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M6261
本刊代号82-204
发行全国各地邮局
出版日期双月15日
每期定价12.00元
本刊地址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100832
摘要:胡宝玉是我军著名战地新闻摄影记者,全程参与并报道了抗美援朝战争。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他辗转于基层一线,拍摄了一大批极具时代特色和历史价值的照片,其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突出特点和职业精神,对新时代军事新闻摄影工作仍有重要启示作用。
关键词:胡宝玉;调查研究;摄影实践
胡宝玉,1949年从东北电影制片厂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后,开始从事军事新闻工作,参加并报道了鄂西战役、成都战役;1950年作为战地摄影记者随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军部队跨过鸭绿江,全程参加并报道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五次战役,1958年又随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代表团入朝,记录志愿军撤离朝鲜、胜利回国过程,完成了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全程式报道;从朝鲜回国后,他继续深入基层,足迹遍布全国全军,拍摄了一大批极具时代特点和历史价值的照片。探析胡宝玉的摄影实践,深入一线、深入人心、不断积累是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对新时代军事新闻摄影工作仍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火光就是命令,炮声就是指引”:在深入一线中立足现场记录真实
胡宝玉曾说,对于战地记者来说,和战士一样,“火光就是命令,炮声就是指引”。而他也始终像战士一样,一直奋战在火光与炮声中。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美军、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并推进至中朝边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紧急入朝参战,胡宝玉跟随前线部队辗转于各个战场。由于与美军在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加之缺乏空中掩护,我军大部分作战行动只能在夜间进行,作战难度极大。在这样极端困难的背景下,1951年1月3日深夜,50军149师的两个营居然用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等传统武器连夜全歼了由二战名将蒙哥马利率领的拥有现代化装备的英军29旅皇家重型坦克营。当时在志愿军中流行着一句话:“太阳是美国鬼子的,月亮是志愿军的。”由于缺乏夜间摄影器材并且不能暴露目标,胡宝玉在夜间的摄影工作几乎无法开展,拍到的照片极其有限。
二、“要做一个身上有泥土的摄影记者”:在深入人心中走进群众反映真情
摄影记者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很多,深入群众进行长期蹲点便是其中一个。蹲点的过程,是记者积累材料的过程,也是“解剖麻雀”、寻找规律的过程,更是真正从“身入”到“心入”、从“走近”到“走进”和群众打成一片的过程。
在朝鲜连续作战的三年中,志愿军战士们远离祖国,十分思念家乡,祖国的亲人也十分牵挂他们,很多战士提出了给自己拍摄肖像照并将照片寄回家报平安的想法。根据这一情况,50军党委决定为战士们每人拍一张半身像寄回家。战争时期,拍摄一张肖像照相对容易,但为50军全体官兵每人拍摄一张肖像照却是一个无比庞大的工程。胡宝玉所在的摄影组受领了这个任务,他们将50军会拍照的人都组织起来,制定了详细的拍摄计划,一个连队接一个连队地拍下去,这一拍就是两年。在拍摄时,他们根据战士们的诉求,有的拍了半身、有的拍了全身、有的甚至拍摄了一些战士希望家人看到的自己站在松树下端枪的英姿,最后将洗出来的照片连同底片一同寄出,方便祖国亲人保存和再次冲印。
1957年,胡宝玉到新疆采访,当车经过乌鲁木齐时,车上的人一把拉住他问道:“你是不是50军的记者?你给我在朝鲜战场上拍的照片我还一直留着呢!”胡宝玉心中一阵激动,因为英雄“活着回家了!”据胡宝玉回忆,当年很多志愿军战士在入朝作战之前就已经写好遗书,太多的英雄长眠在他乡的土地,那一张张小小的两寸照片便成了英雄与祖国亲人的“最后一面”,也成为他们父母、妻儿心中永远的念想。
