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房子,每个人的想象都很多。想要一张舒服的大床、要一个有沙发有电视的客厅、要一个干净整洁而又功能齐备的厨房、一面墙的大书架,甚至想要一个宽敞的吊床悬挂其中,可以惬意的闭眼摇曳……
要实现这些并不难,如果你有足够大的房子,事实是房子很贵。但是你恐怕很难相信,一个32平米的房子,就可以实现上面这一切想象,而且床够大、客厅也还过得去、厨房的空间足够宽敞、书架真的可以到天花板那么高,摇摇晃晃的吊床就在书丛里。这是香港建筑师GaryChang(张智强)对香港岛某普通街道中的32平方米私宅的室内改造设计,他把自己所有想要的内容装进这小小的32平米,把原本冲突的梦想和现实,合而为一。
在寸土尺金的香港,建筑师张智强(GaryChang)以自己的公寓为样本,在30平方米的狭小空间中变化出多种生活的可能。因为空间有限,他打破了所有区隔,把不同的功能进行重叠和压缩,例如床和沙发重叠,窗帘与投影屏幕重叠,卧室、客厅、放映间、洗手间、小走廊全部压缩在同一空间中,依靠丰富的灯光来制造变化。这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绝妙之计,是被香港拥塞的居住环境挤迫出来的超凡智慧。法国建筑师LaurentGutierrez和ValeriePortefaix为这个公寓拍摄了一个录像《偷窥张智强的家》(PeepingGary’sApartment,2003),请张智强回到他的家中,重演他的个人生活与空间之间的美妙配合。在录像中,张智强或立或坐或躺,用感应器遥控着灯光的变化,他拉下整个窗帘,这个空间马上变成了黑暗的影室;再拉起一点窗帘,窗外的街景一下子全漏了进来,与投影机放出的电影影像形成一种奇特的重叠效果。这时你会发现,这个房子真正的魅力,正在于把原本冲突的梦想和现实,完美地合而为一。
打掉所有的墙改用布来间隔张智强说,小时候一家5人就曾住在30平方米的房子里,而他总是睡在走廊或者客厅,拥挤、窘迫、压抑,平日根本不想呆在家里。从那时起,他就在想,如何把小面积的空间合理利用起来,因此后来所走的路便与空间设计再也没有分开。现在的这个家,就是如何利用小面积空间的一个大胆案例。
可能是个性使然吧,不喜欢受约束,也不愿意墨守成规,在这样一个通透的空间里心情也会开朗。空间本来就不大,如果再有层层隔墙,不仅减少了实用面积,而且在视觉上总会显得压抑。尤其对于单身一族来说,敞开式的空间比较实用,而且容易施展个性。
空间灵活多变可重复利用如果仅仅是将所有的墙都打掉,仅仅在这30平方米的空间里摆上家具,那么也就无话可说了,但是设计师的家可绝不会这么简单。
张智强的这个家看起来似乎“家徒四壁”:四面墙均有布帘垂下,安安静静,不动声色,不过,所有的乾坤都隐藏在帘幕后。掀开布帘,即可见到高达天花板的收纳柜,这里简直是书和CD的天下,占满了好几面墙。当然,衣物与其他杂物都收罗在封闭式的柜中,掀开帘子不至于显得杂乱;如果放下四壁的布帘,看他的家就是“一贫如洗”了。原来以为他的家是毫无遮拦的,现在才知道“城府”深得很!张说,这些柜子都是简单组装的,以后要改动也很方便;布帘就更不用说了,随时都可以更换,空间是非常灵活的。原有的隔墙拆除后,所留横梁通常会让人头疼,在天花板处总是碍眼,于是总想着如何去掩饰,如何去作假梁来淡化视觉效果。张智强竟然可以不管不顾,任两根梁在天花板处横着,只是在横梁下安装了布帘,拉上帘幕就成了一面若隐若现的墙,与梁浑然一体。所有的家具也都简单到了极点:一张床,看不到任何花纹与图案,床脚安装了滑轮,可以移到任何一个空间;沙发、坐椅均素面朝天,白色调与整个空间统一,放在哪里都是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仔细搜寻了一下,才发现家里再也找不出其他家具,属典型的单身贵族气派。
