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东平山东莱芜人中国政法大学副研究员
摘要
历来很多学者把《道德经》中的道分为两种:可道之道和不可道之道,并且认为道是无。可道之道不是常道,不可道之道是常道。老子的本意是说,道是可以说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把《道德经》中的名也分为两种:可名之名和不可名之名。名是事物的名称,老子把名引申为事物的代称。老子的本意是说,名(事物)是可以说(明白)的,名(事物)不是永恒不变的。老子把事物诞生之前的状态称为无名,把诞生之后的状态称为有名。无是无名的简称,有是有名的简称。道不是无,道是物。用当代的科学知识理解,道就是今人所说的宇宙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一道分为两种吗?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第一句中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是道德经的核心,是全文的纲领。对这句话的理解,许多学者都认为“道”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言说的道,一种是不可以言说的道。例如卢育三先生认为:“在这里老子把道区分为两种,一为不可道之道,一为可道之道,不可道之道,即所谓常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道;可道之道是暂存的,可变的道。”
把道分为可道之道和不可道之道,是老子的本意吗?值得商榷。
要探究老子的本意,首先要深入研究老子的原文。老子只说:“道可道,非常道。”本人认为按照正常的语言习惯和语法结构,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道是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这个句子是由两个并列短句组成,前半句中“道”是主语,“可道”是谓语,后半句的主语仍然是前半句的主语,即第一个“道”字,“非常道”是谓语。在这里,老子只说“道”是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看不出老子把道分成了可以言说的道和不可以言说的道,进而分析出一个永恒的道和一个可变的道。我认为“道可道”是主谓结构,如果把“可道”这个动词形容词化,当做修饰和限定第一个“道”字的形容词性的动词结构,就成了“可以言说的道”,这样把“道可道”变成了短语,成了全句的主语,“非常道”是谓语。那就成了“可以言说的道,是非常道”。既然出了一个“可以言说的道”,那么就暗含了它的反面“不可言说的道”。从这里可以看出之所以出现两种道是因为断句、语法、语意的不同理解而分析出来的,而不是老子原文的本意。
近读另一个版本的《老子》,在该书中第一章第一句是这样写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据该节的编者称,此书《老子》原文,以1976年3月中国文物出版社刊行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为底本,并以他本参校订文而成。《老子》是二千多年前的抄本,是现今最古老的本子,有可能是最接近于《老子》原貌的本子。在这个版本中“恒”字还没改变成“常”字,据说“恒”字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改作“常”字。在这个版本中我们看到老子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因为在中文里,“恒”字和“常”字都是永恒、不变的意思,所以“恒”字“常”字意义是一样的,没什么差别。但这个最古老的版本中,这句话多了两个“也”字,“也”字虽然属于虚词范围,但我们在诵读时,明显感到语气、口气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这句话中,两个“也”字肯定是助词而不是副词,“也”字作为助词用在一个句子的末尾,一般都是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在这一句中,“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两个“也”字显然是加在这两个句子的末尾,明显加重了这两句的判断语气,肯定语气。由此可以看出“道可道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不是一个短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道是可以言说的呀!”
要把“道”言说清楚、论述明白,还有一层原因,就是“道”涉及到在当时是最广博而又高深的知识,属于深奥的理论,好多人认为比较神秘。因此老子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把“道”论述清楚明白使人们消除神秘感,变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二,论述道是非常道,即道不是永恒不变的,是永远发展变化的。老子在这里提出了道的根本规律和特点,这是被很多人忽视的,全书从头到尾在论述道的各个方面时,无不深刻地体现出这一根本规律。在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就用发展变化而不是僵化固定的观点去观察分析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自然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思想家。
二名是什么?
