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有关茶文化的文献综论,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兴起与发展,有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其契机则有三个方面:一是饮茶事项的出现与饮茶风尚的演进,二是饮茶在社会中地位的确立和提高,三是茶文化意识的自觉和深化。我在拙著《研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中,对于中国茶书的历程依照时代顺序作过阐述,而从整个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来看,大体而言,其经历了滥觞、定型和发展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大致又是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进程同步的。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滥觞期。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叶的故乡。虽然地球上拥有茶树植物已达七八千万年的漫长历史,但茶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却仅有四五千年,至多不过上万年的历史。而这标志着社会文明进程和影响着人类生活质量的历史性发现,却是处于原始社会农业初期阶段的中华民族的先辈们所完成的。茶树从野生到人工栽培,茶叶种类从单一到多项,茶区从传统的巴蜀等地到江南一带的异军突起,这些都是茶叶科技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创造,也是中国茶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物质基础。
虽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有茶的记载,西汉末年已有"武阳买茶"的初级茶叶贸易形态,但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对饮茶的认识,主要还限于药用、解渴、解酒、佐餐、祭祀、养生等功用性的方面,而将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倾向则逐步萌芽。饮茶风尚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逐渐普及,品茗旨趣由低级向高级在缓慢而坚定地演进,使中国茶文化终于走向完善和成熟。
中国茶文化的漫长足迹,印进了中国先秦典籍的字里行间。虽然对于这些零星记载,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词的变更,认识的不同,也在学术界引起争议。但专家学者们一致推崇,并在世界茶史上具有不可动摇地位的唐代陆羽《茶经》,对先秦的茶事则是首肯的。南北朝之后,关于茶事的记载逐渐增多,特别是有关南北饮茶习俗的不同,时人饮茶追求的轶事,有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和价值。
气度恢弘、舞台壮阔的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定型期。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也融汇了更多的茶文化内容,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不仅陆羽、皎然、卢仝等终身许茶者有颇多茶诗,连文坛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也有茶诗名篇传世。这种流风遗韵,影响到其后。
宋辽金元和明、清时代,都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发展期。
在这跨越几个朝代的950来年中,茶文化典籍文献的进展和风貌又是各不相同的。宋代近30种茶书,记载了这一时代茶业生产的兴盛和品饮艺术的探索。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宋代斗茶;丁谓的《i匕苑茶录》,记载北苑园焙之数和图绘器具,以及叙述采制入贡法式;蔡襄的《茶录》记载斗茶时色香味的不同要求,提出斗茶胜负的评判标准,追求整合技巧和审美内涵的统一,都是当时有影响的茶书。明代50多部茶书相继问世,成为中国古代茶书数量最多的时期。朱权《茶谱》论"清饮之说",把品茗作为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贯穿着求真、求美、求自然的追求,其所持之说,被称为"朱权茶道",并予日本茶道以影响。明代茶书关于茶具艺术和烹茶技艺的载录,更多地表现出创新精神。而清代虽然饮茶更为平民化、更为普及,200多年间仅有茶书10多种,与明代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我们把茶文化典籍文献划分为三个时期,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互为因果,互为依托的。前者是历史的必然,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正是由于这些不同时期文献的存在,才构成了中国茶文化久远的存在,才构成了中国茶文化丰富的形态。