短片伊始,是一段长约40秒的外景扫描,看得出那是在香港——片中主角、那间30平方米的小宅就坐落在其间一栋老式居民楼里。镜头不厌其烦地扫视着那些林立的如鸽子笼般的港式民居,潜台词或许是:只有在这样一块寸土寸金的地方,才能催生即将展现的居住智慧吧。
镜头终于进入“30平”,扑面而来的现代化气息与其所在居民楼的老旧对比鲜明。首先是色调,明朗素雅,多为黑白或金属色,灯光柔和,水银泻地般营造出绝佳的通透感。再次是家具,沙发、床、柜——除此再无多余之物,而即便是从分辨率并不甚高的视频中,也可看出它们身上满载的设计质感。
神奇的一幕从房子主人张智强煮一杯咖啡开始,要知道在此之前他是躺在那张几乎占去了整个房间六七分之一的大床上。下床、托床尾,两秒钟后床身嵌入墙壁。再随着张智强轻轻拉动,这面墙开始缓缓滑动,原来其后还有另一面墙,壁内嵌板上放着咖啡机等各种厨具——一个现代化的厨房出现在原来大床的位置。煮完咖啡,张智强再拖动厨具墙,下面当然还有第三面墙——墙内摆放着洗衣机、浴缸、马桶——厨房又成了盥洗室。演示完这一切,张智强回到第二步,拿起热气腾腾的咖啡,再回到大床跟前,稍作摆弄,一个沙发从床架分离出来,落座,举杯,打开另一面墙内的电视——开始在客厅里享受惬意的早晨。
同样,在“30平”的另一个区间,也有几面这样可以移动的“墙”,或许用“柜墙”来称呼它们更适合——书柜墙、CD柜墙、衣柜墙、杂物柜墙……在张智强信手推拉下,书房、熨衣室、音乐房、游戏房等一个个功能区间相继呈现。最神奇的是第三个区间,在同样的书柜墙、杂物墙后,还隐藏着一面酒柜墙,墙角挂着一张网床,拉起它系好,举着酒杯跳上床的张智强摁下手中的遥控器,“30平”窗户所在的位置徐徐落下一块巨型屏幕——一个“家庭影院”诞生了。
10几面布局、摆设近乎严苛的移动墙,让“30平”里出现24个功能区间的神话成为现实。再加上密集分布且可以遥控的各种灯光,让这些功能区间的替换衔接像魔术般完美。“真是芥子纳须弥般的神作。”有网友如是赞道。
很难想象这样一所公寓是位于这样老式的一栋单位当中,不过房间的窗户在一堆房子中也是很突出的。(这幅图也是书的封面图哦)
张智强14岁的时候就住在这座公寓里。在他父母搬出去以后,他尝试了各种改造设计。
在数年的研究之后,张智强利用移动墙和各种系统为他的公寓设计了24种改造方案。
还有设计师的介绍,下面上一些比较身临其境的图
小户型变出大空间的典范
“该设计使一成不变的高密度房子的空间形式变化多端、充满活力。”这是意大利著名设计师洛朗·居蒂耶雷对张智强这个“30平”的盛赞。而后者,也凭借这一设计,获得亚太地区室内设计个人住宅类冠军奖,“30平”如今已成为小户型变出大空间的典范。
视频中,还有一段张智强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的片段,他说,小时候一家5人就曾住在30平方米的房子里,而他总是睡在走廊或者客厅,拥挤、窘迫、压抑,平日根本不想呆在家里。从那时起,他就在想,如何把小面积的空间合理利用起来,因此后来所走的路便与空间设计再也没有分开。现在的这个家,就是如何利用小面积空间的一个大胆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在炮制这个“变形金刚”式的住宅时,张智强还考虑到了其后续改造的问题。“30平”的墙柜均有布帘垂下,安安静静,不动声色,不过,所有的乾坤都隐藏在帘幕后。张说,这些柜子都是简单组装的,以后要改动很方便;布帘就更不用说了,随时都可以更换,空间是非常灵活的。
“可能是个性使然吧,我不喜欢受约束,也不愿意墨守成规,在通透的空间里心情也会开朗。空间本来就不大,如果再有层层隔墙,不仅减少了实用面积,而且在视觉上总会显得压抑。尤其对于单身一族来说,敞开式的空间比较实用,而且容易施展个性。”张智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