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第二句是:“名可名,非常名。”王垶先生译为“名可以叫得出来的,不是永恒的名”。对这句话卢育三先生译为“名,可以用来命名的名就不是常名”。又指出:“在这里老子把名又分为两种:一为不可名之名,一为可名之名。不可名之名,即所谓常名,是永恒的,不变的名,这种名是不可以用来命名的;可名之名不是常名,是暂存的,可变的名,这种名是可以用来命名的。不可名之常名是勉强给道的名称,可名之名是给物的名称”。两种译法大同小异,本质上是一样的。
“名可名,非常名”与“道可道,非常道”,这两句话在文字结构,语法表达上是一模一样的。在这两个句子中都由两个并列的短句组成,每一个短句都有完整的主谓结构,都有一个完整的意思。王垶先生和卢育三先生都把“可名”看作修饰和限定“名”的短语,就推导出了两个名,一个是可名之名,一个是不可名之名。老子的本意是否如此,非常值得探讨。在《老子》一书中,这一句是这样写的:“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与“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一样,每一句末尾各加了一个“也”字,从这两个“也”字可以看出老子的判断语气与肯定语气是非常明显的。
三无还是无名?有还是有名?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第三句中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王垶先生译为:无名,是万物的原始;有名,是万物的根本。卢育三先生所著的《道德经老子释义》第41页中是这样写的: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42页中卢育三先生说:“‘无,名万物之始’,这是说,无是万物的开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说,有是万物的母体,一句话,万物由无而有。”这两个版本读法不一样,王本是“无名”、“有名”为读,卢本是“无”、“有”为读。读法不一样,理解也不一致,翻译肯定也不一样。最古老的的版本《老子》一书中是这样的: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编者的译文是:无形无名是天地的始端,有形有名是万物的根源。
这两种读法似乎“无名”、“有名”为读更符合老子的本意。一是最古老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的记载就是“无名”、“有名”读法;二是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也应该是“无名”、“有名”为读。上一句是“名可名,非常名”,有名称的事物不是永恒不变的事物,紧接着往下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无名”、“有名”是接上句的“名”而来的。
“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认为已经诞生的,有形有名的事物是永远发展变化的,所以它们都有诞生、成长、壮大、消亡以及繁殖新生事物的功能。所以在上一句中,老子说“名”不是永远不变的的“名”。这句“有名,万物之母”是准确理解老子论述“名”的钥匙。既然“有名”是“万物”的母体,“有名”产生了“万物”,实际上“有名”就是“万物”。从这句话中明白地看出,“名”就是“事物”。进而证明了上一句“名可名,非常名”中的“名”就是“事物”的代称,而“无名”就是万物诞生之前的代称,而“有名”就是万物诞生之后的代称。
四两者指谁?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最后一句中说“故常无欲也,以观其妙,常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句中的“欲”好多人解释成“欲望”。如《老子》一书中,是这样翻译的:“所以经常没有欲望,以便观察无形(无名)的微妙;要经常有意识地观察有形(有名)的端倪。”《道德经》中,译文如下: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清静无欲,就可以观察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欲望过多,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的表面现象。这两个版本中把“无”和“有”都看成了“欲”的形容词,完全抹杀了“无”和“有”的本质意思。根据上句的内容,这一句中的“无”和“有”应该是指“无名”和“有名”。在这里老子又把“无名”“有名”中的“名”字都省略掉,用“无”和“有”代替。“欲”在这里有希望、愿望的意思。老子的本意就是:所以要经常以事物诞生之前的状态(即无名)为期愿(即欲),以便观察它即将诞生的奥妙;要经常以事物诞生之后有形有名(即有名)的状态为期愿(即欲),以便观察它的发展变化的规模和边界。老子在这里总结出,要从事物诞生之前的条件去观察研究事物转化成新生事物的奥妙,要从事物诞生之后的状态去观察它发展变化的规律。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者指“无”和“有”或者“无名”和“有名”,涵义是一样的,两者出自相同的根源。老子把事物在产生之前的状态和事物产生之后的状态称为“无”和“有”或“无名”和“有名”。任何一个事物在其产生之前的“无名”状态和它产生之后的“有名”状态属于一类事物,例如,在出生之后的人与其出生之前的胎儿,出生之后的麦苗与其出生之前的麦粒,都是同类同种的事物,所以说是出自同一个根源。一个叫“无名”,一个叫“有名”,或一个叫“无”,一个叫“有”,这两个名字虽然不同是异名,但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这就叫异名同谓。天下事物都从没有到诞生,到成长、壮大,新事物又产生更新的事物。这期间发展变化的奥妙是非常复杂、玄秘的,所以叫玄之又玄。从无名状态到有名状态是天下万物诞生和发展变化的总根源。
五道是无吗?
