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这一论断虽仍有争议,却在世界范围内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植物学家闵天禄先生早在1992年就提出中国的滇黔桂交会地是茶组植物的起源中心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如此,中国人饮茶的实证提前到了战国早期偏早阶段(公元前453—前410年)
茶最初的功能并不是解渴,而为“药用”
饮茶风尚随着魏晋南北朝分裂时代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文化的交融自南向北传播。
茶提神的“功效”为僧人所看重,因而在寺院中被广泛种植和饮用,并随着佛教大兴在信众中得以推广
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第二章唐代
茶之初相
《萧翼赚兰亭图》成为最早展现唐代饮茶现场的图像
初唐时期制茶方法相对简单,茶的种类也远不如今天丰富,只有属于不发酵茶类的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日常饮用时,还沿用早期煮茶的方法,先对茶叶进行简单的处理,比如切碎、熬煮、烘烤、捣碎,再用沸水冲泡。有的还会加上葱、姜、枣、橘皮等调味,然后“煮之百沸”再饮用
陆羽把用这两种方法调制的茶汤视为沟渠中的废水,他提出了更好的品饮方式。先要用竹夹夹起饼茶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等饼茶冷却后,把它放在茶碾中碾成粉末。接着用罗,也就是筛子过筛,把筛下的茶末盛在盒子里,这是备茶阶段。煮茶的时候则先把水注入茶内,再把茶放在风炉上将水煮沸。当水出现“鱼目”一样的气泡时,要撒入适当分量的盐来调味。当气泡像泉涌一般时,取出一瓢放在一旁,同时还要用竹夹在茶里搅动,等到合适的时机倒入事先量好的茶末。等待片刻,到第三次沸腾时,把之前取出的一瓢水重新倒入沸水中止沸,育出沫饽,这时茶才算煮好了,可将茶分倒在茶碗中品饮。
可见,流行于宋的点茶法,有可能从晚唐就已开始萌芽了
茶圣陆羽“胜”在何处
陆羽的一生,可谓走了一条从孤儿到伶人再到茶圣的逆袭之路,即使放在今天看也非常励志。
陆羽为人固执,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对知识的追求如饥似渴,
大唐皇帝一杯茶的背后是什么?
然而说陆羽深刻影响了唐朝的茶政,并间接使贡茶成为历朝历代的一项制度则是确有其事
十日之内便要送达,而且必须赶在清明宴之前,因此这种茶在当时也被称为“急程茶”
除了贡茶制度外,唐代茶政还有一项“发明”,那就是茶税和榷茶制度。在唐代,茶已经进入流通市场成为商品。安史之乱之后,在财政困难之时,德宗在建中元年(780年)采纳了户部侍郎赵赞的建议,以十取一的比率始收茶税,这是中国历史上茶税的开端
一首茶诗入仙班
卢仝以一首诗闻名茶史,并被誉为“茶仙”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然而他飞往仙界的目的却是要质问高高在上的仙人们,能否让茶农得以片刻的休息。
卢仝“飞入”仙界为民请命,批评的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抨击的是朝廷的贡茶制度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唐茶的疆域
在唐之前北方人调侃南方人喝茶为“水厄”的魏晋南北朝时代
游牧民族需要酒来抵御严寒,也需要茶来帮助消化肉食
但饮茶之风能风行全国,几次禁酒运动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以物易物的茶马互市在唐代发展起来。
西藏西部被吐蕃征服以前的相当长的时期内,唯一长久占据这一地区并建立国家的就是象雄古国
14世纪索南坚赞撰写的《西藏王统记》明确记载:“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
素手啜新茶
高光下的女主角
唐代,“浮梁”是家喻户晓的茶叶产区,今天它所属的市则更有名—被称为“瓷都”景德镇。
浮梁不仅是优质茶叶产区,更是唐代茶叶贸易的集散地
女性如此“高光”且“高频”亮相,不得不让我们对唐代茶事活动中的女性形象“刮目相看”,并探究其时代背景和文化因素
那些不为宗教和政治服务的丽人画作进入了高等艺术的行列
