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重要消息:2018新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规范将从今天开始实施《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于2018年05月01日联合发布,2018年08月01日实施。

当采用单扇门时,其风量可乘以系数0.75计算。

2表中风量按开启着火层及其上下层,共开启三层的风量计算。

3表中风量的选取应按建筑高度或层数、风道材料、防火门漏风量等因素综合确定。

3.4.3封闭避难层(间)、避难走道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间)、避难走道的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少于30m3/h计算。

避难走道前室的送风量应按直接开向前室的疏散门的总断面积乘以1.0m/s门洞断面风速计算。

3.4.4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满足走廊至前室至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Pa30Pa;2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40Pa50Pa;3当系统余压值超过最大允许压力差时应采取泄压措施。

最大允许压力差应由本标准第3.4.9条计算确定。

3.4.5楼梯间或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Lj=L1+L2(3.4.5-1)Ls=L1+L3(3.4.5-2)式中:Lj——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Ls——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L1——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m3/s);L2——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其他门缝漏风总量(m3/s);L3——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m3/s)。

3.4.6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应按下式计算:L1=AkvN1(3.4.6)式中:Ak——一层内开启门的截面面积(m2),对于住宅楼梯前室,可按一个门的面积取值;v——门洞断面风速(m/s);当楼梯间和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均机械加压送风时,通向楼梯间和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疏散门的门洞断面风速均不应小于0.7m/s;当楼梯间机械加压送风、只有一个开启门的独立前室不送风时,通向楼梯间疏散门的门洞断面风速不应小于1.0m/s;当消防电梯前室机械加压送风时,通向消防电梯前室门的门洞断面风速不应小于1.0m/s;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或合用前室机械加压送风而楼梯间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通风系统时,通向独立前室、共用前室或合用前室疏散门的门洞风速不应小于0.6(Al/Ag+1)(m/s);Al为楼梯间疏散门的总面积(m2);Ag为前室疏散门的总面积(m2)。

N1——设计疏散门开启的楼层数量;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当地上楼梯间为24m以下时,设计2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1=2;当地上楼梯间为24m及以上时,设计3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1=3;当为地下楼梯间时,设计1层内的疏散门开启,取N1=1。

前室:采用常闭风口,计算风量时取N1=3。

3.4.7门开启时,规定风速值下的其他门漏风总量应按下式计算:式中:A——每个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m2);疏散门的门缝宽度取0.002m0.004m。

▼P——计算漏风量的平均压力差(Pa);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0.7m/s时,取▼P=6.0Pa;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1.0m/s时,取▼P=12.0Pa;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1.2m/s时,取▼P=17.0Pa。

n——指数(一般取n=2);1.25——不严密处附加系数;N2——漏风疏散门的数量,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取N2=加压楼梯间的总门数-N1楼层数上的总门数。

3.4.9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P——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Pa);F′——门的总推力(N),一般取110N;Fdc——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N);Wm——单扇门的宽度(m);Am——门的面积(m2);dm——门的把手到门闩的距离(m);M——闭门器的开启力矩(Nm)。

4排烟系统设计4.1一般规定4.1.1建筑排烟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平面布局等因素,优先采用自然排烟系统。

4.1.2同一个防烟分区应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

4.1.3建筑的中庭、与中庭相连通的回廊及周围场所的排烟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中庭应设置排烟设施。

2周围场所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中的规定设置排烟设施。

3回廊排烟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周围场所各房间均设置排烟设施时,回廊可不设,但商店建筑的回廊应设置排烟设施;2)当周围场所任一房间未设置排烟设施时,回廊应设置排烟设施。

4当中庭与周围场所未采用防火隔墙、防火玻璃隔墙、防火卷帘时,中庭与周围场所之间应设置挡烟垂壁。

5中庭及其周围场所和回廊的排烟设计计算应符合本标准第4.6.5条的规定。

6中庭及其周围场所和回廊应根据建筑构造及本标准第4.6节规定,选择设置自然排烟系统或机械排烟系统。

4.1.4下列地上建筑或部位,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尚应按本标准第4.4.14条第4.4.16条的要求在外墙或屋顶设置固定窗:1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2500m2的丙类厂房(仓库);2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3000m2的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似功能的公共建筑;3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4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似功能的公共建筑中长度大于60m的走道;5靠外墙或贯通至建筑屋顶的中庭。

