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研究(精选5篇)

2011年联合国森林论坛的第九次大会在探讨“森林造福人民、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时提出,林业对构建绿色经济的潜力巨大,要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将林业置于优先发展的领域。

2.1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对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地位给出定义: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林业为绿色经济提供了生态基础,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林业提供木材等木质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林业发展为全球近10亿人口提供了生计,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促进人类福利的增加。

2.2林业对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在“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被提出伊始,林业发展通过保护和可持续地使用自然资源对绿色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就已经被认识。同时,林业在减少贫困、增加收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对绿色经济都具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从事林业基础产业的人口往往与贫困人口相重合,因而发展高效可持续的林业就能够有效地帮助依靠其生存的人们摆脱贫困。随着应对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共同行动,林业在固碳方面的贡献被广泛认识。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林业对绿色经济的贡献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都依赖于健康的森林。森林提供碳汇、稳定全球气候、调节水的循环,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同时保存了遗传资源。经济估值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从森林的重要利益,特别是在调节气候服务和存在价值”。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贡献已经获得了更全面的认识。

3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林业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把林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森林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效益,逐步实现平衡发展,初步开始绿色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推动林业发展战略的绿色转型,促进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三次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二是大幅度增加绿色投资。1998年至今,中国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累计投入2886亿元。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及林业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对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造林、抚育管理、林木良种等提供公共财政支持,逐步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长效资金支持机制。三是增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出将森林经营作为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从注重森林面积的增加到重视森林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增强,中央财政对森林抚育提供财政补贴,积极推动森林认证。四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增进绿色就业。制定激励政策,实现林业从利用林木向利用森林环境的转变,同时,逐步增加绿色就业。五是积极推动绿色改革。大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维护农民权益,不断提升林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贡献。

3.1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机遇

由于林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很多国家推出了刺激经济的绿色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将林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头号政治问题,森林对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全球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林业产业结构得到升级,林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林业在减轻贫困、改善生计方而的特殊作用。

3.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但发展绿色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土地竞争引起的毁林和森林退化的压力并不会消除。同时,由于林业生态效益的价值化、内部化还不能完全实现,林业被边缘化的可能仍然存在。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增长压力面前,必然会面临是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两难选择。而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林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冲突;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对保护森林资源和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带来的压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就业统计不完善,不能全而地反映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森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林业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要求等,也都会对绿色经济中的林业产业发展产生挑战。

4中国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展望

4.1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强大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将使林业所具有的减污、减排、消纳废弃物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绿色融资机制将更多、更好地挖掘林业在保障生态安全方面的潜力;林业产业提供的绿色产品、生态产品、绿色就业在促进地区发展、改善民生、减轻贫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2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森林产品和服务价值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到全面反映,森林对非正式部门的贡献也会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以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管理、绿色融资机制建立和绿色产业发展,将使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和“倍数”放大;林业的三大效益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为降低生态稀缺性,在发展绿色经济中公共财政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森林将成为一种新的有较高收益的经济资产,社会融资能力将明显提高。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中国坚持将林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兴林富民的发展宗旨,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初步实现了森林资源增加、生态状况改善和林业生产者受益的目标,完成初步绿色转型。中国的经验表明,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在减少环境风险和资源消耗的同时,增加就业和改善贫困,促进社会进步。未来,中国林业将继续积极推进林业绿色增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5):73-76.

[2]刘珉.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3(2):22-27.

[3]刘东升.中国林业与绿色经济[J].林业经济,2012(1):12-15.

[4]李平,张继梅,王作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5(5):23-27.

[5]杨亚军,李伟.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9):184.

[6]张升,戴广翠.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4(5):20-25.