不会看到《调琴啜茗图》中因为茶盏太烫宁可用手帕垫着也不放下的丽人形象。
和唐朝“抓拍”式的生动形象相比,在宋元明清画作中,端坐喝茶的女子像是一种静态的“摆拍”
第三章宋代
精工细作宋时茶
一说起中国人饮茶的历史,总是会概括成三段式—唐代“煮茶”,宋代“点茶”,明以后“泡茶”
《茶经》中记述唐代制茶主要有七道工序,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采茶时要用指甲掐断而不能用手指接触茶叶,因为用指甲可“速断”,手指则有体温,温度高茶易损,而且手指容易“气汗薰渍,茶不鲜洁”
在采摘之后蒸青之前,宋代制茶相比唐代还多了一道“拣茶”的环节
拣茶后,将茶叶洗涤干净就要进行“蒸茶”,也是杀青、停止茶叶发酵的一种方法。
宋茶制作中的一道关键工序是“研茶”,就是要将茶叶加工成粉末或者糊状,这对应的是唐茶制作中的“捣之”。
宋人在研茶之前还要将茶叶中的汁液榨干净
每加一道水,茶粉就会更细,于是加几道水成为衡量茶叶品质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
和唐茶一样,宋茶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焙茶。宋茶不是只焙一次,要先用炭火烘焙,再用水蒸气熏蒸,取出后再焙,如此反复三次,再烘焙一晚。第二天用文火慢烘,
北苑茶中还有一种“蜡面茶”,它也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类茶,有时也被称为“蜡茶”或“腊茶”。
蜡面茶在制作时首先要挑选北苑上等的茶叶嫩芽,先碾碎,放入罗筛中筛细,再加入沉香、龙脑等名贵香料制成茶饼,待到茶饼干了之后还要再抹上一层香膏。上等好茶再加上名贵的香料,蜡面茶自然价格不菲。
“江茶”是宋代对江南诸路茶的统称,是一种散茶。
元代王祯所著的《农书》中记载有宋代散茶的制作方法:采下的茶青要用甑微蒸,蒸的程度要恰到好处。蒸完后装入筐箔薄薄一层摊开,趁着湿润揉捻,然后焙火烘干,焙好用箬草裹好以收火气,这样散茶就制作完成了。明清甚至今天蒸青绿茶的制作方法与这种方法基本相同。
无论宋茶制作如何费时费工不计成本,它也并未脱离唐代制茶的基本工序,
《大观茶论》里的“盛世清尚”
这个重要性不仅在于他以皇帝的身份写了一部茶书《大观茶论》
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基于徽宗所说,我们就不难理解宋人为了让茶更“白”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对茶“至鲜”“至净”的追求
采茶不见日是为了让茶叶更白
宋人却将“白”等视觉维度的对美的追求引入了对茶的品鉴之中
徽宗为了让茶汤白上加白,而配以含铁量大的青黑色的茶盏,“取其焕发茶采色也”
陆羽在《茶经》中论及制茶的方法,强调“畏流其膏”,唯恐茶青中的汁液损失掉,而徽宗则认为在茶饼的制作过程中,要尽量榨尽茶叶中的汁液,否则会色浊味重。虽然在《大观茶论》中,徽宗总会把“色”和“味”放在一起,似乎一损皆损,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茶叶中的汁液榨取干净之后还有什么滋味可言呢?无怪乎到了南宋,宋人终于不再用眼睛而是用嘴巴来喝茶了,不再觉得纯白为上,承认就蒸青绿茶而言,微绿的茶叶味道比白色的好,“正焙茶之真者,已带微绿为佳”,这才回归了喝茶的本质
清代乾隆皇帝用特制的银斗盛水称重,量轻者为好水,
水煮到表面鱼目、蟹眼连续翻滚,此时就可以点茶了
首先是调膏,擅于此道的人会根据茶量注入适量的沸水,先将茶末调成膏状,使其有一定的浓度和黏度。再沿茶盏壁注水
第二汤沸水要从汤面注下,
第三汤注水量和第二汤相当,
第四汤注水要少
第五汤的注水可以稍微随意些
到了第七汤,其实是对之前的动作做最后的检视和弥补
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认为“甘香重滑,为味之全”,
建安民间茶人自己试茶从来不添加香料,却在贡茶里“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究其原因,可能是采摘过嫩的茶青,内含物质不够丰富,滋味香气不全,直到徽宗宣和初年,贡茶不再添加龙脑等香料。
文艺创作是艺术家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
宋茶的流行与经典