注:当符合本标准第4.4.17条规定的场所时,可采用可熔性采光带(窗)替代作固定窗。

4.2防烟分区4.2.1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或部位应采用挡烟垂壁、结构梁及隔墙等划分防烟分区。

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4.2.2挡烟垂壁等挡烟分隔设施的深度不应小于本标准第4.6.2条规定的储烟仓厚度。

对于有吊顶的空间,当吊顶开孔不均匀或开孔率小于或等于25%时,吊顶内空间高度不得计入储烟仓厚度。

4.2.3设置排烟设施的建筑内,敞开楼梯和自动扶梯穿越楼板的开口部应设置挡烟垂壁等设施。

4.2.4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长边最大允许长度应符合表4.2.4的规定,当工业建筑采用自然排烟系统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尚不应大于建筑内空间净高的8倍。

注:1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的走道宽度不大于2.5m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不应大于60m。

2当空间净高大于9m时,防烟分区之间可不设置挡烟设施。

4.3自然排烟设施4.3.1采用自然排烟系统的场所应设置自然排烟窗(口)。

4.3.2防烟分区内自然排烟窗(口)的面积、数量、位置应按本标准第4.6.3条规定经计算确定,且防烟分区内任一点与最近的自然排烟窗(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0m。

当工业建筑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其水平距离尚不应大于建筑内空间净高的2.8倍;当公共建筑空间净高大于或等于6m,且具有自然对流条件时,其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7.5m。

4.3.3自然排烟窗(口)应设置在排烟区域的顶部或外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设置在外墙上时,自然排烟窗(口)应在储烟仓以内,但走道、室内空间净高不大于3m的区域的自然排烟窗(口)可设置在室内净高度的1/2以上;2自然排烟窗(口)的开启形式应有利于火灾烟气的排出;3当房间面积不大于200m2时,自然排烟窗(口)的开启方向可不限;4自然排烟窗(口)宜分散均匀布置,且每组的长度不宜大于3.0m;5设置在防火墙两侧的自然排烟窗(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

3当采用推拉窗时,其面积应按开启的最大窗口面积计算。

4当采用百叶窗时,其面积应按窗的有效开口面积计算。

5当平推窗设置在顶部时,其面积可按窗的1/2周长与平推距离乘积计算,且不应大于窗面积。

6当平推窗设置在外墙时,其面积可按窗的1/4周长与平推距离乘积计算,且不应大于窗面积。

4.3.6自然排烟窗(口)应设置手动开启装置,设置在高位不便于直接开启的自然排烟窗(口),应设置距地面高度1.3m1.5m的手动开启装置。

净空高度大于9m的中庭、建筑面积大于2000m2的营业厅、展览厅、多功能厅等场所,尚应设置集中手动开启装置和自动开启设施。

4.3.7除洁净厂房外,设置自然排烟系统的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2500m2的制鞋、制衣、玩具、塑料、木器加工储存等丙类工业建筑,除自然排烟所需排烟窗(口)外,尚宜在屋面上增设可熔性采光带(窗),其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未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或采用钢结构屋顶,或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面板的建筑,不应小于楼地面面积的10%;2其他建筑不应小于楼地面面积的5%。

注:可熔性采光带(窗)的有效面积应按其实际面积计算。

4.4机械排烟设施4.4.1当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沿水平方向布置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机械排烟系统应独立设置。

4.4.2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住宅,其排烟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公共建筑每段高度不应超过50m,住宅建筑每段高度不应超过100m。

4.4.3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分开设置;当确有困难时可以合用,但应符合排烟系统的要求,且当排烟口打开时,每个排烟合用系统的管道上需联动关闭的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阀门不应超过10个。

4.4.4排烟风机宜设置在排烟系统的最高处,烟气出口宜朝上,并应高于加压送风机和补风机的进风口,两者垂直距离或水平距离应符合本标准第3.3.5条第3款的规定。

4.4.5排烟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并应符合本标准第3.3.5条第5款的规定,且风机两侧应有600mm以上的空间。

对于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共用的系统,其排烟风机与排风风机的合用机房应符合下列规定:1机房内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2机房内不得设置用于机械加压送风的风机与管道;3排烟风机与排烟管道的连接部件应能在280▼时连续30min保证其结构完整性。

