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还有2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包括“校园绿地面积”“班级联欢会”以及专题活动“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这部分内容相当于原来的“找规律”内容分,只是“找规律”就要让学生找规律,又要用规律,既有例题又有习题,而改成专题活动后则降低了学习难度,只有例题,不安排习题。
其中实验教材中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和“公顷和平方千米”合并为“多边形的面积”,“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一)”和“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二)”合并为“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增加了“用字母表示数”。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从四年级下册调至五年级下册。
二、主要的变化
本册教材的变化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整合小数乘、除法,适当加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适当压缩小数四则计算所占的教材篇幅,尽可能减少一些机械、重复的计算练习,给探索性的数学学习留出更大空间;二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小数乘整数与小数乘小数、一个数除以整数与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在更为一般的层面理解相应的计算原理和方法。
2.更加重视组合图形和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
与实验教材相比,一是整合了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二是更加重视组合图形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这样安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更加透彻地理解面积及其计量方法,提高根据图形特点和实际需要合理选择面积测量和计算方法的能力。
3.降低用列举策略解决问题的难度,突出有序思考的意义和价值。
与实验教材相比,一方面更加突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选择过程与具体操作方法,突出从策略角度反思曾经经历的数学学习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在更加丰富的问题背景中体验有序列举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适当降低需要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的难度。
4.把“用字母表示数”由四年级下册移至本册。
在修订前的教材中,“用字母表示数”安排在四年级下册进行教学。之所以把这部分内容移至本册,一是因为用字母表示数不仅内容较为抽象,而且涉及思维方式的重要转变,适当后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核心的数学思想方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五年级下册安排的“简易方程”实现更好的衔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周
承丽娜
内容:《负数的认识》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的含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量。本单元的内容包括:
例1用负数表示低于零度的温度
例2用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
负数的初步含义
例3用负数表示亏损的金额
例4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在数轴上表示并认识负数
(二)教材安排和教学建议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
第一部分是例1和例2,联系低于零度的温度和低于海平面的高度教学负数的知识,包括负数的具体含义,表示负数的符号以及负数的读写方法等内容。
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指导学生看温度计上表示的温度。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十分重要的概念,教材突出讲述了这一点。可以联系0℃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海拔高度0米既不在海平面之上、也不在海平面之下,体会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和负数,能清楚地表现出非零自然数都是正数,正数比0大;负数是与正数意义相反的数,负数比0小;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注意点:
“负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要让学生体会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认识直观情境中的负数,体会负数在日常交流中的作用,重点是是学生意识到在不同的情境中具体的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学生易错点:
负数的大小比较:可以结合温度计或具体情境先理解再比较
第三周
杨文伟
内容:《多边形的面积》教学探讨1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结合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还有求组合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以及面积单位公顷与平方千米等内容。
全单元编排11道例题,内容的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平面图形的等积变换
例2、例3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等积的长方形,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例4、例5用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例6、例7用梯形拼出平行四边形,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
例8、例9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例10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例11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计
单元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安排和教学建议
全单元的新授内容大致分成三段:
第一段是例1,教学转化思想与图形转化的方法,第二段是例2~例7,用来推导图形面积公式,例8—例11,求大块土地面积和较复杂图形的面积。
第一段是例1,教学转化思想与图形转化的方法,这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策略,为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新的数学知识打下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
教学例1,我们要注意把力量放在图形的转化上面,这是本单元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上位观念。应该让学生体会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换成较简单的图形,这样的转化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稍复杂图形向简单图形转化,常用的方法是把稍复杂图形分割成两部分,平移其中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补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第二段是例2~例7,依次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每个图形的面积计算都通过两道例题教学,前一道例题着重于图形转化,把新图形转化成已能计算面积的图形,使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后一道例题通过推理得出新图形的面积算法。
第四周
俞菊仙
内容:《多边形的面积》教学探讨2
第三段求大块土地的面积和求较复杂图形的面积。
教学应该把精力放在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以及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思想方法上面,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形成小卡通那样的解决问题策略。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块土地的面积。本单元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要初步形成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表象,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要结合土地面积的计算,掌握平方米和公顷、平方米和平方千米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达大块土地的大小;要整理先后教学的五个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使用各个面积单位。
教学注意点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著名景点的举例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和测量的土地可以选用公顷和平方千米做单位;二是让学生通过28位同学手拉手围成正方形,并设想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大约是1公顷,以及计算多少个教室的面积是1公顷等活动感受1公顷的大小,形成关于较大土地面积单位的观念;三是让学生自己推算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培养空间观念,发展推理能力。
学生易错点
1.求三角形、梯形面积时忘记除以2.
