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沧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全市共计73个项目入选,涉及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9大项。我县共申报10个项目,全部入选。
杂技剪纸
吴桥杂技剪纸将剪纸艺术深植于家乡杂技艺术的土壤,深挖本地民间文化的内涵,积极创作身边那些随处可见的杂技生活场景。《神技吴桥》、《杂技在民间》、《杂技之花》等多幅作品曾先后参加国内多项赛事,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作品同时被中国剪纸艺术博物馆收藏。吴桥杂技剪纸发展至今,已不是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新一代的剪纸艺人又将剪纸与杂技、文学、书法等艺术巧妙联姻,有机结合,形成了多维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gazha)选运河种植绿豆,筛簸干净,用石磨碾碎,在新鲜水中浸泡一夜,搅拌,皮自动脱落,把皮捞出来扔掉,只剩下干干净净的豆蒿,一人拐磨子,一人往磨眼里倒豆蒿,磨出来的便是豆浆。现在人用细磨机器,经过去皮磨制出细粉加水成豆浆。用中间略凹的平锅放在无烟块煤的炉火上,刷上食油倒入一勺豆浆,用刮子轻轻研开,等成型四边翘起,用铲子铲起来,放到竹帘上,晾凉叠好边,切成菱形块,然后进行菜肴制作。
饸饹面制作技艺
吴桥饸饹面是很久以前吴桥运河边土产地瓜(红薯)收获很多,人们将地瓜晒成地瓜干,步行去山东换取白面。后有一巧妇从陕西远嫁吴桥,看到人们种好的地瓜又大又光滑,偏要拿去与别人交换东西吃,所以将地瓜干磨成粉和成面,按照老家的做法,用木头做出简易的饸饹床子,压出面条煮熟后拌面吃。从此,人们不再扛着地瓜干去换取粮食,而是用自产的地瓜做出美食,不断流传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食物。
吴桥杂技花馍
吴桥杂技花馍被吴桥人称之为母亲的味道,因多数都是母亲的孩子有了下一代后,满月时自己亲手制作,成为“母爱”和“母亲的艺术”,几乎都是农村妇女为主,祖祖辈辈手口相传,不断演变,至今成为逢年过节馈赠佳品。
董氏小磨香油石磨制作技艺
以本地优质芝麻为原料,经过筛选、清洗、烘干、石磨、过滤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此油味道香醇、浓郁持久,枣红透明、清澈莹亮,营养丰富,具有润喉、融肺之功效。此油不加任何香精和色素,是一种地道的绿色食品,是家庭、饭店必备的调味珍品,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礼品。
酒头酒酿造技艺
酒头酒酿造技艺是一种祖传的酿酒技艺。首先是制曲,家族总结“酿酒如歌词曲各半,醇厚在词韵味在曲”词是比作原料与工艺,曲就是酒曲。酒的特殊味道是曲的作用。每年阴历六月先选水、备香料用日煎法制成峭汁用以和面,伏天制曲。有了曲才能酿造出酒,每年阴历九月十五投粮入窖,月圆之日有利于发酵。立冬烧酒,开春停烧。气温低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发酵期长酒质好。冬天有害微生物不能存活环境有利。所以酒头酒只烧冬三月以确保酒质和老味道。祖传日落开工,日出停工主要是酿酒不能见阳光,酒属阴,酿酒与贮存避光才能保持好的酒质。
手纺空心面制作技艺
吴桥手纺空心面的加工工艺十分讲究,它以小麦精粉、小磨香油为原料,经配料、揉醒、压延、拉延、挂抻、晾晒等十二道工序。在其加工过程中对环境要求十分苛刻,酷暑、严寒、雨天、雾天都要停止生产,以保证其质量。吴桥手纺空心面技艺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是最基本内容,也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共同努力完成老一辈人辛勤耕耘留下的遗产,使这一技艺不断绽放新的光彩。
吴桥梅绣鞋垫
吴桥梅绣鞋垫是流传吴桥民间的一种手工绣艺,起源于民间千层底鞋底的缝纳手法,多用彩线绣制,针针首尾衔接,对称均衡,形成具有强烈立体感的美丽几何形图案,色彩富丽而典雅,视觉装饰艺术效果强烈,在此基础上,梅绣鞋垫结合吴桥民间手工台布的平绣、全国各地民间刺绣、十字绣鞋垫针法,巧妙融合书法绘画和民俗艺术,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实现了传承与创新。
田氏姜糖
田氏姜糖起源于清乾隆年间,为田氏先祖始创,迄今巳有两百多年历史。田氏姜糖一直是杂技艺人们演出的必备保健用品。随着吴桥杂技大世界旅游的兴起,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的声誉越来越大,田氏姜糖已被传播到祖国各地,甚至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