中国茶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中介文化",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在物质生活中渗透着明显的精神内容。而作为这种特性载体的茶文化典籍文献,在文体的形式方面也是多种多样。除茶书外,大略可分为三种类型:散文类、韵文类和小说戏剧类。
古代的散文实际上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几乎凡不是韵文的作品都可以归人其中。茶散文类作品,人们所常见的有:记,如《顾渚山记》、《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斗茶记》、《煮茶梦记》等。序,如陆羽《茶经》序起码有八篇之多,著名的还有《三月三日茶宴序》、《<龙茶录>后序》、《<品茶要录>序》等。与序相联系的则有跋,如《<陆文学传>跋尾》;还有传,如《陆文学自传》,以及拟人化的《叶嘉传》。此外,有随意性极大的笔记,如《老学庵笔记》、《清稗类钞》等都记载了不少茶事。还有表,如《为田神玉谢茶表》、《代武中丞谢新茶表》、《进新茶表》;启,如《谢傅尚书惠茶启》;奏章之类的公文,当也属于此类。而信札也可能有茶事的内容,如《与兄子演书》常为人征引。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则有赋,如《拜赋》、《茶赋》、《南有嘉茗赋》、《煎茶赋》;颂,如《茶德颂》;铭,如《茶夹铭》、《瓷壶铭》;以及檄,如《斗茶檄》,都是有影响的篇章。
韵文类作品最为常见,包括茶诗、茶词、茶曲、茶歌、茶联等。茶诗是年代久远的文学形式之一,唐代陆羽《茶经》中收入孙楚(约218-293年)的《歌》、左思(约250-350年)的《娇女诗》、张孟阳(266-316年)的《登成都白菟楼》,以及南朝宋王微(420-479年)的《杂诗》,这些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茶诗,却折射出茶事入诗萌芽期的状况。而且,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古代,吟诗作赋是文人的基本功,即使是最拙劣的文士也能吟诌几句。所以,历代不仅是诗人或著名人物,甚至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人也留下了几首茶诗。这些茶诗的数量起码应以千计,如果加上涉及茶事之作,数量就更为可观。其体裁多种多样,几乎古体、律诗、绝句、联句、竹枝词、试帖诗、宫词以及宝塔诗、回文诗、顶真诗等趣味诗,都有作品传世,其内容涉及的茶文化面相当广阔,其中一些名句逐渐成了特有的喻茶成语。唐代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杨万里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都是千古传颂的茶诗。
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以茶为内容的词作也应运而生。诗词大家、书法圣手的苏东坡以才情名震天下,他的茶诗多有佳作,如《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中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常为人所引用;其七律《汲江煎茶》,"诚斋体"的创制者、大诗人杨万里高度评价道:"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而他的茶词《行香子》,依然显示出大家风范,在短短的六十六个字中,以华章丽彩写了酒后煎茶、饮茶时"从容"不迫的神态和"两腋清风"的感受,由闹到"静",由"浓"到淡,人生慨叹尽在不言中。黄庭坚同样是文坛大家,他是"江西诗派"领袖和书法名家,多有茶诗名世。他的茶词《品令》历来脍炙人口,那以优美文字、轻松节奏描绘出的烹茶、饮茶情景,"心下快活自省"的意绪,有很强的感染力。此外,金、元、明、清都有茶词佳作问世。如明代嘉靖年间大名士、文坛盟主王世贞的《解语花·题美人捧茶》,将美人煎茶、捧茶的神态写得绰约动人,蕴含着名士风度,文人心态。而同样好学善诗文的其弟王世懋所作《苏幕遮·夏景题茶》,则着意描绘夏季烹茶、饮茶的情况,写出了"半入松风,半人丁香味"的快感。
由于元曲也是一代之文学,散曲小令也纳入了茶事的内容。元代节载德所作散曲《喜春来赠茶肆》,即由10首小令组成。这些小令运用众多典故,广泛讲述了煎茶、饮茶的乐趣,写出了茶博土的"妙手"和"风流",以及茶肆的"声价彻皇都",仿佛是一幅洋溢着民间生活气息的风俗画。元曲这种形式也被后代继承,清代吴城、厉鹗于1751年春三月,为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州写成的《迎銮新曲》,就多处包含着茶的内容。
茶联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形式,是文学与书法艺术的结合。如最为人称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系集苏东坡《饮湖上初睛后雨》与《和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句而成。据《杭俗遗风》记载,昔时杭州西湖藕香居茶室就曾挂此联。明清时期茶联极为丰富,许多名家都侧身其中。清杭世骏(1696-1773年)撰写并以行草书录:"作客思秋议图赤脚婢,品茶入室为仿长须奴。"江恂撰写并以隶书录:"几净双钩摹古帖,瓯香细乳试新茶。"郑板桥为扬州青莲斋题:"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何绍基为成都望江楼题书:"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这些都是有影响的茶联。而且,现当代人书写前人诗句作茶联者也不在少数。