而宋人饮茶时的“点茶”却似乎和唐代的“煎茶”大相径庭。为什么宋会流行起“点茶”呢?我们依然可以从陆羽的《茶经》中找到源头
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
陆羽称其为茶汤的“精华”。薄的称为“沫”,厚的称为“饽”,细而轻的称为“花”
“生成盏”中甚至记录山东金乡有一沙弥可以“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可以看出,点茶这种饮茶的方法并不是始于宋代,而是早在五代甚至唐末已现雏形,还曾经出现过身手不凡的“奇人”
唐代后期,气候转冷,唐主要贡茶区的茶树发芽偏迟,而人们却以“新茶”为贵,品质优良的闽地北苑的建茶越来越受到重视,入宋之后北苑就成了贡茶区。
《茶录》的手稿被蔡襄手下的掌书记偷走了,并被人购得刊刻成书
蔡襄名列“宋四家”,世人爱他的书法,摹其石、珍其书,学他书法的同时,就连同书中的点茶法也一并学习了。
以茶筅xian3代替茶匙,是为了追求丰富的沫饽
唐代的执壶流短嘴圆,而宋代汤瓶明显流长嘴利。因为宋代点茶注水时,注水要求有力,落水点要准,断水要利。由此造成汤瓶形制的改变
宋代流行点茶,但并不代表宋人全然推翻了前人的煎茶法,喝茶只点茶。大体上来讲,宋人如得到上好的茶叶会首选点茶,煎茶只用于那些品质比较一般的茶,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口粮茶”
但也有一些文人喜欢借用煎茶来表现一种不从众、不流俗的姿态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宋人享受的是沫饽泛起、华彩焕发的一刻,而不是茶汤被喝下之时。宋代点茶一直是充满着艺术感和仪式感的存在,代表着流行。相比之下,煎茶就以它所承载的陆羽、卢仝时代的古意
“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林景熙的《答周以农》云:“一灯细语煮茶香,云影霏霏满石床。”黄庚的《对客》云:“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这样的诗句在宋朝比比皆是。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
燎炉用炭,风炉用薪,薪在野外更好获取。因此煎茶更适合两三位朋友一起在山间品饮,也就更有山野之趣了
宋代点茶消失的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制作不计成本的穷奢极欲,平常人家很难承担,一旦国家经济力所不逮,就很难支撑。二是制作过程和茶叶的自然属性相违背。宋茶尚白,为了点茶时茶汤更白,就要求在团茶制作中尽可能地榨尽茶叶中的汁液,这就使得宋茶的滋味乏善可陈。三是掺假制假,宋代上品茶制作工艺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工匠早已苦不堪言。以外焙冒充官焙、偷工减料等屡禁不止,
清晨挂朝衣,盥手署新茗
这些流传到今天的宋代茶书半数以上论述的都是北苑贡茶,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凡论宋茶必说北苑。因为南唐是以金陵禁苑北苑使领造建州贡茶,所以把所造之茶称为“北苑茶”
在建州,早在唐代就生产一种既蒸又研的茶,被称为“研膏茶”。那些不经过研茶工序的茶就被称为“草茶”。建茶成为贡茶之后,包括在唐朝名满一时的阳羡茶都沦为了“草茶”,感觉低了一等
南唐开始在北苑制作贡茶时,最初是制作研膏茶,继而又开始制作蜡面茶。由此可见,蜡茶之贡也始自南唐。
“建茶名蜡茶,为其乳泛汤面与熔蜡相似,故名蜡面茶也。……今人多书蜡为腊,云取先春为义,失其本矣。
宋代北苑官焙贡茶常被称为“团茶”,这是因为研膏茶多制成团状。
万物笼罩在蒙蒙亮的微光下,可能昨夜刚下过雨,溪水涨起翻着浪花,鸟儿刚刚出来,早起的人们也刚刚点起炊烟,而此时茶山上却已一片苍郁,萌发的茶叶正待采摘
“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花,云闲未垂缕。愿尔池中波,去作人间雨。”
徽宗时福建转运使郑可简在拣茶后再剔取像鹰爪一样的小芽中心的一线新芽制成“银线水芽”,所谓“银线”,是“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可以说银线水芽是中国茶叶原料之细嫩度不可逾越的巅峰
在徽宗看来,“茶之美恶,在于制造之工拙而已”。制作的优劣才是一款茶好坏的根本,哪能是产地的虚名所能增减的呢?
