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既是各民主党派的社会职责,也是每个党派成员应尽的社会义务。同时,社会服务工作还是各参政党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另一种形式和途径,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各参政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开展社会服务是参政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迫切需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不断出现,各自的价值理念、利益诉求、行为模式差异日趋明显,社会矛盾冲突日益加剧。这些变化对参政党的社会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以往的社会服务方式、服务规模和服务途径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群体的需求。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作为参政党,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紧密联系人民群众,了解民众利益诉求,为政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案,可以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极大地缓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
2.开展社会服务是参政党充分发挥参政议政职能的迫切需要。参政议政的广度、深度和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参政党的实际地位、存在价值和社会形象,关系到对广大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强弱。因而,如何提高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水平,一直是各党派孜孜不倦的研究课题。实践已经证明,各党派通过开展社会服务,面向社会、基层和广大群众“做好事、做实事”,不仅能够找准参政的切入点,提高调研质量,而且还可以以此为契机,主动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为参政议政的顺利开展铺就平台。
3.开展社会服务是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既是参政党的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工作。实践证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工作,既为各民主党派提供了发挥作用、扩大影响的良机,使党派能够更多地接触社会,使社会群众更多地了解党派,而且还促进了党派成员间的交流、合作和提高。同时,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还为党派成员提供了发挥专长、在更广领域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平台,是各党派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重要阵地和渠道。
二、新时期做好社会服务工作的难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服务工作正面临着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全球环境,其内涵与外延都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诉求与历史使命。新时期参政党做好社会服务工作面临诸多难题。
1.长期坚持、长效发展难。在信息化和市场化的今天,受政策、环境、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民主党派社会服务项目能真正坚持下来的不多,社会服务工作项目的跟踪反馈较差,对工作仍然停留在“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传统思路上。
2.适应服务对象的需求难。一方面,不少服务对象希望民主党派在资金和资源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而这些方面并不是民主党派的长处,开展社会服务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地方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迈入良性循环轨道,服务对象的需求也随之变化,民主党派服务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展。
3.市场经济环境下工作开展难。随着企业的改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无偿支持和帮助的力量逐步减弱,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遇到障碍,以有限的党派办公经费来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难度在不断增大。
三、做好社会服务工作的几点建议
3、挖掘内部潜力,努力打造工作品牌。各民主党派具有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特点和优势,因此,民主党派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时,要在广泛联系本党派成员、专家、民营企业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力量,将分散实施与集中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人有我有”的项目要积极参与,但不一哄而上;对“人无我有”的项目,要加大投入,并努力使其形成特色,成为名牌,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民建中央为了支持企业家会员发起的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投身扶贫和公益事业的倡仪,2005年12月,启动了“思源工程”。2007年7月成立了“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各级组织通过实施“思源工程”,在扶贫开发、智力支边、帮困助学、抗害救灾、咨询培训等方面,为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认真组织活动,增强工作活力。实践证明,任何团体和组织,不开展有益的活动,势必暮气沉沉。多年来,民建组织的各种调研活动,不仅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作用,提高了民建各级组织的地位和声誉,而且大大增强了民建中央和各级民建组织的活力、凝聚力。社会服务工作也应如此,要认真总结经验,理清工作思路,摸清问题症结,采取主动态度,努力排除困难,为国家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通过自身的有益活动,显示自身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