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管理局,井开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吉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O一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吉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吉安工业和信息化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关键时期。为科学指导“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快速稳定协调发展,构建新的产业集群,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不断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工业和信息化在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中的主导作用。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现状与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吉安工业发展速度最快、工业投资力度最大、产业集聚最明显、工业综合实力增强最显著的时期。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业战线大力实施“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和“举全市之力建设吉泰工业走廊”战略,成功战胜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洪涝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进位赶超、蓄势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1、工业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22.5亿元,是2005年的8倍多,年均增长51.7%;完成工业增加值250.43亿元,是“十五”末的4.9倍,年均增长37.3%,比全省平均发展速度快8.74个百分点,在全省各设区市中发展最快;实现利税总额129.8亿元,是“十五”末的9.6倍,年均增长57.1%。规模工业占全省的比重由“十五”末的5.8%提高到8.1%,在全省排位由第9位前移至第7位。辖区内规模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均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四年翻两番。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高,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321.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4.64%,比2005年提高20.47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4.77%,比2005年提高18.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7.50:36.14:36.35调整为20.43:51.97:27.59,全市经济“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巩固,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
2、工业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完成投资累计突破千亿元,达到135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0.2倍,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是吉安工业发展史上投资力度最大的时期。五年累计建成投产1000万元以上工业重大项目1352个,完成投资1236.28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7.8倍和9.6倍。优特力动力电池、盛泰通讯、红板电子、满坤电子、三江超纤、华文光电、紫光佳越、协讯电子、航盛电子、友利电、摩比通讯、杰克机床数控磨床、华能井冈山电厂二期扩改、金佳谷物、金田粮油、金龙铜业、兰太化工、合力泰微电子、大圣光纤、永丰南方水泥、唯冠油压、安昌铝业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竣工投产,成为吉安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全市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杰彼新能源、天人生态二期、博硕科技二期、新干120万吨联缄等一批超10亿元项目进展顺利,竣工投产后,将为吉安工业发展增添新的后劲。
3、工业支柱产业集聚度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狠抓重点骨干企业培育,规模工业企业户数及税收过千万元企业数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企业达到306户,其中:超20亿元2户,超10亿元9户;上交税收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60户,其中超亿元企业5户。全市中型企业达到63户,比2005年末增加27户。在骨干企业的强劲支撑下,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绿色食品、机械制造、新能源和微生物农药等“6+1”支柱产业。2010年,全市“6+1”支柱产业规模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28.3亿元、利税总额109.5亿元,分别占到全市规模工业的82.7%和84.4%。五年来,过百亿产业从零增加到4个,其中,冶金建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81.4亿元,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绿色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59.4亿元、145亿元和100.1亿元。
5、吉泰走廊支撑能力逐步增强。自2007年始,围绕实现3.6%的国土面积承载全市70%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目标,大力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吉泰工业走廊,走廊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井开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并被省政府认定为全省风能核能及节能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省LED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基地,为吉泰工业走廊加速发展提供了更高更新的平台;105国道吉水至泰和段70公里“二改一”工程全线竣工通车;“无水港”建设顺利推进,开通了吉安至厦门和深圳的铁海联运;全省唯一的机电产品进出口安全检测实验室(中心)正式挂牌开检;与电子信息产业相配套的吉水电镀集控中心污水处理厂已开始运营;井开区电子产品交易市场等一批要素市场有序推进;井冈山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正式启动;走廊电网、井开区电网改造等一批输变电工程扎实推进;走廊区域公交一体化、电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吉泰走廊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56.8亿元、634.2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工业的62.6%和56.5%,比2007年分别提高15.1和1.8个百分点。
“十一五”计划工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2005年
“十一五”计划目标
“十一五”计划完成
2010年目标
年均增长(%)
2010年实际
全
部
工业
增加值(亿元)
72.56
225
24
321.6
34.7
占生产总值比重(%)
23.94
37
2.6
44.64
4.1
规模
49.8
200
32.1
250.4
38.1
16.43
\
34.8
3.7个百分点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139.7
500
29
1122.5
51.7
利税总额(亿元)
13.6
50
30
129.8
57.0
实现税收(亿元)
8.2
51.9
44.6
工
业
园
区
实际开发面积(Km2)
32.7
67
15.4
投产工业企业数(家)
1034
1038
从业人员(人)
97355
202357
15.8
工业增加值(亿元)
40.2
212.7
39.5
172.2
23.8
912.3
39.6
利润总额(亿元)
5.2
65.7
66.1
5.6
25
34.9
42.3
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名称
主营业务收入
利税总额
2010年
电子信息
99608
1593608
74.1
6072
141759
87.8
冶金建材
319600
3814225
64.2
40620
581714
70.3
#钢铁
79502
610436
50.3
16493
151112
55.7
#有色金属
131902
796033
43.3
11293
107233
56.9
#铜加工
44073(06年)
1544581
143.3
3583(06年)
195501
171.8
#建材
152697
863171
41.4
13985
127846
医药化工
180293
1449519
15546
148166
57.0
#化工
126035
1042410
52.6
10566
102561
34.1
#医药
54258
282086
39.1
4980
28382
41.6
#微生物农药
125018
17213
机械制造
70836
784509
61.8
7437
95290
66.5
食品
269619
1001106
27428
91233
27.2
能源
240166
639801
21.6
23327
36530
9.4
“6+1”合计
1158282
9282768
51.6
140430
1094692
50.8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业发展历程,我们探索和积累了以下主要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主攻项目、决战两区”战略,全力推进园区建设。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全市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实际出发,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确立了“主攻项目、决战两区”的发展战略,把主攻项目和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战略实施以来,企业迅速集聚,产业不断壮大,特色日趋明显,园区实力显著增强。实践证明,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重点,抓住了工业发展的关键,破解了工业发展的难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必须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吉泰走廊建设。五年来,全市大力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优势资源,聚集优势力量,倾斜优势政策,集中力量支持吉泰工业走廊区域率先发展,使吉泰工业走廊成为全市优势产业的聚集区。实践证明,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有利于打破平衡,突出重点,做到能快则快,能优则优;支持区位和产业优势相对明显的吉泰工业走廊率先发展,有助于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实现工业集约发展,集聚发展,快速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扩大工业有效投入。吉安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重大项目起了决定性作用。五年来,全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不断为工业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提供新动力。全市每年选择100个左右重点工业项目由市、县领导挂点帮扶,其中对10亿元以上项目均明确了一位市领导,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帮扶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力地推动了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了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为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工业和信息化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存在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也面临制约发展的严峻挑战。
