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式审计是在开展审计工作的同时运用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展开审计课题研究,促进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紧密结合,透过现象研究本质,把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共同推向新的高度,最终提升审计的研究成果和工作成效。研究式审计的核心理念就是立足于审计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有效衔接和相互促进。作为审理人员,在实际项目审理工作中转变工作思维,运用研究手段进一步提升审理工作的政治站位,真正做到统观全局、把握总体、突出重点,从而提高审理工作效率。
结合我局审理实际案例,重点从审计实施方案、报告等审计流程方面分析研究型审理下审计各项程序常见的一些问题。
一、审计实施方案方面
2.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单位的行业特点,不涉及的内容不审计。如在审理项目中发现有的审计组根据《两办规定》制定的审计实施方案中,不管单位职责中有没有生态文明建设项目,都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情况”。
3.编制的实施方案与单位实际情况不符。如:内部管理方面,有的单位有下属事业单位,应在方案中增加“内部管理情况和对所属单位监管情况”;有的单位没有下属事业单位则不应有“对下属事业单位的监管情况”。调查了解记录反映的情况吻合起来。
5.方案中审计组的分工部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分工不具体;二是分工的工作不能涵盖审计内容和重点,部分内容没有涉及,也就是说前半部分制定的内容没有人去落实;三是审计组成员之间分工不均衡。
6.审计实施方案执行不到位。审理时发现,审计方案中安排的部分审计事项未开展审计。如:预决算公开、存量资金情况等审计实施方案有安排,但实际未实施。
二、审计报告方面
1.审计报告中的表述语言过于绝对、带有感情色彩。审计语言应客观、平实。从工作总结上摘抄部分内容,不是不可以,但应该变一下阐述角度,切忌照抄照搬工作总结、述职报告等材料。尤其是报告第二部分“履行经济责任所做的主要工作和总体评价”,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照抄工作总结,有些表述明显是被审计单位的语气,如:表述为“积极推进.....持续加强.....精准开展.....”等语言太过肯定。虽然这一部分内容不涉及违规问题,可能不会引起行政复议、诉讼等风险,但是会影响审计报告的权威性和震慑力,还应注意做到客观、平实。
3.审计评价内容与前面所述的主要工作不对应或出现矛盾。审计报告前后不对应,如:做的主要工作里没有提及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的内容,却在评价里表述严格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
4.审计评价内容与数据指标或审计发现问题出现矛盾。如:以前年度某乡镇镇长离任审计时,审计评价其任职期间该镇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审计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发现该乡镇在其任职期间多项经济指标连年下降。
5.审计查出问题未紧扣经济责任,以财政财务收支方面为主,其他类型问题较少。“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方面”、“重要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和效果方面”发现问题少,甚至发现不了问题。
三、其他审计程序方面
1.审计工作底稿、取证单项目名称不规范。应与审计通知书一致,规范表述。如:“xxx审计调查”项目中,工作底稿或取证单上,项目名称有的是“专项审计”,有的是“专项审计调查”。
2.审计过程记录简单。千篇一律。
3.审计(调查)事项不具体。“以**方面”作为审计事项,不能准确反映所审计的具体事项。
4.事实不清楚、定性不准确,金额不明确,未査深查透。如:“xxx局预算执行”项目中“预算编制不完整”问题,只简单表述为“单位上年报表中有结转下年,今年的预算中无上年结转”这个现象,未查清查透,一是未体现决算报表中“年初结转和结余”金额及项目;二是未体现是否连续结转,是否应编入预算,如果不应编入预算那么这个问题定性就是错的;三是未体现预算未编制此项内容的原因。
6.工作底稿、取证单附件证明力不足。如:固定资产审计工作底稿附件如果只有盘点表,没有总账、明细账复印件就不够充分了。再如:人员及单位基本情况工作底稿,仅以被审计单位作出的说明为证据不够充分,应复印其编制手册、编办批文、机构改革文件、三定方案、工资表、决算报表基本数字表等文件确定其内设科室、人员编制、实有人数,下属单位等情况。
7.调查了解记录仅有基本情况。
(一)单位性质、组织结构;
(二)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业务活动及其目标;
(四)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和业务管理体制;
(五)适用的业绩指标体系以及业绩评价情况;
(八)经济环境、行业状况及其他外部因素;
(九)以往接受审计和监管及其整改情况;
(十)需要了解的其他情况。
为切实提高审计质量提质增效,根据上述审理时发现问题,从研究型审计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二、开拓审计思路,找准问题领域。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风险领域重点出击。如审计行政单位时,可以从博山人民政府网上查询被审计单位的权责清单、政务公开事项、预决算公开情况等,掌握其权力责任范围,审批权限、执法领域、处理处罚权限及量刑标准等。结合抽查其执法案卷、投诉件、收发文台账等资料,检查其执法是否到位,是否做到应征尽征,量刑是否合法等关键问题。
四、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报告质量。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载体,审计报告即是审计项目的结束,更是对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对象的结论。一份好的审计报告应该做到语言表述流畅平实,审计评价得当,披露问题准确,审计建议贴切。特别是“履行经济责任所做的主要工作和总体评价”部分,更能体现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用简练的语言,全面的描述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的主要工作,做到客观公正,需要审计人员跳出如山的资料,站在比较高的位置,俯视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