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三大交易所)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据悉,《指南》本次先行设置《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和《应对气候变化》两个具体指南。
11月11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首日开幕会上,各缔约方就《巴黎协定》启动国际碳交易市场的一系列关键基本规则达成一致。虽然离该市场正式成立还有一大段路要走,但此举无疑将为中国以及中国上市公司带来更多机遇。
不过,如何适应国际碳市场的标准,尤其是在项目的透明度和附加性验证(证明某个减排项目或活动产生的减排量是额外的)方面,中国企业还需提升信披水平以及对减排项目的审查和认证力度。《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指南,在这方面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教科书”。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回复表示,二号指南体现出三大交易所积极推动上市公司加强ESG(环境、社会、治理)信息透明度的决心,这对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她亦指出,尽管二号指南已经较为全面,仍有改进空间,比如进一步细化同行业面临的气候风险类型及其评估方法。
专家建议从4个方面加强评估气候影响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在二号指南提供的4个评估步骤上增加几项实操建议。
第三,量化并评估影响,建立量化评估模型。将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输入模型中进行计算和分析,并根据评估目标和范围,设定具体的评估指标,如碳排放强度、能源利用效率等。如果可能的话,邀请独立第三方机构对企业所做的气候影响评估进行审查,以增加可信度。
最后,可参考行业内的最佳实践,如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气候行动和披露实践。对于服务业和金融业这类行业来说,通过优化和提升自身运营模式、供应链管理水平等方面后,仍然能够显著减少碳足迹,为减缓全球变暖贡献力量。此外,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议题也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投资人和消费者。
对此,李瑾表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辅相成,可以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财务影响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定量分析数量越多越能提升评估报告的客观性、精准性,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对企业财务的具体影响非常有用。
核算温室气体的通用方法需进行针对性地细化
对于气候信息的披露,最核心的信息之一就是温室气体排放数据。
一个存在的问题是,在不同行业中,这些核算方法的适用性如何,是否有特定行业需要特别考虑的因素?
李瑾认为,二号指南体现出三大交易所积极推动上市公司加强ESG信息透明度的决心,这对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鼓励企业评估并减少自身的碳足迹,还要求企业公开气候变化对其业务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这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更加负责任的投资决策。
不过她也指出,尽管二号指南已经较为全面,仍有改进空间:比如,可以进一步细化不同行业面临的气候风险类型及其评估方法,以便于各公司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完成详尽且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可能会面临资源和技术上的挑战,二号指南未来或许能考虑提供更多支持措施,如建立共享数据库、培训课程等;此外,随着国际标准的发展变化,《指南》也应保持一定的灵活性,适时更新以确保与全球最佳实践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