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市经委拟订的《武汉市工业产业链(企业群)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年)》已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00八年一月二十四日

武汉市工业产业链(企业群)

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年)

(市经委二00八年一月二十一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推进工业产业链延伸和企业群发展,促进我市先进制造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武政〔2006〕63号)精神,结合近年来我市制造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主攻工业战略,全面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初步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15个产业链(企业群),分别是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桥梁与钢结构、石油与化工、现代通信、半导体、机械与装备、交通运输设备、环保新能源与新材料、食品与烟草、医药、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造纸印刷与包装。我市产业链(企业群)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从规模上看,产业链(企业群)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07年,全市15个产业链(企业群)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55家,实现销售收入3046.4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销售收入的86.4%。其中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与化工、桥梁与钢结构、消费类电子、现代通信、交通运输设备、环保新能源与新材料、食品与烟草等9个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达百亿元以上。半导体、石油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链的加快发展,将进一步推进我市占据中部乃至国内的产业新高地。

从内部联系看,各产业链(企业群)围绕基础原材料延伸加工和终端产品本地配套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在钢材生产和深加工规模扩大的同时,一批钢结构企业围绕桥梁钢结构、建筑钢结构和工业钢结构的细分市场实现差异化竞争,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汽车与零部件、消费类电子、家用电器产业的发展,对国际和国内的配套企业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和集聚作用,一批配套企业正从磨合和调整转向长期稳定配套。在现代通信、食品与烟草、环保新能源与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产业链内部,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活动日趋活跃,频繁地进行着资金、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易、交流、模仿和学习。

从产业间联系看,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加速向现代服务业延伸融合发展,同时也带动都市农业发展。依托钢材深加工优势,阳逻地区3000万吨级的钢材物流及剪切加工基地加速建设;依托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优势,汉阳区和部分城区积聚了一批汽车销售、贸易和零部件维修服务企业;依托现代通信和半导体优势,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批嵌入式软件,芯片设计和制造业信息化系统软件企业加快发展;依托交通运输设备优势,世界级动车检修基地和飞机维修服务建设项目稳步推进。依托制造业产业链优势的光博会、机博会和汽车工业博览会,增进了产业内部模仿和技术溢出效应,也推进了会展业的加快发展。以东西湖区为重点,积聚了一批围绕畜禽、油脂、乳制品等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农产品种养业和交易市场的发展。

当前,我市产业链(企业群)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我市企业群还存在着规模不够大;部分产业链处于发展萌芽阶段,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配套发展不协调,较多配套企业处于加工装配等低附加值环节;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因项目布局欠佳,部分企业群集中度不高等。

二、我市工业产业链(企业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壮大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为支撑,以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为重点,以产业链延伸为纽带,以国家级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都市工业园区为平台,坚持市场竞争和规划引导相结合、重点突破和全面提升相结合,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实现区域集中、企业集聚、开发集约,加速企业群形成壮大,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分工协作更加和谐,品牌效应更加明显,产业配套更加完善,形成以大型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龙头,中小企业和配套产品为基础,产业链完整,企业集群发展的格局。到2011年具体指标是:

1.产业链规模更大。15条产业链(企业群)实现产值分别达到10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总额达7000亿元以上。其中,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桥梁与钢结构、消费类电子4条产业链(企业群)实现产值过1000亿元。

2.重点产业链延伸加工和配套能力更强。钢铁等重要原材料本地延伸加工率超过30%。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家用电器等重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本地配套比例超过30%。

3.产业链创新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通过创新体制机制,重点产业链(企业群)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融资服务、创业服务、信息化推进服务、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等产业服务体系。

4.产业链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各国家级开发区、远城区省级工业园区和都市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企业入园集聚度达80%以上。

到2015年,钢材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石油与化工、桥梁与钢结构等产业链成为中部乃至全国制造业主要集聚点和辐射源之一;形成产业集群化,生产循环化,技术创新化,资源集约化,制造信息化,资本多元化和布局科学化为特征的工业发展新体系;建成以5大产业集聚区为支撑、以15条重点产业链为纽带、百家骨干企业为龙头、众多中小企业相配套,产业特色鲜明、企业集群规模较大的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各产业链(企业群)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和布局

(一)钢材及深加工

1.发展思路

进一步扩大钢铁生产规模,建设冷轧硅钢、汽车板和高性能工程结构钢等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向上延伸发展冶金装备设计和制造,向下打造国内重要的钢材深加工基地,增强循环利用冶炼副产品能力,扩大全市下游行业就近用钢用材规模。

2.发展目标

到2011年,钢材及深加工企业群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冶金成套设备制造规模进一步扩大。冶金成套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过200亿,其中,4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0亿以上。

钢铁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扩张,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武钢形成50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其中青山地区形成15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冷轧板卷比由15.6%提高到38.1%,冷轧硅钢比例由5.5%提高到11.9%。

钢材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钢材加工量增长到600万吨,阳逻成为国内最大的钢材深加工基地和华中钢材物流基地。

资源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年加工处理钢渣200万吨能力,处理氧化铁皮10万吨能力,含铁尘泥约50万吨利用能力。

与我市其它产业联系更紧密。汽车、造船、机车、发电及输变电设备、机床、桥梁、工程机械、家用电器产业等下游企业采用武钢钢材增长到100万吨。

3.延伸配套重点

主要有炼铁炼钢、连铸连轧工程设计和装备制造、炉窑耐火材;板材、棒材、线材、管材制造及金属加工;钢材剪切、加工及配送;冶炼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节水节电装置、钢渣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

4.发展重点

发展冶金装备设计和制造。支持中冶南方、大西洋连铸等企业采用虚拟经营模式,在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及施工安装等方面增强总承包能力。加快中冶南方机电产业园工程的实施进度,形成集中优势。依托重冶机械、中冶连铸、中冶南方重工,大力发展轧辊、轧机生产线及冶金控制系统等冶金生产设备。

稳步推进钢材深加工项目建设。加快阳逻钢材深加工基地建设,扩大冷轧板、冷弯型钢、精密带钢、大型直缝焊管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形成220万吨的生产能力。推进美国钢丝绳、恒钢物流、一冶钢结构、武船重工、源锋线材等一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武钢江夏基地建设500万吨仓储物流及115万吨钢材深加工项目。

加快用钢重点企业发展。支持武钢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出口加工区)17万吨的剪配中心和激光拼焊项目,与富士康合作35万吨镀锌板项目。加快推进鞍钢与蒂森克虏伯合作建设30万吨剪切能力和激光拼焊的武汉钢材配送中心项目建设。推进美的、海尔等本土家电企业扩大采购武钢家电板材。推进西门子阳逻年产150台重型变压器项目,年用取向硅钢10000吨左右。加快建设法国阿海珐阳逻大中型变压器项目。