有关茶事的小说和小说写有茶事,也是常见的。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就有"赵伯升茶肆遇仁宗",虽然仅以茶肆作为场景,但从侧面反映了宋代茶事之盛。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有"吴月娘扫雪烹茶"一回,清人张竹坡旁批为"是市井人吃茶"。清代小说更是大量描写茶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汝珍的《镜花缘》、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刘鹗的《老残游记》、李绿园的《歧路灯》、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等著名作品,无一例外地写到"以茶待客"、"以茶祭祀"、"以茶为聘"、"以茶赠友"等茶风俗。尤其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谈及茶事的就有近300处,描写的细腻、生动和审美价值的丰富,都是其他作品无法企及的。
如果说茶事小说还只是平面地绘声绘色,那么,茶事戏剧则是立体地栩栩如生。宋元南戏《寻亲记》中有一出"茶访",元代王实甫有《苏小卿月夜贩茶船》,无名氏的《鸣凤记》有一出《吃茶》,明代计自昌《水浒记》中有一出《借茶》,高廉《玉簪记》中有一出《茶叙》。而宋代词人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记述她与其夫赵明诚饮茶的趣事,清代洪昇则将其富有文化艺术情趣的家庭生活写进杂剧《四婵娟》,成为其中的第三折《斗茗》。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虽然没有专门写茶的剧作,但其《牡丹亭》中的《劝农》一出,艺术地再现了雨前采旗枪、雪水烹香茗,以及春天斗茶等茶事活动。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论述有关茶的各种文字形式,其实是为了表明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多样性。因为曾有一种错觉,认为只有茶书、史料、茶法和部分笔记才属于典籍文献的范畴。如果从茶史来说,自然是可以这么认定的。但作为茶文化的典籍文献来说,就不能排除文学和艺术,甚至象茶的书法、绘画、篆刻作品,以及出土文物之类,都应该网罗其中的。否则,就是不完全和不科学的。即使按照传统的图书分类为经、史、子、集,那么文学作品也是不能排除在外白勺。
至于古代的茶书,自然是中国茶文化典籍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我曾经说过一段话:"中国也是茶书的发祥地,是雄踞世界茶史的陆羽《茶经》产生的国度。任何事物的演变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往往因循着由初级到高级的层累阶梯而上。但是,陆羽《茶经》却石破天惊,一出现就把茶书推向了高高的宝座。这种奇异现象,常常使后继者叹为观止。后续的历代茶书,都为这座宝库增添了新的风采。不过,其间也有过艰难曲折,有过低潮落差。当代,特别是新时期的茶书,才真正实现了再创伟绩,再造辉煌。中国茶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无比的凝聚力,把祖国的大陆、香港和台湾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中国茶书是世界文化宝藏中的珍品、精品,曾经极大地推动了茶在世界的传播和普及。"(《研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这些论述虽然是几年前说的,但今天我想依然是适用的。
科技文化在典籍文献中也有记述。由于文字出于文人之手,他们虽有茶趣、茶情,除极少数人员外,却大多不谙种茶,也不重视种茶技术,所以只有一些零碎记载。不过,这些文字包括对茶树生物学特性的认识、茶树的繁殖、茶园管理、茶树修剪、茶叶采摘都有涉及。而制茶方法的记述,则因不同时代的演变,而透出不同的时尚与追求。还有一种情况,虽然讲的是茶叶生产的仪规,却实际上是谈的文化。如一千多年前采贡茶前,要聚众在山间击鼓,以代雷声,使茶芽早日惊发。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有多首诗记叙这件事,其中有两首写道:"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阵声喊叫。万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树只萌芽。""溪山击鼓助雷惊,逗晓灵芽发翠茎。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早春采茶时,开采前要击鼓喊山,把茶芽"唤醒",从而使它萌发生长起来。采下的茶叶带着两片叶芽,清香可爱,再加工成"双风贡茶"。这表面写的是茶叶采摘,写的是茶叶科技,其实写的是茶乡风俗,写的是文化心理。此外,典籍文献中还有关于茶业地理和名茶产地的大量内容。