老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以其超人的智慧和宽阔的视野创立了“道”的理论体系,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思想在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学、军事学以及为人处事等方面都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他的理论体系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道”,但对于“道”究竟是什么,历来的学者说法并不一致,不准确,比较有影响的一种说法认为,道是无。例如,卢育三先生在《道德经老子释义》中写道:“老子道的内容比较模糊,比较广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涵义,或作本源,或作本质,或作法则,它的基本规定是无,是一种超形象、超感觉的精神性存在,或者叫做绝对精神。……道没有颜色,‘视之不见’;道没有声音,‘听之不闻’;道没有味道,‘淡乎其味’;道没有形体,‘搏之不得’;道无始无终,‘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总之,道没有形状,不是具体事物,不是人们的感官所能把握的,所以它‘复归于无物’,这种东西就叫做无。”
对于卢育三先生认为“道是无”的观点,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一)老子从来没说过道是无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卢育三先生引用了这一章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后,认为这种东西就叫做无,说道的基本规定是无。请注意说道的基本规定是无,不是老子说的。在上面引用的老子原文中,老子没有一句说道是无。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什么叫夷、叫希、叫微,这三个词的基本意思都是极其微小、稀少的意思,如果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都纯粹是虚无的意思,那就直接说是无罢了,为什么要用夷、希、微这三个词呢?老子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大学者,他的任何一个结论都是从观察现实、分析现实中得出的,他当时到底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摸着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导致了他总结出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在当时这两句话,确实令人难以捉摸、难以理解,到现在也让人不十分清楚,但仅从这个夷、希、微三个字也证明了它们不是纯粹的无。
(二)老子称道为物
老子在《道德经》中,直接描述道的地方有十四处,没有一处清楚明白地说过道是无。倒是有几处明确地说道是物。例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若晦,寥兮若无止。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在这一段中,老子说“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而且这个“物”,诞生在天地之前(先天地生),这个“物”无声无息像暗沉沉月尽之夜(寂兮若晦),无影无形好像没有踪迹(寥兮若无止)。这个“物”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像母亲一样生成了天地(可以为天地母)。老子说,他不知道这个“物”的名字,他起个名字就叫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在描述这个“物”时,没有一句说这个物是“无”。可见说“道”是“无”,不是老子的本意。
老子在另一段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在这一段中,老子再次明确地指出,道作为一种“物”是恍恍惚惚看不清楚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虽然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形象,有实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其中还有自然生殖的本能。老子在这一段中再次说明道虽然恍恍惚惚,窈兮冥兮,却不是空虚无有,而是有形象、有实物、有自然生殖的本能。
(三)今天我们如何理解老子的道
老子在描述道时,没有一个明晰的范围、界限,用词也是模糊不清、闪烁不定,给人一种难以捉摸的感觉。这并不是老子故弄玄虚有意为之。老子通过大量观察万象纷纭的世界,意识到人类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天地万物之外,还有一个尚未认识的更宏大更有决定力量的“物”,但对这个“物”,虽有一定的观察,有一定的感觉,但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所限,还不能准确测定它们的成分、形状、位置、距离等状况,找不到一些清晰明确的名词来描述它,所以造成了令人不可捉摸的印象。
现在我试图用当代的科技知识去对照理解老子当年的论述,解析一下“道”的现代说法。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的所见、所听、所搏与常人的所见、所听、所搏是一样的,古人的所见、所听、所搏与今人的也是一样的。在二千五百年前人们对这视而不见、听之不闻的东西,由于当时的知识所限,无法说清楚,今天看来这些现象就是非常好理解的大气层。人们生活在空气之中,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听不着、抓不着,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后,当时人们虽处处感觉到了空气的存在,但对其成分、组成、性质说不清道不明,这是不奇怪的,尤其对大气层更认识不到。不知道人们天天看到的蓝天是大气组成的,不知道空气中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组成。由此看来,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人们生活周围的近地空间,在这个近地空间中充满了空气。
在《老子新编译解》第九章中,老子说:“道泛兮,其可左右也。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这一句老子讲道是漂浮、泛滥、普遍的,左右上下无所不在,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从现代的知识看,人们周围的空间充满了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空气。这个大气层对于人类来说是无处不在的,是广泛而又普遍的。老子这句“道泛兮,其可左右也”,进一步证明了道就是充满了大气的空间。
