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以来,“德州扒鸡”随着铁路通车而“走红”,“德州”的名号也随之“闻名全国”。其实,自古以来,德州的交通都很便利,这里不仅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南北交通的水路枢纽,也是“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城。
德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部处于河北、山东边界,南靠山东省会济南市。同时,它还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济南城市群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绝佳。按理说,有交通、区位“双保险”,德州经济也应该比较发达。
然而目前来看,德州在山东仍是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危险边缘”,对所辖区县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有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现象,德州未来发展的“路”又在哪里?
提到德州,很多人首先都会想到当地特产“德州扒鸡”。德州扒鸡起源明代,创于清朝,传于民国,“异香扑鼻竞袭人,入口齿津常留馨”,连康熙皇帝都拍手称赞它为“神州一奇”。而德州扒鸡的兴盛是在当代,随“绿皮车”开通而“走红”全国。20世纪初,津浦铁路(现京沪铁路)和石德铁路(石家庄至德州)全线通车,铁路连接北京、石家庄、天津、济南、南京、上海等许多大城市,使得德州成为华北重要的铁路枢纽。
德州南部的齐河县与济南隔着一条黄河。这在多年以前,还是德州济南两地交流合作的“屏障”。如今,随着多条跨河大桥的建成,齐河到济南更加便捷。从齐河出发,15分钟可达太青高铁济北站,20分钟达济南市区,20分钟达济南西客站,35分钟达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不过,很可惜的是,虽然德州交通更加便利了,但经济却没有因此而“腾飞”。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德州仍然是山东一个不知名的落后小城。
成也交通,败也交通。在德州,便利的交通加速了人口流出。2018年末,德州市常住人口581万人,2019年末,德州市常住人口574.85万人,可见,2019年德州常住人口数量减少6.15万人。而2019年德州自然增长人口2.94万人。这意味着,刨去自然增长人口,德州全年人口流出要远高于6.15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德州市2019年的城镇人口304.84万人,比2018年的331.23万人,减少了26.39万人,或许在德州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正在大规模“逃离”德州,乘着便利的交通,奔向京津冀或者济南,而农村人口则更具有返乡意愿。更进一步说,这或许正是反映了德州城镇人才流出的残酷现实。
齐鲁人才网数据显示,2019年一到四季度,德州在山东16地市人才吸引指数排名中均垫底,人才吸引指数未超过1.6,与济南20多的人才吸引指数相差10余倍。而人才流失、人才吸引力不足的背后则是德州平均薪酬的微薄。2020年一季度,德州市成为山东16地市中仅有的薪酬下滑城市。2020年一季度平均薪酬5774元,环比下降了51元,降幅为0.88%,薪酬排名在山东16地市中处于末两位。而薪酬又和地区生产总值有着紧密的联系,2019年德州GDP为3022.27亿元,增速6.1%,GDP在山东排名第9位,仍是一个欠发达的四线小城。
一方面德州南邻山东的省城济南“近水楼台”给了齐河和济南“亲密接触”的机会,无论是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对齐河来说都颇有优势。
近10年来,济南的GDP已由2009年的3340.91亿元,增长为9443.37亿元,省会发展势头强劲。齐河也有意跟随济南这个“老大哥”一起发展产业,依托济南的发展带动。
另一方面,德州的德城区、武城、宁津等区县,北邻河北省。河北省会石家庄2009年的GDP为3114.9亿元,2019年为5809.9亿元。虽然石家庄近几年增速放缓,但对于德州的经济体量来说也足够。更何况,德州还有意融入京津冀这个超级大“IP”。但是,德州苦于自身实力欠佳以及缺乏政策支撑等因素,所以也是“摇摆不定”。
后来,中央政策定调,让德州得以全力加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行列。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
考虑到德州中心城区德城区腹地狭小,发展空间不足,而陵城区则面积广大,因而,陵城区成为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主阵地之一。于是,德州市举全市之力向东发展,与陵城区无缝对接,目的就是实现德陵一体化发展。
但是,由于陵城区底子薄,起步晚,产业结构不均衡等历史遗留问题颇多,陵城区亟待摆脱贫困的面貌,其乡村振兴任务依然艰巨,第三产业增加值亟待提高。
2014年12月,陵城区正式撤县设区。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摆脱之前行政区划制约,让德城区与陵城区实现同城发展,即实现“德陵一体化”。撤县设区后,陵城区由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由农村向城市、由单体县城向德州市东部组团、由独立县域向全市一盘棋转变。
同时,省内政策红利也让德州齐河与济南联系更加密切。2017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齐河要逐步融入济南都市圈;2018年,齐河被纳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西翼;2019年,济西-齐河一体化发展规划启动,齐河“搭伙”济南西部共谋发展再次受到政策支持。
作为德州GDP第一的区县,齐河虽然在德州很“豪横”,可与济南市区的经济实力差距还是有些大。因而,在一体化进程中,要想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齐河还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并不断提升自身实力。
德州得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后,由于自身实力欠缺,又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日子并不怎么好过。
要知道,德州与河北邻市不仅有合作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德州是欠发达地区,河北沧州、衡水等市也是欠发达地区。虽然京津是发达地区,但河北夹在中间也迫切想与京津融合。特别是有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的带动,河北邻市在地理位置上、长期合作关系上更加“近水楼台”。
再加上德州与沧州、衡水等市产业结构等方面差异不大,相比之下也没有特别出色。近10年来,反而沧州GDP始终比德州高出几百亿元,具有略微的比较优势。2009年,德州和沧州的GDP分别是1475.08亿元、1801.2亿元;2019年,两者的GDP分别是3022.27亿元、3588亿元。
因此,德州优势不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德州与京津的互动,减弱了京津对德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扩散效应。
要解决这个问题,德州就要走差异化路线,突出当地企业的特色优势,让企业助力城市转型升级。实际上,德州本身就拥有一批知名企业,如德州扒鸡集团、华鲁恒升等。只不过,这些企业还需要不断扩大名牌效应,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城市一同创新升级。
以德州扒鸡集团为例,德州扒鸡从绿皮车“走红”,一度成为乘客竞相争抢的美食。上世纪60年代,德州扒鸡曾只在车间做特需,一般人想买都买不着。如今,“德州扒鸡”的名号依旧是家喻户晓。只不过现在火车上各种食品层出不穷,德州扒鸡已经不是当年的“抢手货”,其产品也面临技艺传承、创新转型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三年前,德州还同威海、泰安等共8个城市,入围了山东省新的大城市试点名单。根据当时设置的目标,到2020年,德州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将取得新进展,产城融合度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2015年增长50%、60%、60%以上,并力争到2020年将中心城区培育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今年作为建成大城市之年,德州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了。这些年德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从两位数跌落到7%以上,2019年又到6.1%,整体上在经历滑坡。究其原因,从内部发展不平衡,到外部激烈的竞争,德州的应对之策明显不够“给力”。在北融京津冀,南靠济南带动的政策利好下,德州亟待理清思路,找到未来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