当然,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内容和内涵是一个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在历史的显示屏上曾呈现出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人同人员、不同风貌的价值和影响。这些,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辨析和剥离。只有从宏观的整体把握,到微观的仔细探究,才能既抓住核心和本质,又了解枝末和个性。
四
任何学术的突破,都要有赖于原始资料。有高屋建瓴的视野,但没有脚踏实地的钩沉,学术的大厦犹如建立在松动的沙滩上。前面我们对于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作了宏观的巡礼,其实,诸多原始资料的排比、辨析、研究,更有利于我们解开一些历史个案的谜团。我们不妨信手拈来几则。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但是,中国是否茶道的故乡呢有的人是心存疑虑的。也有人把中国茶道对日本的传播和影响,推迟至宋代;甚至有人把茶道两个字的专礼都奉献给日本。其实,只要翻阅一下典籍文献,这个问题就会一目了然的。中国有四五千年的吃茶史,茶道的出现起码已有一千多年。中唐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即出现"茶道"二字:"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道,唯有丹丘得如此。"唐代封演约于8世纪末撰写的《封氏闻见记》亦载:"开元中"(公元713-741年间)"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中国茶道成熟于唐代陆羽,其"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陆羽茶道强调"精行俭德"的人文精神,注重烹瀹条件和方法,追求恬静舒适的雅趣。
中国茶道在走向海外的历程中,对于日本茶道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中国茶文化传播于日本,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这已经成为中日两国专家学者的共识。日本神户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仓泽行洋先生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序言中恳切地说:"日本茶道是生出于中国白勺,她的母亲就是中国茶道,目前,孩子已长大成人。"中国茶道对日本茶道的影响是长时期和多方面的,日本茶道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日本茶道史的第一个时期是平安时代,受中国唐代的饼茶煮饮法影响。日本茶道史的第二个时期是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受中国宋代的末茶冲饮法影响。日本茶道史的第三个时期是江户时代,受中国明代的叶茶泡法影响。日本民族是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养料的,正是长期和多方面的学习与借鉴中国茶道的精神、程式及技巧,并与本民族的特色和文化相融合,才创造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这些,都是有典籍文献依据的。
中国茶文化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性文化,带着东方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贯彻和普及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但是,也有人对于道家和道教是否与茶有关联颇有怀疑,这也是由于对有关典籍文献缺乏系统了解。从大量文献记载看,最早对茶的精神功能引起重视的还是道家。在两晋南北朝的许多传说,往往把饮茶与神仙故事结合起来。《宋录》载,有昙济道人以茶茗待客。著名道士兼医学家陶弘景曾作《杂录》,说茶能轻身换骨,所以传说中的神仙丹丘子、黄山君都饮茶。《广陵耆老传》说的老婆婆卖茶水,晋朝官吏以败坏风气为名将她逮捕入狱,夜间她带着茶具从窗户中飞走了。由于饮茶有所谓"得道成仙"的神奇功能,是修练时的重要辅助手段,故《天台记》中说:"丹丘出大茗,服之羽化。"皎然的《饮茶歌送郑容》有诗句:"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后来,茶叶在道士手中使用得更为频繁。像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曾将名贵的龙团茶赠送给"来似浮云去无迹"的"颍阳道士青霞客"(《送龙茶与许道人》)。元代曾任东平府学正的散曲名家张养浩游泰山时,也品尝道观茶饮,留下"鼎铛百沸失膏火,风水万里忘萍逢"(《过长春宫》)的诗句。明代朱权晚年兼修释老,他沉缅于茶道之中,主要是为了"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清末刘鹗为创作《老残游记》,曾多次游历泰山,了解泰山风俗民情,所以第一回写老残与慧生夫妇游岱庙雨花道院,就见"道士端出茶盒","大家吃了茶"。道教在打醮,即祭祀祈祷作法事时,献茶也是其中的程式之一。
