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墙巷华林路中段,东西走向,长100多米,东临华林路,西至民居、新村,此巷属树
兜社区。
2.大树下巷华林路北段,东西走向,长100多米,东临华林路,西通民居,这里有单位新村,属华大街道屏山社区。
3.华林横巷东西走向,巷长200余米,巷旁有钱塘小学等单位。属华大街道九彩社区。
4.华林直巷东西走向,长80米,巷内呈九十度直角转弯。这里属九彩社区,巷口有福建省
外事办、福建省港澳办等单位。
5.西门边巷明朝地名,因巷子位于福州西门城墙边,故名。上世纪20年代初,拆福州城墙时,此巷消失,其旧址位于西门兜大马路上。
6.大王里巷介于西洪路和杨桥路之间的一条巷子,长约180米。昔时,这里有古迹大王庙。
故巷以庙名。这里还有大王里、大王境地名。
7.兴隆巷位于西洪路南段西侧,巷通高峰桥至杨桥路,这里有西门永辉超市。清朝时这里
的兴隆大酒库颇有名气,故巷以酒库为名。
8.梦山巷位于大梦山旁,巷因山为名。昔时“大梦松涛”是西湖周边的“八景之一”,该巷
南北走向,长约400米、宽6米。周边有湖头小学、教育出版社、西门新村等。现为梦山路。
9.麻竹巷明清时期老旧地名,地段位于善化坊之南,据清林枫《榕城考古略》记载:“善化坊,南通王师桥,中有横巷通麻竹巷、保定巷。”麻竹巷几经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麻竹
巷及其周边建起了20多座新村楼房,定名为保定新村。
10.都仓巷位于鼓西路,唐朝时官府设米仓囤粮在此,俗称旧米仓,宋朝时改旧米仓为都米仓,旁边的小巷称都仓巷,今为新民新村,属新民社区。
11.余府巷位于福州鼓西路东侧,西湖之滨,宋朝时这里是宰相余深的府第,里人就把余深
府第作为巷名。当年余深府第有一楼阁名为“亮功阁”,故余深栽的荔枝树就名为“亮功红”。
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述:“余深罢相居福州,府内有荔枝初实,大而美,曰:‘亮功红’。”
不幸的是,“文革”期间,树龄达800多年的名木果树被砍死。解放后,余府巷建有福州布鞋厂。如今,余府巷已消失,旧址为高层楼房替代,地段属鼓西街道西湖社区。
12.长池巷位于福州鼓西路,西湖之滨,介于鼓西路和湖滨路之间,池子呈长方形,此地离余府巷不到20米。池中池水长年黑色发臭,池中垃圾成山,池边住着数十户贫民,苦不堪言。贫民中不是生疥疮,就是长癞,得皮肤病者甚多。贫困人家无钱医治,束手无策,挣扎在死亡线上。长池旁边有一条长池巷。福州谚语:“余府三缸金,长池十八癞”,出处就是这个地方。谚语道出了余家的富有,长池巷居民的贫困。解放后,长池巷建起了福州第四皮鞋厂。如今,这里高楼大厦林立,高层建筑取代了昔时棚屋区,这里的地段属鼓西街道西湖社区。
13.雅淑巷位于鼓西路南段西侧,昔时巷口的德泉酱园店名气颇大,巷对面的水陆轩南北京果店也很有名气,巷内人口密集。2010年因扩大通湖路,拆巷扩路,居民迁出,属鼓西街道新民社区。
14.谢袍巷位于西门鼓西路东侧,2000年拆迁,如今,原址及周边居民民房变为豪美家新村楼房,这里地段属西湖社区。
15.西峰巷位于福州西门鼓西路中段东侧,今名西峰里。历史名人闽剧始祖、明朝礼部尚书曹学佺在这里建有府第。其居处号“西峰草堂”。曹学佺自有诗云:“虽在穷巷内,尚得西峰名。”如今,这里有西峰小学、新村楼房,地段属鼓西街道西湖社区。
曹学佺原籍福州西门外洪塘乡,集诗人、戏剧家、学者、作家、官员于一身,编书数十部,可谓著作等身,晚年退老之时,在福州西门西峰巷购地建房,藏书万册。
16.井弄位于鼓楼区鼓西路中段,东西走向,东起弄内民居,西通鼓西路,因巷内有一古井,井水清甜,弄内居民饮用井中之水,故名。2000年起,这里建起锦绣华庭高层楼房,古巷消失。