南宋之后,斗茶之风渐衰。元初,贡茶区偏移至武夷山,又在九曲溪、四曲溪边设立官焙局
虽然在制作工艺上有过度之嫌,然而这些重视细节、精益求精的工艺却为日后闽南、闽北乌龙茶的工艺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宋朝嗜茶天团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亲烹屡酌不知厌,自谓此乐真无涯
我有龙团古苍璧,九龙泉深一百尺。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唯饮茶
苏轼及其弟苏辙喝茶都保留着蜀地煎茶的古风,在茶汤中佐以姜、盐等调味料,这种做法陆羽在《茶经》里就批评过,却依旧保留在蜀地。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铜腥铁涩不宜泉”,相比那些有金属腥气的铜壶铁壶,石质的铫子烧出来的水最接近原味
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北窗高卧鼾如雷,谁遣香茶挽梦回
八十三回见早春
宋茶的“烟火气”
(老百姓)他们的日常茶饮大概分两类:一类是类似今天清饮的茶,一般由散茶、叶茶点泡而成;另一类是混合的茶饮,沿袭唐代民间旧习,将茶叶和姜、葱、盐等混合,捣碎后冲泡或煎煮而成。除了茶以外,宋代饮料中还有各类“凉水”、应季的保健汤药等,在民间都很有市场。
黄尖嘴蹴球茶坊面对的人群就是那些痴迷蹴鞠的球迷。
佛国吃茶去
寺院自古就有种茶、制茶的传统
这些由人们珍视的茶烹点而成的茶汤在宋代也会成为供品供于佛前
宋代,在禅宗较为重视的“四节”——结夏、解夏、冬至、年朝,寺院都会举行茶汤礼。
宋代,吃茶也是寺院僧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晨起洗手面了盥漱,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
寺院中专职负责茶事的僧人被称为“茶头”,召集喝茶的鼓声专称为“茶鼓”
日本高僧圣一国师圆尔辨圆到径山寺学习求法,归国时把径山寺茶宴上的一套仪轨引入日本,其后由当时大德寺的主持一休宗纯传给弟子珠光,珠光在茶道中融入了日本独特的审美和情趣并将其发扬光大,珠光由此成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
辽金贵族吃茶记
在鼎盛时期,辽的契丹人口曾达到75万人,并统治着200万汉人。
以“本族之治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并设置了南面官和北面官的双轨官制。
不过北方的契丹朝廷实则是一个流动的政府,经常由一地迁往另一地。
泡茶时水的温度非常重要,点茶也是,用不沸或者过沸的水点茶都会影响汤花的表现。宋代的执壶不好通过水泡大小来判断水温,也不能靠手摸,那么“听汤”就是一个很实用的判断水温的方法。
契丹族早期流行的丧葬方式时树葬和火葬,在唐中期受汉族影响才开始土葬,但仍是先火葬再放入墓室——辽人生死观念的转变。
这时的汴京已被金占领,几经战乱汴京已面目全非,“弥望皆荒墟”。“城外人物稀疏”。“城里亦凋残”
两代人顶着北宋末期历史的凄雨在宋金两国间奔波往来。今天我们再看赵励墓中的壁画,也许画中场景就是战乱中两代人最向往的理想生活了。
被“隐匿”的元代茶
其实,元朝这不足百年的历史对于中国茶文化来说相当重要,因为它连接的是如此迥异的两端,一端是精致得无以复加的宋朝,另一端是崇尚自然的明朝,其间发生的许多变化意义深远。
从14世纪开始,茶成为蒙古族推崇的饮品。
元朝时,武夷茶代替北苑茶成为贡茶,武夷山九曲成为御茶园。
在宋朝,将团茶或饼茶这类紧压茶碾成茶末烹点是主流饮法,但那时已有散茶出现,散茶更多见于民间。
