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讲,梁希纪念馆是一次关于“反纪念性”纪念建筑的思考,是“反逻各斯中心主义”1)在建筑设计中的一次探索与实践。和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的很多传统经典法则相反,“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设计不再强调中心、对称、整体性、确定性、必然性等纪念性建筑中仪式性的空间价值,而是转向了边缘、随机、片段、不确定、偶然性等日常性价值取向。梁希纪念馆的纪念性不是以建构的方式强化空间,而是以“反纪念”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并因此从“为了纪念”的纪念走向“为了忘却”的纪念。
纪念馆位于浙江省湖州南郊梁希国家森林公园北侧,距南侧公园主入口约600m,三山环抱,溪水清澈,自然幽静,曲径通幽。建筑共3层,剖面结构中,地下1层有通道可向南到达水面上的梁希主雕像,地上两层沿北侧的山坡依势而建;平面布局上,3900m2的建筑面积分拆为从东到西3个组成部分,西侧2层的退台在体量上减少了建筑竖向空间尺度并为2层的公共空间提供了良好的观景平台,东侧和中间部分有一院落分开,保留了原有场地中最主要的一组水杉;3组空间和南侧水面一起在平面上围合成一小型集散广场,广场向南和东侧的道路直接相连,广场北侧一条“之”字形坡道在绿化与坡地之间穿行并通向2层;建筑的“主入口”偏于西侧一隅。
和建筑形式的随意性相反,纪念馆西部南侧几何化的边界将水面刻意地从周围自然环境中独立出来,水面近正方形,长宽约60m×60m,水由两侧的自然山涧汇聚而成,梁希的主雕像平平地立于水面中央。
坡道作为建筑形式的重要表现却没在方向上指向主入口,而仅是为了消解主体建筑的尺度与体量,作为空间布局的重要前景,在秩序上也不是指向空间的开始,而像是等待着流线的结束,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座建筑本就没有主入口,因此也不存在开始与结束的逻辑秩序。参观者与雕像间被宽阔的水面相隔,相隔的水面上神秘的纪念性在悄悄升腾,而经地下从侧面到达雕像的路径又将这种纪念性直接否定;水面的几何化刚刚将纪念性从自然中强化出来,却又瞬间消失在水面倒影的山色流云之中。无中心、不对称,尺度亲切自然,逻辑轻松随意,梁希纪念馆的建筑空间以自然的方式融入在自然环境之中,而纪念性以反纪念的方式融入在反纪念性的建筑空间之中。
为了忘却的纪念
—梁希纪念馆的设计思考
InMemoryoftheForgetted
ReflectionsontheDesignofLiangXiMemorial[张应鹏王凡钱弘毅]
ZhangYingpeng,WangFan,QianHongyi作者单位
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苏州,215123)收稿日期
2015/09/15
轴测临水书吧南望,仿若一幅山水画卷
半室外梁希诗词展区
反纪念性的纪念也同样表达在展览内容的展陈方式上。首先,在流线上没有或者不强调完整而明确的参观路径,东侧、西侧、北侧均有入口和公园人流相对接,非纪念性的日常功能和常识性的公共内容穿插其间,空间布局强调非连续性的片断,参观者随机的偶然性取代了空间预设的逻辑性;其次,不试图通过空间上的封闭与隔离将参观者诱入被纪念者过去的某种特定的生活场景,开放的庭院与窗景明确地肯定着参观者的现实身份。我们是回观过去,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庭院中的各种陈列是室内展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梁希主展厅庭院外的双林镇景图和小陇山记庭院外的老式蒸汽火车、牛车和毛驴等,
呈现并丰富了不同的陈列方式;不断转换的户外窗景是被精心组织并积极介入到内部空间之中的,这里有苏州园林景窗的启发,但更加宽阔而自然,此时,窗外的风景又成为展厅中最好的展品,和室内静态林学的展陈内容相并置,并因季节与气候的变化而充满生机。
不夸大、不崇高,亲切而平等;不严肃、不仪式,自由而日常;不纯粹、不鲜亮,自然而柔和。梁希纪念馆中的展陈不是被强制约
定的,而是可自由选择的,梁希纪念馆中的纪念不是主张膜拜的,而是被真诚相邀的,梁希纪念馆中的梁希不是被神话的,而是被尊重的。如此的梁希才是真正可被亲近的,甚至是可被超越的。我想,这才是纪念性建筑真正的纪念意义,这应该也是作为被纪念者梁希
的最美好愿望吧。
随机流线赋予丰富的参观体验
下沉半室外景观中庭
普通的流线固定参观体验的展览方式随机的流线构成不同参观体验的展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