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上看:通胀走势主要与哪些商品价格有关?
此外,在核心商品与服务领域,2023年虽见出行需求增长,但疫情结束后居民收入恢复缓慢,限制了商品与服务的消费增长。与此同时,在外需偏弱的背景下,制造业尤其是中下游行业面临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和库存高企,进一步压低了商品价格。
二、食品分项中的猪肉价格是如何变动的?
从需求侧看,猪肉的年度消费需求相对稳定,2024年全国人均猪肉消费量约为28.5千克,自2009年以来仅增加了0.2千克/人。
上行周期通常由产能去化引发,能繁母猪存栏减少导致生猪供应不足,形成供需缺口,从而推高猪价。同时,养殖周期的时滞效应会进一步加剧供需紧张,推动价格达到周期峰值。下行周期则是由于高价激励下的产能过剩,养殖户增加能繁母猪存栏量,导致生猪出栏量超出市场需求,结果是供过于求,价格逐步下降至周期谷底。
猪周期的磨底期通常表现为“W”型价格走势,即在首次触底后会出现反弹,然后再次下探底部并反弹,直至周期结束。进入2024年3月,无论是生猪期货还是现货价格均显示出上涨趋势,表明当前猪价出现阶段性企稳回升的迹象。
本轮猪周期的核心驱动因素仍为内部产能调整。2021年,由内生性下行动力和非洲猪瘟等因素影响,猪价在6月份达到周期底部,导致养殖户利润下降并加速去产能,尤其是能繁母猪存栏量显著减少,此过程持续至2022年4月。鉴于能繁母猪存栏量的下降通常会在10个月后导致生猪供应减少,2021年6月的去产能行动直接影响了2022年4月的猪肉供应下降,从而推动猪价上涨,启动了新一轮上涨周期。
随着猪价的持续上涨,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并投机性增加能繁母猪存栏,采取二次育肥策略,导致市场出现生猪集中出栏现象。然而,2022年新冠疫情封控措施明显制约了四季度猪肉消费的增长。持续的供需失衡导致猪价暴跌,截至到2023年7月,全国猪肉批发价跌至18.78元/公斤,跌幅约47%。
当前猪周期正处于震荡磨底阶段,近期猪肉价格的上行主要由供给端措施驱动,具体表现为二次育肥和压栏保价策略。从2023年10月份开始,饲料价格持续回落,在猪肉价格较低的时期,即便是生猪符合出栏标准,养殖户倾向选择二次育肥来对冲价格下行风险。这一策略导致标猪与肥猪的价差持续扩大,二次育肥量增加,同时屠宰量减少,从而减少市场上的生猪供应,推动猪价回升。
短期内,由于生猪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的策略,预计猪价上涨趋势将持续至4月。然而,供给的延后释放与季节性需求的相对疲弱可能会在后期限制猪价上涨,导致二季度后期猪价涨幅不及预期。当前二育比例较高,清明节及五一假期的到来使猪肉需求增长的预期升温,养殖户或继续采取二次育肥策略,减少市场供给,推动猪价上涨。
二次育肥周期大约为2个月,因此3月初至4月期间补栏的生猪预计将在5月初至6月出栏,考虑到5-6月份天气转热,市场需求通常较弱,但假期效应可能会限制猪价的下跌幅度,甚至可能维持猪价的稳定。因此,我们预计二季度猪价将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长期视角下,本轮猪周期的底部或将持续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而在第三季度有望看到新一轮猪价向上的信号。
能繁母猪的变化普遍领先生猪出栏约10个月,而生猪出栏量则领先市场猪价大约2个月,能繁母猪变化领先市场猪价约12个月。自2022年12月起,我国能繁母猪进入去产能阶段,存栏量持续下降,至2024年2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4042万头,较2022年12月累计去化近8%。历史数据显示,去化周期和去化幅度在不同猪周期中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例如,第二个周期中去化周期为18个月,累计去化幅度约7.7%;第四个周期去化周期约9个月,去化幅度约8.3%。
当前8%的去化幅度或预示着猪价上涨周期有望在最近月份开启,然而,本轮猪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养殖户的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策略,这可能导致生猪供给延后,从而扰动正常猪周期,延迟新一轮周期的启动。
此外,我们多次强调两会以来政策开始向供需再平衡和防止低通胀切换,与以往不同,目前生猪养殖集中度较高,若有进一步供改动作,价格上行亦有望超预期。
通常,年中时段猪肉价格的高位主要是由于冬季仔猪存活率低导致的次年下半年生猪出栏量减少。我们推断,供给端的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与第三季度季节性需求增长共同预示着新一轮猪价上行周期将在第三季度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