2.已知面积求三角形、梯形的底或高时,忘记×2.注重加强面积公式的推理过程。
3.探索三角形面积时,除了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当然也可以把单个三角形进行变形,变成长方形再求三角形面积。
4.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时,要多增加些生活体验。
5.求组合图形面积时,要看清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的和还是差。要学会找简单图形。并且会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分割。
第五周
朱新辉
内容:《多边形面积》习题编制
1.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剪开,平移后拼成了()。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
2.
两个()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
3.
两个()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梯形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所以梯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
4.判断
(1)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形状也一定相同。()
(3)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木框拉成长方形后,周长和面积都不会变。()
(4)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5.1500平方分米=()平方米2米=()厘米
200平方千米=()公顷4500公顷=()平方米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电脑房的面积大约是78()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2()
我国的土地面积大约是960万()文具盒的面积大约是100()
从我们学校到扬州的距离大约是20()
7.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16厘米,高5厘米,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8.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如果三角形的底是10米,平行四边的底是()米。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如果平行四边的高是10米,三角形的高是()米。
9.上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估一估,树叶的面积最少是()平方厘米。大约是()平方厘米。
10.用一块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红纸,做直角边是6厘米和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小红旗,最多可以做()面。
11.一个直角梯形,上、下底之和是22厘米,两腰分别长6厘米和10厘米,这个梯形面积是()平方厘米。
12.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则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3如图,用4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尺拼成一个梯形,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2cm
14.一个三角形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正好拼成了一个面积是60平方厘米的梯形,这个三角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第六周
内容:《认识倒数》评课
吴迎春老师这节课本着“以学生为本,和谐教学,构造自主、开放,富有生机的数学课堂”进行教学设计。整节课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教学,在快乐中学习教学,在应用中发展教学,依据教材的编排和认知规律,凸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生为本,和谐交流
2.以生为本,和谐认知
吴老师在新课导入时能让学生从“倒数”的读音和“已学的整数、分数、小数”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独出心裁的新颖的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引导学生探究求导数的方法时,能让学生举出已认识的整数、分数、小数的例子进行知识的迁移。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已有知识经验,从学生角度实施教学策略,并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知识的重新造构。
3、以生为本,和谐探究
第七周
内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全单元编排九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小数的意义、读写方法
例2小数的计数单位
例3小数的计数方法、数位顺序、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例4、例5小数的性质
例6应用小数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例7比较小数的大小
例8把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小数
例9取小数的近似数
小数的意义是全单元的教学重点。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小数是认数范围的一次了不起的扩展,不仅增加了数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应用数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的意义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抽象的数概念。学生虽然有一些生活中的零散经验和对小数的初步认识,但仍然需要大量感性材料作为支撑,并通过抽象与概括逐渐构建完善的小数概念。
小数的基本性质也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理解小数性质需要以小数意义为基础。明白了小数的计数方法,掌握了小数的组成,理解小数性质就不难了。
二、教材的安排和教学建议
第一段例1——例3主要根据小数的意义展开教学。
第二段例4——例9教学小数的性质。例4和例5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性质,例6应用小数性质改写小数,例7—例9也都是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教学。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小数的意义。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每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应达到的感知程度,通过由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的逐层推进,让每个学生逐步积累感知、丰富感知,直至完善感知。别看这部分的练习题学生的错误率低,但想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还真得不简单。