此外,康熙皇帝为碧螺春题名,事见《郎潜纪闻》卷五。乾隆皇帝对茶叶和名泉的嗜好,则见于他所作的大量诗作。曾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喜爱饮茶,并有特殊讲究,则载入徐珂《清稗类钞》"孝钦后饮茶",以及清末在宫廷最得宠的女官德龄所著《御香缥缈录》(又名《慈禧后私生活实录》)。而清光绪皇帝喝茶,则见于徐珂《清稗类钞》"德宗嗜茶烟"条载:"嗜茶,晨兴,必尽一巨瓯,雨足云花,最工选择。"至于清代排场盛大的茶宴,《清朝野史大观》"茶宴"条、《养吉斋丛录》卷十二都有详细记叙。
不过,由于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庞杂,其间的记叙需要全面系统了解,需要科学冷静分析。如"天下第一泉"之说,全国各地有多处,但只要多翻几篇文献,就清清楚楚了。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为"天下第--泉",传系后被尊为茶圣的陆羽所评定,他认为"楚水第一,晋水最下"。他将天下水分为二十等,江西还有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列第六,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列第八。这些事见唐张又新著《煎茶水记》(825年前后)。据说,陆羽所撰联句"泻从千仞石,寄逐九江船"就是为水帘水题写的。镇江金山中泠泉亦称扬子江南零水,该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据传系唐代刘伯刍所品鉴,他将宜茶用水分为七等,亦事见张又新《煎茶水记》。而北京玉泉山玉泉被定为"天下第一泉",则因清乾隆皇帝对名泉佳水晶鉴后列为七品,并作《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济南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也为乾隆皇帝所封。这位享尽荣华富贵、风流倜傥的皇帝,封了两个"天下第一",那么,谁又是"第一"中的"第一"呢真使人费解。但皇帝"金口银牙",说一不二:的,当时谁又敢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呢只好由他说了算。
自然,茶文化典籍文献所能解决的个案并不止这些。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充分地看到:典籍文献的挖掘整理,对于中国茶文化全面准确的阐释何等重要。否则,陈陈相因,以讹传讹,将不知闹出多少学术笑话,掩盖多少历史真相。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积累起来的茶文化典籍文献是一笔无价的财富,但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也有历史的渣滓和沉积,需要人们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而只有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价值所在,才能真正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发扬光大。因此,对于较为流行的几种说法,很有必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于历代茶书的"互相重复",此说见之于吴觉农先生主编的《茶经述评》(1987年5月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前言叙述道:"我把古代一些茶书进行对照,发现其内容大都围绕着《茶经》而写,且多互相重复,如一一予以整理、注释,并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就搁了下来。""互相重复"的说法是准确的,而有的则斥之为"抄袭之作"(陈祖槊、朱自振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1981年11月出版)。这种"互种重复",各个历史时代都存在,尤以明代为甚。我们深入到这一时期的具体茶书,发现大体有三种情况:
三是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明代人对于当时的一些茶书就喜欢修改增删。钱椿年"好古博雅,性嗜茶。年逾大耋,犹精茶事。家居若藏若煎,咸悟三昧,列以品类,"汇编成《茶谱》(1530年前后)--书。照理,这位精于茶事的高寿老人的著作当有一定的权威性。赵之履所撰《茶谱续编》(1535年前后),还附在书后呢。但时过不久,顾元庆因钱著"收采古今篇什太繁,甚失谱意。余暇日删校,仍附王友石竹炉并分封六事于后",于1541年撰成新的《茶谱》。这类事一再发生,如屠隆撰的《茶说》(1590年前后),乃是喻政抽改屠氏《考桀余事》中的《茶笺》部分,删去洗器、口盏、择果、茶效、茶具诸条及人品条的最后一则,而增茶寮一条(原在山斋笺内),改称《茶说》,收入他编印的《茶书全集》。这种增删和修订,也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人对茶著精益求精的态度吧!