4.4.6排烟风机应满足280▼时连续工作30min的要求,排烟风机应与风机入口处的排烟防火阀连锁,当该阀关闭时,排烟风机应能停止运转。

4.4.7机械排烟系统应采用管道排烟,且不应采用土建风道。

排烟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内壁应光滑。

当排烟管道内壁为金属时,管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20m/s;当排烟管道内壁为非金属时,管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5m/s;排烟管道的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有关规定执行。

4.4.8排烟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规定:1排烟管道及其连接部件应能在280▼时连续30min保证其结构完整性。

2竖向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独立的管道井内,排烟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

3水平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吊顶内,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当确有困难时,可直接设置在室内,但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00h。

4设置在走道部位吊顶内的排烟管道,以及穿越防火分区的排烟管道,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00h,但设备用房和汽车库的排烟管道耐火极限可不低于0.50h。

4.4.9当吊顶内有可燃物时,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进行隔热,并应与可燃物保持不小于150mm的距离。

4.4.10排烟管道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防火阀:1垂直风管与每层水平风管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2一个排烟系统负担多个防烟分区的排烟支管上;3排烟风机入口处;4穿越防火分区处。

4.4.11设置排烟管道的管道井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00h的隔墙与相邻区域分隔;当墙上必须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4.4.12排烟口的设置应按本标准第4.6.3条经计算确定,且防烟分区内任一点与最近的排烟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0m。

除本标准第4.4.13条规定的情况以外,排烟口的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排烟口宜设置在顶棚或靠近顶棚的墙面上。

2排烟口应设在储烟仓内,但走道、室内空间净高不大于3m的区域,其排烟口可设置在其净空高度的1/2以上;当设置在侧墙时,吊顶与其最近边缘的距离不应大于0.5m。

3对于需要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房间,当其建筑面积小于50㎡时,可通过走道排烟,排烟口可设置在疏散走道;排烟量应按本标准第4.6.3条第3款计算。

4火灾时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开启排烟区域的排烟阀或排烟口,应在现场设置手动开启装置。

5排烟口的设置宜使烟流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反,排烟口与附近安全出口相邻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

6每个排烟口的排烟量不应大于最大允许排烟量,最大允许排烟量应按本标准第4.6.14条的规定计算确定。

7排烟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

4.4.13当排烟口设在吊顶内且通过吊顶上部空间进行排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吊顶应采用不燃材料,且吊顶内不应有可燃物;2封闭式吊顶上设置的烟气流入口的颈部烟气速度不宜大于1.5m/s;3非封闭式吊顶的开孔率不应小于吊顶净面积的25%,且孔洞应均匀布置。

4.4.14按本标准第4.1.4条规定需要设置固定窗时,固定窗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应布置在每层的外墙上;2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应布置在屋顶或顶层的外墙上,但未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以及采用钢结构屋顶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面板的建筑应布置在屋顶。

4.4.15固定窗的设置和有效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置在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其总面积不应小于楼地面面积的2%。

2设置在靠外墙且不位于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单个固定窗的面积不应小于1㎡,且间距不宜大于20m,其下沿距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层高的1/2。

供消防救援人员进入的窗口面积不计入固定窗面积,但可组合布置。

3设置在中庭区域的固定窗,其总面积不应小于中庭楼地面面积的5%。

4固定玻璃窗应按可破拆的玻璃面积计算,带有温控功能的可开启设施应按开启时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4.4.16固定窗宜按每个防烟分区在屋顶或建筑外墙上均匀布置且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4.4.17除洁净厂房外,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2000m2的制鞋、制衣、玩具、塑料、木器加工储存等丙类工业建筑,可采用可熔性采光带(窗)替代固定窗,其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未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或采用钢结构屋顶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面板的建筑,不应小于楼地面面积的10%;2其他建筑不应小于楼地面面积的5%;注:可熔性采光带(窗)的有效面积应按其实际面积计算。

4.5补风系统4.5.1除地上建筑的走道或建筑面积小于500m2的房间外,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应设置补风系统。

4.5.2补风系统应直接从室外引入空气,且补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量的50%。

