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在中国开始流行前,属于中国人的“第三空间”是茶馆。
1989年,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在《绝好的地方》首次使用“第三空间”这个词。它不是家庭空间,也不是工作空间,而是让人置身其中时能感受到温暖和欢愉、找到精神寄托和归属感的实体场所。在欧美国家,咖啡馆、酒馆、图书馆都属于此列。
在古代,中国人常去的第三空间往往是茶馆、酒楼和戏院。尤其是茶馆,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馆》掀开中国茶馆景观的一隅,它不只提供茶饮,还供人们歇脚、饮食、看戏、棋牌、洽谈、闻听消息,是重要的日常生活空间和信息中心。
与传统茶馆相比,新中式茶馆的“新”,直观体现在门店空间设计上,它们大多以现代化的设计,表达中式美学,同时还将地域特色融入其中。
接下来,本文将介绍7个位于不同城市、空间设计各具特色的新中式茶馆。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的城市。
门店内部,吧台使用了一块老茶馆中常见的水磨石作为台面,旁边放置一整排的老式大茶罐,几张竹编的矮椅和矮桌错落有致地摆放在门店中,再加上老式青砖铺满地面,颇有回到儿时老家的氛围感。
放置商品的货架上,随处可见裸露的金属管道,它们与旧式的茶罐相互映衬,为怀旧手作氛围增添一丝现代的工业感,再加上现代的透明橱窗设计,以及店内散落的绿植,使整个店内充满闲散而生动的气息。
从空间到产品,煮叶的设计都呈现着“间”的设计理念。“间”是日本设计的一种方法,它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留白”相近,在寥寥几笔中呈现意境。这种设计理念,在煮叶的空间中尽数呈现,门店轮廓简约通透,茶几桌椅均采用原木色,营造出素净的禅意。
煮叶门店装饰材料采用了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竹与茶一样,可静心养神。在这片清净淡雅的空间之内,煮叶还以竹片作为梁,增加立体感的同时,摆脱了传统吊顶的厚重和乏味,为饮茶带来几分灵动轻快。
不仅是门店,原研哉还为煮叶设计了一套全新的品牌VI,煮叶logo,一个为简体,一个为繁体,目的是为了平衡视觉上的美感。
产品包装上的文字也是原研哉设计而成,纤细的字体笔画,仿佛茶叶一般清淡,而在产品包装上,原研哉设计了一系列图案,展现表达茶叶漂浮在水面上的清雅之美。
既不晚位于浙江绍兴柯桥古镇,这里是浙江著名水乡集镇之一,开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既不晚的门店风格与绍兴的在地文化一脉相承,自成一幅独特的景观。
白墙黑瓦,是绍兴建筑的典型特征。
在既不晚,这一黑白分明的色调成为了空间的主旋律,从门店外观到内部装饰,都呈现出一种清冷静谧的江南格调。
既不晚门店内部,老石板和小青砖交错,步入其中,仿佛行走在江南小巷。
店内座椅茶几皆使用线条硬朗的设计,在沉稳的中式风格中,多了几分现代的锋利。
兆兆茶苑是一座从传统茶行转型而来的茶馆,“兆”字是象形字,原指古人占卜时,烧甲骨所呈现的预示吉凶的裂纹,主理人想借此致意茶农,茶农做茶是一件“看天吃饭”的事情;同时“兆”也预示着好兆头,主理人也希望用一杯茶传递好的祝福,与每一位顾客建立连接。
这座低调的门店以“陋室”为主题,它修建在一座屋龄有40年的砖造旧屋上,店内保留了粗糙的旧墙面以及其他建筑原体的痕迹。同时,店面中间通过天井、螺旋式楼梯,将阳光大面积引入室内,光线在斑驳的墙面和大绿植之间流转,带来一种身在茶园的自然体验。
Basao的理念中,“茶是一方风土的凝结”,在极简现代设计中融入自然材质,成为Basao空间设计的主旨之一。
在近日开幕的上海店中,Basao以故土文脉扎根海派文化之地。店内所用的白泥、红砖与灯具,全部来自福建本土,如品牌所说:“故土的纹理与光影持续在异乡辉映,福建的茶香与文脉被瞬移至上海。”
特别的是,Basao还会在店内采用所在地茶园里的茶土所制作的花砖,让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生活的人们,也能“触摸、行走或坐在真正的茶土上”,感受与自然的真正联结。
在内部空间的结构中,Basao以自然光线为空间分层,与原生态的建筑材质与木质家具交相辉映,在光影的流转中,漫不经心的精致与精心雕琢的自然交替呈现。
2018年,沏茶师在成都成立,2020年,一座以“宋”为主题的门店在成都大魔方落地。
宋朝时期,喝茶成为全民风尚,市井百姓、文人墨客乃至达官贵族,无一不热衷于饮茶。
沏茶师的门店空间再现了宋朝时期的庭院。走入门店,映入眼前的并非柜台,而是一条长廊,左边是如烛火的灯光,右边则是一幅山水画作,当走入店中时,便会被“秉烛夜游”般的氛围感吸引。
门店内部,仍是庭院深深。
沏茶师在室内打造了一个屋檐,坐在旁边喝茶,仿佛与友人在自家小院的二楼共饮,手捧着一杯清茶,眺望周边房屋村落,是独属于市井百姓的闲暇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