——挑战压力。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工业总量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只排在第7位,规模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6个百分点;工业园区规模偏小,2010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园区已经达到30个,而我市却只有井开区、吉安县2个,与吉安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很不匹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和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传统产业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主导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配套能力较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不高;工业布局不尽合理,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县域工业发展很不平衡。同时,“十二五”期间,国家实行区域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和单位GDP能耗总量控制,对我市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创新能力、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任务更显紧迫和繁重。但总的来说,全市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物质基础日益坚实,发展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奋勇争先的氛围日益凝聚,“十二五”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以奋发有为的干劲,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加速推进吉安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深入实施“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的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工业结构和布局战略性调整;着力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能源产业为基础、都市型工业为补充、生产服务业为保障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打造一批百亿园区、企业和千亿产业,真正昂起井开区龙头,挺起吉泰走廊脊梁,以工业的快速崛起推动全市进位赶超、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做大总量原则。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深入实施“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发展战略,全力做大工业总量,注重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不断扩充工业经济规模,壮大工业经济实力,提升区域竞争力。
——集群发展原则。加快优势产业区域性集聚,提高制造业的协作配套水平,实现产业集群化、经济板块化发展,提高工业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
——创新驱动原则。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研发能力,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非均衡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倾斜发展,在吉泰走廊取得率先突破,带动吉安工业结构优化和综合实力的增强。
——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吉安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设备,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带动原则。实施工业信息化工程,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结构提升,以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信息化进程,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五年净增两千亿,总量再上新台阶。即:到2015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77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4.6%提高到50%以上;工业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比2010年提高5~10个百分点,达到50%以上。其中,辖区内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以上,达到6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3400亿元,力争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净增两千亿元以上;利税总额年均增长20%,达到300亿元以上。
——园区建设与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将全市所有工业园区建设成省级生态工业园,井开区、吉州区工业园争创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全市工业园区力争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0亿元;到2015年,全市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力争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翻两番,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32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630亿元;实现税收年均增长25%以上,达到150亿元;确保全市所有园区年主营业务收入均达到200亿元以上,并力争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超800亿元园区1个、超400亿元园区2个、超300亿元园区5个以上。
——工业投资目标。每年组织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重点工业项目100个左右,五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以上,力争完成2000亿元。
——技术进步目标。“十二五”期间,累计开发省级新产品15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0~15项;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0家;组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1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3家以上。
——节能降耗目标。建立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利废环保型为重要特征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到2015年,工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全市规模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0.932吨标准煤,比“十一五”末降低20%左右,实现节能60万吨标准煤;规模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比“十一五”末降低20%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2%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比“十一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两化融合目标。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与产业发展、技术改造和创新、安全生产和节能降耗等工作结合起来,大力促进信息技术在区域、行业、企业的推广应用,不断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完善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两化融合发展的支撑、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力争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0%,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6%。
“十二五”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
“十二五”计划目标
指标属性
2015年目标
770
19
预期性
50以上
工业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
47.9
52.9~57.9
650
19以上
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
3400
129.8
300
20
100
2000
450000
630
3200
150
节能降耗目标
规模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
0.932
5年累计降低20%
约束性
规模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到2015年达到82%以上
工业废水处理率%
9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75
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目标
每年组织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重点工业项目100个。
五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以上,力争完成2000亿元。
技术进步目标
五年累计开发省级新产品150项以上,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0家;组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10家以上。
两化融合目标
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70%,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6%。
三、“十二五”时期发展重点
(一)主导产业发展目标
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双轮驱动”。围绕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绿色食品、机械制造、新能源和微生物农药“6+1”主导产业的发展,抓好规模拓展和产业链延伸,推动项目集聚,提高产业依存度,壮大产业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到2015年,力争“6+1”主导产业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00亿元,占全市全部工业总量的80%以上;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2个,500~1000亿元的支柱产业2个。
主导产业(预期性指标)
2010年
2015年
159.36
1000
45
14.18
80
42
381.42
22
58.17
90
10
#冶金
295.1
800
23
45.38
11
86.32
12.78
15
4
144.95
600
33
14.82
60
104.24
450
34
10.26
48
36
28.21
40
2.84
12
##微生物农药
12.50
52
1.72
43
78.45
21
9.53
17
13
绿色食品
100.11
9.12
新能源新材料
63.98
51
3.65
69
928.28
3500
109.5
327
轻工产业
194.2
20.28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选择新能源、半导体照明、新医药及微生物农药、绿色食品、新材料产业等作为主攻方向,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5年,力争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00亿元。
1、新能源产业
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新能源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力争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实现税收20亿元,利润总额20亿元。
产业布局:以吉泰走廊为载体,以井开区为龙头,吉安县、吉水县、遂川县、新干县工业园为重点,发展光伏产业,打造光伏产业基地;以井开区为重点,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以万安县、峡江县、吉水县为重点,发展核电产业;以井开区为龙头发展风能装备制造业,以遂川县、泰和县、安福县、永丰县、永新县为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发挥凯迪绿色能源公司等企业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示范效应,在有条件的县(市、区)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
发展重点:抓住新能源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和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积极推进核能、风能和生物质能源项目建设,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先导产业予以重点发展。
专栏1重点支撑项目
光伏产业
以吉泰走廊为载体,以井开区为龙头,吉安县、吉水县、遂川县、新干县工业园为重点,以江西杰彼新能源公司年产2000兆瓦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及跟踪发电系统项目建设为核心,以江西恒大能源公司年产1700吨单晶硅、江西协宝电子公司年产1300吨多晶硅、吉安玉福能源公司光伏产业园年产20吨晶体硅生产线、新干县年产30万吨光伏玻璃和年产1000吨多晶硅,遂川明辰光电年产100兆瓦太阳能电池、华云矿业多晶硅开发等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加大引进和培育骨干企业力度,努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水平。
