
翁推矍铄武威扬,善饭宜称百岁觞。
鬓白生曾惊早雪,骨寒死更傲新霜。
荒邱但望风烟古,断碣犹留姓字香。
顾盼自雄洵健将,伊人何必溯葭苍。
霜花点缀墓西东,回想当年矍铄翁。
但愿相知偕旧酒,凭教李牧比雄风。
赤心足挫三秦锐,皓首犹盟百战功。
可恨馋人行反间,弯弓走马一场空。
(清)郭联墀
烟花几簇閟泉宫,赵将犹称盖世雄。
历代风霜丛枳棘,经秋零落杂梧枫。
寒铺蔓草风吹白,泪洒长林雨点红。
祭扫谁曾来挂剑,乌啼满树夕阳中。
(清)夏献馨
苑边高冢卧麒麟,朝市如今不是秦。
夜动霜林惊落叶,雨花随泪共沾巾。
(清)向日红
赵王台榭绿芜生,千古松楸故国情。
不是将军能肉袒,几多荒冢未知名。
(清)程泽清
还葬甘泉恨转深,履霜凭吊几沉吟。
好谋未竟攻秦志,善饭仍存归赵心。
欲立战功搔白发,终因谗说误丹忱。
抗怀高谊荆曾负,独对陇头树一林。
(清)杨尔昌
古墓隐霜林,崖岸谁与伍。
天开红叶图,丹心照千古。
《廉颇将军祠》
欲识将军貌,荒祠到几回。
邯郸春草合,钜鹿夕阳催。
弃置缘秦间,功名误郭开。
至今频藻荐,犹用赵人来。
第六景:鲧堤夜雨
古代清河八景之一。相传尧帝时,洪水暴发成灾,鲧决心治水救民,上天盗取息壤,九年筑成此鲧堤。据《太平寰宇记》载:“鲧堤,在县(今城关村)西三十里,自宗城县界来,是鲧治水时筑。”现残存之鲧堤,在大堤村西尚依稀可见。在县境内约4公里,两端分别入临西、威县境内。据民国旧志载:“堤阔三丈有奇,高二丈有奇。”鲧堤犹如一条巨龙,由西北广宗县境方向奔腾而来,向东南临西县境方向逶迤而去。
鲧堤现在宽处尚有10米,高处仅2米,据考古发掘证明,现存鲧堤是历代修筑的成果,这里曾是古代黄河的大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清河县在修复鲧堤决口时,发现一具立埋宋代古尸,古尸头顶一块方砖,砖上刻有“三卯不到,立埋王三”字样,猜测这可能是宋代维修鲧堤(黄河大堤)时,军士王三因三次点卯不到被军法处置的结果。
《鲧堤夜雨》
清·杨—峰
云垂野黑径都迷,夜雨潇潇傍鲧堤。
岂是水湮青嶂外,遥知痕长画桥西。
喧荷欲破黄熊梦,翻柳应惊白鹭栖。
人坐小楼听未歇,窗边忽又报更鸡。
潇潇夜雨缀城西,晓望迢迢有大堤。
洒遍长林涵宿露,润将古道带新泥。
由来保障防洪水,久仰波涛净远溪。
奠定还凭神禹造,南郊祀典为谁稽
清·王镛
远岸秋白沙,船高雾过堤。
浮云连海岱,残雨隔虹霓。
处处邻家笛,萧萧夜色栖。
藏书闻禹穴,归路恐长迷。
清·程泽清烟沉远树鲧堤通,夜雨连村烛火红。绿蚁频倾茅屋里,黄熊遥想羽渊中。三更淅沥谁同梦,九载勤劳只此功。杨柳潇潇声未断,晓风吹送御河东。
清代·杨尔昌
堤外云垂黑,堤边村火红。
可叹九载绩,尽在烟雨中。
清代·王尚
羽渊报痛,禹甸奏功。八年干蛊,答彼苍穹。
烟云径黑,杨柳村迷。勤劳九载,风潇雨凄。
《鲧堤》
冀野千年后,鲧堤一道通。
波涛喧白马,坡障忆黄熊。
姓氏在尧典,山河待禹功。
怀襄今已息,百谷自流东。
第七景:御河远帆