关键词:林业;创新管理;发展趋势

1当前林业经济在管理方面的问题

1.1林业过低的产业化

产业化的程度是衡量林业经济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新形势下,区域发展不平衡和经营分散等是我国林业实现产业化遭遇到的最大阻碍,而且其在发展模式上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链条的不完善以及林业协会的不作为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其与外部森林市场的对接。因此,将我国的林业经济进一步推向纵深化也变得更加艰难[1]。

1.2林业执法力度不到位

1.3科技水平落后

2构建林业经济创新管理的新举措

2.1优化林业经济产业化程度

2.2实现林业经济的科技管理

在全球化这一国际大背景下,科学技术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越发不可估量。似乎技术的支持将会为每一个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福音。所以,在发展林业经济上,我们也必须将先进技术成果和设备应用于各大领域,如:研发林木良种选育技术、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技术、林产品的加工转化、防止病虫害和造林于寒冷地区等,对重大型课题的研究应集中进行,从而使得我国的林业经济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应积极践行科技兴林这一政策。不断完善林业科技开发体系,大力培养专门致力于林业建设的优秀人才,在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建立林业科技示范点。只有这样,才能为林业的建设和科技研究提供保障,从而带来林业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

2.3在论述产业政策和评估经济影响方面

应予以强化对山地开发的疑虑和对林业产业的狭隘定义使得我国在林业产业的发展方面远远滞后了20多年。若根据国有林场物资处理的规章来看,所谓的林产品有主产品和副产品这两种。前者主要指的是生立、枯损、倒伏的竹木及其残留的根株和残材等;而后者主要是指主产品以外的林产品,如:树皮、树脂、种实、落枝、树叶灌藤、竹笋、草类和菌类等。在环保政策的导向下,伐木这项工作倍受局限,但是仍存在可供发展林业的可再生的生物材料。除此之外,若能将市场价值赋予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服务功能,将有利于服务产业的创建与投资。产业政策虽然建立在一定的科研成果之上,但仍需进一步检讨自身的不足,对于存在的经济面的影响应予以量化,这样一来,可避免产业发展的契机因政策的偏颇而丧失。

3创新林业经济管理的形式

3.1创新林业的管理知识

林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取决于林业经济的管理是否得当。因此,在当前这一信息化的新时代,作为林业经济的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改革传统的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员工的奖惩机制和福利待遇,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进而带来林业管理知识的更新[3]。

3.2创新林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3.3创新林业的制度管理

林业经济创新管理的重要保证在于制度的创新。有了来自于完善制度的保障,才能为创新林业经济的其他职能保驾护航。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林业经济不仅有着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能兼顾社会效益。所以,要想创新林业的制度,首要任务便是在生产权方面做出创新。

3.4投入到阶段性的目标研究中

大多数林业工作都属于长期延续型的,而研发产出与之相比,则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为每个阶段设置具体的目标十分重要。就目前最为紧迫的一项工作,即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体系来说吧,确定可持续性的准则与指标、建立认验证制度和研发利于环境保护的作业技术等,在当前的研发项目中都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至于其他的一些重要课题,也应为其制定好阶段性的研究目标,如此一来,整个研究计划的完成也将指日可待。

4林业经济的发展走向

4.1创新林业体制

要想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保障,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与此同时,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来规划林业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和深入改革国有林企与当前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带来生产力的解放是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政府应大力支持公益林的建设,以创新体制机制的方式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

4.2提高科技水平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当今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好方式是发展科技了。与以往的以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相比,这种发展方式更加长久,,更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为此,政府应大力支持专业院校和地方科研团队的建设,鼓励他们深入研究如何在自然界的自我破坏和自我修复极限内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据此确定开发的规模。再以科学的引导,使得社会的发展能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这一新高度。

4.3全面调整林业经济结构

从我国林业经济结构的实际情况来看,比较单一。所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既要深层次开发和挖掘林业产品,也要注重对其进行深度加工。根据市场需求,可进一步拓宽林业经济发展的新渠道,如:打造生态旅游产品,这不仅能增强人们保护大森林、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还能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经营的精细化,将有利于提高它的市场竞争力。

4.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4.5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简而言之,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到林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影响。现如今,我国的林业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各级政府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要努力探索并创新林业经济管理的新渠道,还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从而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把握林业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要学会用高新技术解决其中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李红霞.浅谈林业经济管理创新[J].华章,2013(01).

[2]马婷.探究林业经济创新管理和发展趋势[J].城市地理.2015(24).