17.扁担弄位于鼓楼区鼓西路中段,东西走向,东起弄内民居,西通鼓西路,历史上弄口有三四家专卖扁担的店铺,居民多是西门外、北门外的农民,城内一带的甲哥(搬运工人),收买担(废品收购者)和肩挑买卖的小贩(贩卖水果、水产品、蔬菜)。2000年起,这里建起锦绣华庭高层楼房,古巷消失。
18.孙老营巷位于鼓西路西侧。宋时,有大排营、小排营两个地名,今小排营名称尚存,前者改为“孙老营”(巷)地名。
19.都司巷位于鼓东路,如今旧巷变为都司新村,这里曾是都司衙门所在地,故名。
20.云瑞巷鼓东路北侧,东西走向,东通鼓东大路,西通民居,全长60余米,地段属鼓东街道贤南社区。
21.金汤巷西起五四路(东煌大厦),东至树汤路。巷名跟温泉、金汤有关。
22.汤泉巷西起树汤路,东至玉泉支巷,巷名跟温泉、金汤有关。
23.金汤境巷位于温泉支路汽车站旁,巷口有温泉幼儿园,巷长200米通温泉路,属汤门社区。
24.新财弄位于达明路北侧,南北走向,长50米左右,北通民居,这里地段属达明社区。
25.互爱巷位于达明路北侧,长180米左右。南北走向,北通民居,这里有互爱新村,巷以新村为名,还有部分民居,地段属达明社区。
26.大中寺巷位于达明路大中寺(巷)内,寺建于南北朝梁时(502—557),明万历年间(1573—1619)寺废。
27.马房巷位于鼓楼区,如今的肃威路就是马房巷的旧址。清朝时这里是闽浙总督府的马房所在地,故名。1923年萨镇冰省长主政福建时拓宽马房巷,改名为肃威路。
28.东牙巷位于八一七北路首段东边,原来的地名是“东衙巷”,旧为闽王时官廨所的东总门。明朝时,这里变为售卖土特产的牙市,故名东牙巷。
29.西牙巷位于八一七北路首段西边,原来的地名是“西衙巷”,旧为闽王时官廨所的西总门。明朝时,这里变为售卖土特产的牙市,故名西牙巷。
30.篦梳巷位于鼓楼前东牙巷口,清乾隆时,居民多制篦梳出售。仁和(今杭州)杭世骏《闽游诗话》中有诗云:“阿母梳头晓镜春,东牙小巷哄街尘。携将稀齿篦其样,来赠寒村拢篦人”。清道光时,林枫的《榕城考古略》中才有东牙巷之名,可知巷口改称“篦梳巷”最早始于清代咸丰以后。
31.喉科弄位于黄巷东侧,靠近南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羊肠小弄,长不过十多米,仅有3个门牌号,可通安民巷。小弄为何以中医专科命名呢?原来这里居住着世代业操中医喉科的名医,其中要数第5代传人朱幼彬享誉最高,于是人们就称这条小弄为喉科弄。朱氏秘方相当灵验,有药到痛止、病好之神效,每天有上百人到此诊治,因而黄巷喉科弄名气很大,朱氏医治喉科技术名扬福州城。
朱幼彬(1896—1954),解放前曾任福州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等职务。
32.立本弄位于安民巷内,原名“日本弄”。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有一日本浪人在此开鸦片馆,故名。抗战胜利后,鸦片馆关门停业,里人恶之,遂改名立本弄。
33.雅道巷位于南后街以西,东起南后街,西至小水流湾,古时此地是东西河水会潮处,俗称会潮里,南后街改建后,此巷消失。今址为南后街衣锦华庭新村楼房。
34.圆巷一名小黄巷,在金斗桥边,距文儒坊西段约150米处。
35.山阴巷唐朝地名,宋代时更名为文儒坊。如今这里属三坊社区。古人号地名有一原则: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水之南为阴,水之北为阳。山阴是指山之北,即闽山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