——太阳能电池与组件。重点发展新一代高效低成本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和产品,充分利用国家、省里的政策,举全市之力支持企业有关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研发,使之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
——集成系统与设备。重点发展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集成技术和产品,掌握关键技术,打造自有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
以吉安市优特利新能源公司年产2万套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项目为基础,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努力开发关键技术、专用材料和设备,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同时,进一步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争取更多的锂电企业和配套项目落户井开区,全力打造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和生产基地。
3、核能产业
加快万安烟家山装机4×1250兆瓦核电项目筹备工作,力争2015年一期2×1250兆瓦工程竣工投产,2020年4台机组全面投运;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大唐发电峡江何魁4×1250兆瓦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力争进入国家核电发展规划,尽早开工建设;加强吉水东源核电备建厂址保护,适时启动项目前工作。
4、风能产业
在发展风电装备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风电场。重点抓好中汉(北京)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在遂川县境内建设的装机容量为15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江西中电投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投资13.5亿元在泰和县水槎乡天湖山建设的装机容量150兆瓦风电项目,力争“十二五”期间全面建成。推进安福县武功山、成山,永丰县灵华山、高龙山,永新县秋山,遂川县南风面等地资源评估、风电场选址及区域内风资源调查等项目前期。
5、生物质能产业
充分发挥吉安市凯迪绿色能源公司(井开区2×12MW、永新工业园2×12MW)、江西金佳谷物新干公司(6MW)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示范效应,大力开发生物质固体燃料至密加工成型、高效燃烧及供热、气化和液化等关键技术,配套优先上网和优厚上网电价政策,开发建设一批生物质、农林废弃物直燃与气化发电供热供气项目。
2、半导体照明产业
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半导体照明产业年均增长40%以上,到2015年,力争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实现税收5亿元,利润总额5亿元。
产业布局:以井开区、河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吉水工业园、遂川工业园、泰和工业园、万安工业园、新干县工业园和井冈山市工业集中区为主要集聚地。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大功率、高亮度LED,大力开发LED道路照明、景观照明、普通照明和特殊照明产品,积极研发LED背光源和视频显示等高端应用产品,努力培育LED产业集群。
专栏2产业发展重点支撑
抓住当今世界LED产业快速发展和国家大力扶持LED产业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我市LED产业基础和生产要素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发挥木林森电子、众合诚电子、嘉泰电子、今日电子、金海洋电子、三明电子、鑫汇光电、金鑫光电、华联电子等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井开区蓝田伟光LED照明产品、青原区量一光电绿色照明产业基地、泰和县节能灯产业园、吉水县嘉泰电子LED背光源、万安县山巍实业二期、遂川县LED产业园、新干县高端LED照明灯具、井冈山海巢光电和星之原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器件封装基础,加快应用产品开发,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
3、新医药及微生物农药产业
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医药及微生物农药产业年均增长50%以上,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实现税收6亿元,利润总额6亿元。
产业布局:以井开区为龙头,新干县、永丰县、峡江县、泰和县、遂川县工业园区等为依托,形成新医药及微生物农药产业集群,打造微生物农药产业基地。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低残留、无抗药性、无公害的绿色环保系列真菌源杀虫剂。
专栏3产业发展重点支撑
4、绿色食品产业。
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力争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实现税收10亿元,利润总额10亿元。
产业布局:以江西堆花酒业、江西燕京啤酒、万安赣泉啤酒、井冈酒业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以吉州区、吉安县、永丰县、万安县、泰和县、遂川县、井冈山市为主体的酿酒业;加大永丰、青原、井冈山、安福武功山等地优质矿泉水资源开发力度,打造高档瓶装饮用水生产基地;以新干、吉水、泰和、安福等4大粮食加工县为依托,发展粮油加工业;以新干、永丰、吉水、泰和、遂川、安福为重点,发展畜禽加工业;以万安、峡江为重点,发展水产加工业;以遂川、井冈山、泰和、青原、永新为主要基地,发展绿色茶叶和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以泰和、吉安、青原、永新、新干的饲料加工生产线为依托,发展饲料加工业。
发展重点:发挥生态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依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农业、大食品、大流通、大市场的食品产业体系,主攻“烟、酒、饮料”等高税利产品,着力扩充粮油、饲料、畜禽、水产加工的产销规模,重点开发绿色食品、特色食品、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和方便食品。
专栏4产业发展重点支撑
1、卷烟工业
按照行业规划要求,积极推动井冈山卷烟厂参与全国烟草行业整合竞争,主动融入烟草行业大品牌发展战略当中,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支持,按年产60万大箱卷烟生产及配仓储物流的规模,对井冈山卷烟厂实施异地改造,切实提升井冈山卷烟厂的生产力、竞争力和发展力,力促井冈山卷烟厂在“十二五”期间迈上年销售收入40亿元、税金20亿元、利润10亿元的台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酿酒饮料业
抓紧江西堆花酒业年产3万吨白酒异地改造,扩大中高档白酒的产销规模,进一步提升堆花酒的品牌效益;在抓好江西燕京啤酒公司“10万吨纯生啤酒”达产达标的同时,实施永丰县赣丰啤酒公司“年新增产能10万吨”、万安县赣泉啤酒公司“新增产能5万吨”技改工程,到“十二五”末,全市啤酒产能达到40万吨以上;充分发挥泰和乌鸡、遂川金桔等资源优势,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努力做大以乌鸡酒为代表的保健酒和以金桔白兰地为代表的果露酒;挖掘传统品牌优势,千方百计做大井冈红米酒、永新三湾老酒、峡江和吉水的冬酒等黄酒产销规模;引导吉安娃哈哈、牛牛乳业等企业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大地产含乳饮料产销规模;加大永丰、青原、井冈山、安福武功山等地优质矿泉水资源开发力度,重点抓好永丰润田矿泉水公司“5万吨五味矿泉水”、青原区“1.8亿公升高档矿泉水”项目,将吉安打造成优质高档矿泉水生产基地。
3、粮油和畜禽水产加工业
引进、研发、推广粮食、油料、畜禽、水产、果蔬等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和综合利用与成套设备技术,以金佳谷物新干分公司和安福分公司、吉海粮油、金田米业、泰和正嘉谷物公司等企业(项目)为依托,建设新干、吉水、泰和、安福等4大粮食加工县,将吉安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无公害优质大米产销基地;以油茶低改为契机,建设永丰、遂川、新干、井冈山等县(市)高产优质油茶基地,以永丰绿海油脂公司、遂川新大地生物科技公司、峡江赣花油脂公司等企业为龙头,进一步培植壮大绿色茶油产业规模;以泰和县和泰实业扩建“年加工生猪20万头”、新干县正邦公司扩建“50万头生猪加工”、新干县“年屠宰加工畜禽10万吨”、江西农圣食品公司、永丰县赣禽皇食品公司、吉安温氏畜禽公司等项目和企业为依托,培植发展猪牛鸡鸭等畜禽加工业;以万安、峡江为重点,以江西鑫海水产食品公司、万安水产有限公司为依托,积极发展水产加工业。
4、绿色茶叶产业
以遂川、井冈山、泰和、青原为主要基地,依托遂川“狗牯脑”、“井冈翠绿”等品牌,通过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提高吉安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整合各种要素资源,适时组建全市性的茶叶集团。
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发挥品牌优势,发掘传统工艺,努力扩大遂川板鸭、安福火腿、“山牯佬”带皮牛肉、峡江米粉、吉安糯米粉、吉安薄酥饼、泰和酱菜、永新陈皮和酱萝卜等传统特色食品的产销规模,并创造条件以‘吉安牌’品牌为纽带,适时组建吉安优质水磨糯米粉集团公司;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泰和乌鸡、遂川金桔、新干红桔、横江葡萄等系列深加工产品;与此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引进、研发、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储运技术及设备,建立蔬菜、水果、花卉、肉类和鲜活水产品等从产地到市场的冷链系统。
饲料加工业
以泰和大北农公司、吉安县正邦畜禽公司、青原区金苹果实业、永新海天药业、新干县“年产200万吨饲料”、泰和县联和农牧饲料公司“年产24万吨饲料加工生产线”、德正生物科技公司“年产10万吨饲料添加剂”等企业和项目为依托,进一步扩大饲料产业规模与效益。
5、新材料产业。
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力争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实现税收5亿元,利润总额5亿元。
产业布局:以井开区为龙头,永丰县、吉水县、吉安县工业园区和井冈山市工业集中区为依托,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加强产学研结合,重点开发节能、环保、节能照明、非金属、新型纺织、食品包装为重点的生物材料和环保材料。重点抓好无纺布、纳米钙、改性树脂等新材料重点项目,加快发展以塑料光纤为重点的低损耗新型材料产业。
专栏5产业发展重点支撑
1、碳酸钙新材料
发挥丰富的高纯碳酸钙资源优势,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和重大建设项目,大力发展碳酸钙深加工产业,重要抓好纳米钙、无机胶、重钙、高标号水泥熟料等基础原材料产品的生产,积极开发塑料、橡胶、涂料、油漆等应用产品,以高科技手段实现“点石成金”的产业经济技术效果。重点抓好永丰县碳酸钙新材料产业,使其成为江西省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基地。
2、无纺布
充分发挥吉安市三江超纤有限公司和三菱超细纤维公司等现有企业(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井开区无纺布产业特色园建设。
3、改性树脂
发挥吉水、吉安县松香树脂科研与生产优势,积极整合全市和邻省松香资源,继续引进大企业、大项目,进一步做大松香深加工产业,在不断提高松香改性树脂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的同时,积极开发食品添加剂、粘接剂、高档涂料(油漆)等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延伸松香产业链,提高资源的经济技术价值。
(三)壮大提升优势产业
坚持引进与开发并举、发展与打造并重、扩张总量与提升质量并进的原则,充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比较优势,加大对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电力能源等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约集优发展能力,形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优势支柱产业。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1~2个,200~500亿元的支柱产业达到4个。
1、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40%以上,到2015年,力争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实现税收40亿元,利润总额40亿元。