推进副产品循环利用。推进冶金渣环保工程年产30万吨钢渣综合利用生产线投产。促进冶金渣环保工程与华新水泥、武汉亚东围绕水泥掺和料加强合作,拓宽钢渣和矿渣利用空间。策划推进武钢粉末冶金有限责任公司两条年产3600吨软磁铁氧体粉料线项目。

5.空间布局

建设阳逻和青山两大钢铁产业聚集区,青山地区主要发展钢铁冶炼、轧制、物流配送及副产品综合利用。阳逻地区主要发展高附加值钢材深加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出口加工区)和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主导产品生产需求配套建设钢材剪切配送服务基地。在丹水池—后湖、青山—阳逻、白沙洲和江夏大桥发展专业型钢材加工和剪切物流中心。支持一批采用虚拟经营模式的冶金装备设计和工程总包企业在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都市工业园区落户发展。

(二)汽车及零部件

以整车生产企业为龙头,着力完善汽车和零部件自主研发体系,着力提高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扩大整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汽车产品销售网、服务网,参与全国和全球汽车产业链体系,努力打造一条“汽车研发—零部件—整车—汽车贸易”较为完整的武汉汽车产业链。

汽车研发集群基本形成。到2011年,建立覆盖乘用车、商用车、特种车以及关键零部件的汽车研发机构80家以上。

汽车产业链工业总产值实现成倍增长。到2011年,汽车及零部件实现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以上,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达到100万辆以上,本地的零部件配套率达到30%。

汽车产业链产品销售网、服务网进一步完善。到2011年,汽车产业链产品出口达到5亿美元以上。

汽车发动机产品链。包括发动机总成,发动机活塞、活塞环、轴瓦系列产品、发动机进气岐管、发动机进排气门、燃油箱、消声器、密封件等产品。

汽车底盘产品链。包括车桥总成、变速箱总成、转向器总成、制动器总成、减震器总成、主被动齿轮、半轴、钢万向节、传动轴、刹车片等产品。

汽车车身产品链。包括汽车座椅、保险杠、密封条、遮阳板、隔音板等车用内饰件、ABS安全气囊等产品。

汽车电器件产品链。包括汽车音响、电线束、汽车灯具、汽车组合开关、门锁控制装置、车载智能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产品。

完善汽车自主研发体系,提升汽车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东风汽车公司建设20万平米发动机试验室、电子电气试验室、材料试验室等先进的全新商用车试验基地,促进东风商用车向国际水平迈进。支持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在总体设计、专用电机、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等方面强化技术优势。鼓励重点零部件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支持法雷奥集团在汉建立亚洲车灯研发中心,支持美国康明斯在汉建立东亚研发有限公司,主攻柴油及压缩天然气发动机。鼓励中小零部件企业联合建立共性技术平台。

提高整车生产规模,壮大产业链核心企业。依托东风汽车,实施大集团战略,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国际化水平,扩大轿车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支持东风发展自主品牌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支持神龙、东风本田重点发展经济型、中高档轿车及城市越野车。依托汉阳特汽、九通、楚天精工、玖信等企业,积极发展泵车、自卸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环卫垃圾车、散装水泥车、通讯车、加油车等专用汽车,形成特色化、专业化。实施神龙二厂建设、东风本田公司中高档乘用车、东风渝安微型轿车、东风自主品牌轿车建设等8项投资过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

发展汽车零部件关键产品,提高汽车产业链配套能力。重点支持东风本田汽车公司汽车发动机、威斯卡特工业有限公司发动机排气歧管、中人瑞众汽车零部件产业有限公司轿车底盘结构件及激光拼焊件、武汉长利玻璃公司汽车玻璃、恒隆集团高性能汽车传感器、湖北法雷奥车灯有限公司车灯扩大生产规模、武汉蓝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载电脑生产基地等39项投资过亿元的汽车零部件类重大项目。

建设汽车工业服务项目,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完善汽车物流平台,建设多功能的大型“汽车超市”。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采取特许、连锁等方式进入跨国公司和国际连锁企业购销网络,支持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境外售后服务中心,完善出口产品的零配件供应和维修服务体系,组建完善的海外营销网络,塑造武汉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新格局。

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出口加工区)为核心,以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吴家山台商工业园区等为支撑,形成互为联动、互为促进的空间布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出口加工区)重点布点整车生产企业和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企业;蔡甸区、汉南区、汉阳区等拓展区域按照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园,重点布点底盘、车身等零部件生产企业;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布点汽车电器、激光拼焊等生产企业;武汉吴家山台商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汽车塑料件、车身外壳等零部件生产企业。

(三)消费类电子

到2011年,消费电子企业群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

显示器。到2011年,显示器产能达到3000万台,销售收入300亿元,本地配套率提高到25%。

手机。到2011年,手机产能达到700万部,销售收入120亿元。本地配套率提高到40%。

电脑。到2011年,电脑产能达到1600万台,销售收入280亿元,本地配套率提高到40%。

数码相机。到2011年,数码相机产能达到3000万部,销售收入450亿元。

液晶面板、显示器模组、电子元器件、信号线、精密模具、转轴、塑料件、电池、数码相机设计、充电器、连接件、麦克风、天线、振动器、工业包装。

推进富士康科技产业园项目,生产电脑、手机、数码相机、投影仪、精密模具等产品。促进冠捷显示科技福清生产基地迁移武汉,将武汉冠捷打造成冠捷在中国最大的显示器生产基地。支持多普达扩大手机生产线,形成年手机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台。支持蓝星申报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和国家汽车计算平台研究中心项目。策划引进EMS手机生产代工企业。积极推进光谷消费电子产业园的建设,发展智能电器、DVD、数字音响系统。加快推进武汉光谷鸿景科技年产800万只DVD光学头、长通光盘公司年产1.5亿片的光盘生产线项目建设。

改善消费类电子产品配套环境。围绕富士康项目推进产业配套,引进工业包装、电子装联、元器件生产供应、模具制造塑料制品、电控设备等产品。支持发展709所和名幸电子的PCB印制电路板。吸引为手机配套的电子元器件、充电器、连接件、麦克风、天线、振动器等配套件生产企业在汉办厂。

不断提升联盟本地配套产品附加值含量。充分利用现有光盘产业的研发基础和生产技术基础,引导武汉新一代红光高清光盘技术及产业联盟对已有的各项资源和具有发展前景的资源进行归纳整理,提升联盟成员在红光高清领域的研发、制造水平。策划引进消费电子方案设计公司,在手机、数码相机方案设计、应用软件与用户界面软件方面形成优势。积极策划台湾大同集团在汉设立TFT—LCD生产厂,力争引进台湾华新集团晶片陶瓷电容项目落户武汉发展。

(四)桥梁与钢结构

围绕建成国家级桥梁与钢结构产业发展基地,上游着力发展高性能桥梁系列用钢;中游发挥武汉建桥优势,打造建桥之都品牌,联合开拓国内外建桥市场;下游重点发展桥梁钢结构、建筑钢结构、工业钢结构三大体系的产品。