1.0.3与0.30相等,但是意义不同。
2.从不同角度分析小数的组成。1.45由()个百分之一组成;由()个千分之一组成。
3.用亿、万作单位改写成小数时,有些数位不够的要学会在前面添0。
第八周
内容:《小数加减法》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小数四则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与修订前的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主要有以下两点变化。
一是相对集中地安排小数四则混合计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是更加强调联系整数四则计算的方法探索相应的小数计算方法。
(一)小数加减法
本单元继续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笔算以及用计算器计算。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笔算小数加、减法(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
例2笔算小数减法(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
例3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本单元先教学笔算,它是全单元的重点,是学生必须获得的基础知识、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再教学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能避免繁琐的笔算,提升计算能力。
例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列加、减法的竖式,应该把小数点对齐。
可以结合具体数量来体会: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4.75+3.4是4元7角5分加3元4角,写竖式把表示“元”“角”“分”的数分别对齐着写,就便于相加。也可以联系小数的意义进行分析,4.75是4个一、7个十分之一和5个百分之一,3.4是3个一和4个十分之一,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就把小数点对齐了。
“试一试”主要教学如果和与差的末尾有“0”,应该及时化简。
教学应注意两点:第一,计算的结果,如果没有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计算仍是正确的,不能仅因没有把小数化简而判定计算错误;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应用小数性质,把得数里小数末尾的“0”去掉。一般在竖式上把小数末尾的“0”逐个划掉,写算式得数和回答问题,都用化简以后的小数。
例2着重解决两个问题:这个“0”是哪里来的?这个“0”对计算起什么作用?
例3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1.小数减法时被减数末尾要添0,比如、3-2.14,就要在3后面添2个0.
2.小数加法计算时,小数位数不同时,要强调数位对齐后再进行计算。
3.注意将计算结果进行化简。
第九周
内容:《小数加、减法》评课
近日,承丽娜老师执教教研组研讨课——《小数的加减法》。《小数加减法》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一堂计算教学的新授课。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曾在四年级学习过小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学习本课内容之前还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承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环节获得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
在教学中承丽娜老师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复习导入,注重知识间的类比和迁移。在学习小数加减法之前,学生已会熟练进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同的,都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因此在教学中,陆老师通过对整数加减法笔算的复习,让学生回顾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顺利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很自然地通过整数加减法的复习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三、巧用直观,理解算理。学生对于位数相同的小数想加减没有难度,但是对于位数不同的小数相加减还需进一步学习。一些学生可能会受整数加减法形式上的影响而把小数末尾对齐,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小数点对齐。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承老师先让学生辨析哪种对齐方式是正确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据理力争,各自发表意见。随后,为了使法则更加具体,承老师借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人民币,正方形格子图两个几何直观图,从人民币的单位和小数的计数单位两个层面引导学生理解“只有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从而让不同层面的学生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几何直观的适时介入,大大降低了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梯度。
第十周
内容:期中复习
一、填空。(共32分,每空1分)
1、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已达1295329000人,这个数量读作(),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人,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人。
2、用正负数表示下面的数量。
(1)如果小明向东走500米,可以记作+500米,那么-200米,表示向()走了()米。
(2)汽车到站后下去10人记作-10人,那么上来20人记作()。
(3)比零下3摄氏度高6摄氏度记作()摄氏度。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6厘米、8厘米和10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4、在○里填上“>”、“<”或“=”。
0.95亿○9000万米○2分米5厘米3千克80克○3.08千克
5、一个梯形的上、下底的平均长度是15cm,高是9cm,它的面积是()cm2。
6、食品加工厂做一种塑料袋,长40厘米,宽30厘米,一共做了200个,共需要这样的塑料纸()平方米。
7、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已知它们的面积之和是60平方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8、育红实验小学五(1)班学生进行体检测量身高。老师为了便于记录,小华身高153cm,被记作+3cm;小明身高是144cm,可以记作();小芳的身高被记作-5cm,则小芳的实际身高是()cm。
9、按要求先改写下面各数,再保留两位小数。
654321=()万≈()万9657200=()亿≈()亿
