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腿培根、油炸烧烤,致癌物并不都具有急性毒性。反过来,不是致癌物也不代表一定安全。
上个月,华海制药出了个「毒素门」,高血压用药缬沙坦被检出含有微量2A类致癌物亚硝基二甲胺。
听到「致癌物」,大家都很恐慌。上周还听说有位朋友因为知道茶叶是3类致癌物,就戒了奶茶……
似乎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致癌物」,不过这个2类、3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致癌物那么多,到底哪些是我们该注意的
致癌物,顾名思义是指可能导致癌症的物质,或者叫「致癌因素」,包含化学、生物、物理及生活方式等因素。
从1965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就一直在进行确定致癌物的工作。他们按照证据等级,将致癌物分成4类——
IARC每年都会更新致癌物信息,2017年10月公布的数据中,1类致癌物多达120种。但不必恐慌,大多数是我们不常接触的化工原料和放射性元素。
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有: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素的代谢物大都有毒,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极易导致肝癌。
它可以在淀粉含量高、油脂含量高的食物中生长,所以要坚决避开:
霉变的坚果:花生、开心果、榛子等
霉变的谷类:玉米、大米、小麦等
农家自制的花生油、花生酱
含酒精饮料
都写3条了,还不明显吗?IARC想告诉你的只有一句话:不要喝!
人群研究证明,饮酒可增加结直肠癌、乳腺癌等癌症风险。
小鼠研究还表明,酒精可以直接破坏DNA,造成造血干细胞的不可逆损伤,从而增加多种癌症的患病风险。
如果非要喝的话,我国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精量不超过25g,成年女性一天不超过15g。
25g酒精相当于:750ml啤酒,250ml葡萄酒,50ml高度白酒。
烟草
不管是烟草,还是无烟烟草、二手烟都被列入了1类致癌物。
烟草内总共含有78种有明确证据的致癌物:亚硝胺、苯并芘、镭-226、砷、镉......这些都是1类致癌物哦。
槟榔
加工肉类、中式咸鱼
中式咸鱼和加工肉类会产生亚硝胺、亚硝酰胺等亚硝基化合物。
加工肉类中的杂环胺、饱和脂肪酸等物质,会增加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的风险。英国癌症研究所表明,每天吃25~50g加工肉类,会增加10%~50%的肠道癌症风险。
对于已知的致癌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少吃;但非常想吃的时候,还是可以偶尔满足一下口腹之欲。
是指对人体有可能致癌的物质,按照证据等级又分为2A类和2B类。
2A类是在动物实验中证实具有致癌作用,但在人群研究证据有限的物质;2B类是指动物实验证据有限,但人群研究证据不足的物质;或,动物试验证据充足,但人群研究证据不足的物质。
简单说,2A类比2B类,有更多的研究证据,但人群证据都有限。
开头提到的高血压药中查出的亚硝基二甲胺,就属于2A类致癌物。动物实验显示,它可能损害肝、肾,并可能诱发肝癌和肺癌。
所以大家的恐慌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擅自停药的做法更不明智,最好的做法是去医院找医生询问、换药。
2A类致癌物
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其实在我们饮食中很常见。
它是美拉德反应的副产物,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在超过120℃的油炸、烘焙、烧烤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
大量动物实验表明,丙烯酰胺在体内可以代谢转化为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
但好在,研究表明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并不低,算下来一个50kg体重的成年人,每天摄入130μg。
而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北京地区男性平均每天摄入18.8μg,女性16.6μg,远远低于致癌剂量。
红肉
我国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畜禽肉50~75g,大约是一个手掌心儿的量。
高于65°C的饮料
中国人都爱「趁热喝」,但超过65℃的温度足以烫伤食管粘膜。
虽然食管可以自我修复,但常年喝热饮,就等于让食管长期处于「烫伤-修复-烫伤-再修复」的过程中,不正常的细胞会越来越多。
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上的小鼠实验证明了这一点:65℃~70℃的热饮会导致食道癌风险增加。
适宜的进食温度是10℃~40℃。把「多喝热水」改成「多喝温水」,女朋友说不定会更爱你哦~
打乱昼夜节律
说人话就是:白天不起床,半夜不睡觉!关于昼夜节律与去癌症风险,已经有越来越多人群研究证据了,指不定哪年就升级为1类了呢~
所以,别熬夜了,早睡早起一样能好好工作的!
2B类致癌物
但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所以,赶紧把吓掉的手机捡起来吧。#不过,用这个理由少看点手机,也是极好的~#
3类致癌物,是指目前还不能分类的致癌物,有两种类型:
比如:茶、单宁、可可碱、茶碱、咖啡等,都属于3类,不必紧张,毕竟都是没证据的事儿。
这一类物质在现有的研究中,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具有致癌作用,也就是说,很有可能不致癌。
这一类别中,目前只有「己内酰胺」。己内酰胺大多用来做合成纤维。
简单归纳了一下
致癌物类别≠致癌强度。
1类致癌物只说明,证据等级高,并不说明致癌强度。
接触致癌物,不一定会患上癌症。
只能说患癌风险增高。所以偶尔吃了一颗霉变花生,也不必过度担心。
致癌物对每个人作用不同。
每个人细胞修复能力不同,基因也有多态性。所以会有「某某抽了一辈子烟,喝了一辈子酒也好好的」这种说法。
但你愿意抽烟喝酒吃槟榔亲身试验一下自己的细胞修复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