桥梁钢技术水平更高,市场份额更大。至2011年,研发并应用桥梁用钢新品种,公路桥梁钢和铁路桥梁钢占国内桥梁钢及结构钢70%以上的市场。

桥梁设计和施工企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以中铁大桥局、中交二航局、中铁十一局等企业为主体,形成产业联盟,至2011年,武汉桥梁与钢结构产业总承包产值达到1000亿元。

一批钢结构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武船、一冶等一批钢结构企业实现工业生产总值500亿元,产量达到200万吨,使用地产钢材100万吨。

桥梁用钢,桥梁钢结构,工业钢结构,建筑钢结构。

发展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桥梁用钢。保持超高韧性桥梁钢、高性能桥梁钢技术优势,瞄准“十一五”高速铁路、铁路客运专线等形成的桥梁用钢市场,发展高强度、超高韧性、低温韧性、优异焊接性能和耐大气腐蚀性能的第五代桥梁用钢,并研发配套专用焊材。研发并积极推广应用武钢新研制的新一代超低碳高耐蚀桥梁用钢WNQ570等新钢种,占领为国内大型桥梁工程建造新型优质钢材市场。

不断提高武汉桥梁设计建造和施工的整体竞争力。发挥武汉桥梁与钢结构协会作用,促进武汉钢结构设计、科研、供材、制造、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联合,在技术、项目承接等方面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鼓励武汉地区桥梁与钢结构企业以集团军的形式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支持企业建立“武汉桥梁科学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工程信息化与钢结构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并积极申报成立“国家桥梁科学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信息化与钢结构技术研究中心”,增强桥梁与钢结构体系的开发、设计能力,参与国家钢结构示范工程的开发监视及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制订。加快推进中铁武桥重工搬迁项目,建设国内规模最大、产品系列最全、研发能力最强的现代化桥梁施工装备研制基地。支持武汉中铁工程机械厂入驻白沙洲工业园,发展铁路专用起重机,铁路铺架机械等产品。

推动钢结构制造企业在各细分市场加快发展。在桥梁钢结构领域,积极服务桥梁建造,打造桥梁钢结构全国品牌,在国内保持行业领先优势,力争进入国际市场。在工业钢结构领域,坚持走系列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路子,发展轻钢结构及其配套系列产品,力争成为国内技术先进、配套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钢结构制造中心之一。在建筑钢结构领域发挥高层钢结构设计、制造技术优势,研究、探索不同的钢结构体系在高层、多层建筑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层、多层建筑钢结构制造中心。

加快建设以汉阳区为中心的桥梁建造企业集聚地和以新洲区阳逻为中心的钢结构生产基地,拓展江夏区、汉南区、青山区、武昌区、黄陂区等各有特色的钢结构企业集聚地。

(五)现代通信

进一步增强光纤光缆,光通信器件的国内领先优势,发展以宽带光纤入户技术为代表的接入产品,形成“光纤光缆—接入系统—光通信器件和系统”链条。着力培育以软交换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网络系统与设备和软交换,以3G技术为代表的系统与终端设备等新兴领域,重点发展无线通信系列产品,培植具有创新开发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和集团。

到2011年,全市现代通信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形成1—2户产值过百亿元的现代通信龙头企业和一批过亿元的企业,形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通信产业研发基地、生产基地。

电子元器件、多层印制电路板、通讯设备机壳、铝制品、陶瓷插芯。

加快发展以3G技术为代表的系统与终端设备。围绕3G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的发展,支持北方烽火、普天诺基亚、武汉邮科院通过内引外联,寻求同国际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支持凡谷电子、新光电通信、力兴电源等中小企业积极跟进,开发生产天馈设备、形成大规模、专业化配套群体。

培育以软交换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网络系统与设备。重点支持邮科院等龙头企业引进战略合作,并加强自主开发创新,尽快推出电信级NGN软交换系统设备和NGN网络解决方案。扩散配套技术形成现代通信系统配件生产企业群体,把产品做精做专。抓好现代通信设备的嵌入式软件。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电子元器件、通信电源等配套产品,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态势。

现代通信企业主要在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部分配套企业在江夏区、都市工业园发展。

(六)半导体

以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制造项目为核心,推动上游的设计、设备、原材料企业形成积聚优势,带动下游的封装、测试、应用开发、信息服务。积聚外延材料和芯片制造、器件封装、应用产品的半导体照明企业群。

到2011年,力争把武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集成电路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年产值300亿元,半导体照明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级芯片设计、半导体封装和服务支撑、电子化学品生产和物流、LED芯片封装。

提高一批芯片设计企业专用集成电路和系统级芯片设计能力。加快推进武汉昊昱微电子和台湾旺宏集团合作集成电路设计、武汉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RFID芯片设计、武汉群茂科技的1.25G突发模式光纤模块芯片设计、以及推进美国磐大、芯动科技等一批项目建设。

积聚吸引一批半导体封装和服务支撑企业。加快中芯国际12英寸90纳米芯片项目投产达产。支持华瑞半导体的封装和测试项目,形成年生产半导体封装产品3亿只能力。加快建设FOI株式会社半导体设备生产基地。吸引美国应用材料、日本东京电子、巴斯夫等一批设备维护和零部件供应商,气体和化学品供应商在汉设立芯片制造服务支撑机构。

推进一批半导体照明企业加快发展。推动元茂科技的LED项目,形成底产量将达到27亿颗LED生产能力。加快武汉华灿光电的LED外延材料和芯片制造项目建设,形成每月生产并处理10万2英寸外延片生产能力。依托武汉迪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形成完整LED芯片生产线,形成年生产2.4亿只芯片能力。

半导体生产企业主要在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部分配套企业在江夏区、都市工业园发展。

(七)机械与装备

发展超临界及以上锅炉,建设世界级电站锅炉生产基地,扩大工业汽轮机、热电联产汽轮机和民用核电产品规模,加快形成高压及超高压输变电新优势,延伸发展大型铸锻件、锅炉钢结构、阀门等配套产品。占领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和中高档数控系统战略高地,着力提高关键功能部件配套能力,形成“关键功能部件—数控系统—重型机床”链条。发展高功率激光切割、中小精微激光加工设备和激光医疗设备,形成“激光器系统—激光加工成套设备—激光加工服务”链条。

到2011年,机械与装备制造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

其中,电力设备企业群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机床产业和数控系统企业群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激光成套设备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工程机械企业群实现销售额达50亿元。机械装备本地协作配套的综合比率提高到40%以上。