唐宋的茶叶多为蒸青绿茶,到了元朝,受散茶普及和流行的影响,不仅蒸青工艺变得更简单,炒法加工也更加流行。此时炒青工艺虽然尚未成熟,却是今日一统江山的炒青绿茶工艺的开端,意义非凡。
此外,元代茶叶加工为今日做的另一大贡献就是花茶的制作和普及。元朝,窨制花茶开始普及,这种以花来窨制茶叶的技术虽然最早见于南宋宗室子赵希鹄所著的《调燮类编》,但元时得到了改良。
利用茶叶吸附味道的特性,用芳香类的花来窨制茶叶,制作橘花茶或茉莉花茶。
直接把茶叶放入将开未开的莲花中,使其吸取莲花的芬芳。
乱后添新鬼,春归发旧花
刘贯道《消夏图》-盗梦空间
幽栖不作红尘客,遮莫寒江卷浪花
紫芝满地无心采,看遍山南山北花
明代茶的返璞归真
宋朝占主流的紧压茶,仪式感和审美大于实用,并不利于普及,民间更多的则是沿袭唐朝的煎茶方式,并开始出现散茶
1391年,朱元璋以团茶劳民伤财为由,下诏废除了福建建安北苑团茶的进贡,并禁造团茶,改为制作叶茶,也就是散茶。
何为瀹饮法?《说文解字》说“瀹,渍也”,也就是把茶叶浸渍在水里。这和今天泡茶的方式类似:用煮水壶烧开水,用茶壶来泡茶,再注入茶杯
唐代用茶鍑或铫子煮水,宋代用汤瓶煮水,明中后期,壶的功能细分了,既有用于煮水的壶,又有用来泡茶的壶。
泡茶前要用沸水涤荡茶壶,茶叶要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倒出茶汤的时机不可太早或太迟。
对于用以泡茶的茶壶,明人称为“茶注”,多见的材质是陶和瓷,金、银、铜、锡也各有所好。“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的宜兴紫砂壶在明代中期之后成为茶器中的新贵。
为得“茶之真味”,泡茶壶也越来越小,品茶的茶瓯也愈加小巧
朱权认为景德镇所产的白瓷最适宜,因为白瓷可以让茶汤“清白可爱”。直到今天,专业的品茶使用的都是纯白瓷。
唐朝的煎茶和宋朝的点茶只是品饮方式不同,其根本都是末茶。从制茶方式来讲,唐宋制茶以“绿茶”为主,杀青方式和今天的炒青不同,属于“蒸青”。
除绿茶外,自明始,在这些工艺的运用下还渐渐发展出了黑茶、青茶(乌龙茶)、红茶等多种茶。
黑茶最早见于明嘉靖三年御史陈讲的奏疏中。
明清之前武夷山一代就有制作半发酵等武夷岩茶(乌龙茶),半青半红是乌龙茶的典型特征。
红茶目前最普遍的说法是明朝时期武夷山茶农发明的“正山小种”是红茶鼻祖。
茶寮,明代文人的“蓬莱山”
茶的历史发展到明朝,有一个特别明显又非常有趣的现象:专属茶空间开始在文人中流行。
茶寮,源于寺院中喝茶的僧寮,随着宋元寺院中发展出充满仪式感的饮茶清规,僧人们会集中在专门辟出的僧房中饮茶,慢慢地,这类僧房就演变为茶寮。
茶寮有三个典型特征:小;与书斋相邻;兼顾修禅论道的精神修养
一室绝尘虑,焚香坐悄然
竹敲松子下,泉迸石痕穿
天落水虽不及梅水,亦堪烹茶
明末禅宗名僧隐元隆琦东渡日本成为煎茶道始祖
茶学的“黄金时代”
明朝文人群体写出了中国古代半数的茶书
这也许是因为明晚期文人开始注重经世致用之学,也可能得益于当时出版业的发达和私人书商的活跃
那些没有什么为官经历或是终身不仕的文人几乎占了明代茶书作者的一半
唐代陆羽认为野生茶的品质高于种植茶,明代茶书中,基本不再提及野生茶。明代的茶树栽培技术相比陆羽时代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时记录在茶书中的散茶有炒青茶、蒸青茶、晒青茶(白茶?)三种
他们会根据茶树品种的表现来决定杀青方式,只有岕茶最适合蒸焙制作
明代中后期发达的商品经济给文人尤其是江南的文人更多的选择,仕途不再是文人儒生的唯一出路
“文士茶”成为明代茶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朱权的茶道精神不止一个“清”字