关键词: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管理体系;评价

二、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主要问题

(一)仍沿用传统绩效管理方式,管理思想没有深入人心

虽然我国各行业的绩效管理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极限管理的思想并没有很成熟。

(二)林业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各环节衔接不紧

三、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范围

(一)评价的单位范围

对林业事业单位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掌握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管理的整体情况,为预算打下更好的基础;有利于各个林业事业单位了解自身及其他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做出对比,从而在今后更好的改进进步。因此,通过对全国各林业事业单位进行绩效评价,能更好地掌握整体绩效情况。

(二)评价的支出范围

当前对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有较深的研究,然而如果仅仅研究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并不能对单位的整体绩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应该加强对单位项目支出、基本支出、附加支出等整体指出的绩效评价。

(三)评价的对象范围

绩效评价的对象是指的评价的资金范围,也就是说将单位所有资金纳入评价的范围中去,一方面包括中央财政拨款,另一方面也包括单位的事业收入、创收收入等。

四、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建设

从当前来看,专项经费绩效管理在我国李讷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想将专项经费绩效提升到新的高度,就必须对建立科学合理的专项经费绩效评价体系。

(一)搭建完整的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考核体系框架

建立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考核系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也要加强科学性、合理性、完备性的设计,在绩效考核过程中体现公平性、实用性、适用性的特点。

2.以前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功能角色不同的部门都采用同一种方法来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的结果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而现阶段,应该根据对象的不同,采用一种或多种考核评价方式来对专项经费绩效进行考核评价,从根本上发挥出绩效评价的作用。此外,为了提高林业专项资金绩效考核的公正性以及全面性,一方面要开展具体的考核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同时要大力提升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林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他们进行全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可靠性。

(二)加强人员队伍教育培养

1.上文已经提到了对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林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而人员队伍的教育配培养不仅仅涉及这一方面,他还包括在整个林业事业单位内部全面提升工作人员在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方面的专业程度。

2.加强人员队伍教育培养,首先要积极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尤其是对林业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学习,学习优秀的考核评价方法,使得林业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更加具有专业性。此外,要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积极投入实际中使用,避免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从而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深刻认识到绩效评价与自身工作上的实际联系,更好的在以后进行绩效评价的时候参与其中,进行支持与相应,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林业事业单位中形成一个默契良好的团队。

(三)重视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绩效考核指标指的是衡量绩效目标是否达到标准的工具。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2.要积极了解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结果的群众满意程度。通过走访调查、街头问卷等形式,了解社会满意度,从而使得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评价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未来能够提高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的综合地位,以谋求未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丽.林业事业单位专项经费绩效考核体系建设探讨[J].长沙市人才服务中心,湖南,长沙,2016,07.

[2]冯斌.《中央级林业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研究》[J].绩效管理,2015,10.

关键词:吉林省;产业集群;竞争力;分工与协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7.34文献标识码:A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表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并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很多优势产业,一些优势产业集群已基本形成,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因此,提升吉林省产业集群竞争力对推动吉林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吉林省产业集群发展优势的判定

本文采用区位商方法判定区域内产业是否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区位商指一个区域特定行业的产值在区域制造业总产值或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上级区域该行业产值在上级区域制造业总产值或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对一般区域而言,当区位商>l时,可以认为该产业是该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区位商>2时,说明该产业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当区位商≤1时,认为该产业在区域内不具有优势。通过区位商可以测定一个区域某产业部门在该区域范围内的相对集中程度,从而确定该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区位商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本文以全国作为吉林省的上级区域,以国家行业分类标准为依据,选取吉林省工业行业中工业总产值较大的产业进行分析,计算出吉林省主要工业行业相对于全国的区位商。(见表1)

从表1看出,以2011年区位商数值为参考,吉林省相对于全国的区位商大于2的工业行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大于l小于2的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可见,吉林省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上具有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有继续深化发展的空间;在石化产业(含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冶金产业(含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行业)、矿产资源产业(含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方面具备产业集群基础,但集聚度偏低,需进一步加以调整。

二、吉林省产业集群的现状

(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吉林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以汽车产业为主。截至2011年,吉林省拥有规模以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417家,其中汽车制造企业387家,占比92.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879.5亿元,其中汽车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608.6亿元,占比94.4%。吉林省已形成以一汽集团为核心,以各类零部件生产企业为配套,以各类汽车服务业为补充的汽车产业集群。近些年,为鼓励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吉林省出台一系列措施,从区域布局、园区建设、基地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保障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吉林省已成为国内具有相当实力的汽车制造基地。