4.5.3补风系统可采用疏散外门、手动或自动可开启外窗等自然进风方式以及机械送风方式。

防火门、窗不得用作补风设施。

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

4.5.4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相邻的防烟分区时,补风口位置不限;当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防烟分区时,补风口应设在储烟仓下沿以下;补风口与排烟口水平距离不应少于5m。

4.5.5补风系统应与排烟系统联动开启或关闭。

4.5.6机械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人员密集场所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3m/s。

4.5.7补风管道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当补风管道跨越防火分区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50h。

4.6排烟系统设计计算4.6.1排烟系统的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该系统计算风量的1.2倍。

4.6.2当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储烟仓的厚度不应小于空间净高的20%,且不应小于500mm;当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时,不应小于空间净高的10%,且不应小于500mm。

同时储烟仓底部距地面的高度应大于安全疏散所需的最小清晰高度,最小清晰高度应按本标准第4.6.9条的规定计算确定。

2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空间净高大于6m的场所,其每个防烟分区排烟量应根据场所内的热释放速率以及本标准第4.6.6条~第4.6.13条的规定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表4.6.3中的数值,或设置自然排烟窗(口),其所需有效排烟面积应根据表4.6.3及自然排烟窗(口)处风速计算。

注:1.建筑空间净高大于9.0m的,按9.0m取值;建筑空间净高位于表中两个高度之间的,按线性插值法取值;表中建筑空间净高为6m处的各排烟量值为线性插值法的计算基准值。

2.当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储烟仓厚度应大于房间净高的20%;自然排烟窗(口)面积=计算排烟量/自然排烟窗(口)处风速;当采用顶开窗排烟时,其自然排烟窗(口)的风速可按侧窗口部风速的1.4倍计。

3当公共建筑仅需在走道或回廊设置排烟时,其机械排烟量不应小于13000m3/h,或在走道两端(侧)均设置面积不小于2m2的自然排烟窗(口)且两侧自然排烟窗(口)的距离不应小于走道长度的2/3。

4.6.4当一个排烟系统担负多个防烟分区排烟时,其系统排烟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系统负担具有相同净高场所时,对于建筑空间净高大于6m的场所,应按排烟量最大的一个防烟分区的排烟量计算;对于建筑空间净高为6m及以下的场所,应按同一防火分区中任意两个相邻防烟分区的排烟量之和的最大值计算。

2当系统负担具有不同净高场所时,应采用上述方法对系统中每个场所所需的排烟量进行计算,并取其中的最大值作为系统排烟量。

4.6.5中庭排烟量的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中庭周围场所设有排烟系统时,中庭采用机械排烟系统的,中庭排烟量应按周围场所防烟分区中最大排烟量的2倍数值计算,且不应小于107000m3/h;中庭采用自然排烟系统时,应按上述排烟量和自然排烟窗(口)的风速不大于0.5m/s计算有效开窗面积。

2当中庭周围场所不需设置排烟系统,仅在回廊设置排烟系统时,回廊的排烟量不应小于本标准第4.6.3条第3款的规定,中庭的排烟量不应小于40000m3/h;中庭采用自然排烟系统时,应按上述排烟量和自然排烟窗(口)的风速不大于0.4m/s计算有效开窗面积。

4.6.6除本标准第4.6.3条、第4.6.5条规定的场所外,其他场所的排烟量或自然排烟窗(口)面积应按照烟羽流类型,根据火灾热释放速率、清晰高度、烟羽流质量流量及烟羽流温度等参数计算确定。

4.6.7各类场所的火灾热释放速率可按本标准第4.6.10条的规定计算且不应小于表4.6.7规定的值。

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简称喷淋)的场所,其室内净高大于8m时,应按无喷淋场所对待。

4.6.8当储烟仓的烟层与周围空气温差小于15▼时,应通过降低排烟口的位置等措施重新调整排烟设计。

4.6.11烟羽流质量流量计算宜符合下列规定:1轴对称型烟羽流:式中:Qc——热释放速率的对流部分,一般取值为Qc=0.7Q(kW);Z——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m)(取值应大于或等于最小清晰高度与燃料面高度之差);Z1——火焰极限高度(m);Mρ——烟羽流质量流量(kg/s)。

