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7-11便利店自从进军我国国内后,一直是以直营店的模式经营,并一直将店面集中在繁华商圈之内。其实,这一路线与其在国外的经营模式是相悖的。此次以加盟的方式扩张并走向社区,大有在中国进行经营回归之感。而这一回归可能迅即给国内本土便利店带来了竞争态势。物美便利店负责人郑伯东就表示,明年将更加注重消费者对便捷度的需求,大幅提高速食和鲜食的结构,提高内资企业在便利店行业的专业性。
物美集团北京超市事业部副总经理崇晓兵介绍说,随着便利店业态的逐渐成熟和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物美面积偏大的店都已经从便利店业态中剥离出来,转型为“物美生活超市”。
崇晓兵:我们全集团都使用的是SAP系统,整个所有店铺都在这个系统上运作,他的商品、财务、资产、人资包括办公,都整个在系统里面来进行运行的,这是一套大规模的集成系统,目前我们的物流们也全部依靠这个系统。
总而言之,7-11这次转型,使内资企业已经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北京某大型连锁超市高管透露,内资便利店由于经营模式问题没有解决好,大多都处于亏损状态。其实,7-11开放加盟,变相地刺激了内资便利店的转型。针对本土便利店出现的战略调整,北京市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认为,行业越开放,企业的危机感就会越强,转型速度就会越快,便利店行业也是如此。7-11开放模式证明了其发展的迅速,起到了行业的参照作用,但便利店行业同时会面临洗牌的风险。
联商网副总经理方献礼分析说,7-11杀入本土超市原有的社区领域,肯定会给本土超市带来新的压力,进而引发本土超市的连锁反应。
方献礼:本土的中小的一些便利店主要还是在一些社区里面,在一些大城市的核心商圈里面,由于各方面的一些原因本土的便利店进入得并不是很多,本来这块可能是属于本土超市一个市场,外来的一个竞争很强的外资便利店,当然可能会引起他们很大的重视,本土超市,他们的压力可能就在于一个服务的细节上,不管是店的布局还有提供的服务,本土的超市可能更加的规范化,在细节方面比本土的便利店要做得要好,尤其在配餐这一块他们做得可能还是比较好的,在本土来说我觉得最大的就是精细化的运营,这个可能是本土很大的压力。
专家:7-11短期优势明显本土便利店应向24小时转型
张春蔚:7-11进入社区化,第一就是标志着社区店进入到品牌化时代,而这种品牌化时代的背后并不是说他的利润会变薄,而是说市场的竞争会向他更集中,更讲究,更规范,同时这块市场并不存在着我们所说的进入到红海,反而大家会有所区隔。还有一点就是社区店有一个特点,比如这家店每天卖两万块钱,今天刮个风下个雨你两万块钱可能会少卖五千块钱,但是到明天立刻又回到了两万五千块钱,为什么?它的消费是非常恒定的,不需要促销,只要进入到一个正常的状态,如果不是碰到春节像这样的一种情况,消费特别恒定,就是今天这个营业额下去了,明天这个营业额就会补回来,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基本上就是达到一个盈亏持平点,就可以获得很好的盈利。
主持人:说到这我想到一个例子,我先说一说我这朋友的例子,他之前住在北京CBD地区,他们家楼底下就有一个7-11,最近他搬家了,搬家以后突然发现生活一下子不便利了,之后他又选择再次搬家,搬了三次家,找到了一个在北边的房子,在北京北边的一个房子,旁边是一个7-11。我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说7-11太方便了,但是我仔细去看过超市里面的一些饭也好或者食物也好,没有任何的价格优势,甚至是比一般的超市要贵上那么几毛钱。
主持人:刚刚我们也说到7-11有种种的优势,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的本土便利店还有什么样的发展吗?
张春蔚:第一点,价格差异要体现出来了,服务的附加值就体现出来了,某种意义上这才是社区化服务竞争的起步,而不是说他是会带来一个红海,反而我觉得大家如果错过眼下这盘商机那可能就错过更多的。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你看对于加盟店的时候很多人会有一些疑问,他能保证统一的品质吗?因为刚才我们也说过7-11是以品质和快为主的,那他还能继续保持他的优势吗?
张春蔚:我觉得早期他是一定能够保持住他的品质的。首先他选择的这个点包括他的加盟费用一定是不菲的,所以某种意义上讲他最开始选择的是财力比较雄厚的合作者,他也会对他品牌的保护更精密,包括在成品的提供,包括保鲜度各个方面,所以早期我觉得他不会面临着我们所说的这种质量问题和投诉的问题。
但是当他的竞争越来越大的时候,那这个时候就意味着他每一个店的消费半径不断的缩小,这个时候可能会面临着包括价格的竞争,服务的竞争,然后包括抢客源的竞争,那个时候可能这个问题就会出现。
主持人:可以说整个的市场还是非常的广阔的,但是也提出了他现在未来可能会面临的一些问题。那么最后如果说要给中国国内的我们本土的这些便利店一些建议的话,你有什么样的建议?
张春蔚:马无夜草不肥,但是便利店24小时的生意经真的那就是一群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