军事记者深入群众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自己受教育的过程。从朝鲜回国后,胡宝玉并未停下为人民军队、为人民服务的脚步,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30多年间,他8次重走长征路,重新寻觅和考察红军长征的足迹和业绩,沿途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和拍摄,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手记和照片。对于这些新闻实践,胡宝玉回忆道:“每走一次长征路,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都是灵魂的一次荡涤和震撼。”1960年,他到四川阿坝州梦笔雪山下的卓克基寨进行采访调研。梦笔雪山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1935年6月,毛泽东同志和工农红军曾住在这个十分贫穷的村寨,虽然当地藏族同胞生活十分困难,但依然全力帮助红军筹集粮食。时隔25年,村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胡宝玉记录下了拥有商店、邮局、诊所、学校、电灯和广播的村寨新面貌,其中一张作品《打谷场上》还获得了1961年在柏林举办的国际摄影艺术展金牌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藏族同胞新生活。
三、“把我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及时记录下来”:在不断积累中挖掘本质探寻真理
对于摄影记者来说,“看见”是最重要的,但这个“看见”绝不仅仅指物理意义上的“看见”,更代表怎样聚焦和解读所看见的一切。如军事新闻采访中,一些看似平常的新闻现场,往往能因为军事记者独到的眼光,被挖掘出其内在本质,实现思想高度和思维层次的跃升。好的照片虽然表面只是时空一瞬间的“妙手偶得”,实际上却一定是摄影记者经过长期积累、深思熟虑的结果。
《珍宝岛之魂》是胡宝玉在我军新闻摄影史上的一幅名作。这幅拍摄于1969年6月1日清晨的照片,用最朴素的平视角度,清晰再现了乌苏里江畔高度戒备的解放军战士巡逻的场景。画面中,4名战士昂首阔步、踏雪破冰迎面走来,排头的战士手持钢枪、身披雨衣,身后的3人军容严整,没有丝毫疲惫之态,4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警惕地望向对岸。照片中虽然仅有4名解放军战士,却在踏破的冰面、有力的步伐、坚定的眼神等氛围的烘托下,让观者产生一种军事摄影特有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壮美意蕴,将人民军队“威武之师”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1970年新春,这张照片被加注上毛泽东同志著名的“提高警惕,保卫祖国”题词后制作成了年画,走进了千家万户,对于凝聚军心、提振士气发挥了极大作用。而这其实是一张盲拍照片,回忆拍摄经过时,胡宝玉说:“我迅速目测了一下距离,凭本能揿下了快门,将‘珍宝岛之魂’定格在胶片上。”这个“本能”恰恰体现了胡宝玉对于历史背景的提前熟悉、对现场情况的提前预判,以及对相机性能的提前掌握;这个“本能”也是从量变转为质变的结果,没有平时不断积累的“量”,就不会有好照片的“质”。
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胡宝玉奉命前往南太平洋执行拍摄任务。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对于军事摄影记者来说,这样的海上拍摄也是第一次。在太平洋远航的一个月,胡宝玉全身心投入采访,全程没有停止记录和拍摄,每晚还用工作日记的方式详细总结心得体会。胡宝玉说:“把我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及时记录下来,几乎要写一夜,采访结束时整整写了一大本。”最终,胡宝玉准确捕捉到直升机和舰艇向火箭溅落区进发、潜水员敏捷打捞仪器、人们欢呼雀跃等画面,出色完成了拍摄任务,向世界展现了我国的伟大成就。同时,他还将工作日记做了梳理总结,于1981年在《解放军画报通讯》上发表了《南太平洋摄影散记》。这是一篇专门探讨海上摄影的业务指南,阐述了海上摄影的重点、难点和方法,具体包括在海上如何合理使用滤镜、控制光比,怎样根据拍摄条件选择镜头、根据气温和湿度选择胶片等详细情况,为我军海上摄影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村调查》中曾指出要“详细地占有材料,抓住要点”。胡宝玉采访记录的过程,就是深入思考、调查研究的过程,是不断熟悉材料、提高认识、发现真理的过程,这些被记录的“材料”就算在当下报道中没有用上,在往后的采访中也会自动“跳出来”,帮助记者了解事物发展趋向、掌握事物变化规律,最终“本能”地抓住事物运动中最精彩的那一瞬间。这个过程的实现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本质不会变,记者自己思考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变。这对新时代的军事记者是有深刻启示作用的,是服务备战打仗,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