2阳台溢出型烟羽流:式中:H1——燃料面至阳台的高度(m);Zb——从阳台下缘至烟层底部的高度(m);W——烟羽流扩散宽度(m);w——火源区域的开口宽度(m);b——从开口至阳台边沿的距离(m),b≠0;3窗口型烟羽流:式中:Aw——窗口开口的面积(m2);Hw——窗口开口的高度(m);Zw——窗口开口的顶部到烟层底部的高度(m);αw——窗口型烟羽流的修正系数(m)。

4.6.12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应按下式计算或按本标准附录A中表A选取:▼T=KQc/MρCρ(4.6.12)式中:▼T——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K);Cρ——空气的定压比热,一般取Cρ=1.01[kJ/(kgK)];K——烟气中对流放热量因子。

当采用机械排烟时,取K=1.0;当采用自然排烟时,取K=0.5。

4.6.13每个防烟分区排烟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或按本标准附录A查表选取:V=MpT/ρ0T0(4.6.13-1)T=T0+▼T(4.6.13-2)式中:V——排烟量(m3/s);ρ0——环境温度下的气体密度(kg/m3),通常T0=293.15K,ρ0=1.2(kg/m3);T0——环境的绝对温度(K);T——烟层的平均绝对温度(K)。

4.6.14机械排烟系统中,单个排烟口的最大允许排烟量Vmax宜按下式计算,或按本标准附录B选取。

式中:Vmax——排烟口最大允许排烟量(m3/s);γ——排烟位置系数;当风口中心点到最近墙体的距离≥2倍的排烟口当量直径时:γ取1.0;当风口中心点到最近墙体的距离式中:Av——自然排烟窗(口)截面积(m2);A0——所有进气口总面积(m2);Cv——自然排烟窗(口)流量系数(通常选定在0.50.7之间);C0——进气口流量系数(通常约为0.6);g——重力加速度(m/s2)。

注:公式中AvCv在计算时应采用试算法。

5系统控制5.1防烟系统5.1.1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其联动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的有关规定。

5.1.2加压送风机的启动应符合下列规定:1现场手动启动;2通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启动;3消防控制室手动启动;4系统中任一常闭加压送风口开启时,加压风机应能自动启动。

5.1.3当防火分区内火灾确认后,应能在15s内联动开启常闭加压送风口和加压送风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开启该防火分区楼梯间的全部加压送风机;。

