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有许多精彩论述。贵院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重要工作,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开启新征程谱写守护人民健康新篇章
——专访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二级教授陈俊强
本刊记者∣孔艳艳
《健康中国观察》: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历史悠久,也是广西第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请您向我们介绍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贵院有了哪些显著变化和提升?
学科建设势头向好。院筑根基,打造学科竞争新优势,推动学科建设向聚焦急危重症、外科微创化、内科医技化、医技分子化转型,同时深挖特色,着力打造“肝癌、鼻咽癌、地中海贫血”特色病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立体优势学科群发展模式,临床医学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目前,医院拥有1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2个广西临床重点专科,28个广西各类重点学科。
科技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加大科技激励政策机制,大力支持开展科学研究,推出系列科研攀登计划项目资助办法,以多层次资助体系覆盖各级医护人员,力促科研转化。高质量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科研成果数量位居区内第一。医院科技影响力持续攀升,是广西唯一进入“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前100位的医院。
陈俊强院长出席2022中国一东盟医院管理合作论坛开幕式并作主旨演讲
《健康中国观察》:您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有许多精彩论述。贵院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重要工作,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陈俊强:近年来,医院以“保持战略定力,强化内涵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引领区域发展”为工作基调,以“三中心一平台”(区域疑难危重症诊疗中心、区域高发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中心、区域性国际化医学合作交流平台)为战略目标,继续努力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从“精细”到“精益”,构建科学管理新体系。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实现医院运营从“精细”到“精益”的转变:一是引入科学管理工具,二是升级运营管理新模式,三是深化推进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四是强化以风险为导向的运营风险防控。医院积极引入战略地图、平衡积分卡等管理工具,着力构建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体系;以患者为中心、以绩效引导医院运营;抓好医院内控体系建设,实现医院内控系统的整体升级;积极建设基于大数据的预算控制体系。
二是“造血”与“活血”并举,品牌学科建设统筹发力。医院围绕“双一流”建设,从学科结构、人才引育、科研创新等方面统筹发力,以战略思维打开了学科建设的新局面;组建学科建设办公室,予以组织保障;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对全院学科进行专业评估诊断,找准学科建设的不足和问题,明确建设思路,凝练学科方向。2019年,医院出台了《学科建设管理实施方案》,有计划、有目标地扶持不同层次学科的发展。2020年,医院建立起包括3个重点学科群、6个品牌学科、6个优势学科、7个培育学科在内的学科层次体系,实现了学科建设和医院管理高效地“双轮驱动”。
《健康中国观察》:贵院的特色之一是地中海贫血、肝癌、鼻咽癌等地方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高发病、常见病的防治技术,预防和早期筛查对于这些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贵院在疾病预防和科普宣传上做了哪些工作,形成了哪些经验?
陈俊强:精准的疾病预防,将医疗服务的范围延伸至诊前诊后,有助于疾病“早发现”“早治疗”,而有效的科普宣传,既是回应公众对健康的关切,也有利于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两者都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涵。
在疾病预防上,我院进行了多年持续性的耕耘。以地中海贫血防治为例,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院便开展了地中海贫血研究,是我国最早开展地中海贫血防治研究的单位之一。通过地中海贫血筛查、产前诊断和基因诊断等技术的运用,我们建立了遗传咨询、产前筛查诊断、高危夫妇诊断、重型胎儿终止妊娠等诊断流程,近10年来,成功避免了近15000例重型地贫血患儿出生。在医院的推动下,广西区政府2010年起全面实施“地中海贫血防治计划”,广西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出生率从2010年2.26/万下降至2020年0.22/万,形成了地贫防控的“广西经验”,并推广至中国南方10个地贫高发的省市,造福广大的地贫患者。
针对肿瘤防治尤其是广西高发的鼻咽癌、肝癌的防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13年启动了“广西健康惠民工程鼻咽癌肝癌防治项目”(简称“两癌”筛查),对南宁市6个城区、贵港市3个城区、崇左市江洲区,以及扶绥县、宾阳县等22个县(市、区)鼻咽癌、肝癌30~59岁高发年龄段的居民开展联合筛查,覆盖目标人群达547万人。
我院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和定点医院,深入基层培训医护人员、深入所辖区的7个市县对高危人群开展“两癌”联合筛查。项目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复查和随防管理,将疾病预防的“关口”前移;针对筛查出的早期鼻咽癌、早期肝癌患者,都被转到我院等定点医院进行规范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延长了寿命。
2014年我院还参与了国家“城市早癌筛查项目”,为发现的疑似患者提供进一步确诊和治疗的绿色通道。目前,我院已建设覆盖500万人群的包括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恶性肿瘤生物标本库-生物信息数据库-社区信息库,建立了完善的区域性高发肿瘤疾病的三级预防系统。
在科普宣传上,医院开展了全覆盖、多元化的科普宣传。我们不仅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得到”,还要让他们“看得懂”。
专家现身说。2016年1月—2020年1月,我院与广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健康科普栏目《医科全说》,共录制204期,每期25分钟,内容涵盖医院内、外、妇、儿、传等所有临床学科以及医技科室,全院200多名专家参与录制,把每种疾病的发病特点、诊断机制和治疗、健康管理建议都一一道来,配合图文推送形成宣传矩阵。
专家面对面。医院牵头、各科室和党支部,结合各个学科的疾病日、主题党日活动等,每年组织专家赴广西各县市、社区、院内线上线下开展免费义诊等健康宣教活动,服务人群超40000人次,实现了让科普知识惠及百姓的目标。
科普宣传的形式,我们力求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达深奥复杂的医学知识,运用多图、长图、动画、故事等,推动科普形式推陈出新,让复杂的医学知识简单化、通俗化,让科普知识更可读、更生动、更易传播,做人民群众满意的科普宣传。
《健康中国观察》: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请您谈谈您对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这一概念有哪些思考?贵院在这方面有哪些积极探索和创新举措?
陈俊强:我院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方面做了积极探索,从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出发,构建了集“筛查、体检、诊断、评估、治疗、随访、健康促进”等为一体的健康管理体系:
一是在主动健康背景下打造全方位特色科普矩阵,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二是推广个性化健康体检,开展从生命的孕育阶段到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遗传性疾病筛查、慢病筛查和早癌筛查等服务。通过生活方式问卷、既往史、家族史等询问,打造“1+X”个性化体检套餐。
四是构建“互联网+”全周期随访管理系统,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
《健康中国观察》:党的二十大对健康中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请您谈谈,您在公立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有哪些新的规划?贵院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陈俊强: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及人民健康、医疗、卫生、生物医药等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
开启新征程,我们将在打造医疗服务能力体系上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围绕建设国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及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医疗中心的奋斗目标,实施“科技创新、学科建设、运营提效、区域性国际化、人文强院”五大战略,坚持“开放融合、守正创新、赶超一流、行稳致远”的工作基调,以“拓建平台、完善机制、优化结构、激活动力”为改革主线,着力推进医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一院多区的发展空间格局,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打造区域疑难危重症诊疗中心、区域高发病常见病医学研究高地、区域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中心、区域性国际化医学合作交流平台,全面提升医疗技术、质量、人才等核心能力,以持续夯实医疗质量安全、增强专科能力、保障重大疾病救治需求、优化医疗服务效能、推动青年医学人才培养为抓手,推进医教研高质量转型升级发展,实现优质优绩、人民满意、国际知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