产业布局:以井开区、吉州区工业园、井冈山市新城区工业集中区为重点,发展通信设备产业;以井开区、吉安县工业园、吉州区工业园和正在建设的河东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原区)电子工业城为主要集聚地,充分发展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产业;以井开区、吉安县工业园、吉州区工业园为主要集聚地,重点发展数字视听产业;以泰和县液晶显示产业园、吉水县工业园和吉州区工业园为基地,发展新型显示器件产业;以井开区、遂川县工业园、万安县工业园、河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吉水县工业园为依托,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和零部件产业;以吉安县、泰和县工业园和河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应用电子产业;围绕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圳产业园软件园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发展重点:大力实施“依托市场,主攻整机,带动配套,链式发展”的产业战略,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大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和发展,以工程化带动产业化,实现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和集成化,重点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周边产品、数字视听产品、新型显示器件、电子元器件和零部件、半导体照明、应用电子、软件和信息服务等8类产品。到2015年,构筑起以吉泰走廊为核心、各特色园区协调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星系”状空间格局,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带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将吉安市打造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跻身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电子信息产业强市之列。
专栏6产业发展重点支撑
1、通信设备产业
抓住3G(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和“三网”融合的重大机遇,积极支持3G移动通信终端及系统设备、关键配套件等的研发生产,巩固壮大以盛泰通讯、中泰电子、友利电等企业为龙头的通讯终端集群;扶持通讯线缆、光缆、中继设备等通讯传输设备的发展,发展壮大以联创科技、摩比通讯(中兴吉安科技产业园)、大圣塑料光纤等企业为龙头的通讯传输产品集群。到2015年,力争把吉安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通信终端和通讯传输设备制造基地。
2、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产业
充分发挥博硕科技、协讯电子、浩汉电子、紫光佳越、荣泰电子、光协电子、京麟电子等现有企业(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继续发展和壮大计算机及配件产能优势,大力引进台式、微型和笔记本电脑整机和外设生产项目,构建以配件制造为基础、整机生产为重点的计算机产业体系,使吉安市成为国内重要的计算机整机和零部件生产基地。
3、数字视听产业
4、新型显示器件产业
5、新型电子元器件和零部件产业
抓住世界电子元器件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有利时机,以片式化、微型化、集成化、高性能化、无害化为目标,积极扶持为移动通信设备及终端、计算机、数字视听设备等高端电子产品配套所需的元器件生产,充分发挥红板电子、满坤电子等龙头企业(项目)的带动作用,重点引进和发展片式元件、半导体分立件、集成电路、传感器及敏感元器件、印刷电路板(重点引进中高密度互联积层板(HDI)、柔性PCB、IC封装载板等高端产品)、电声器件、频率器件、新型微特电机组件、接插件、开关电源等项目;积极引进为电子整机产品配套的五金件、标准件、塑料件和内外包装材料的生产项目;下大力气做好吉水电镀集控区,为全市电子产品生产提供电镀专业化服务。到2015年,初步形成配套完善、相互支撑的电子元器件和零部件产业体系。
6、应用电子产业
准确把握应用电子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发展机遇,结合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实施,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推广应用,加强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互动,依托航盛电子、合力泰车载电子项目、维方电力科技等企业,大力发展汽车电子、电力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子、数字控制系统、仪器仪表电子等应用电子产品。
7、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2、医药化工产业。
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医药化工产业年均增长35%以上,到2015年,力争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实现税收30亿元,利润总额30亿元。其中:医药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实现税收6亿元,利润总额6亿元,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
产业布局:以井开区为龙头,以新干县、峡江县为重点,构筑全市生物产业体系;以新干县、永丰县为基地,大力发展具有吉安特色的基础化工产业;以吉水县、吉安县为重点,依托全市丰富的松脂、樟(龙)脑和植物香料油资源,大力发展最具吉安特色的林产化工业;以井开区、遂川县、安福县、峡江县为主要集聚地,大力发展日用化工产品;以井开区为龙头,新干县、永丰县、峡江县、泰和县、遂川县工业园区等为依托,形成现代医药化工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遵循“立足基础、发展特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有效整合资源,以特色园区和循环经济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主攻生物化工、基础化工、林产化工、日用化工和现代医药产业,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到2015年,建立起以井开区为龙头,新干县、峡江县、吉水县、永丰县医药化工园为重点,其他县(市、区)产业方向明晰、特色突出,全市布局合理、科学发展的医药化工产业体系,使医药化工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和竞争力的产业基地。
专栏7产业发展重点支撑
1、生物化工
2、基础化工
以岩盐和萤石资源为依托,以盐化工、氟化工产业链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吉安特色的基础化工产业。重点抓好新干盐化城基础设施建设和烧碱、纯碱、聚氯乙烯和氢氟酸及无水氢氟酸等一批基础化工产品重大项目建设,夯实盐化工、氟化工产业链基础。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大力引进氯化物化学中间体、医药中间体和精细化工产品生产项目,积极发展盐化工产业链;大力引进有机氟化工产品项目,开发一批含氟塑料、橡胶新材料和高档应用产品,打造氟化工产业链。
3、林产化工
4、日用化工
大力发展化妆品、家用杀虫剂、清洗剂、消毒剂、卫生用品等日用化工产品。依托现有企业和项目,进一步实施产业招商,持续扩大产业投资,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加产品品种,扩大产业规模。继续培育丽人堂(吉安)日化、商迅实业公司的发展,扩大化妆品品种和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大力支持遂川新大地科技、峡江茶之杰科技油茶深加工项目建设,积极开发化妆品原料和化妆品系列新产品;充分发挥三笑集团遂川日化、江西三林香业、林达炭业和安福超威日化公司家用杀虫剂系列产品的技术和市场优势,进一步扩大产品领域,增加品种和剂型,做大做强杀虫剂产业;切实支持江西科登科技、神你药业、达盛实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消毒剂、清洗剂和卫生用品的生产规模,不断创新品种,提高经济技术水平。
5、现代医药产业
按照“主攻中成药、培育化学药、发展原料药、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的发展战略,重点开发国家三、四类化学药,五、六类中成药和新型颗粒中药饮片新产品,集中建设一批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努力扩大医药产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发挥永丰、峡江、泰和、遂川、井开区等地的中医药产业优势,发挥普正药业、美媛春药业、大自然药业、半边天药业、江西德瑞制药、金顶药业等企业的骨干带动作用,在扩大现有产品生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国家五、六类中成药新产品,促进企业做强做大;抓好遂川、峡江、永新等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依托遂川翔云制药、普正药业、泰和天兰植物提取有限公司、康恩泰中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颗粒中药饮片新产品和传统中药饮片产品,不断提高种植规模和加工水平;支持新赣江制药、海天药业、宇能医药化工、华信制药、永嘉药业、驰邦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在加强化学原料药开发生产的同时,重点开发国家三、四类化学药,努力完善全市化学药和化学原料药物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促进整个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3、冶金建材产业。
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冶金建材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力争冶金建材产业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实现税收45亿元,利润总额45亿元。其中建材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实现税收6亿元,利润总额9亿元。
产业布局:以井开区和青原区富滩工业区、永丰县矿产冶炼科技园、峡江县有色金属产业园、新干县河西工业区、永新县铜加工产业园等特色工业园区为依托,发展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业;以青原区、永丰县、峡江县、泰和县、安福县、万安县为重点,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产业;以吉安县和安福县为重点,发展铁矿采选业;以永丰县、安福县、泰和县三大水泥熟料基地为依托,发展水泥业;依托安福、遂川、永新、泰和、永丰、万安等县的竹木资源,重点发展竹木建材产品;依托全市丰富的页岩、石膏和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城市建筑垃圾、工矿业废料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业、有色金属加工业、铁矿采选业和新型建材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增加研发投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努力开发新产品,通过技术进步做强企业,做大产业。推广应用节能和环保冶炼技术,实现铜及其他有色金属发展的重心向深加工转移,大力发展各种有色金属材料和制成品。按照“低能耗、高环保、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控制传统建材产能扩张,鼓励发展新型建材产品,促进建材产业向环保型、节能型的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材料方向发展,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主攻新型干法旋窑水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及产能,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做优做强水泥产业;积极发展节能、节地、节水和利废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和化学建材产品;有选择地发展竹木建材等产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专栏8产业发展重点支撑
1、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业
重点引进10万吨以上电解铜项目、中高档铜合金新材料项目、标准铜带、铜板、铜管、铜棒和各式铜合金零部件及水暖器材生产项目,促进铜冶炼加工产业优化升级。发挥思瑞铜业、红耐金属、金龙铜业、泰昌铜业、鸿远铜业等一批废杂铜冶炼加工企业的产业主力军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冶炼技术水平,提高对低品位工业废碴、下脚料和废杂铜的综合利用水平。继续大力发展粗铜锭、阳极铜和低氧铜杆等产品,为做大做强铜冶炼加工业提供可靠的原材料保障。
有色金属加工业
依托安昌铝业、亿达铝业、红耐实业等企业(项目),积极发展铝制产品;以浒坑钨矿、远大钨业、大宇矿冶、小龙钨矿等企业为依托,大力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选矿技术水平,积极发展钨深加工,研发钨合金新材料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的经济技术水平,做精钨矿采选业。支持永丰龙天勇公司、峡江智兴金属公司、新干鑫达金属、万安恒鑫贵金属等稀贵金属冶炼加工企业的发展,加大技改投入,提高科技含量,进一步扩大电解锌、电解铅、纯银、稀土等有色金属产品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铁矿采选业
发挥铁矿石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加强资源勘探,重点解决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的问题,以行政和市场手段整合资源,支持优强企业加快发展。在确保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支持吉安县油盘铁矿和安福县赤谷铁矿等骨干采选企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建设安福县灯盏窝铁矿铁精粉生产项目。
水泥行业
建设永丰、安福、泰和三大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合理布局全市水泥粉磨网点,使全市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90%以上,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
5、新型墙体材料
依托全市富的页岩、石膏和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碴、采矿业废料、城市建筑垃圾、城市垃圾处理场固体废物,大力发展新型墙体砌块和板材的生产;大力发展质量轻、强度高、隔音隔热、无毒环保复合墙体材料及制品;支持江西合昌实业公司做大做强,发展建筑保温板、彩钢夹芯板、中央空调风管、铝箔复合板等高新建材及保温材料。