机床:新型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单元、快换刀架、加工中心刀库、车床电动刀架。

发电设备:大型铸锻件、电线电缆、电控设备和辅机。

激光加工设备:驱动系统、钣金件、电源和冷却系统。

拓展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优势,加快发展普及型机床,延伸配套机床关键功能部件。保持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和中高档数控系统优势,推进武重与华中数控公司的合作,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武汉品牌机床。支持武重提升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的档次,加快普及型机床生产规模扩张,开发盾构机项目。支持华中数控扩大中高档配套数控系统产销规模,着力提高伺服务电机,伺服务驱动产品档次,打造中国数控系统名牌。促进发展一批中小专用数控机床和关键功能部件中小企业,提高电动刀架、伺服电机等关键功能部件等关键功能部件配套能力;支持毅力机械、高科机械、阿美斯塔、长源数控机床等10户配套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和规模,提高本地企业的配套率。

重点发展超临界锅炉,汽轮机和重型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规划建设重型超重型铸锻配套中心。推进武锅与法国阿尔斯通合资易地建设项目,打造成亚洲和全球最先进的锅炉企业,同时保持国内最大环保锅炉生产基地优势。支持长动与德国西门子合资项目建设,在继续生产热电联产和余热综合利用发电机组的同时,发展汽轮机等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加快西门子公司输配电集团和法国阿海珐集团的“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和“大中型输变电设备制造”项目建设,发展重型变压器系列产品,形成年产500台以上重型变压器生产能力。积极推进武重、武锅和长动等国有民营机械装备企业组建武汉重工集团,形成规模优势。策划以武汉重冶机械公司为依托,在新洲阳逻经济开发区建设100吨以上的重大铸锻件生产加工中心,加快提升我市整个机械产业的配套能力。发展一批电线电缆、电控设备和辅机等中小配套企业。加快推进电缆集团和二电线等企业技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长兴电器、武昌电控设备、大禹阀门、湖北高中压阀门、祥兴散热器、新武鼓风机、卧龙电机等项目建设进度,扩大生产规模和配套能力。

扩大激光加工和医疗成套设备规模和水平,在机械零部件等方面增强配套能力。以华工、团结激光企业重组后的华工团结激光公司为龙头,开发高功率激光加工设备新产品。以中小功率精微加工设备为主要产品方向,开发半导体晶圆及其它电子器件的划片切割焊接等特色激光设备,大力提高电子元件的封装、医疗器械的微加工、塑料的永久性冷标刻以及微型部件立体成型等应用设备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以激光美容、激光外科等医疗产品为主要方向,加快激光医疗设备产业化。支持理工光科公司发展壮大光纤传感器产品。在激光器系统和机电控制系统方面培育一批配套企业。重点支持华工恒信、凌云光电、光谷激光公司进一步消化再创新CO2激光器技术,研究开发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及其泵浦的全固态激光器,电器控制产品积极推广武汉华中数控公司的数控系统,鼓励工作台、驱动系统、钣金件、电源和冷却系统配套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

积极推进工程机械装备业发展。以武汉千里马机械等一批工程机械服务提供商为依托,引进徐工、三一重工和小松等一批国内知名工程机械制造商,建设工程机械产销基地。

积极推进农用机械制造业发展,支持武汉拖拉机厂开发生产中小型柴油机,支持国内外农机生产厂商到武汉落户。

电力设备、重型机床、激光设备龙头企业主要在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佛祖岭工业园集聚,机械装备配套企业主要在远城区省级开发区布点。支持在东西湖区新沟镇街建设工程机械产销基地。支持汉南区建设农机产业园。

(八)交通运输设备

依托武汉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发展“水、铁、空”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链和企业群。着力发展中小特色船舶建造,加快发展甲板设备、船用铸锻件、船舶自动化设备等配套产品。建设铁路货车研发、生产出口基地,加快机车配套电气,货车制动等配套产品发展。以民航飞机附件和系统维修为重点,发展飞机附件、维修、测试设备及机场加油设备。

到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

船舶企业群实现工业总产值250亿元,实现造船完工量50万载重吨,出口交货值10亿美元。

机车企业群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形成新造铁路车辆1.1万辆(其中出口2000辆)、修理铁路车辆1.7万辆、修理客车和城轨车辆450辆、出口铁路车辆配件4万吨的生产能力。

飞机维修企业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

船舶:甲板设备、船用铸锻件、供水和环保设备、综合船桥系统、主导船型设计。

机(货)车:内燃机车(动车)微机控制系统、内燃/电力机车网络控制系统、机车空调逆变电源、制动器。

4.发展要点

着力发展中小型、高附加值、特种专用船舶,不断扩大船舶建造规模和配套能力。以武船、青船,中小船舶建造基地为依托,打造我国内陆地区最大的船舶建造基地。依托美国浩宏游艇和武汉南华高速,策划总投资30亿的高速游艇船舶建设基地。以船用机械公司、重工铸锻公司、铁锚焊接有限公司、川崎船用机械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甲板机械、特辅机械、环保机械、柴油机零部件。以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为依托,引进世界船舶知名品牌等高起点船舶配套企业。以船舶科研院所为主体,推动“船舶综合船桥系统”等项目的研发,发展船舶通讯导航、自动控制,在船舶自动化和通信导航系统建立新优势。

重点发展货车制造和高速列车维修。推进南车集团长江车辆有限公司项目,使武汉基地成为我国最大的铁路货车研发基地、对外出口基地及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整车生产基地。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动车组检修基地,设置柔性检修线,检修南北型号的动车组,经济型和高档的动车组。推进正远铁路电气研发中心项目,发展内燃机车(动车)微机控制系统、内燃/电力机车网络控制系统、机车空调逆变电源等产品。

加快发展民航飞机附件和系统维修。加快武汉航达飞机维修基地项目建设,发展气动、液压及机电系统等飞机附件维修、测试设备及机场加油设备。支持航达与波音公司在部件修理方面进行合作。支持利勃海尔航空集团将中国业务转至武汉,为空客、波音等飞机上的维修热交换器以及其他附件,同时提供利勃海尔装机航空产品的维修服务。支持凌云集团和武汉直升机公司进一步加快发展。

加速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支持武重集团、烽火通信、长江车辆和电气行业企业,抢抓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机遇,在盾构机、轨道交通车辆、通信系统、电气通用设备、自动售检票系统等方面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

在现有的武船、青船两段长江岸线的基础上,争取将汉南区大咀复城院、江夏区金口镇金水河口至赤矶山段作为中小船舶建造使用岸线。规划武东地区用地,重点发展甲板机械、特辅机械、环保机械、柴油机零部件。以现有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为轴心,重点发展船舶通讯导航、自动控制、引进世界船舶知名品牌等船舶配套企业。在江夏大桥新区建设铁路货车研发、生产、出口基地。航空维修企业主要在东西湖、黄陂发展。

(九)石油化工

围绕8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扩大石油炼制规模,延伸乙烯产品链,策划一批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项目,形成“原油深加工—基础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医药中间体等—轮胎、工程塑料、涂料、电子化学品、纺织面料、塑料包装”产品链。充分利用城市圈盐卤资源,延伸氯系列和烧碱系列产品链。围绕精细化工、硫酸、磷酸盐系列产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化工企业群。

