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会议优势、品牌优势、环境优势,国有宾馆依靠政务接待,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一度占据了相当多的市场份额,经济效益位居酒店业的前列。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务酒店的纷至沓来,国内的酒店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整合和激烈的竞争,曾为行业翘楚的政府接待宾馆受到了严峻挑战。如何提升国有政府宾馆的档次、经营效益和宾馆的市场竞争力,是各级政府和酒店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谈几点个人的粗浅认识,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目前国有宾馆(酒店)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酒店业竞争日趋激烈,国有宾馆(酒店)的经济效益逐年下滑,长期积淀的各种弊端越来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僵化
目前,许多国有宾馆管理体制还保存着过去形成的事业单位,形式上的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模式,企业员工还保持着原有事业单位编制。由于这种经营模式自身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的弊端,内控制度缺失、缺乏先进管理理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的管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严重阻碍了宾馆的发展。
2、市场化水平低、管理水平落后
由于政务接待性宾馆承接着大量的政务接待任务,多年的政务接待养成了宾馆“靠山吃饭”的习惯,加之政务接待往往突出政治性而
忽视效益性,使宾馆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市场化水平低。高投入、低效益、管理不科学、配套设施不完善,都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宾馆的经营。
3、市场定位不清,经营目标不明确
多年来国有宾馆主要承担政务接待任务,把完成政务接待做为经营的主要目标而忽视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政治性较强而经济效益较差的局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准确定位企业的经营目标,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入困境。
4、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跑冒滴漏”现象层出不穷
由于管理体制僵化、职工身份、裙带关系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一些国有宾馆的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损失浪费现象层出不穷,导致企业管理没有章法,“跑冒滴漏”问题特别严重
5、人员多,职工结构不能满足宾馆服务的要求
尽管国有宾馆近几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对管理体制做了一定的调整,但由于现有的工作人员,多数还保留着原有的事业单位编制身价,且年龄偏大,很多不能满足宾馆对外接待的要求,宾馆不得不雇用大量的临时员工,这给企业经营造成很大负担。如某宾馆实有床铺约80张,但有员工200多人,平均一张床就要养活2.5人,可想而知,宾馆要想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6、档次相对较低,宾馆的设施陈旧老化
目前承担政务接待任务、隶属政府的国有宾馆大多建于80、90年代,宾馆档次相对较低,经过多年的使用,加之后期改造投入不足,宾馆现有的设施大多都已陈旧老化,面对后起商务性宾馆,政府接待性宾馆的设施已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国有宾馆“突围”的“战术”
1、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打破大锅饭”,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经营成本偏高是国有宾馆的走向破产的必然原因。经营成本偏高,企业包袱沉重,在市场上与轻装上阵的个体经营者一决高低必然处于劣势。针对国有宾馆的现状,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解决困境的建议,在产权制度上按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大的思路,“有所改进,有所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资本逐渐退出竞争领域的总体经营思路,以及目前餐饮领域内的现状,要从根本上改变国有宾馆企业的发展和职工的安置以及餐饮行业内正常经营,就必须对国有宾馆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以产权制度的改革明晰产权、明确职责,真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秩序的现代宾馆企业,真正做到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真正脱离对政府的依赖进入市场。
2、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促使企业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
产权制度的改革,可以通过租赁、拍卖、配股、吸股、合股等形式改变产权制度,盘活国有资产,推行国有民营或股份制企业,民营独资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经营者责任问题、分配机制问题,真正解决国有不再国有,国有不再依赖国有的最根本的经营理念问题。而目前大多数宾馆的管理还是按照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管理模式,由行政机关代为管理,政企不分,权责不明,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方式
和科学的管理机制。要想把国有宾馆真正盘活,必须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促使企业走上科学的管理轨道。
3、吸引人才、建立灵活的聘用制度,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企业要盘活,人才是先行。而目前大多国有宾馆的管理都是按照行政体制,由行政机关的人员去管理,难以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这就要求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后,职工与企业的关系要改变一定终身的所属关系,建立灵活的聘用制用工制度。职工与企业的利益捆绑上要活,通过职工人股等方式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