6、新型防水建材
重点扶持在沥青基卷材基础上发展新型柔性防水材料、三元乙丙(EPDM)橡胶和聚氯乙烯(PVC)等高分子防水片材,橡胶改性沥青、聚氨脂等防水涂料,弹性硅酮、聚硫和聚氨脂等密封材料,刚性防水材料等。
竹木建材产品
依托我市丰富的竹木资源,以江西绿洲人造板、吉安邦威家居制品等企业为龙头,以安福、遂川、永新、泰和、永丰等县为重点,培育发展一批中(高)密度纤维板、高档装饰材、竹胶板、指接板和标准化门窗、线材等中高档林产建材产品生产企业,努力提高竹木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
4、机械制造业。
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机械制造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实现税收8亿元,利润总额9亿元。
产业布局:以井开区、吉州区、永新县、万安县为依托,发展机电设备制造业;以井开区、吉州区、泰和县、新干县为重点,发展汽配工业;以安福县为重点,发展中高压精密液压件工业;以吉州区、安福县为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制造业;以井开区麦德风能公司为基础,发展风能装备制造业。
发展重点:进一步加大产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力度,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配件、数控机床、中高压精密液压元件及部件、风电机组、电线电缆及发配电设备等产品,逐步建立机械制造产业体系。
专栏9产业发展重点支撑
1、新能源汽车
以井开区、吉州区、泰和县、新干县为重点,依托现有企业和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电动汽车。重点组织实施总投资10.8亿元的江西金一泰实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辆电动汽车生产线”和总投资26亿元的泰和县井冈新能源电动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打造电动汽车生产基地。
2、机电设备制造业
以井开区、吉州区、永新县、万安县为重点,依托江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赣粤恒兴机电有限公司、天元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吉安水电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吉安电机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加大产业招商工作,着力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重点发展500KV超高压电力电缆、漆包线、微型马达、高效节能输变电设备、水力发电成套设备、小型锅炉等产品。
3、汽配工业
以井开区、吉州区、泰和县、新干县为重点,依托现有企业和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扩大汽车零部件生产规模的同时,积极发展大功率车用永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汽车电子等产品。
4、机械基础件工业
以安福县为重点,依托安福唯冠油压机械公司、液压件股份公司、崎峰精密铸造公司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和工程机械中高压精密液压元件及部件产品的生产,力争打造省级液压件制造基地。
数控机床制造业
以吉州区、安福县为重点,依托杰克机床、唯冠油压公司,积极发展数控曲轴磨床、数控内(外)圆磨床、数控平面磨床、数控多头高压水清洗机床和加工中心等设备的生产,全力打造省级数控机床生产基地。
6、风能装备制造业
以井开区麦德风能公司为基础,以风能成套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生产为重点,提高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不断壮大规模。
——风电机组。以兆瓦级以上成套机组为重点,稳定1.5MW风电机组生产,加快2~3兆瓦级风电机组的研发,努力形成风电机组批量生产能力,全力打造风电设备产业链。
——关键零部件。重点发展高速齿轮箱、发电机、叶片、塔筒、法兰、轮毂、底盘、主轴、回转支承和变浆系统等关键配套件。
5、电力能源产业。
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电力能源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实现税收5亿元,利润总额5亿元。
产业布局:以万安县、峡江县为基地,开发核电;在井开区和永新工业园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在遂川县、泰和县等地开发风能发电;以峡江县、泰和县、万安县、遂川县为重点,开发水电;扩建井冈山华能电厂,并在新干县建设热电联产项目。
发展重点:坚持厂网并重、协调发展的方针,以电源点布局建设为重点,稳步发展火电,大力开发水电,积极推进核电、风电和生物质能发电,加速构建以核电、水电、火电为核心,以风能、生物质能等为补充的电力能源生产供应体系。进一步优化电网布局,加强与周边地区电网的联接,加快建设南北向跨区域特高压骨干传输网络,努力构建特、超高压多层级对外大电力综合变送中转平台,强化电力跨区传输交换区域枢纽地位,提高电力输送保障能力。到“十二五”末,全市电力装机达到700万千瓦以上,成为江西产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
专栏10重点支撑项目
1、水能发电
加快推进装机容量120兆瓦的泰和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和装机容量360兆瓦的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进度,力争分别于2012年和“十二五”末竣工投产;加快推进装机138兆瓦的井冈山(万安窑头)梯级水电站、装机容量70兆瓦的遂川江北支水电梯级开发项目和吉安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到“十二五”末,全市水电装机达到1600兆瓦。
2、火力发电
重点推进华能井冈山电厂三期2×1250兆瓦装机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新干县2×1000兆瓦热电联产项目。
3、电网建设
在建设电源点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电力传输网络。在完善南北方向贯穿吉安500KV超高压文赣输电线路基础上,争取新建横跨东西方向500KV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并争取国家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在吉安境内建设输变电工程;进一步加强吉安220KV骨干网架建设,新建永新、泰和、安福、遂川、永丰、井冈山、峡江等220KV输变电工程和一批110KV输变电工程,重点建设井冈山智能电网、县(市、区)城区供电网络,井开区供电网络和吉泰走廊电网,打造一流坚强电力网络。
6、轻工产业
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轻工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实现税收20亿元,利润总额20亿元。
产业布局:以遂川、泰和、安福、永新县为主要集聚地,发展制鞋业;以井开区、吉州区、吉安县、永丰县、安福县、吉水县、峡江县、遂川县、泰和县、万安县为主要集聚地,发展纺织服装业;以新干县、吉水县和永新县为基地,发展箱包皮具产业;以遂川县、泰和县、安福县、青原区和井冈山市为主要集聚地,发展工艺品产业;以井冈山市龙市、新城为基地,发展日用陶瓷产品,打造省级日用瓷产业基地;以井开区、泰和县、峡江县、新干县、永丰县为主要集聚地,发展印刷包装产业;以新干县为重点,发展玻璃灯饰产业。
发展重点:实施“发挥传统优势,狠抓优化升级,加快技术进步,培育自主品牌”的发展战略,依托特色园区建设,进一步抓好招商引资,打造鞋帽服装、箱包皮具、玻璃灯饰、包装印刷、日用陶瓷和工艺品产业链,发展具有吉安特色的轻工产业集群。
专栏11重点支撑项目
1、制鞋产业
以遂川、泰和、安福、永新、吉水县为主要集聚地,发挥遂川利佳鞋业、泰和盛泰鞋业、安福裕元鞋帽、永新龙门皮鞋和吉水远键鞋业、宝宏鞋业等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通过以商招商、产业招商,进一步引进一批制鞋、鞋底、鞋面和原材料及零配件生产企业,建立从产品设计、制造、主要原材料和零配件配套当地化的制鞋产业体系。切实加强产品市场营销和企业品牌建设,打造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名牌产品及著名商标,到2015年力争建成1~2个省级制鞋产业基地。
2、服装产业
以井开区、吉州区、吉安县、永丰县、安福县、吉水县、峡江县、遂川县、泰和县为主要集聚地,以井开区三江超纤无纺布有限公司高档特色面料、永新县高档服装革、峡江县高级獭兔服装毛皮、吉水县盛唐化工高档人造革服装面料为依托,发挥庐陵新名婚纱、吉安麦凯婚纱、江西兴嘉时装公司等企业的骨干带动作用,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大力引进品牌服装生产项目,重点发展高档仿皮、真皮服装和婚纱礼服,全力打造具有吉安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服饰产业。同时,通过市场竞争,扶优扶强,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改造提升传统纺织服装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做强做大。
3、箱包皮具产业
以新干县箱包皮具产业园、吉水县箱包皮具产业园和永新县皮革工业园为基地,配套建设新干县箱包皮具专业市场,大力实施产业招商,鼓励回乡创业,引进一批箱包皮具设计制造,制革、面料和零配件生产企业,实现箱包皮具面料和零配件、标准件配套当地化,建立健全箱包皮具产业体系,形成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4、工艺品产业
以遂川县、泰和县、安福县、青原区、井冈山市为主要集聚地,充分利用全市丰富的资源优势,发挥万荣花艺、新鹏工艺品、吉科工艺品、巨杨首饰、浩正实业、东方工艺品和翔麟实业等一批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塑料花艺、圣诞礼品、竹木雕刻、石膏雕塑、首饰饰品、假发饰品等系列工艺品品种。青原区重点抓好森菱公司圣诞系列礼品项目和一批假发饰品项目建设,促其尽早建成投产;鼓励井冈山、遂川、泰和、安福等县(市、区),充分利用井冈山红色旅游市场资源,大力引进开发红色旅游工艺品生产项目,不断丰富全市工艺品品种,努力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工艺品产业。
5、日用陶瓷产业
继续发展井冈山市龙市片区日用陶瓷产业,全力打造省级日用瓷产业基地。依托现有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培育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强制瓷工艺技术研究创新,加强产品工艺美术设计和包装装璜设计,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档次;重点加强窑炉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工作,逐步实现绿色生产;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努力提高企业、产业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树立井冈山陶瓷的品牌形象,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和经济社会效益。
6、印刷包装产业
以井开区、泰和县、吉安县、峡江县、新干县、永丰县为主要集聚地,发挥上海印刷集团吉安印刷公司、江西金丰实业有限公司、峡江雄狮实业有限公司、新干兴周实业公司、江西恒兴包装有限公司、万安县永威塑胶有限公司、福达塑胶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的产业骨干作用,围绕全市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服装鞋帽、医药化工、水泥陶瓷等产业的产品包装配套需求,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投入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各式包装材料、包装制品、彩印装璜和包装机械的研发生产,建立完善的包装产业体系,为全市工农业生产和流通业服务。
7、玻璃灯饰产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推进新干玻璃工业城建设,积极引进玻璃灯饰制造企业,多样化玻璃灯饰产品,走配套联动、集约发展之路。着力建设“两个基地一个中心”,即玻璃深加工生产基地、玻璃灯饰组装生产基地和玻璃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基地。到2015年,力争建成全省乃至华东最大的玻璃、水晶、灯饰罩生产基地和玻璃灯饰交易市场。
(四)扶优扶强骨干企业
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重点帮扶等方式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中小企业,通过为大企业配套、同类中小企业集聚、产业链条延伸等方式,推动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到2015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比2010年增加400户以上,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2~3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企业8~1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过20亿企业20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的企业50家以上,使之成为吉安工业化的骨干力量,构建起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先导,以技术密集型或信息密集型企业为后盾,以劳动或资金密集型企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产业体系。