到2011年,石油化工企业群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化工产品精细化率由现在的46%提高至50%以上。

在原油—乙烯产品链中,原油年加工能力达800万吨,综合年配套能力达600万吨,年生产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将近80万吨。

在氯碱产品链中,形成年生产20万吨烧碱,16万吨聚氯乙烯,3万吨环氧氯丙烷,5万吨氯苯的产能。

发展中小化工企业群,形成10万吨硫酸,10万吨磷酸一铵,20万吨复合肥,10万吨苯甲酸系列产品,8万吨氯化苄系列产品的能力。

精细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医药中间体等、轮胎、工程塑料、涂料、电子化学品、纺织面料、塑料包装。

在氯碱产品链中,支持葛化集团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年输卤量400万立方米的液体盐输卤管道,发展离子膜烧碱,提升我市烧碱产品的质量,扩大聚氯乙烯生产规模,增加专特聚氯乙烯比例,扩大氯化苯的生产能力,开发AC发泡剂、环氧氯丙烷等新产品。在农药、医药、造纸、纺织等行业延伸加工氯化苯、烧碱等有机中间体和基本化工原料。

围绕硫酸和磷酸盐系列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在扩大硫酸生产能力的同时,发展钛白粉等产品,扩大复合肥的生产规模。巩固三聚磷酸钠等传统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发钠、钾、铵、锰、锌、铁等精细磷酸盐和功能性磷酸盐,扩大双氧水生产规模并发展过碳酸钠等下游产品。

在精细化工与化学新材料领域,加大创新力度,逐步扩大规模。扩大芳烃氧化、氯化系列产品和戊二醛系列产品的生产规模,推动工业气体净化剂系列产品、电子化学品、葡萄糖酸盐等发展势头好、市场潜力大的新精细化学品尽快形成产业,发展苯氧乙酸钠、依贝沙坦等医药原料,壮大我市医药原料化学品。推动有机硅、光纤光缆阻水材料、固化光纤涂料等化学新材料尽快形成规模。扩大建筑涂料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水性涂料、粉末涂料、辐射固化涂料、有机氟改性丙烯酸酯类涂料、重防腐涂料等节能、环保、耐久和具有特殊功能的专用涂料。

加快化工新城的建设步伐,充分利用青山区和洪山区葛店的化工基础,进一步突出区域集聚与产业集群优势,把化工新城建成中部地区一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基地。加快中心城区化工企业搬迁改造,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部分化工企业搬迁至化工新城,支持部分化工企业向武汉城市圈周边化工园区转移。

(十)环保新能源与新材料

在环保工程领域内发展虚拟经营,以工程总承包带动成套设备制造,提高工程设备本地配套率,形成“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完整的产业链条。培育发展光伏发电,核能,风电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鼓励支持企业研发和生产节能环保材料和纳米新材料。

到2011年,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企业群实现工业总产值350亿元。

环保企业群实现产值200亿元。其中,烟气除尘脱硫产值达到65亿元,工程所需设备本地配套达到20%;水污染防治企业群产值达到50亿元;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群产值达到85亿元。

新能源企业群实现产值30亿元。其中太阳能光伏产值达到20亿元。

新材料企业群产值达到120亿元。其中纳米新材料实现产值100亿元。

除尘器、专用风机、电机、泵业仪表、阀门、控制系统。

环保产业保持烟气除尘脱硫领先优势,壮大污水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托凯迪、安环院、天澄科技、科梦、方元科技等企业,研发烟气除尘脱硫和污水处理核心技术,承接电厂脱硫和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工程。以工程总承包带动除尘器、专用风机、烟气换热器、电机、控制系统等配套设备以及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制造,依托武锅、武汉鼓风机、龙净环保、武汉四方泵业、天虹仪表等配套企业,提高工程设备本地配套率。充分利用阳逻电厂、青山热电和武钢的灰、渣资源,积极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支持绿色冶金渣公司、盛大材料公司、亚东水泥、春笋集团等企业,加大矿渣、粉煤灰的开发和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力度。

培育光伏发电,核能,风电和生物质能优势企业。支持珈伟、日新科技等企业尽快形成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规模,力争2011年企业群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提高本地蓄电池、逆变器、控制器等平衡部件和关键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依托武锅发展百万级核电堆内构件产业化项目,推进核动力运行研究所研发实验项目,增强核电在役检查和核电仿真水平。支持武汉艾瑞公司、武汉达瑞科技等采用废弃油脂生物柴油转化技术、甲醇转酯化生产技术以及菜籽直接提取油脂转化生物柴油等技术进行产业化生产。支持银泰公司、武汉理工大新能源公司开发生产燃料电池,加快长动风力发电机组项目和武汉国测诺德新能源有限公司“风力发电产业园”项目,力争形成年1—3MW系列双叶片发电机组100台生产能力。依托凯迪电力等企业,重点发展低质煤燃烧、劣质煤掺烧技术与装备,重点促进煤矸石掺烧发电技术及配套设备国产化进程。

发展节能环保材料及纳米新材料。依托武汉远东绿世界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华丽环保公司等企业,发挥我市现有生物降解材料开发技术与设备的生产能力,努力形成消白替代产品的“原料供应—设备制造—环保材料推广”链条。支持长利玻璃、华茂材料等企业发展节能低辐射镀膜,太阳能超白玻璃等新型玻璃材料。支持冶金研究院等企业利用烟气脱硫石膏开发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支持晶泰科技应用纳米晶格位错处理技术,建设纳米晶格位错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平台。

烟气除尘脱硫,污水处理,环保包装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光伏发电,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能源企业在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带动一批带动除尘器、专用风机、烟气换热器等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在武汉东湖新区、江夏区、青山区集聚。

(十一)食品与烟草

发展烟、酒、软饮料、方便食品、调味品重点产品,带动玻璃包装、PET瓶包装、瓦楞纸包装、塑料包装等配套业发展;以乳制品、植物油、肉禽、水产品、蔬菜加工为重点,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2011年,食品及烟草产业链(企业群)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

到2011年,卷烟年生产规模达到300万箱,啤酒年产规模达到150万吨,白酒系列产品年产规模达到1万吨,软饮料达到100万吨,方便食品达到40万吨,调味品达到10万吨。

乳制品产量达到50万吨,植物油产量达到58万吨,肉禽加工量25万吨,其中生猪屠宰能力300万头。

培育年销售收入200亿元的大企业1户(武烟),过30亿元的大企业1户(百威),过10亿元的大企业3—5户。

玻璃包装、PET瓶包装、瓦楞纸包装、塑料包装,肉禽、水产品系列农产品精深加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其中:红金龙印务形成与300万箱卷烟相适应的印刷生产能力,紫江包装形成年产2亿只PET瓶的生产能力,武汉紫海公司形成2.2亿只PET瓶,华夏玻璃形成年产1.1亿只啤酒瓶生产能力。