(二)石化产业集群

石化产业作为吉林省第二大支柱产业,呈逐年增长态势,目前已形成以吉林油田、吉林石化两大龙头企业为主导,长春大成、四平昊华、长山化肥、龙腾能源等一批重点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涵盖石油开采、石油加工、橡胶及其加工、合成树脂、染料、涂料、基本化工原料、化学试剂、化肥、农药、化学矿山及化工机械、化工仪表等多门类生产企业,生物化工、无机化工、化肥和油页岩化工等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三)农副食品加工业产业集群

依托丰富的农畜资源和长白山生态资源,吉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不断发展。2011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94.6亿元,规模以上企业821个,企业数量在吉林省各行业中居首位。吉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已形成了粮深加工、长白山生态食品加工、肉及肉制品加工三大主导系列,尤其是玉米深加工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建成了长春大成、吉林德大、长春皓月等一批规模大、产品竞争能力强的企业集团。

(四)医药制造业产业集群

吉林省的医药制造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全省医药制造业共实现销售产值超1550亿元,同比增长34.7%。其中,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1034.5亿元,同比增长18.3%,迈上千亿元新台阶。吉林省医药制造业以生产中成药为主,生物制药为辅,化学制药和医疗器械等为补充,目前已初步形成“4个医药园区”和“12个中药产业基地县”的集群式发展格局。

(五)其他产业集群

吉林省冶金产业以钢铁、冶金炉料、有色金属采矿及冶炼加工为主,通钢集团、中钢吉铁、中钢吉炭、吉林吴融有色集团四家企业为骨干。为加快产业发展,吉林省不断调整产业布局,在通化经济开发区建设冶金产业园,该产业园将成为吉林省重要的冶金产业基地,推动冶金产业集群发展。矿产资源产业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省已形成以松原市、长春市双阳区为核心,延边州、吉林市、白山市、通化市为补充的各种矿产资源加工基地。吉林省水资源较为丰富,有助于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发展。2012年1—3月,吉林省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产值为108.73亿元,位于全国第七位。吉林省饮料产业主要布局在长春市、吉林市、白山市、通化市,因产业起步较晚,集群特征不明显。

三、吉林省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间协作不紧密

吉林省除少数龙头企业外,多数企业以“小散弱杂”状态存在,上下游企业缺乏关联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未形成集群核心,企业间相互协作关系不多,同类企业间恶性竞争,这些都影响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不同产业间协作不紧密。如,石化产业、冶金产业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关联度较高,又都为吉林省的优势产业,发展应相辅相成。但吉林省的钢铁企业基本不具备提供汽车、轨道客车产业所需的高质量、高技术类钢材的能力,其为汽车、石化、装备产业配套率较低。

(二)缺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长期以来,吉林省虽然人才总量不少,但高级人才奇缺。据吉林省人事厅统计,在全省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占比1.09%,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比6.35%,而深圳市该比例为9.31%,上海市为9.05%。专业技术人才分布不合理,科、教、文、卫等行业集中了全省88%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农业、医药等专业技术人才占比不足5%,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信息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型材料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高级人才更是严重短缺。另外,由于人才发展的软环境较差、待遇较低,人才引进困难,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吉林省工业行业发展水平较低,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尤其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都受到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制约,使产品结构单一,发展速度缓慢,冶金、矿产资源等产业技术落后情况更明显,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和企业低效的双重损失,这也严重阻碍了吉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影响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

(四)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五)产业集群缺乏合理规划和布局

四、提升吉林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一)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升级

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的核心,目前吉林省在几大主导产业上已经分别形成一汽集团、吉化集团、大成集团等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集聚、示范、引领、辐射等作用,必须转变“大而全”的经营理念,以实现产品“精、尖、优”为目标,抓住品牌和核心技术,集中力量开发高端产品,将低端的配套产品生产向中小企业扩散,增强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

(二)深化集群内部分工,延伸产业链条

产业集群内部形成完善而精细的分工是国内外任何成功产业集群的重要经验,也是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小企业应加强与大企业间的沟通与交流,将生产链条的各环节细化,挖掘潜在的生产机会,提高中小企业为支柱产业的产品配套能力,深化产业内分工与协作。同时,在配套过程中,大企业可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指导、设备改进、资金支持等,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三)培育技术创新网络