总之,因袭与创新的融合构成了明代茶书的基调。由于有明一代茶书众多,我们无法一一介绍,只能就一些最有影响的著作和主要观点作点分析。明代茶书几占中国古代茶书的一半,它们"互相重复"的状况也许可以大致反映整体的一般规律。
关于历代茶书的"文人戏笔",此说见之于陈祖架、朱自振编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该书导言中指出:"但也有少量茶书,或出于文人的一时戏笔,或其内容全部系抄袭而成,那就无甚意义。""对于文人戏笔和抄袭之作,我们则仅列标题,表明原书尚存,全文从略。"对于"抄袭而成",上面关于"互相重复"的分析似可作出回答。而"文人戏笔",我们也想再作点分析。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一脉流程时宽时窄,时急时缓。但是,我们作邈远的追索,不仅是为了凭吊,不仅是为了怀古,更是为了今天和未来。踩在20世纪的终点和未来世纪的开端,我们进行的这种沉思,就是源自于这种历史的使命感。
一、中国茶文化的介绍与概述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可谓是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无论是产茶区还是非
产茶区,茶文化的创造与传承都经久不衰。《中国茶叶大辞典》把“茶文化”定义为:“人类在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物质为载体,反映
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属‘中介文化’。茶文化内
容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具、饮茶习俗和茶道
茶艺、茶书茶画茶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
方面。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这是首
次载入辞书的权威性的释义。。
二、茶文化形成的研究
(一)茶文化的整体概况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二)茶文化根源研究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
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就是出自我国唐代陆羽之手
唐朝茶文化的兴盛是吸收和发展的结果。茶文化最终形成,决定了唐朝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茶文化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个基础,就不会形成呢个这种文化。文化探讨的是儒释道三教,特别是禅宗的如何作用于茶文化并使中国茶文化形成盛大气象的。
(三)各地名茶
龙井茶:龙井茶是我国的第一名茶,产于浙江西湖附近的山中,以龙井村狮子峰所产最佳,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
碧螺春:康熙所名,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中的洞庭山,成茶外形卷曲呈螺,银毛遍布,香浓芬芳,滋味醇厚,汤色嫩绿明亮,茶之珍品。“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最”。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桃花溪,为宋代贡茶。
君山银针: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其冲泡后,三起三落,雀舌含珠,刀丛林立,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又名祁门香。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地区齐云山,外形似瓜子,色绿香高,味鲜甘美,很具特色的片形茶。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
都匀毛尖:产于贵州布衣族的都匀山区,诗云:“雪芽芳香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公关灵”。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武夷山。99岩,岩岩有茶,一岩一茶,一茶一名,独特采制,有“大红袍”、“铁罗汉”、“肉桂”、“水金龟”。
铁观音:于闽南安溪县。外形头似蜻蜓,尾似蝌蚪,质地重如铁,美如观音,滋味清高醇美,回味甘甜,乌龙茶之上品。
三、茶叶发展市场研究
2011年9月21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了《2011中国茶行业发展报告》。报告披露,2010年我国茶叶种植面积197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茶叶产量147.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农业产值530亿元,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出口30.24万吨,居世界第二位,出口金额7.84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其实,取得上述的成就是与中国茶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茶叶发源于中国,茶祖就是神农。中国茶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增进人类健康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健康理念和茶文化增添了无限魅力。如今,世界都了解到茶对身体健康的益处,相互以此赠礼已经被人们广为接受,这也是茶行业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
早在唐朝,刘贞亮就将茶的益处总结为"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可见在古代,以茶为礼表示心意和敬意的做法已经深入人心。而在《茶经》中,陆羽又将茶分出了等级,这也说明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重视茶叶的品质,才使得各大名茶得以传承,源远流长。而伴随着茶行业的发展,以茶具为礼正成为风尚,说明人们送礼开始由物品性向文化性转变。
将于2012年4月25日在深圳会展中心拉开帷幕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礼品、工艺品、钟表及家庭用品展览会”,聚集了3300余家海内外知名品牌,将创意新科技大包大揽,全面呈现各种新奇特的亮点产品。
随着深圳礼品家居展的召开,各品牌茶具也将以千姿百态的形象与大众见面。例如深圳万春和的产品,在开发上强调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充分融合了茶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不断汲取现代设计理念,不断超越,创新为魂,创造性的开发出便携茶礼,商务茶礼,节庆茶礼,家居茶礼等系列精品,引领了茶礼文化新潮流。
而深圳市和瓷文化所展览的各种陶瓷用品中,不乏名贵的茶具。这些茶具采用各种上等的陶瓷材料,结合了健康饮茶的理念,在实用性、观赏性、健康性上具有很大的突破,也让使用者在慢慢品尝茶时更有一份舒心。
同时,来自江西景德镇国韵青瓷的展品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以玲珑著称的国韵青瓷除了在外观上独具特色之外,在茶具的使用上也是以人为本,具有方便舒适的特点。
上述的茶礼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伴随各大陶瓷公司和茶行的参与,茶礼的丰富内容将会让参观者应接不暇。这不仅是一个业务拓展的平台,更是相互交流茶礼和茶文化的机会。相信随着人们对茶叶的进一步了解,茶文化将会更加流行,茶礼作为表示敬意的方式也将更加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