THE END
1.消防防烟排烟设备都包括哪些设施?消火栓火灾防烟风机建筑在火灾时的烟气控制(消防防烟排烟设备)主要分为防烟和排烟两方面,建筑的防烟就是采取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建筑的排烟就是利用可开启的外窗、洞口进行排烟的自然排烟方式或利用排烟风机进行排烟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附则里对消防设施作了明确规定,消防设施主要是指消火栓系统、自动灭火系统https://m.163.com/dy/article/GQS9I70R05388S6E.html
2.消防审验小百科(七)消防防烟系统建筑防烟、排烟设计是建筑防火安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灾中产生的烟气,其遮光性、毒性和高温的影响是造成火灾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因素。为确保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的顺利进行,组织合理的烟气控制方式,建立有效的烟气控制设施是十分必要的。 自然防烟通风设施 http://jsj.zhangzhou.gov.cn/cms/html/zzszfhcxjsj/2022-03-30/1477210055.html
3.防烟排烟设施的设置范围包括哪些?1)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①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②面积超过10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③高层建筑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2)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https://www.jianshe99.com/lunwen/jishuipaishui/ca2013090316001529134090.shtml
4.消防防烟排烟设备都包括哪些设施?消防防烟设施通常包括:正压送风机、送风口、防火阀、送风井、风机控制柜等;消防排烟设施通常包括:自然排烟窗、排烟风机、排烟口、排烟防风阀、排烟管道、挡烟垂壁、排烟风机控制柜、补风机等。 建筑在火灾时的烟气控制(消防防烟排烟设备)主要分为防烟和排烟两方面,建筑的防烟就是采取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http://www.51kbm.com.cn/help/454.html
5.《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4. 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如何进行排烟系统设计做出规定,包括自然通风的方式和机械排烟方式的选择、排烟和补风系统的设施设置以及排烟量计算等,并为常见类型的建筑提供了方便选取使用的排烟量设计数据表。 5. 对防烟排烟系统的风机、挡烟垂壁等设施与报警系统的联动控制进行规定。 https://www.hnld1686.com/info/2481
6.第三篇建筑消防设施第十章防烟排烟系统练习卷含答案.doc第三篇建筑消防设施第十章防烟排烟系统练习卷含答案 1.有关自然排烟和自然通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排烟不属于排烟方式 B.自然通风不属于防烟方式 C.自然排烟是简单、不消耗动力的排烟方式(正确答案) D.自然通风不易受外部条件的影响,是一种理想的排烟方式答案解析:C。自然排烟是简单、不消耗动力的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524/8054067104005071.shtm
7.建筑防烟排烟通风系统基础图文讲解第三期(绝对干货)汽车库内有直接通向室外的汽车疏散出口的防火分区可以直接利用出入库自然补风;汽车库内无直接通向室外的汽车疏散出口的防火分区,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应同时设置进风系统,且送风量不宜小于排烟量的50%。 7.4.1防排烟设施 1送风口(排烟口) 2排烟防火阀与防烟防火阀 https://www.yoojia.com/ask/17-12220255983970855215.html
8.防烟排烟系统分类和构成,防烟排烟系统分类和构成的介绍防烟排烟系统分类和构成 建筑物内设置的防烟排烟系统,用于控制烟气运动,防止火灾时烟气扩散,保证室内人员安全疏散和避难。 它是指通过机械加压送风或自然通风来阻止烟气进入系统,如楼梯间、前室、掩体(间)等http://www.aerophoenix.cn/fans-knowledge/6317.html
9.防排烟的前室和楼梯间设置防烟设施的分类主要集中在50米以下 前室和楼梯防烟设施选择的情况上。 第一种,梯无妨 前室强 当前室采用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的时候,或者前室两个及以上不同方向设置可开启外窗,独立前室每个外窗面积不小于2㎡,合用前室不小于3㎡ 第二种,梯自然,前室正上前。楼梯间采用自然通风,独立前室,合用共用前室机械通风,且送风口在前室https://www.douban.com/note/737275771/
10.吉林省民用建筑设计防火统一技术措施DB22/JT154本措施主要内容:1 总则,2 术语,3 建筑高度及坡地建筑,4 总平面布置,5 平面布置和安全疏散,6 防火构造,7 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8 防烟与排烟,9 电气。 与《民用建筑设计防火统一技术措施》DB22/T1888-2013(2014年版)相比,本措施有以下变化: 1.取消了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重复的内容。 https://www.zonskysz.com/mobile.php/News/detail/id/3638
11.石峥嵘:餐饮场所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要求!四、防烟排烟系统: 餐饮建筑属于公共建筑,应按《建规》8.5有关公共建筑的要求设置防烟和排烟设施,具体设置要求应依《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执行。 五、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1、餐饮建筑属于民用建筑中的公共建筑,其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应参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0.3章要求以及《饮食建筑设计标https://new.fire114.cn/zxapp/detail?id=73237
12.4.2防烟分区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4.2.1 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或部位应采用挡烟垂壁、结构梁及隔墙等划分防烟分区。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4.2.2 挡烟垂壁等挡烟分隔设施的深度不应小于本标准第4.6.2条规定的储烟仓厚度。对于有吊顶的空间,当吊顶开孔不均匀或开孔率小于或等于25%时,吊顶内空间高度不得计入储烟仓厚度。 4.2.3 设置排烟设施https://gf.1190119.com/article-27401.htm
13.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图示+20K607防排烟及暖通防火设计审查与安装21 消防设计审查要点本图集以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等作为重要编制依据,总体条目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规则》GA1290-2016附录B的“B.6.5防烟设施”、“B.6.6排烟设施”和“B.7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防火”等部分的相关审https://book.kongfz.com/263785/2026819605/
14.《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政策法规6.1.5 防烟排烟设施 人员密集场所未按规定设置防烟排烟设施,或已设置但不能正常使用或运行。 6.1.6 消防电源 6.1.6.1 消防用电设备未按规定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 6.1.6.2 未按规定设置消防用电设备末端自动切换装置,或已设置但不能正常工作。 6.1.7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http://www.sdapkj.com/content/?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