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两粮票称一斤的蛋糕、桃酥、江米条,还有一毛钱十块的水果糖、一毛钱九块的话梅糖,关乎着每个孩子的快乐和口福。
这样的副食店,稍大点的叫合作社,小的就干脆叫“小铺儿”,根据它与胡同的位置关系,一般就叫“北头儿小铺儿”、“南头儿小铺儿”等等。
随着超市的兴起,这样的小铺儿逐渐消亡。在北京城区,赵府街副食店恐怕是唯一一家依旧保持着几十年前风貌的胡同小铺儿。
位于鼓楼大街的赵府街副食店,已经在这条小胡同里驻守了60个春秋。
一进屋,一股熟悉的油盐酱醋味道扑面而来,货架上方悬挂的上世纪70年代的宣传画,木头货架、玻璃柜台,几十年来,这里的一切似乎都不曾改变。
在这儿,买东西还是用秤盘子称。
算账还是用算盘。
零卖的咸菜丝。
散打黄酱5块一斤,散打芝麻酱13块一斤,这是店里卖得最好的东西。
这家小店的主人叫李瑞生,他从满头黑发的小伙子开始站柜台,三十多年过去,如今已经是白发苍苍即将退休的人了。
他是售货员,也是老板、小工、守夜的门房。三十多年,李瑞生没有过过周末,每年他只休息五天——正月初一到初五。除此之外,每天早八点到晚八点,他都在小店里忙碌着。
到了晚上店门一关,他就住在店里,货架后面有个简易的木板床,那是他的卧室,库房里支起个小炉子,中午晚上他就在这儿,自己做点简单的饭菜吃。
李瑞生守着这家小店,守着旧时光、老味道。明年三月份,他就到了退休年龄,不过,他说自己身体还行,还能再干几年。但是,几年之后呢?没有人说得清。
除了副食店,粮店也曾经对北京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粮食定量供应的年代,每家每户都是凭粮票、粮本去指定的粮店买粮食。
当时粮店里销售的米面都是散装的,放在大大的粮柜里。买粮食得自带米口袋、面口袋。
售货员用一只特大号的铁皮簸箕从米堆、面堆里铲下一大簸箕,称好后顾客要把口袋套在一只大漏斗底下,牢牢接住,然后“哗”地一下,米或面就进了袋子。
如今,在北新桥附近还有一家老粮店,同日升粮店。它的前身是东城区粮食局,后来又从粮店改成了副食品商店,如今主营各类米面杂粮,在周围居民中很有人气。
王和平是这家店的经理,作为老国营的员工,他却很有市场意识。
他认为,传统不能丢,创新也要搞。同日升的散打二八芝麻酱,散打香油,就是延续了几十年的传统项目。光是芝麻酱,每天就能卖六七百斤。
几十年前,同日升是北京定点销售冬储大白菜的地方,这么多年来,这个传统也被保留了下来。
每年11月1号,这里都会按时按点儿销售冬储大白菜、大葱,那几天必定是全体总动员,大家风雪无阻卖菜、送菜。
坚守传统的同时,王和平们也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壮大着。窝头粉,丝糕粉、营养丰富的十米粥,是老店自己研发的新产品。每年的杂粮节、粽子节,腊八节,店里会有各种促销活动。
老店还引进了很多新产品来吸引顾客,藜麦、鹰嘴豆、野米等等,都是时髦的健康食品。在这儿,咱们跑跑题,说两句藜麦。
【藜麦——蛋白质含量很高,跟肉一个级别】
80年代,美国宇航局为了宇航员在长途太空旅行中,可以吃到自己种植的新鲜粮食蔬菜,开始了一场“太空粮食超级选秀”,结果“藜麦”脱颖而出。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它最大的特色在于:蛋白质含量比其他常见的粮食作物高,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也很全面。这么说吧,如果只用一种粮食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那么藜麦是各种粮食中最称职的。
这么一说,大米白面难道就不够营养了吗?不是的。毕竟咱们不是在太空里,条件有限只能吃一种粮食,对吧?
【藜麦饭】
咱平时五谷杂粮花插着吃,营养就没问题。不过,藜麦作为一种新口味,丰富一下咱的餐桌也是件挺好的事。
【藜麦沙拉】
说回到老店。同日升的王和平,一手抓传统,一手抓创新。人家最近开了分店,今后还打算试试网上销售呢。
赵府街副食店的李瑞生,坚持传统,守业不变。
变?不变?
对于变与不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改变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改变怎能知道世界原来还可以是另外的样子,人生还可以有另外的活法?
有人说:人生中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这些东西大都很可贵。在变化之中,我们的内心还要有所坚守。
有人说:四时变化往复,不变是春夏秋冬。生命循环变化,不变是生老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