进一步做大做强武汉烟厂。加快实施武汉卷烟厂搬迁改造,把武烟集团创建成全国一流的烟草企业,并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左右。

提高酒、乳、植物油、方便食品、软饮料和调味品生产能力。建设华润武汉公司年产100万吨的新厂。推进元辰酒业“古琴台工业园”建设,形成年产优质白酒5000吨能力。在黄陂区武湖建设惠尔康扬子江年产10万吨乳品加工厂。建成蒙牛(武汉)公司日处理750吨液态奶新厂。建设新元粮油日产50吨芝麻油、日产1000吨棉籽油加工厂。改造中昌植物油精加工生产线,达到年产10万吨的能力。支持统一食品新建一条PET热灌浆饮料生产线。支持武汉加多宝3000万箱果蔬饮料项目。推进金苑面业和武汉中旺在东西湖走马岭建和黄陂武湖建新厂,发展方便面和速冻食品。支持统一食品公司发展面包生产,加快安德鲁森公司建设6条年产5000吨烘焙食品生产线项目。

提高肉禽、水产品和蔬菜深加工能力。加快建设升阳(武汉)食品公司二期工程和武汉中粮肉制品深加工项目;支持汉口精武食品和武汉千湖鸭提高家禽加工能力;加快武汉高龙科技产业园建设,尽快形成5万吨水产品加工能力和8万吨水产饲料加工能力。支持武汉来福如意、武汉新辰、武汉富泰天乐大力发展蔬菜深加工;加快建设长华蘑菇厂蘑菇深加工项目,形成年产10万吨蘑菇罐头、20万吨酱油的生产能力;支持天天好生物制品公司多肽生物工业园建设,形成年产多肽原料1000吨、多肽蛋白粉2000吨、多肽中间体500吨的能力。策划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大型食品冷链系统。

以东西湖区和汉阳区黄金口为重点,发展烟草、酿酒、乳制品、软饮料、植物油、方面食品和调味品等产品,建成企业群体规模较大,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食品加工园区。以黄陂区武湖、新洲区双柳等为重点,发展肉禽、鱼类、蘑菇、蔬菜等农产品深加工,建成以地方风味、特色休闲食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十二)医药

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平台,充分发挥我市科研优势,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制药,发展优势化学原料药及制剂。

2011年,医药企业群实现销售收入达150亿左右。

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东西湖区两大医药产业基地的销售收入占全市总量70%以上。

产品竞争力更强。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骨干系列产品30个以上,其中过5亿元的4个,过3亿元的10个;培育10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知名品牌”或“驰名商标”的产品;二个国家一类新药即人工体外牛黄、注射用鼠神精生长因子实现产业化大规模生产。

化学药中间体、纸制品、塑料、玻璃等医药包装制品。

加速推进中药现代化。抓紧建设马应龙药业产业园建设项目、马应龙药业中药饮片建设项目及马应龙肛肠医院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健民药业中试车间GMP工程建设和怡奥药业的冻干粉针剂车间再建设及搬迁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全国中药类最大的“小儿类用药、肛肠类用药、体外培育牛黄、补血类用药”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制药。建设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生产车间”、“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车间”、“血液制剂车间”,推进海特生物的“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实施武大弘远的“精炼包车间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神经损伤类、防癌类、疫苗类等具有全国影响性的生物药品生产基地;生物工程药物关键技术有所突破的全国重要的基因工程研发中心。

加快推进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大力推进远大药业的“片剂新工房扩产建设项目”、科益药业的“武汉市科技计划重大专项—新型抗病毒药物系列制剂产业化”、五景药业的“制剂机器设备更新改造项目”和滨湖双鹤的“非PVC软袋输液线建设”、“配料罐改造”等项目,在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方面建设独具特色的产品加工基地。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利用我市人才、科研仪器和科研成果等资源,建设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立大专院所与企业交流与沟通机制,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本地生产力。使企业群充分利用创新资源,成果本地转化能力进一步提高。

建立以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含庙山小区)和东西湖区为主体的两大医药生产基地,引导医药研发企业和中小试基地重点向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医药产业化企业重点向东西湖区集聚;对化学原料药等环保要求较高的企业,向化工新城集中。

(十三)家用电器

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为依托,重点发展空调器、冷柜、电热水器、洗衣机、平板电视、厨具、小家电等产品,向上延伸金属原辅材料和半成品、塑料件、包装系统、电器组件和电子元器件等配套部件,形成与知名品牌产品配套的家用电器产业集群。

家电产业集群实现产值2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制造业基地。家电产品零配件的市内配套量超过40%。

房间空调器:生产规模达到1000万台。其中美的500万台,TCL300万台,海尔200万台。

厨具及小家电:武汉苏泊尔的压力锅及铝制品厨具生产规模达到700万口。

热水器和冷柜:热水器生产规模超过100万台,冷柜生产规模超过100万台。

洗衣机:力争武汉小天鹅生产规模达到100万台。

平板电视:依托液晶显示器产品,力争实现平板电视规模生产。

压缩机、金属原辅材料和半成品、塑料件、包装系统、电器组件和电子元器件。

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快美的集团总投资3亿元的二期项目建设,扩大家用、商用空调生产规模。加快海尔配套产业园项目建设,增强企业快速满足市场需求能力。支持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小家电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建成小家电、大厨卫产品生产基地。推进TCL300万台空调建设项目,力争早日达产。力争引进国际知名平板电视机企业整机项目。

重点配套企业实现稳定配套和同步壮大发展。支持武汉中恒、武汉富仁空调设备、东风冲压件,武汉威尔等一批产值过亿壮大发展。富仁空调设备形成年产各种规格空调配件480万套的生产能力。威尔铝业形成20000吨铝制品生产能力。东风冲压件形成400万件空调器冲压件能力。武汉中恒形成400万套空调塑料包装能力。

引进和发展一批塑料制品,包装印刷品,电器组件和电子元器件企业。引进顺德顺威风扇,南海华达模具塑料,顺德龙威电子等一批企业;发展泓淋电子、东风电线,大洋武汉分厂,新鑫、爱生雅等一批企业。

稳定和盘活武汉小天鹅洗衣机、武汉荷花等规模以上企业。利用武汉小天鹅洗衣机、武汉荷花的注塑机等设备,为三家空调龙头企业协作配套,为企业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策划和引进一批配套项目。策划华中家电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家电工业园和家电华中物流基地。引进一批空调注塑配件、电控板项目,电风扇、注塑产品项目。

家用电器龙头企业重点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出口加工区),东西湖区和汉阳区黄金口都市工业园发展。配套企业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出口加工区)、蔡甸区、汉南区、汉阳区和东西湖区落户并集聚。支持一批中小配套企业直接进入海尔预留的配套工业园、TCL配套工业园发展。