技术创新网络由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组成,以实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和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在网络中顺畅地流动、扩散、增值与创新。从全球看,技术创新网络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以日本丰田式的技术创新网络为代表的强连接形态的技术创新网络,这种模式一般存在一个核心企业,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并且其供应商具有高度的选择权。二是以美国硅谷式的技术创新网络为代表的弱连接形态的技术创新网络,这种模式网络中各行为主体的地位相对平等,网络的协调程度也较低,并且包含很多非正式的横向合作。针对吉林省产业集群现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石化产业可采取第一种模式,而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则可参考第二种模式,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背景下,技术创新网络中的企业通过创新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不断实现企业自身的创新目标,并将创造出来的新知识再外溢到整个网络中去,从而促使技术创新网络成为一个整体,促使其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四)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一是积极培育中介服务体系,包括建立法律、会计、仲裁、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行业协会,为产业集群提供服务;建立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技术工人缺乏问题。二是严格执行产品的技术、质量和环境标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为区域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聚集和经济发展提供方便的交通条件、便捷的信息资讯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四是加大技术创新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强化激励机制,鼓励集群企业从事创新活动,在土地、税收、项目审批、投融资体制等环节制定新的鼓励政策,引导企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创新型、技术型、特色型过渡,营造鼓励创新和投资创新的环境,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五是引导企业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为产业竞争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临空经济区;产业集聚;模式;路径

[作者简介]葛春景(1980-),男,河北保定人,管理学博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应急设施布局和应急管理,机场规划与建设;郝珍珍(1983-),女,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航空经济。2012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动航空经济发展,通过民航业科学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这不仅明确了航空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而且将促进航空经济在全国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各地积极规划和建设临空经济区或航空港经济区,力求通过航空经济和以机场为核心产业集聚,带动区域产业优化发展,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由于各地的机场规模、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基础不尽相同,需要探索与各地区相匹配的临空经济产业集聚模式和发展路径。

一、临空经济区的概念

临空经济区是以机场、保税区或航空产业园等为依托,利用交通枢纽便利条件,使生产要素在机场周围大规模配置,从而产生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集聚的区域。该区域通过集聚临空指向性强的产业,带动周边产业的调整,形成多种产业有机关联向外围辐射的经济发展模式。临空经济是伴随航空运输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包含传统的航空运输业,而且包括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形成功能区区域组团、产业分工、功能互补的局面,带动区域经济向高级化演进。临空产业与航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会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助推器和发动机。

二、临空经济区的产业集聚模式

临空经济区并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大多是参照模仿发展方式。由于机场所处的位置、地域条件、经济基础、现有产业、交通条件等因素不尽相同,在临空经济区建设中产业的选择和发展也应不同,临空经济产业聚集模式应与之匹配和相适应。

1.多种产业并进,集群化发展模式

以机场为中心,从区域内现有的产业遴选出能带动区域发展并具有良好前景的产业,重新划定产业功能区,并对机场周边已有的产业进行规划和链接,形成多产业主导、产业前后向关联的具有系统性的产业区域集群发展,这种模式下的临空经济区具有功能多元化、产业集群化和空间城市化的特点,一般而言用地规模比较大。此种发展模式适合于依托大型枢纽机场构建的临空经济区,如我国以北京首都机场为中心的北京顺义临空经济区,以上海虹桥机场为中心的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区,经过多年发展,目前这两个临空经济区基本形成了各功能区产业集聚、区域组团、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产业构成和功能分区逐步趋向合理。

2.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

依托航空运输业,现代服务业在机场周边快速发展起来。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现代物流、通信服务、公共仓储、电子商务、文化娱乐、会议展览、金融保险、休闲旅游、餐饮旅馆等。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临空经济区主要有如下几种:

(1)物流型临空经济区。航空物流业借助机场口岸及便利的运输条件,形成在机场货运区、物流区、产业区之间的供应链。临空物流是临空经济区发展的一个动力。在我国,物流型临空经济区是最广泛应用的一种模式,如广州、深圳、青岛等将机场货运区或者以周边规划的物流园区为临空经济区的中心组成部分,展现出航空物流的强势带动作用。此外,空港物流区可强化物流加工、仓储、展示方面的报税功能,发展成空港保税区,并逐步向空港自由贸易区转型。