朱权对废除团茶后新的品饮方式进行了精心的探索,提倡从简,保持茶叶的本色与真味,开创了清饮风气之先河。左右了整个明代文人雅士饮茶的审美品位。
第一,他选择的茶“清”,“味清甘而香,久而回味,能爽神者为上”。他反对宋代“杂以诸香,饰以金彩”的龙凤团饼,认为它们“夺其真味”,力挺散茶,他的理由是“天地万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
第二,在茶器的选择上,朱权非常反对“雕镂藻饰,尚于华丽”之风,而追求一种古雅清新的风格。
第三,一起喝茶的人也要“清”
第四,朱权选择饮茶的环境“清”。“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牗,乃与客清谈款话,探玄虚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第五,朱权设计的茶道流程很“清”
明初虽然已经废团茶改散茶,但饮用时仍是需要将叶茶磨成粉再施以点茶。
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者,北园之茶也。
泠然而清、锵然而声,涓然而流者,南涧之水也。
块然而立,晬然而温,铿然而鸣者,东山之石也。
癯然而酸,兀然而傲,扩然而狂者,渠也。
以东山之石,击灼然之火。以南涧之水,烹北园之茶,自非吃茶汉,则当握拳布袖,莫敢伸也!
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
予法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内练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岂惟清哉
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潭把卷。
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然世味者。
水,茶之母
陆羽:其水,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
清、流、轻、甘、寒
清:往三渡黄河,始忧其浊,舟人以法澄过,饮而甘之,尤宜煮茶,不下惠泉唯波涛湍急,瀑布飞泉,或舟楫多处(静),则苦浊不堪
流:飞湍壅潦,非水也
挹之不竭,即可食
轻:水以轻清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
甘:泉品以甘为上,幽谷绀寒清越者,类出甘泉,又必深山深厚盛丽,外流虽近而内源远者
寒: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
但如果要对茶香有所助益,则应该为它挑选最相宜的水。
矛盾:而潭沚澄澈者,水必甘美
《水记》第虎丘石水居三。石水虽泓渟,皆雨泽之积,渗窦之潢也。虎丘为阖闾墓隧,当时石工多闷死。山僧众多,家常不能无秽浊渗入,虽名陆羽泉,与此粉通,非天然水脉也。
济南水泉清冷,凡七十二。曾子固诗,以瀑流为趵突泉上……或以中泠及惠泉称之,一升重二十四铢,是泉较轻一铢。
泉甘者,试称之必厚重。
惠山石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
寒斋夜不眠,瀹茗坐炉边。伏火煨山栗,敲冰汲涧泉。瓦铛翻白雪,竹牗出青烟。一啜风生腋,俄警骨已仙。
竹炉也成为文人茶寮中的标配,并多了一个称呼,名为“苦节君”
李日华撰写的《运泉约》,与其说它是茶书,不如说它是“契约”,具体来说是运送惠山石泉的契约
吴门茶事
净方频来亦夙契,敢惜片语偿烟霞
石鼎沸风怜碧绉,磁瓯盛月看金铺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唐寅爱酒众所周知,然而他的画中人却多在饮茶