1、培育优强企业(集团)。突出抓好一批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项目,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着重抓好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绿色食品、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生物农药等“6+1”产业的龙头企业建设,每年在“6+1”支柱产业中选择一批骨干企业,集中各种资源,在用地、水电煤气、资金、技术、用工等生产要素配置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促其做大做强。
2、培育精品名牌产品。坚持名牌兴企、质量兴市,积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叫得响的吉安工业品牌。“十二五”期间,力争创国家驰名商标3~5个、国家级名牌产品2~3个,创省级著名商标10~20个、省名牌产品20个左右。
(五)全力打造吉泰走廊
继续举全市之力打造吉泰走廊,加快推进走廊区域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四个一体化”进程,在条件较成熟情况下,进一步发挥吉泰走廊辐射带动力,将吉泰走廊北向峡江、新干,南向万安、遂川延伸,进一步做大做强吉泰走廊经济总量,提升吉泰走廊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到2015年,力争吉泰走廊区域的工业总量占到全市工业总量的70%以上。
1、加快完善发展规划。在做好吉泰走廊一体化建设规划,全力争取将吉泰走廊建设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井开区、吉州、青原、吉水、吉安县、泰和等工业园区的控制性详规,补充完善商业网点、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专项规划。
2、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支持吉泰走廊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先行先试,鼓励吉泰走廊与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等沿海发达地加强联系与合作,推行“飞地政策”、“股份制园区”等模式,建设“飞地工业园”承接产业转移,并在财政税收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走廊区域工业园区支持力度,促进园区超常规发展,将吉泰走廊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支撑能力强、发展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及通讯终端产业基地、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技术产业基地、绿色照明、生物新医药·微生物农药产业基地,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赣中工业脊梁和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积极争取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申报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将吉泰走廊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大走廊区域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各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启动新井冈山大桥等重点项目,完善连接吉州、青原、敦厚、文峰为一体的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进一步打造半小时经济圈;加快推进走廊区域一批在建的220KV、110KV变电站和赣江石虎塘航电枢钮工程,尽快启动华能三期扩建工程,打造一流电力网络,为工业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电力支撑。
4、加快打造服务平台。加强能源、环保、物流、通关等公共服务建设,打造功能完善的产业承接平台。切实抓好井开区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深圳产业园等产业平台的建设。加快建设井开区无水港、河西综合物流园区、井开区物流园区、城北物流园区、吉安县物流中心等一批综合性物流园区(中心),打造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井开区、青原区电子数码产品专业市场,城南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吉泰走廊高档家装家私市场,吉安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等“十大市场”体系建设,提高走廊区域内生产资料内配能力。
(六)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继续推进以井开区为龙头、以各县(区)工业园区为支撑的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根据“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和优化13个工业园区规划,把园区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框架,并与园区周边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进一步加快园区产业集聚,凸显产业特色,力争“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产业、特色园区,在全市形成功能完善、各具特色、园区与城区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1、提高园区承载力。加大园区投入及开发建设力度,依法扩大园区规模,到2015年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力争达到100Km2以上。全面推进园区物流、口岸、法律、金融、会计、产权交易、科技成果产业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热电联产、仓储货运、“三废”综合利用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住宿、餐饮、娱乐休闲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功能。规划建设高标准的多层标准厂房,为重大项目快速入园提供平台,实现节约用地、集约发展。采取政府引导扶持、多方投资等方式,建设具有配套服务和滚动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返乡创业园。开展园区土地清理,盘活存量,充分利用现有闲置土地承接新的项目,提高园区土地综合利用率及投入产出率。同时,各县(市、区)政府在编制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在区位和交通条件较好的乡镇预留一些工业用地,引导中小企业集中发展,满足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用地需求,为达不到入园标准的中小工业企业(项目)提供用地。
2、加快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按照特色鲜明、地位突出、布局合理、科学发展的原则和“6+1”支柱产业定位,抓好新时期新阶段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以井开区为龙头的吉泰走廊电子信息及通讯终端、风能核能及节能技术、生物和新医药等三个全市性产业基地,到2015年,力争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800亿元、200亿元和200亿元。同时,重点支持井冈山日用陶瓷产业园,吉州区机械设备产业园,青原新型建材和绿色照明产业园,新干盐化工产业园,峡江医药产业园,永丰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园,吉水林化香料产业园,吉安数字视听产业园,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遂川LED照明产业园,万安电子元器件和零部件产业园,安福数控机床和液压设备产业园,永新黄铜零部件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建设,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园,并力争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新增省级产业基地10个以上,每个产业基地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全市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以上,占全市规模工业的60%以上。
专栏12重点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
1、吉泰走廊电子信息及通讯终端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吉泰走廊全省首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品牌效应,继续加大以井开区为龙头,以吉州、青原、吉水、吉安、泰和工业园区为支撑的吉泰走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计算机及外部设备、通讯终端及传输设备和数字视听产品三大产业链,积极开发LED照明、LCD显示器、应用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和零部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五大专项,到2015年,吉泰走廊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0亿元、占全市电子信息行业的80%以上,并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江西吉安风能核能和节能技术产业基地
策应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实施,紧紧抓住吉安市被省批准为江西省风能核能和节能技术及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契机,以井开区的杰彼太阳能、优特利锂离子动力电池,泰和、遂川两个15万千瓦装机风电,万安、峡江的核能,峡江、万安、泰和的水能发电及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各种节能技术产业,到“十二五”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将吉安打造成为江西最大的风能核能及节能技术产业基地。
3、井开区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基地
策应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实施,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和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微生物农药、生物抗毒素、黄原胶等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医药和生物食品产业,继续加大中成药新产品开发力度,努力扩大中成药生产规模,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以上,成为江西省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基地。
4、井冈山日用陶瓷产业特色园区
发挥井冈山龙市日用陶瓷产业传统优势,加强产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强产业技术改造、人才开发和品牌建设,全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以上,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省级日用陶瓷产业基地。
5、吉州区机械设备产业特色园区
依托江西电缆、杰克机床、吉安电机等一批骨干企业,加大产业招商力度,注重引进铸造、锻压、热处理等配套工艺项目,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电力电缆、数控机床、发配电成套设备和汽车配件等机械设备产业,建设省级机械设备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
6、青原区绿色照明产业特色园区
依托量一光电科技、今日电子、艾吉特光电科技、瓦朗汀光电、广源科技电子、鸿基电子等现有企业和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大力发展LED商业照明、TS全系列照明、全智能消防应急照明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国家照明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家中聘请招商顾问,实施以商招商,引进核心龙头企业,全力打造绿色照明产业链,建设国家级照明产品实验中心,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成为全市绿色照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力收入30亿元以上。
7、青原区新型建材产业特色园区
依托全市丰富的高纯碳酸钙、高纯二氧化硅、石膏、煤矸石、页岩、粉煤灰和竹木等资源,充分利用我市盐化工、林产化工、有色金属、碳酸钙新材料产业链优势条件,按照节能节地、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规划建设吉安市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在继续扶持现有建材产业骨干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加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粉磨水泥、新型墙体材料、建筑涂料和油漆、建筑防水材料、粘接材料、建筑竹木装饰材及标准化门窗、铝合金门窗及装饰材料等。到2015年,力争新型建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
8、吉安县数字视听产业特色园区
策应吉泰(工业)走廊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依托现有企业和建设项目,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主攻数字视频、音频整机产品和配套元器件、零部件产品,努力打造数字视听产业链。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以上,成为吉泰走廊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要支撑。