(2)交通枢纽型。以机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可发展成依托区位交通便利优势的交通枢纽型临空经济区。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飞速发展、通用航空的逐渐放开以及生产生活中对物流配送效率、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以传统客货运为主的物流配送方式已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航

空物流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机场进场交通由原来的点线式向与地面交通衔接网络化转变,机场货运区发展成城郊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城市间交通的衔接点,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交通枢纽型临空经济区。

(3)商务贸易型。在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临空经济发展模式中,发展比较成熟的大型国际机场一般青睐于商务贸易型的发展模式,由于机场所处城市规模比较大,也称为航空城。该类型临空经济区功能定位类似于城郊型中央商务区,侧重发展商务贸易、星级宾馆、会议中心、办公设施等。

3.以航空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模式

航空产业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航空制造业,主要是航空零部件的制造、加工,但是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制造业,是集许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的现代先进制造业;另一类是航空运输服务产业,主要是机场附近规划建设的基地航空公司、维修公司、配餐公司等所提供的服务。如福州长乐国际机场航空城的航空工业、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航空城的飞机维修业等。我国许多临空经济区规划航空产业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

THE END
1.香飘飘收盘上涨3.41%,滚动市盈率19.89倍奶茶果汁股价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饮料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分为冲泡与即饮两大产品板块。主要包含“香飘飘”经典系列、好料系列,“如鲜”燕麦奶茶、“鲜咖主义”燕麦拿铁等;即饮业务板块,主要包括“Meco”杯装果汁茶、“兰芳园”港式茶饮、“香飘飘”即饮牛乳茶等产品。公司作为国内主要的冲泡奶茶经营企业,201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1C8ROG0519QIKK.html
2.江西玉京峰天然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江西省德兴市龙头山乡南溪村--江西上饶德兴市龙头山乡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行业公司查询导出 经营范围:饮料【瓶(桶)装饮用水类(饮用天然泉水)】生产、销售;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聚酯(PET)无汽饮料瓶)制造、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企业经营信息 https://gongshang.mingluji.com/jiangxi/name/%E6%B1%9F%E8%A5%BF%E7%8E%89%E4%BA%AC%E5%B3%B0%E5%A4%A9%E7%84%B6%E9%A3%9F%E5%93%81%E9%A5%AE%E6%96%99%E6%9C%89%E9%99%90%E5%85%AC%E5%8F%B8
3.展望A股下半年:从进攻到防御,从成长到价值必需消费板块如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价格也出现明显上行。一方面,近期部分农产品价格也出现明显提升,南华农产品指数4月以来上行幅度达到7%。另一方面,农副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板块具有较强的必需消费属性,在面对产品提价时消费者并不会因此大幅降低需求,因此必需消费板块进行产品提价相对容易和顺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33649
4.A股:国内行业Top1的龙头企业,九十家细分公司名单!财富号全行业最强龙头名单!九十家公司,看的过瘾!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1贵州茅台: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国内白酒龙头股第一 2金山办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国产替代办公软件第一 3长春高新:医药制造业,生长激素龙头股第一 4恒生电子: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软件第一 https://caifuhao.eastmoney.com/news/20211224142800595710380
5.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十年之变的关键节点行业格局悄然转变(2)如果行业得到了较好的出清,供给格局改善,意味着企业的盈利波动会收敛[1],典型的例子是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尽管营收自2000年以来占制造业份额下降,行业规模相对来说在“萎缩”,但龙头由于其品牌效应成功挤占尾部企业的市场份额,同时品牌还给予了龙头高毛利率,于是在行业“萎缩”时,龙头“量价齐升”,龙头的https://www.chinaleather.org/front/article/114396/4
6.汾酒获“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古越龙山在巴黎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11月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1.2%;1-11月同比上涨1.2%。 04 五粮液参加第五届“一带一路”女性论坛 12月7日,第五届“一带一路”女性论坛在海南三亚举办,五粮液在论坛上表示将传递“和美文化”,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https://news.foodmate.net/wap/index.php?itemid=677065&moduleid=21
7.入网口—欢迎光临— 在浏览网页之前,为践行社会理性饮酒倡导,保证体验完整的酱香之旅, Before browsing the website, in order to practice social rational drinking advocacy and ensure a complete experience of the Jiang-flavour journey, 我们需要确认您是否已满18岁: https://www.moutai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