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诗,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千载经纶一秃翁,王公谁不仰高风。缘何坐所添丁惨,不住山中住洛中
清代茶,大众茶,世界茶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如游旧径,如见故人。
进入清代,明代盛极一时的文人茶随着晚明文士避世、出世,日渐萎靡……然而茶在民间不会受到改朝换代的影响,它以更澎湃的动力和势头流向大众,深入市井,如此也带动了茶叶的大规模生产及商品化的繁荣。
清代名茶辈出当然也与清朝皇帝,尤其是康雍乾三帝对茶的喜爱和推动是分不开的。
我们今天熟悉的普洱茶也是从雍正时期开始正式成为贡茶的。
产于安徽的六安茶也是清朝贡茶中的大宗,而且经常供不应求。这是因为六安茶的药用价值被清宫看重。
唐宋时期茶树栽培多采用陆羽《茶经》中所说的“法如种瓜”,即茶籽直播法。这种方法也就是现在常说的有性繁殖。到了清朝中后期,茶树栽培则出现了突破性的技术革新,从单一的有性繁殖变为可以利用插枝、压条、嫁接等多种方式来繁殖茶树了。
早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第一艘商船装满了中国绿茶从澳门开往爪哇,这是历史上第一艘运送茶叶的欧洲商船。
道光十四年(1834),英国从广州运出的商品,茶叶占据首位
到了19世纪60年代,清代的茶叶出口占据了整个茶叶市场的90%。直到1849年,罗伯特·福琼将中国茶树盗取到了印度。
康雍乾,清宫茶器的“盛世”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宫茶器制造的盛世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宫中成立了“珐琅作”,专门烧制珐琅器。
雍正时期,宫廷内打造各种御用的茶器,选料、图样、釉色、款式、造型等通常都由皇帝设计、钦定,造办处按照皇帝的指示进行改造
康熙偏爱宜兴紫砂,雍正爱白瓷,乾隆则无所不爱
清代康雍乾三朝在茶器创新上还有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杰出贡献,那就是盖碗作为泡茶器和饮茶器的使用和流行。
于是茶人创造性地给茶盅加上盖,既可以防尘保温,又可以刮去漂在茶汤上的茶叶。
乾隆重华宫茶宴与三清茶
乾隆对清代茶事的推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每年的重华宫茶宴
重华宫是他登上皇帝宝座之前的旧邸
茶宴上最常饮用的茶是乾隆独创的三清茶。所谓“三清茶”,是以梅花、松仁、佛手为原料,将宫中收集的雪水煮沸,冲泡龙井贡茶与这三样清雅之物而成。
京城的茶馆里藏着一个帝国的余晖
据《北京史》记载的数字,清末仅北京外城就有茶馆233家
清廷不许旗人擅自离城10里或在外城过夜。为了让京城的八旗人心稳定,在北城内开设了官办茶馆,作为旗人平日里的休闲娱乐场所。普通旗人自娱自乐,编唱太平曲按次序献唱,以茶馆为票房,彼此互称票友,为日后的评书、相声提供了舞台。
“茶酒馆”、“书茶馆”、“清茶馆”(专供各行生意人聚会)、“野茶馆”、“饭茶馆”(平价)
茉莉花茶是最受老北京茶客们青睐的。
春秋两季饮花茶,夏天喝绿茶,冬天喝红茶
按规矩,在大茶馆的前堂,无论是何种地位的旗人,都可以暂时放下贵贱门第之分,平起平坐。茶馆又兼有今天的居委会的调解功能
茶馆就是信息散播的中心(勿论国事)
旗分八色守城垣,都统巡营到各门
火药军装全不验,只叫将士莫多言
京城的茶馆在同治、光绪两朝却进入了一段维持了30多年的畸形繁荣期。
