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光靠潮汕方言就能行走天下,日常生活除了喝茶就是……拜神。
社长遇到过很多年轻的潮汕人,对“拜神”这事吧,他们都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有些人打从记事开始就特别排斥这种行为,觉得是封建迷信,但后来发现,自己竟然不知不觉地把“老爷保号(老爷保佑)”这话挂在嘴边了。
这大概和家里的母上大人脱不了干系。
在潮汕妈妈心中,没有什么事情能比得上拜神:
很多人都说,潮汕妈妈们手上都有一本神奇的“拜神”指南:初一十五拜老爷、大年初四拜财神、大年初七拜三山国王、清明节拜租公、七月半拜孤爷、八月半(中秋节)拜月娘……
小孩子读书要拜老爷、考高中上大学拜老爷,年轻人外出工作拜老爷、婚丧嫁娶拜老爷,做生意、家族添丁拜老爷……基本上就是三天一小拜,五天一大拜。
数量多,但也求质量。
看过潮汕人的拜神名场面,没有一个不目瞪口呆、心服口服的。
桌连桌,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贡品”:鸡鸭鹅猪蹄猪肉、烟茶酒零食饼干、各种各样的水果,还有精致的“金元宝”和“花篮”……
当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数潮汕“姿娘”(女人)亲手做的“粿”了!
不同的节日需要做的粿也不同:过年做红桃粿、甜粿,元宵节需要做菜头粿、清明做朴籽粿,端午做栀粿……
所以潮汕话有句俗语,叫“无工做幼粿”,说的就是潮汕女人对“粿”的耐心和手艺,也有潮汕女人贤惠的说法。
最敢吃的不是广东人
而是潮汕人
陈晓卿曾这样评价潮汕美食——那是一座美食孤岛!
每次一有潮汕的朋友回家,第二天的朋友圈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潮汕美食,九宫格都放不下的那种,了解一下:
相比其他地方,潮汕人对牛肉的研究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们对牛的各个部分的区分几乎到了"变态苛刻"的程度,挑选出最适合涮、炒的部位,然后是肥瘦相间的吊龙、五花腱;
难怪民间盛传“没有一头牛可以活着离开潮汕”,能离开的估计只有寄送到世界各地的潮汕牛肉丸吧。
潮汕牛肉丸是出了名的弹牙,这是因为他们的牛肉丸不是手挤出来的,而是用手的力道和棍棒捶出来的。
潮汕人对「吃」的执念,除了一个“精”,就是“鲜”了。
靠海吃海的潮汕人当然不会放过海鲜,除了牛肉,他们最引以为傲的美食就是“生腌”海鲜了。
不管是水生、虾蛄青蟹、血蛤生蚝,薄壳水生,统统能生腌,只要给潮汕人一把盐,他们几乎能腌下整个世界。
再撒点香油、蒜末、辣椒末、香菜,淋上酱油,几个小时后又是一道令人欲罢不能的“毒药美食”。
像这些生腌,对食材的新鲜度可是很讲究的,要不怎么说潮汕人敢吃、也很会吃呢?
他们喜欢用酱油提鲜,不管是白切鸡还是焯青菜,没有几滴酱油解决不了的事,甚至连水果都要蘸酱油……
可别轻易说黑暗料理啊,很少有人能逃得过潮汕美食的真香定律,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像芒果、荔枝、菠萝这些酸水果,蘸酱油不仅可以减少酸涩感,还能凸显出水果中的鲜甜,别有一番风味。
外人眼里的「潮汕传统」
几乎每一个在外漂泊的潮汕朋友,最反感、也是被问最多的问题就是:
你们家有几个孩子?家里是不是重男轻女?潮汕女孩是不是不能外嫁、儿子不能娶外地媳妇……
朋友说,这些在他们的家庭压根就不存在,完全是误解。
其实,潮汕受到地理、经济、历史生存需要等因素影响,这些“刻板印象”的确是曾经真实存在的。
他们“会生”,源于自古以来天灾人祸所导致的不安全感。
据记载,仅明朝时期,潮汕经历的水灾就有38次、大风灾27次,旱灾21次
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多生几个孩子,避免无人延续香火。
因为地少人多、资源有限,劳力和武力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家里男丁多才不会受欺负,这也就是为什么潮汕男人家庭地位高、女孩不受待见。
在潮汕传统农村社会中,对外没有安全感的人们更不愿意把自己辛苦养大的女儿嫁到外地,担心会受欺负,也担心受委屈了娘家人帮不到忙;
况且,老一辈的潮汕人没受过多少文化教育,没有外出过的父母们基本不怎么会讲普通话,加上地域差异性,不管外嫁女儿还是娶外地媳妇,语言沟通和思想观念都是巨大的障碍。
不可避免,每个地方都有特定的习俗文化。
不过这些也并不影响人们对潮汕的向往,经常听到有人说,做梦都想去潮汕看一看。
无论是美食还是文化、精神品质,潮汕人真的是很“有毒”的存在,不仅在外适应能力超级强,还很容易感染到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