简言之,老子说的道在当代就是宇宙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探究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老子《道德经》中贯穿着一条核心思想,我认为这条核心思想就是道及其根本规律。这一核心思想的内涵有两部分,第一道究竟是什么;第二道的根本规律是什么。老子以其独创的这一核心思想去研究探讨自然界、人类社会、为人处世、治国治军等领域,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精辟的思想智慧。但时至今日,一些学者对老子这一核心思想的解读并不符合老子的本意,影响了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本文试图探索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的本意。
一、道德经的道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曾在“老子《道德经》本意初探”一文中,比较详细的论证过,因为道这一概念在老子的核心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再加上最近对此又有新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此简要赘述一下:
1.自古一以来,很多学者称道是无,是一种超形象想超视觉的精神性存在,道是空虚无形的。
2.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言及道的地方共有七十六处,没有一处说过道是无。而在几处关键的地方,老子却称道是物。如在第二十五章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从这几句话,我们看到,老子凭自己的观察,凭自己的智慧,意识到人类的经验之外还有一个比天地诞生还早还大,而且是她诞生了天地万物。这一思想之前没有人意识到过,也没有人论述过,不知道该叫它什么,是老子第一个认识到,老子给它起个名字叫做道。勉强解释的话就是大。老子说的这个物,先天地生,有无限深远广大浩瀚的空间,而且是天地的母亲,符合现代人类关于宇宙的定义,老子起名叫道的这个物就是今人所说的宇宙。
道不是无,是宇宙,以前对《道德经》解释不清的地方。有矛盾的地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例如第十四章中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等语。我们知道,宇宙主体部分是空间,用宇宙中的空间解释,一下子就清楚了。视之不见好像什么也没有,但老子没说是无,老子说是夷,夷是极微小极微小的东西,听之不闻名曰希字,搏之不得名曰微的微字,也都是极微小极稀少的意思,道在这里也是物,就是宇宙中的空间。
老子在第四章中说:道冲,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第三十四章中说:道泛兮,其可左右也,这几处用宇宙的空间解释是最清楚明白的。
在第四十二章中,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照以前各家用道是无来解释很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还费了很大苦心去找什么是一,什么是二,什么是三,总也说不清楚。如果按照道是宇宙去理解,就比较好理解。按照现代人类科学知识的积累,宇宙大爆炸产生了宇宙,开初大量的原始星云不断聚集演化产生了各个星系,各个星系内部又不断产生许多恒星,恒星周围又不断产生围绕恒星运转的行星,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是这样诞生的,地球有了适宜动植物生长的阳光、空气、水分等条件,就不断进化诞生了地球上的万物。这样理解道生万物,是符合宇宙发展变化规律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是老子认为从道诞生到大地上的大千世界不断创新产生事物的逻辑过程。
综上所述,老子所说的道就是当代人们所说的宇宙及其整个世界。
二、道的根本规律
道的根本规律有两条。第一条是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也,非常道也。第二条是第二十五章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可道也,非常道也。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句中的法字,好多学者翻译成学习或效法的意思,我认为解释成法则更准确更接近老子的本意。法则有强制性,必须这么办,否则会受到惩罚或危险。这一句中的自然也不是指现在人们理解的自然界,按字面理解,自就是自己,然就是是的,合起来就是自己的意思。那么这个法则是什么性质的法则呢?上述第一条规律中讲,道不是永恒的不变的,也就是说道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说这个法则就是道变化的法则。
这句话用今天的话来翻译就是,人变化的法则(也就是生存的法则)必须尊重大地的规律,大地变化的法则必须遵守上天的规律(也就是太阳系),天体变化的法则必须遵守道的规律,道变化的法则就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变化。
根据前述第二十五章的理解,道就是宇宙及其整个世界,道变化的法则就是根据自己的特性或自己的规律发展变化。也就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按照自己的特性或自己的规律变化。我们用这条规律来审视一下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党派,任何一个团体,任何一个学校甚至任何一个个人,只有清楚地认清了自己的特性,认清了自己的规律,并认真按照自己的特性自己的规律去做,才能健康发展。取得成功,不出危险。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1)道是宇宙。2)道的两条根本规律就是道是非常之道,即道是变化发展的;道法自然,即道变化的法则就是按自己的特性或自己的规律发展变化。
三、道和德的关系
老子从天地万物的变化中总结概括出了道德经的上述核心思想,他又用这一核心思想观察分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他认为只要人们按道的根本规律去做,就一定能成功,为此他引入了一个德的概念。
老子在第二十一章中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在五十一章中又说: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一句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大德的样子就是只按照道的规律去做.第二句话翻成现代文就是:道生了万物,德养了万物,生了万物却不占为己有,德养了万物,却不自恃己功,成长了万物却不主宰他们,这就是最高尚的德.