9、新干县盐化工产业特色园区
充分利用盐岩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和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大力发展盐化工产业,努力延长产业链,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成为江西省重要的盐化工产业基地。
10、峡江县医药产业特色园区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资源、科研成果,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使其成为高校及科研院所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先进技术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平台,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孵化、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基地。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以上。
11、永丰县碳酸钙新材料产业特色园区
发挥丰富的高纯碳酸钙资源优势,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和重大建设项目,大力发展碳酸钙深加工产业,重要抓好纳米钙、无机胶、重钙、高标号水泥熟料等基础原材料产品的生产,积极开发塑料、橡胶、涂料、油漆等应用产品,以高科技手段实现“点石成金”的产业经济技术效果。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亿元以上,成为江西省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基地。
12、吉水县林产化工和天然香精香料产业特色园区
充分利用全市丰富的松脂、樟(龙)脑、山樟子、荆芥油等天然树脂和香料油资源,大力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项目,深度开发松香、松节油、樟(龙)脑油、荆芥油等一系列天然香料油,建设国际性林产化工香精香料产品交易市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林产化工和天然香精香料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以上。
13、泰和县新能源汽车产业特色园区
积极策应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实施,依托金一泰和江西井冈电动汽车城、江西广天视科技、江西宝地机电、江西华斯泰实业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进一步引进电动汽车重大配套项目,以特种电动汽车起步,创造条件发展城市公交车和普通骄车,带动锂离子动力电池、燃料电池、车用电机及控制系统、电动汽车前后桥及内外装饰件等重要零部件生产,努力打造电动汽车产业链,建设成为江西省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
14、万安县电子元器件和零部件产业特色园区
15、遂川县LED照明产业特色园区
积极策应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实施,依托LED产业园建设项目,发挥现有企业发展的积极性,继续抓好产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在大力发展LED系列发光二极管和红外二极管等LED照明基础器件的同时,积极筹划LED照明应用项目的引进,努力开发LED特殊照明、普通照明系列产品,LED室内、室外视频显示器系列产品,LED背光源系列产品,LED道路照明、道路信号灯系列产品,车辆、船舶、飞行器等高可靠高亮度LED照明系列产品,全力打造LED照明产业链。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亿元,成为江西省重要的LED照明产业基地。
16、安福县数控机床及液压系统产业特色园区
依托唯冠油压、江西液压元件等骨干企业,规划建设省级数控机床和液压系统产业基地。以唯冠油压为龙头,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注重引进精密铸造、锻压、热处理等配套工艺项目,重点开发数控清洗机床、加工中心等成套数控机械设备,规模发展中高压精密液压元件和液压系统。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成为江西省数控机床及液压系统产业基地。
17、永新县黄铜零部件产业特色园区
依托全市铜产业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发挥地方黄铜零部件加工特有优势,规划建设黄铜零部件产业基地。继续实施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大力发展黄铜材料、黄铜铸件、黄铜水暖器材、黄铜机械零配件、标准件等系列产品。到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成为全市黄铜零部件产业基地。
3、加快生态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入园准入标准,提高项目入园门槛,严把项目入园关;认真落实工业园区入园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入园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加快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园区环境保护,抓好园区企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实现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
抓好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根据生态园区规划定位,围绕主导产业、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集约用地以及生态环境等主攻方向,选准突破口,找准着力点,集中力量抓住重点环节开展生态园区创建工作,力争创出成效,创出水平,早日达到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标准要求并通过考核验收。到2015年,力争全市13个工业园区全部建设成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四、保障措施
(一)全力扩大工业投入
1、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加工业投入的主渠道。坚定不移实施大开放、大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领域,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落实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将招商引资工作列入各地、各有关单位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强化专业招商,鼓励以商招商,突出对接合作招商,主攻主导产业招商,突出重大工业项目引进;积极实施“零地招商”,鼓励重点企业增资扩股,加大投入,扩大规模。
2、努力激活民资投入工业领域。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没有禁止的投资领域和行业,全力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环境,实现内资外资政策待遇的统一。积极落实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改善创业环境,着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构建平等竞争、充满活力的全民创业机制和全方位、多层次的全民创业支撑体系,激发全民创业潜能,促进民间资本投入工业领域。
3、加大政银企合作力度。创新政银企合作模式,加强政银企合作全方位对接,进一步加大银行信贷资金对工业的投入。加快培育发展地方特色区域银行,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取政策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形成全市金融资本的竞争效应。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业务,扩大抵押、质押范围,积极开展股权质押贷款,推动应收账款、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仓单、提单质押贷款及存货抵质押业务,缓解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
4、加大资本市场融资力度。建立企业上市资源储备库,力争“十二五”期间储备上市企业40家左右;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选择20家符合上市条件、成长性好的企业进行上市辅导,积极为拟上市的企业提供法律和政策咨询。“十二五”期间,力争天人生态、新琪安科技、普正制药、三江无纺布、合力泰微电子、华文光电、半边天药业等10家左右企业通过各类资本市场实现成功上市。完善创业投资和融资租赁政策,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融资租赁企业。鼓励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设立主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企业,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积极鼓励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及私募基金投资我市中小企业。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长性好的企业发行集合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为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提供服务。
5、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财政出资控股或参股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大力发展法人资本、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支持企业设立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多种形式,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到2015年,争取市、县(市、区)两级均建立1家以财政出资为主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其中市本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不低于5000万元,县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
6、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逐年扩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十二五”期间,市本级财政应视财力状况,逐年增加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确保市本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分别增加500万元和100万元,到2015年总量分别达到3000万元和1000万元以上)。
(二)狠抓重大项目建设
继续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紧紧围绕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绿色食品、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微生物农药等“6+1”产业,坚持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全力以赴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实现大发展。进一步完善“明确一位领导挂点、确定一个帮扶单位、确定一套帮扶措施、确定一名项目责任人、确定项目进度目标”的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五定”责任制,确保重大工业项目顺利推进。“十二五”期间,力争实施600个以上投资超亿元工业重大项目,并确保80%以上在“十二五”期间竣工投产。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以扩大工业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熟练劳动者队伍为目标,全方位多渠道开发人力资源。到2015年,力争全市工业新增就业人数25万人以上,工业总从业人员达到45万人以上;工程技术人员数比“十一五”末增加50%。
1、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快高中等职业教育建设发展,引导职业教育机构根据全市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和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培训内容,努力解决企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建立工业企业与大中专、职业院校定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和公共实训基地,推动校企“招生、教学、实训、就业”全程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2、整合职业培训资源。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统筹使用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等培训资金,加强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岗前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和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短期培训、脱产培训、出市培训、国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工业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