(十四)造纸印刷与包装

上游依托武汉晨鸣发展中高档纸品,为进一步扩大规模创造条件;依托我市现有废纸资源,策划并推动45万吨包装纸项目建设;中游发展高附加值精品印刷,建设印刷工业园区,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下游依托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发展纸品、玻璃、塑料、金属包装项目;策划发展新型包装材料。

到2011年,造纸包装印刷产业链形成产值200亿元。其中:造纸实现产值50亿元,培育20亿元企业1个,5亿元以上企业3个,亿元企业8个;印刷实现产值达100亿;包装实现产值5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企业3家、1亿元以上企业10家,5000万元企业10家、小进规企业20家。

废纸回收利用,BOTT、丙烯、聚酯等包装原材料。

扩大造纸规模,优化纸品结构。策划在我市长江下游远城区建立新的造纸基地,发展文化用纸、包装用纸和纸品加工。支持晨鸣加快技术改造,增加纸品品种,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条件,推动晨鸣公司搬迁改造扩大造纸规模。支持金凤凰等现有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早日实现年产45万吨规模。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兴建包装纸生产大型企业,改变我市纸业产品结构和满足纸品包装企业的需要。

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精品印刷,适应画册、画报等精品印刷不断增长的需求,大力发展商业印刷;依托我市食品、医药、家用电器等优势行业,大力发展工业包装印刷。推进印务园区建设,提高包装企业集聚水平。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继续扩大胶印、发展柔印、凹印和丝印,并大力发展精细包装装潢印刷、高档高附加值包装印刷和多种绿色环保的印后整饰工艺。继续培植和扶持一批中小企业朝着“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道路。支持顶益印刷产业园、楚天传媒工业园、新华印刷科技工业园、知音印务工业园、华中印务包装工业园等五大印刷工业园建设。

发展包装原材料,推动新型包装材料及制品和防伪包装发展,为支柱优势产业提供包装配套。依托我市300万箱卷烟、150万吨啤酒、100万吨饮料的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食品包装及印刷;依托1000万台空调、1000万台显示器项目大力发展家用电器包装印刷;依托富士康3000万台数码相机、1500万台电脑、1000万部液晶显示屏等生产能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包装。以80万吨乙烯项目为依托大力发展包装原材料,策划BOTT、丙烯、聚酯等包装原材料项目。支持紫江、中富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塑料包装制品,及早建成中部地区塑料包装制品中心。积极发展绿色包装材料及制品,支持华丽环保科技公司研发的可塑淀粉生物降解材料(PSM)产业化项目。加快华工科技产业公司图像分公司的激光打标机、雕刻机产业化项目和新昌印务公司为烟草配套的一片成形防伪纸箱等项目的实施见效。

高档纸品和包装用纸生产企业重点在阳逻、金口、汉南集聚;印刷包装企业依托我市各都市工业园区和汉南区、洪山区,建立包装印务工业园区,吸引广大中小企业入驻,打造印刷包装产业集群。

(十五)纺织与服装

上游加快推进重点企业搬迁改造,提高纺织装备水平,重点发展高档服装面料、产业用布和装饰用布三大产品;中游策划建设印染后整理中心;下游实施名牌战略,做大做强女装、针织内衣和职业装等服装企业。

2011年,纺织服装产业链实现销售收入达180亿元。

纺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年产中高档面料2.8亿米,产业用布6000万米,装饰面料2500万米。采用先进棉纺锭100万锭以上(精梳设备占80%);织机10000台,其中先进织机8000台(喷气织机占60%,剑杆织机占40%)。

完善印染后整理薄弱环节。形成印染高档色布和印花布2.5亿米生产能力。

服装品牌效应更显著,竞争力更强。爱帝和猫人年产针织内衣2.5亿件(套),进入全国同行业前五强。太和、佐尔美、乔万尼、红人等女装企业力争年产女装达到2亿形成件(套),进入同行业先进行列,世诚服饰进入全国职业装前五名。

高档服装设计,印染后整理。

加快推进3大集团搬迁改造。稳步实施裕大华、一棉和江南集团搬迁改造,其中,裕大华搬迁至姚家山,建设环锭纺7万锭、气流纺672头、无梭织机500台规模。一棉和江南集团搬迁到阳逻,其中一棉形成10万吨纱线能力,环锭纺20万锭、气流纺1800头、无梭织机1040台规模,江南集团二期改造1亿米胚布及印染项目。

建设阳逻印染后整理中心,完善纺织产业链。推进毅峰、威亚等纺织印染项目。策划建设总投资12亿的印染后整理项目,年产2.5亿米高档色布和印花布,建设化纤、色织、印染后整理、服装、家装布等纺织深加工企业群建设印染后整理中心。

做大做强服装企业。加快建设一批服装项目,其中:建设红人集团“卡其卡其”服装工业园,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形成年产360万件(套)的生产能力;建设香港欧信服装有限公司出口服装生产项目;建设东顺服装公司项目,形成年产111万件(套)的生产能力;建设天鸣服饰公司30亩服装生产基地项目和爱帝集团1.2万吨针织面料生产线等项目。

四、措施保障

(一)服务大企业和大项目,壮大产业链(企业群)龙头。对纳入产业链(企业群)规划的重大制造业项目,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服务的力度,确保重点项目实施进度,充分发挥其在产业集群中的带动、辐射示范、信息扩散等作用,构建围绕龙头企业的精深加工配套协作体系,细化产业分工、拓展生产环节,促进龙头企业与集群内配套企业之间的相互依靠和协调发展。

(二)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实施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民营科技型企业百星工程”,大力支持现有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配套进行技术改造,着力培育一批强势配套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配套、共生共赢的产业链(企业群)发展格局。抓好企业的创办、培育、成长3个核心环节,推进创业基地和创业孵化器建设,促进创办一批为龙头企业和优势产品配套的新企业。

(三)完善产业链(企业群)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大企业采购部门负责人,定期和不定期向社会发布采购信息。利用集群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举办各类产品的博览会、展销会,促进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发展和物流平台的形成;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技术交流、市场开拓、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形成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集群公共服务体系。

(四)增强产业链(企业群)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技术研发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提高技术水平;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各种形式的自主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扩散和渗透。积极推进名牌产品创建、专利技术申报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支持一批企业依托技术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采用虚拟经营模式加快发展。

(五)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速产业链延伸和企业群壮大。充分研究和利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机遇,运用市场手段,创新招商模式,注重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继续加大对汽车及零部件、半导体、现代通信、消费类电子等产业链引资力度,同时在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环保新能源与新材料等领域加大招商力度,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壮大。