古代清河八景之一。御河即大运河,亦称永济渠。隋炀帝开挖永济渠,赐名“御河”,于清河西部境内向东北方向流过(今城关村西),元代改由东部边境向北流过,习惯上仍称“御河”。京杭大运河,曾是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从元代贯通会通河至新中国成立,在长达近700年的历史岁月里,清河的运河码头,客运货运辐射面涉及今夏津、清河、临西、南宫等县市,为古代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繁荣之地。
《御河远帆》
御河滚滚片帆催,歎乃空闻望几回。
细雨微茫螭舫现,扬风缥缈燕樯来。
芥舟聊认孤燕泛,蒲叶难分几幅裁。
归棹如飞看隐约,偏当山色有无猜。
来许天涯去逐波,锦帆远挂势如何。
黄龙不住催风紧,画鹢还从夕照拖。
直放三江冲浩渺,斜连九冢影婆娑。
顺流指点朝宗处,一叶扁舟驾御河。
(清)夏琮
捡点心窝未肯灰,东西漂泊且怜才。
春风桃李才披拂,秋水蒹葭又溯泂。
舴艋打头随地去,舳舻衔尾自天来。
生涯也欲从流转,祗恐邮签水驲催。
(清)郭联墀
隐隐飞艎隔野烟,风帆云树两茫然。
碧山尽处波无际,白鸟横来路几千。
也许渡头听放棹,偏从天际识归船。
寻源谁访张骞迹,曾否身游日月边。
第八景:莲沼并蒂
古代清河八景之一。莲花池遗址在清河县东南部、东潘庄村南一带,此处原是一片方圆五百亩,地势低洼的沼泽之地。古时经常洪水汇聚,有时连年蓄水,呈沼泽状。其水澄碧如玉,清澈见底,内长莲藕,不种自生,一片翠绿,每逢夏季,满池莲花盛开,蔚为壮观,景色奇特,因之古称莲花池。
据史料记载,后汉章帝建初七年,废皇太子庆为清河王。永元十六年,刘庆被令就国,其宫邸,设在今清河县,宫邸附近有供游玩的千顷莲花池,是清河王妃、郡主、宫女们的游乐场所,诗中提到的贵人就是指清河孝王刘庆的妃子耿贵人,明清时代这里以“莲沼井蒂”被列为清河八景之一。
清河东南一带地形低洼,有邢台著名的洼地之一的南坡洼,清河南坡洼与巨鹿吕寨洼、平乡田禾洼、临西水坡洼齐名,在邢台是次于宁晋泊、大陆泽的几个知名洼地。
《莲沼并蒂》
处处歌声识采莲,池荷万倾叶田田。
千层蒂并聊为壁,十里风香好放船。
鸥鹭时看投水宿,鸳鸯妙合伴花眠。
弄花掬水添图画,月印双轮一样圆。
争妍竞秀望无边,疑是西湖六月天。
香透薰风红透日,一池并蒂满池莲。
争催雀舫穿花度,许伴鸳鸯傍水眠。
连理枝头谁可拟?重轮月印一般圆。
《莲花池》
(明)向日红
飒飒西风草木黄,贵人曾此痊罗裳。
只今花貌芙蓉出,犹带宫娃一段香。
(明)管昌
一带高冢御河滨,故老相传耿贵人。
千载淑魂应有意,月明处处现前身。
《古莲池诗》
池荷千顷叶田田,汉苑宫娥好放船。
并蒂花簪香不断,诬传大乙又乘莲。
布衣手记
邢州布衣第二次整理清河八景诗文图集于2022.9.12,比第一次整理增加了部分诗、图和文字,本文共收录清河八景诗48首,插图51副,文字约5772字,可用于自学及和邢台历史文化爱好者交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