3、千方百计引进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着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的人文环境,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引进各类人才;对引进的人才,在户籍管理、档案管理、职称评定、子女就学等方面依法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4、着力优化用工环境。加强企业用工环境检查,积极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使企业员工招得进、留得住。建立健全企业用工需求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为企业用工提供服务。
(四)推进技术创新
1、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引导“6+1”支柱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和重点规模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引导企业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联合建立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使其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支持其以承担国家和省级项目为重点,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着力培育其信息集聚与扩散的功能,共性技术开发和扩大应用的功能,技术服务与咨询的功能,人才交流与培训的功能。对于技术开发能力较弱的企业,充分发挥社会技术创新力量的作用,依托区域性、专业性技术机构的服务作用,更多地借助外力提高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对于产业的共性技术难题,组织技术攻关、人才培训、信息提供等服务。
2、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联合。提高对产学研活动的指导和服务水平,巩固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已经建立的合作关系,努力促进“一对一”的产学研合作向面向全市或面向行业的合作发展,使其成为服务全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平台。
3、抓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以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为目标,每年在“6+1”等重点行业中,筛选一批重点企业,支持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较好的新产品和试产项目;支持企业把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组织申报国家标准化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努力掌握制定标准的话语权。与此同时,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各类专项项目,争取国家财政资金的扶持。
(五)狠抓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大力开展节约降耗。加强对电力、化工、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全力推动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计量工作,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和产品,降低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加快用高新技术、先进节能降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产品)。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吉泰走廊各县区及有关县按照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循环农业示范区,构建以有色、盐化、医药、电子、建材等产业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加快井开区、新干县工业园、河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促进吉安、吉州、吉水、泰和等工业园区进行循环经济改造,争取省将吉泰走廊整体纳入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加快资源型城市矿区环境修复、污染治理及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争取省将安福、泰和、永丰、遂川等县列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范围。
4、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切实转变工业污染防治观念,从“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积极引导企业引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在抓好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按照“清洁生产链”模式构建生产流程,实施清洁的生产过程,生产清洁的产品,并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4、开展“两型”企业创建工作。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工作,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产出效率为目标,经过2~3年努力,成为行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先进典型。在试点示范基础上,全面推行、引导工业行业和企业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之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1、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一是继续壮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井开区、吉安、吉州、吉水、泰和、青原等地为中心,重点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周边产品、数字视听产品、新型显示器件、电子元器件和零部件、半导体照明、应用电子、软件和信息服务等8类产品,加大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家庭等领域应用创新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提高信息产业支撑两化融合的能力。二是培育发展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汽车电子等新型产业,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安全评测、电子认证服务等行业发展。培育发展信息化咨询、规划、实施、维护和培训等增值服务,提高信息产业对工业发展的个性化服务水平。
3、做好信息安全保障。一是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以身份认证、数字认证为基础的网络信任体系,完善信息安全监控平台及数字认证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等基础性工作。加强对人员、信息资产等信息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推广应用信息安全防护产品,从技术和管理上全面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等信息安全风险的综合防护能力。加强对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无线网络等新技术、新环境下信息安全问题的研判和防护,重点做好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二是加强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和容灾备份体系建设。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完善,加强应急演练,提高信息安全应急响应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容灾备份体系建设,科学做好重要系统和重要数据的容灾备份,提高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
4、夯实基础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推进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广泛、安全可靠、支撑宽带多媒体以及融合业务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骨干传输网和宽带无线网络建设,实施光纤到户工程,进一步提高基础网络,特别是宽带接入网络覆盖率。强化吉泰走廊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支持和鼓励通信运菅企业,加快推进以3G为重点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自主安全、稳定、覆盖完善的基础通信网络。二是加快构建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推动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深化移动电子商务在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支持提高面向产业链、专业市场、企业集群或区域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水平。
(七)优化发展环境
1、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或制定招商引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推进项目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并不折不扣地执行。
2、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继续开展行风政风评议活动,规范行政行为;认真贯彻执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限时办结制,加大“服务承诺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力度,切实解决行政乱作为和行政不作为问题;控制和规范对工业企业的检查,着力减轻企业负担。
(八)加强组织领导
结合吉安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需要,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制定规划管理制度,严格规划执行,建立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1、进一步推进思想大解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深度决定工业发展的速度。工业经济总量不足,是我市工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全市上下必须形成以下共识共为:以工业化为核心是我市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工业是实现我市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我市工业进位赶超的目标,必须将全市各种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和人力资本向工业加速集聚。
2、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按照吉安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尤其要建立健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工业、分管领导全力抓工业的领导体制,继续实行领导挂点帮扶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3、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职能。贯彻落实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区)工业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吉办发〔2008〕39号),加强园区管理职能,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县(区)委、县(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县(区)委、县(区)政府行使园区内经济发展、社会管理、行政执法、财政运行、党的建设等领导和管理权限,决定园区内部事务。合理设置园区招商、建设、环保、财政、工业运行调控、安全生产等内设机构及公安、国土资源、工商、国税、地税等派驻机构;加强工业管理部门自身建设及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工业管理部门干部培训、选拔和使用力度,及时提拔、重用优秀工业干部。
4、进一步加强工业经济考核奖励。“十二五”期间,每年根据市政府明确的市级奖励项目设置要求,设立工业发展先进县市区、工业园区发展先进县市区、工业纳税大户奖,并由市政府表彰奖励。
5、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市工信委要不定期对本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对规划中的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督促检查。通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及时了解和掌握规划顺利组织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