(六)优化产业链(企业群)空间布局。以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工业园区和都市工业园区为载体,合理引导生产力布局和生产要素流动,逐步构建集聚度较高、辐射联动作用较强的产业空间布局和特色功能聚集区。以新一轮武汉城市规划为指导,进一步完善区域功能区划,加强工业土地集约开发利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动两个千亿板块创建。鼓励利用BOT、TOT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加快推进环保、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七)加快产业链向武汉城市圈内延伸步伐。牢牢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机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托武汉城市圈内各种资源优势,鼓励一批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加工配套企业向武汉周边城市转移。引导武汉城市圈企业扩大为我市龙头企业配套规模,打造武汉城市圈钢铁生产和钢材加工走廊、纺织服装生产走廊、农产品加工走廊,建设化工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八)加强对发展产业链(企业群)发展工作的领导。在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武汉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承担武汉工业产业链(企业群)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武汉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把支持产业链(企业群)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发挥工业促进办公室和行业协会作用,做好有关促进产业链(企业群)发展的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办理效率,为企业提供周到、便捷、优质、高效服务。

THE END
1.香烟产业链上下游烟草产业链上下游香烟产业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涵盖了从原材料种植到最终消费的各个环节,这个产业链不仅涉及到农业、工业、商业等多个领域,还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深入探讨香烟产业链的上下游,分析其各个环节的运作和影响。 一、香烟产业链上游 香烟产业链的上游主要包括烟草种植、烟叶加工和烟草制品生产等环节。http://pf23.shmaizi.com/hhgq4q/trd1sj7n.html
2.烟草制品行业产业链与供应链优化.pptx数智创新 变革未来烟草制品行业产业链与供应链优化 烟草制品产业链概述 烟草种植及收购环节 烟叶加工及存储环节 卷烟生产及包装环节 卷烟销售与分销环节 烟草供应链管理优化方向 烟草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 烟草制品行业可持续发展Contents Phttps://m.renrendoc.com/paper/317388913.html
3.新型烟草行业发展现状和上下游产业链分析报告精读二、新型烟草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新型烟草行业的产业链涵盖了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产品研发与制造以及下游销售与渠道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上游原材料供应方面,新型烟草行业主要依赖于电子烟烟液、加热不燃烧烟草棒等核心原材料的供应。这些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品质https://m.vzkoo.com/read/2024041041824db93f0aac428f351e25.html
4.中国烟草薄膜市场研究报告睿略咨询1.1.2 烟草薄膜行业发展历程及成就回顾 1.1.3 烟草薄膜行业发展特点及意义 1.2 烟草薄膜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1.3 烟草薄膜行业空间分布规律 1.4 烟草薄膜行业SWOT分析 1.5 烟草薄膜行业主要产品综述 1.6 烟草薄膜行业产业链构成及上下游产业综述 第二章 中国烟草薄膜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3250487.html
5.共建烟草产业链供应链,激活烟草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纵观新技术给烟草工业企业带来的改变,产业链一体化运营成为典型的新趋势之一,描绘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http://www.cinn.cn/p/243610.html
6.解码电子烟全球产业链:中国独霸制造环节中游制造商以OEM/ODM模式为品牌商代工生产,国产自有品牌市场占比较低,生产中心在中国、需求中心在欧美局面有望持续。电子雾化烟产业链中游主要涉及电子雾化烟的设计制造,参与企业可分为两大类:国内外品牌商与制造商。其中,国外电子雾化烟企业又可分为传统烟草巨头和专业电子烟制造企业,国内电子雾化烟企业自有品牌市场占https://www.awtmt.com/articles/3604326
7.解码电子烟全球产业链,上中下游觅良机在《电子烟行业系列深度一:行业大势浩浩汤汤,新型烟草乘势而起》《电子烟行业系列报告二:溯既往看全球烟草体系,展前路析新型烟草未来》和《电子烟行业系列报告三:详解中国烟草体系,国内烟草市场面面观》中,我们深度剖析国内外电子烟产品和世界主要国家市场情况。本篇报告我们对全球电子烟产业链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在新型https://m.zhitongcaijing.com/article/share.html?content_id=335571
8.2024年烟草工业行业发展趋势2024三、2019-2024年中国城市化率 四、2019-2024年中国城市及农村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 四、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烟草工业行业相关政策 一、行业相关政策 (标准、技术) 二、出口关税及相关税收政策 第三节 烟草工业行业特征分析 一、产业链分析 https://www.20087.com/9/98/YanCaoGongYeHangYeFaZhanQuShi.html
9.2024首先,行业应进一步完善专卖制度,提高市场监管效率,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其次,企业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应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烟草产业链的分工与合作,提升中国烟草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烟草行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规模与结构均呈现出独特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417/7103050134006065.shtm
10.福建最狠小县城,生产中国95%的假烟,垄断美国烟草市场云霄假烟有着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全美烟草市场狂揽美金。 假烟的盛行不仅让美国出现巨额的税收流失,也让美国烟草贸易陷入部分资金外流的窘境,上升到了要FBI介入调查此事的严重程度。 同年,FBI特别发动了“*魔法”、“烟龙”等调查行动,苦寻多时才摸清,云霄的假烟是通过玩具箱等掩人耳目的货物中调运、走私而来,从https://news.pedaily.cn/202307/517101.shtml
11.许昌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进一步发挥许昌烟草产业链完整的区位优势、易地技改的载体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展致香成分提取、烟气稳定释放、干燥等关键工艺技术研究,重点在挖掘技改潜能、优化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品质、形成装备核心技术等方向实现突破;以品牌塑造为重心,分类施策,精准运作,全力提升“高端、细支、短支”三类产品竞争力;抓住城市http://xinxi.mei.net.cn/gh/zl.asp?vid=840
12.专访和诺生物CEO刘齐洲:回归国内市场5年,尼古丁企业再出海如何破局?国内尼古丁行业与传统烟草企业密切相关,是传统烟草产业链的延伸。刘齐洲介绍,尼古丁是通过提取传统烟草企业产生的烟草废弃物而得到的,位于传统烟草产业链的最下游,但在新型烟草产业链中处于最上游。因此,尼古丁制造成为连接传统烟草企业与新型烟草企业的关键环节,在烟草制品的全链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https://www.2firsts.cn/news/detail?id=8221
13.从『十四五』规划看烟草的未来正在为您跳转到访问页面如果您的浏览器没有自动跳转,请检查以下设置。(1)请确保浏览器没有禁止发送Cookie。(2)请确保浏览器可以正常执行JavaScript脚本。(3)若使用IE浏览器,请使用IE9及以上版本。(4)确保本地时间的准确性。(5)请观察这个时间(2024-11-28 00:54:57)若时间一直未变化,则是由于验证页面被http://www.etmoc.com/leaf/Looklist?Id=42667
14.中国烟草行业范文12篇(全文)跨国烟草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对烟叶、滤嘴棒、造纸、物流等烟草产业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并购, 试图打造牢不可破的全烟草产业链。以日本烟草为例, 1998年, 日本烟草投入77.9亿美元并购雷诺国际, 获得“骆驼”、“云丝顿”、“沙龙”等世界性品牌, 把雷诺控股公司无情地挤出了世界“前三”, 创造了世界并购史上“蛇吞https://www.99xueshu.com/w/ikeye2yvw2j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