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注册营养师RD/澳大利亚注册营养师RN/《临床营养网》签约营养师
新南威尔士大学食品科学硕士,悉尼大学营养学研究型硕士。
现任上市公司营养专家。
出版有营养科普书《戒糖》和《技术流辣妈》。
太长不看版
※饮料分级各国都有推行,主要是依据其中含糖量,因为饮料最大问题就是游离糖。
※上海的「营养选择」标签分四级,判断标准有四个:非乳源的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
※纯牛奶/无添加酸奶不属于饮料,不参与这个分级。不要用饱和脂肪限制它。
※这四个标准可以说是全球考虑饮料营养维度最全的。
文末给出各个级别的饮品范例。
饮品有任何一项超过该等级限量,就直接被判定为该等级。
※比如一款0糖、0脂、0卡但是加了「非糖甜味剂」的饮料,就只能是B级。
※又比如一款含有1.5g/100ml的饱和脂肪(来自植物油)的燕麦奶,但是0反式脂肪、也不添加糖和非糖甜味剂。这样的饮品也判成B级。
※再比如,一款奶盖茶(0反式、2.7g饱和脂肪、非乳源性糖5g),直接判成D级。
科普背景
最近,许多消费者发现在饮品销售页面、产品外包装、以及货柜等多个场合出现了新的营养分级标志。这些标志将饮品分为A、B、C、D四个等级。当然在「营养维度」上,A级是「最推荐」而D级是「最不推荐」,因此逻辑上选择当然是A最好。
不过我们需要仔细分析下背后的分级逻辑,来帮助大家理解并做出合适自己的选择。否则大家基本只能喝水了...
它的判定方法是,一款饮料的四个维度,取最大分最差的那一项,就直接判定成该等级。
维度1:非乳源性糖
这一条是饮料最重要的——游离糖。因为来自牛奶的乳糖(或者舒化奶的半乳糖+葡萄糖)不属于游离糖,所以大家其实只要管住游离糖就好。
5g/100ml这条线恰好是「低糖」宣称的线,因此市面上的低糖绿茶,就属于B级;而高于5g这条线的「全糖茶」就是C级别。
这里之所以要排除来自牛奶的糖,其实是避免低糖乳饮品被误判。这类饮品虽然不属于「无添加乳制品」,但是营养价值其实很高。
举例:酸奶+少量果酱制作的调味发酵乳饮,其中来自酸奶残存的乳糖和果酱里的糖加起来超过了5g/100ml;但由于它提供了大量来自牛奶本身的营养素,而真正添加的糖可能只有3g/100ml,这样一来判成C级别其实不利于全民营养。
不推荐果汁
根据这个游离糖标准:几乎所有的果汁、加糖/甜味剂的果味饮品都会被判成B甚至C级别;这就是说明公共卫生政策鼓励你吃完整的水果,不鼓励喝纯果汁代替,更不推荐喝加糖/甜味剂的果味饮品。
只有一种情况例外:你完全不吃任何水果,这时候鲜榨的100%果汁,对你来说哪怕是C级,也可能是利大于弊。
维度2:饱和脂肪
这一条是争议最大的。因为它可能误判纯牛奶——纯牛奶的饱和脂肪含量在1.5-2.5g/100ml的范围内。
如果按照上海这个「营养选择」标准来看,它最好也只能是B级,最差可能是D级——难道爸妈天天给孩子当早餐喝的饮料这么差?
其实答案可能令人惊讶:那就是在营养科学分类中,不含任何其他原料的纯牛奶/低脂/脱脂不算饮料!它算是每天必选的食物。
这也是第一条把乳源性的糖排除,这样能让部分加了糖/甜味剂的低糖高含乳量的饮品,也不至于会被低估。
(图片来自:中国营养学会官网)
因此无论是我们国家的膳食宝塔还是国外的指南(哈佛大学儿童健康餐盘),都是把奶类/奶制品列做「每天推荐」摄入的食物清单,而不是一种可选的「饮料」。
而在可以选择的饮料里——所有膳食指南推荐的只有必需的水。所以大家不用担心了,纯牛奶/配方奶/无糖酸奶等奶制品,根本就不是这个「饮料分级」的参与者,就更加别去给人家打分了。
那么「饱和脂肪」真的有害吗?
还真的未必——尽管过去的研究表明饱和脂肪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常被称为“坏胆固醇”)的水平有关,但关于饱和脂肪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直接关联的证据仍存在争议。
饱和脂肪摄入过多也与部分国家大量摄入奶酪有关,而我们国家奶酪摄入量很低,因此推荐每天喝奶是合理的,而奶与原发酵奶酪(非再制干酪),都是奶制品类。
这部分代谢知识非常复杂,会在我今年的新书里展开讲。总体来说,在明知牛奶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情况下,营养科学还把全脂纯牛奶划分为「每日推荐」的食物,其实背后有较为充足的证据表明它的摄入是利大于弊,因此它不受「饮料分级」的影响。
而除了纯牛奶之外,其他含有饱和脂肪的饮料清单如下:
氢化植物油(不一定是反式)制作的奶茶、奶盖茶、植物奶、椰奶、厚椰乳、以及任何不属于纯牛奶和无糖酸奶的乳制品(如风味酸乳、甜味钙奶);所以你要是每天按照推荐喝了纯牛奶+无糖酸奶;其他含有饱和脂肪的饮料,自然都不推荐。
植脂末制作的奶盖茶可能是你能喝到最不健康的饮品了
乳糖不耐受,推荐喝0乳糖舒化奶。纯素者,推荐喝无添加糖的豆浆、燕麦奶、巴旦木奶——它们都属于A级或者B级的饮品。
维度3:反式脂肪
这部分证据是非常明确——反式脂肪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有直接关联,且呈剂量-反应效应(越多伤害越大)[3]。不吃是最好的。
含有反式脂肪的饮料目前不太多,且多数与含有饱和脂肪的饮料重合。原因是过去由于植物油氢化技术差,在把植物油从液体变成固体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副产物反式脂肪。
如今氢化/酯交换技术发达,多数植物油都能完全「饱和」,也就没有反式脂肪残存了。但是重点对象依旧是:
低质量的廉价植脂末制造的所有饮料:非牛奶制作的奶茶、奶盖茶是重灾区。注意有植脂末≠必然有反式脂肪。
维度4:非糖甜味剂
这点也是有充足的证据,我们仅罗列部分:
基于以上虽不全面但也确凿且一致的证据,公共卫生政策自然有理由把所有含有人工甜味剂的饮品,列为A级别以下的。因为A其实意味着:推荐喝。而人工甜味剂无论从对噬甜的刺激度、还是健康的角度来看,都不宜经常喝。
总结
总结不废话,直接给你上表格看潜在的饮料分类:
更多关于「游离糖」的知识,推荐参看这本《戒糖》
参考文献:
[3]WitkowskiM,NemetI,AlamriH,etal.Theartificialsweetenererythritolandcardiovasculareventrisk[J].NatureMedicine,2023:1-9.
[4]OrtizSR,FieldMS.Chronicdietaryerythritolexposureelevatesplasmaerythritolconcentrationinmicebutdoesnotcauseweightgainormodifyglucosehomeostasis[J].TheJournalofNutrition,2021,151(8):2114-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