日本茶汤里的秘密
804年,日本僧人最澄作为遣唐使来到唐朝寻求佛法,又从长安一路行进至浙江的天台山。次年,最澄带着茶种返回日本。
最澄将这些茶种种在了比叡山的延历寺,这里至今仍保留着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吉茶园
比最澄晚两年归国的空海不仅带回了茶种,还带回了制茶技术。(没用)
1191年,荣西禅师从中国回到东瀛,开始广布禅理,并教导民众“吃茶养生”(心喜苦)
如此,茶因其“药用”,在日本民众中广泛传播。
宇治的土质非常适合茶树生长,于是这里所产的茶叶被称为“本茶”,其余则是“非茶”
村田珠光,幽静,质朴,古拙(侘茶)(草庵茶鼻祖),他将茶室标准规格定为四叠半榻榻米,在局促的空间中,人们反倒可以敞开心扉促膝交流。
云遮月之美,草屋系名驹
武野绍鸥(不见白鹭之画非茶人)——茶器本土日常化,侘不在于茶器的简陋寒酸,在于诚意与不求奢华之心——如果茶室之外盛开着鲜花,那就不需要再插花——物质性到精神性
千利休在担任丰臣秀吉茶头时,为其征战出谋划策,成为其权利集团的核心人物
和敬清寂
1591年,千利休被丰臣秀吉赐死
明末清初的禅宗名僧隐元隆琦东渡日本后创立了黄檗宗,成为煎茶道(经过揉捻的茶叶)始祖
“卖茶翁”柴山元绍
华茶下南洋
室利佛逝-7-14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强国
最迟在晚唐,中国的茶器已作为商品大量出现在东南亚的一些港口,茶叶也许已经通过海路被部分东南亚地区的人们知晓
在12-13世纪,中国人开始取代伊斯兰国家在东亚和东南亚市场的海上优势,大有控制东南亚市场的趋势
1279年,忽必烈南下灭了南宋,闽粤沿海的百姓为了躲避战祸大批渡海到了东南亚一带。
从17世纪初开始,东南亚成为中国茶销往欧洲的主要渠道
马来西亚的文化非常多元,比如印度移民发明的“拉茶”,即红茶加奶(倒来倒去,散热、泡沫)
19世纪中期,马来西亚丰富的锡矿资源被殖民者发现。马来西亚迎来多次华人移民潮,大量两广、福建的沿海华工进入南洋。
来自福建的华人主要饮用乌龙茶,来自两广的华人主要饮用六堡茶(来自广西梧州,药用)或普洱茶
中国茶的“西行漫记”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一船茶叶从澳门运往爪哇,这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艘运茶的欧洲商船
茶叶到达欧洲首先征服的是医生,茶叶最初被当成药品在药店销售。
从历史上看,茶被英国上流社会接受源于一段著名的婚姻。1662年,葡萄牙的布拉干萨·凯瑟琳公主远嫁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凯瑟琳的到来,让饮茶之风迅速在英国皇室中散播开来。
18世纪中叶,茶叶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创造了90%的利润,使其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
19世纪40年代,安娜·罗素公爵夫人要求每天下午在自己的卧室独自享用茶和糕点。(下午茶)
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被取消,英国开始尝试在印度殖民地种植茶树。1835年,英国人戈登潜入中国南方地区,购买了大量中国茶籽运往加尔各答。他还聘请了四川雅安的制茶师赴印度教当地人种茶制茶。因此,最初流传到印度的是炒青绿茶的制法(非半发酵的武夷茶)(阿萨姆、大吉岭)
到了19世纪,英国的茶叶价格才下跌到普通人家也能接受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