那么这个德是谁呢在上述第一句中,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个德就是按照道的规律(即道法自然)畜养万物成长。道生了万物,万物也具备了道的特性。(即万物也是变化的,变化的法则是按自己的特性或规律变化)本来万物的生长就是自然的,客观的,没有主观的精神意志去控制的。老子把万物生长的自然属性人格化,称之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个玄德就是道的本性。第二十五章中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也是宇宙(即道)的不断转化,生成的万物之一,人也应该遵循道的根本规律,道的根本特性,去做事,才能成功,不出危险。
顺便提一下当今道德一词与老子道德经的关系.现如今道德一词表达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也就是做人的基本价值的追求和做人的底线,简言之就是一个人的品行。道德一词肯定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德的定义就是要人们只按道的规律做事。天长日久,人们就把这些符合老子定义道德的人和事由道和德两个词概括成了一个词道德。
四、老子提出的践行玄德的四大原则
在第五十二章中,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这一段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开始,每一个事物的开始就是诞生这个事物的母亲。既然知道了这个事物的母亲,就知道了这个事物的儿子。既然知道了她的儿子,又坚守它由母亲到儿子的变化规律,那就一辈子不出危险。
老子为什么提出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个始是什么?老子在第一章中说: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这个始就是无名。老子在第一章中说名可名,非常名。在这里名是事物的名称,名也就是事物的代称。无名也就是万物未诞生之前的称谓,老子认为无名就是天下万物的开始,这就是老子的英明智慧之处,他把做任何事的起点提到该事物诞生之前的无名阶段。只有认清了该事物诞生的各项条件你才能深刻了解它诞生变化的规律,也就是这个事物的特性,按照事物的规律,按它的特性去做,才能成功。
2.老子在践行玄德的论述中,第二个重要原则就是贵身自养。
第四十四章中说:身与名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反问人们名声与生命哪个更亲近?生命和财富哪个更重要?他告诫人们生命比身外的名声和财货更重要,更要珍惜。
怎样贵身自养呢?老子在第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认为追求享乐对人的身体有害,因此他主张,圣人为腹不为目,有道的人只要求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就行了。
在第九章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凡是一味追逐名利,贪图富贵,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古往今来,数不胜数。
3.第三个原则是老子强调柔弱不争,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在第七十三章中老子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在第六十六章中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七十八章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柔弱不争,不是让人变成懦弱无能的人,而是让人时刻以玄德为标准,按事物的规律去做,自然会取得成功。他强调不争而善胜,目的还是要取得胜利,而且是善胜。要善胜就是按玄德的标准去做。
4.践行玄德的最高原则无为而治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的观念。在书中无为有两层意思,在第四十八章中,老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第一层,是泛指,是指凡是修道的人,只要是按照无为的原则办事,那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在第三章中,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第二层,专指统治者治理天下时,只要按照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统治者不要只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妄为,而要办顺民心不扰民的事。通篇中,无为而治的论述还很多。
在这里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叫人们什么也不做,而是告诫人们办事,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恣意妄为,应该按照事物的特性或事物的规律去做。例如,在第二章中,他说:万物作焉而不辞。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万物的兴起、变化,不要人为加以限制、干涉。在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人们可以辅助万物按照它自己的特性和规律发展、变化,而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强行干预事物的发展变化。全书提到无为有七处,这是唯一解释无为的句子。由此句可见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做辅助万物按它自己的特性发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