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下称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在经历上百年发展历程中,老字号经受住了重重考验,具备了知识产权自带的信誉属性,与此同时,其鲜明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备了独特的文化属性。
在首都北京,老字号数量多、分量重、所涉领域广、影响力大,如何在严厉打击侵犯老字号知识产权犯罪的同时,实现对老字号知识产权的精细化保护,成为北京市检察机关在实践中探索的方向。
1打击犯罪同时提供“随案会诊”服务
在张某假冒注册商标案中,“张某在外地采买散装的冬虫夏草后运回北京,从路边烟酒店回收包装盒、包装袋,在网上定制各类商标标识和防伪标识,在家中将冬虫夏草自行包装后对外销售。”白云山介绍。
2021年1月20日,张某被公安机关抓获。警方不仅在其家中查获了大量假冒同仁堂品牌的产品,还查获了同仁堂品牌火漆印组合商标标识55贴、同仁堂健康防伪标识34张、产品质量合格标识1260贴等物品。经查,共有16盒(瓶)同仁堂品牌的冬虫夏草为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涉案金额10余万元。
据了解,在张某家中查获的同仁堂品牌火漆印组合商标标识、烫金组合商标标识制作工艺水平较高,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涵盖了同仁堂历代假冒的商标标贴样式。“简直是假冒标识的‘博物馆’。”在查获现场,公安机关鉴定人员说。
“正品同仁堂品牌的冬虫夏草和海参产品在货源选择、原料包材、到货验收、挑拣分等净制、包装、放行等方面具有严格的生产工艺,整个过程不是小作坊可以实现的。”商标权利人表示。张某的行为不仅侵犯了老字号品牌的合法权益,也给消费者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2021年12月3日,经海淀区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法院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被告人张某有期徒刑一年,罚金6万元。
在冯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中,其在外地经营的商铺直接冒用同仁堂招牌经营,并通过物流方式向北京海淀销售假货,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办理这两起案件期间,海淀区检察院不仅及时对老字号品牌商标权利人告知权利并倾听权利人诉求,为权利人提供维权指引,推动权利人实质性参与诉讼,还积极为商标权利人提供“随案会诊”检察服务。
2促成老字号商标纠纷一揽子解决
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除了需要应对新消费需求的挑战,也会因为一些客观的历史原因而存在发展困局。为了帮助老字号企业实现发展上的“向前一步”,北京市检察机关除了依法办案外,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促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
2016年8月9日,北京市工商局某区分局根据河南洛阳某康公司的举报,向北京某超市所在分公司下达责令改正通知,认定该超市销售的生产厂家为白水某康公司的白酒上,外包装上突出使用了“某康”文字,与洛阳某康公司享有权利的“某康”商标构成近似,责令该超市停止销售上述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
白水某康公司不服这次行政处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一、二审法院均认为责令改正通知书未对白水某康公司的合法权益产生实际影响,其不是涉案被诉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人,不符合法定起诉条件,均裁定驳回了该公司的起诉。白水某康公司不服,向北京市检察院第四分院申请监督。
第四分院的检察官常国锋负责办理此案。他告诉记者,办理该案的第一步是查清双方的商标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南省伊川县某康酒厂、河南省汝阳县某康酒厂及陕西省白水县某康酒厂均生产‘某康’酒,品牌知名度很高,三家酒厂均为‘某康’品牌的发展壮大作出贡献。从1996年开始,白水某康公司使用‘白水某康’商标,洛阳某康公司使用‘某康’商标。其中,‘白水某康’商标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常国锋介绍。
常国锋详细梳理了双方的纠纷,发现自2015年起,两家公司各自提起20余件民事、行政诉讼,涉诉金额高达1500余万元。
常国锋介绍,虽然检察机关认为该案具备抗诉条件,但考虑到双方公司因为一些客观历史原因,纠纷由来已久,彻底解决引发诉讼的源头问题才是关键,“我们最终决定引导两家公司朝着和解的方向去努力,争取达到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的目标。”
3强化源头管控推进溯源治理
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众多白酒品牌是老字号名录中具有独特魅力的组成部分。这些老字号品牌的产品畅销海内外。然而,在白酒市场,有的无良商家用假酒以次充好,不仅侵害了老字号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短短三个月,涉案数百万元的假酒从农村小作坊流入市场。顺义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王立德说:“我们在办案中发现,农村宅院具有独立性、隐蔽性较强的特点,租赁农村宅基地房屋用于制售假冒老字号品牌白酒是假酒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无独有偶,房山区检察院也办理了租赁农家院作为制售假酒窝点的案件,并在检察履职中通过检察建议、调研座谈等方式“治未病”,推动溯源治理。
4多方协作形成老字号品牌保护合力
据了解,为护航老字号企业健康发展,北京市检察院第四分院与西城区检察院联动,在与大栅栏商区部分老字号企业座谈交流、了解企业法律需求的基础上,于2021年12月9日与该商区建立了常态化的知识产权检察保护联络机制,推出刑事检察、民事监督、公益诉讼检察、行刑衔接、犯罪预防、普法宣传等一站式“检察套餐”服务。
“联络机制建立后,我们首先走进了华天控股集团了解该企业在老字号保护方面遇到的难题,凝聚多方力量探索知识产权保护路径。”西城区检察院检察官罗强告诉记者,华天控股集团作为以餐饮为主营业态的大型国有餐饮服务集团,旗下拥有护国寺小吃、鸿宾楼、二友居等20个老字号品牌,还拥有1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座谈,该院了解到,企业近几年的老字号知识产权维权案例暴露出诉讼周期长、打假成本高、执行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为此,我们结合知识产权保护检察工作经验,提出了加强关联商标防御性注册、建立商标续期警示机制等一系列维权策略。”
2021年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服务保障老字号知识产权大事记
●2021年2月
丰台区检察院办理的张某等8人假冒全聚德烤鸭案,入选最高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的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专项行动典型案例。
大兴区检察院顺利办结全链条打击侵犯老字号商标权的制售假酒系列案,涉及制作、生产、运输、销售各环节涉案人员19名,其中主犯周某因犯假冒注册商标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210万元。
●2021年4月
北京市检察院第四分院检察官走进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调研老字号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现状。
●2021年5月
房山区检察院检察官走进良乡镇,介绍了该院办理的利用“高墙大院”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非法经营犯罪的情况,深入参与社会综合治理。
●2021年8月
海淀区检察院对张某假冒注册商标案提起公诉。张某自产自销假冒同仁堂品牌的冬虫夏草、海参等产品,且拒不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检察机关依法指控,并基于客观证据追诉下游犯罪。
●2021年11月
北京市检察院组织召开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
●2021年12月
北京市检察院第四分院与西城区检察院两级联动,在西城区大栅栏商区设立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检察联络点。
顺义区检察院检察官前往牛栏山酒厂,实地进行老字号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调研活动。
●2022年3月
北京市检察院第四分院办理的陕西白水某康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申请行政诉讼监督案,入选检察机关知识产权综合性司法保护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