10、一个数的十位、十分位、千分位上都是3,其他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读作()。
11、用1、2、3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可以组成()个不同的两位小数。
12、5米6厘米=()米40平方分米=()平方米
9分=()元8角5分=()元
13、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得6.5,这个两位小数最小是(),最大是()。
14、707.707中最左边的7表示7个(),最右边的7表示7个()。
15、在一次110米跨栏比赛中,刘翔、刘易斯、阿诺德三人的成绩分别是13.5秒、13.8秒、13.0秒,则第一名的运动员是()。
16、小丽在计算3.68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的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了4.25,正确的得数应是()。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共5分)
1、整数都比小数大。()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大8平方厘米,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
3、大于0.3而小于0.6的小数有无数个。()
4、一个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它的周长不变,它的面积变小了。()
5、0.51+0.49-0.51+0.49的结果是0.()
三、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5分)
1、9.99保留二位小数是()。
A、10B、9.99C、10.00
2、两个()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的平行四边形。
A、等底等高B、面积相等C、完全一样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求它的面积的
正确算式是()。
A、3×5÷2B、4×5÷2C、3×4÷2D、以上都不对
4、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B、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C、二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不一定是等底等高的。
5、如右图,阴影部分甲与乙比较,甲()乙。
A、等于B、<C、>D、无法确定
四、计算。(共23分)
1、口算。(5分)
0.76-0.6=3.7+3=2.5+8.5=1-0.01=4.8+2.32=
1-0.81=0.25+0.4=0.37+0.3=560÷80=0.24+0.6=
2、列竖式计算。(12分)
1.04-0.89=0.068+0.482=10-9.05=
100-64.55=97.6+32.44=50.6-12.88=
3、看图求面积。(单位:厘米)(6分)
72
2
6
五、操作题。(共6分)
下面每个小方格是1cm2的小正方形,请在方格图中分别画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使它们的高都是4cm,面积都是12cm2。
六、实践应用。(共29分,第1题每空1分,其余每题5分)
1、下表是某校食堂库存大米在一个星期内的变化情况。
根据表格完成下面各题:
(1)星期三运来大米()千克,运出大米()千克。
(2)星期()只运出大米而没有运进。
(3)星期五运出的大米比运进的大米多()千克。
2、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它的底是12米,高是5米,共收蔬菜1020千克,这块地平均每平方米收蔬菜多少千克?
3、甲仓有粮食若干,运出3.5吨后,剩下的比运走的多2.7吨,甲仓原来存有粮食多少吨
4、如图,一块长方形草地,中间铺了一条1米宽的石子路,那么草地部分面积有多少?
1m
15m
20m
5、一瓶油连瓶重3.4千克,用去一半后,连瓶还重1.9千克,原来有油多少千克?瓶重多少千克?
6、李叔叔利用一面墙,如下图,用20米长的篱笆,围成了一个梯形花圃,这个梯形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第十五周
内容:《认识线段》评课
上周听了王暑雅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认识线段》这一课,感触颇多。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通过动眼、动耳、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王暑雅老师以情促学、以导引学、以动励学,真正展示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以情促学
二、以导引学
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但这需要教师辅之以“导”,而这种导就是教师以有效的问题和恰当的方法促进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从某些现象和事实出发,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学生初步感知线段的基础上,王老师提问: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学生在说一说、摸一摸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线段的特点。在拓展线段的表象时,王老师又让学生折一折,通过折纸折出线段,折长折短,整个操作活动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
建议:这一环节我觉得老师提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一些的折痕吗?可以把它看成一条线段吗?再追问:你还能这出比它短一些的折痕吗?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折一折(多种折法),再让同桌相互比一比,通过活动,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从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索的能力。
第十六周
内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图两部分。全单元安排两道例题,具体编排见下表:
例1认识并应用常见的复式统计表
例2认识并应用常见的复式条形图
例1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单式统计表中数据信息的基础上,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学会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复式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教学时我们分两段展开,首先是把四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复式统计表,其次是体会复式统计表的特点。引导他们把四张简单表格和复式统计表比较,感受复式统计表里能够看到更多的数据,知道更多的信息;能够全面了解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还能方便地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较;便于提出更多的问题,引起更多的思考……
例2教学复式统计图
“练一练”和练习十六里仍然有画统计图的练习,这些习题有三个共同点:一是都在方格纸上画统计图,利用方格纸的竖线和横线画条形图的直条,比较方便,也不费时。二是给出了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部分练习题要学生确定纵轴的1格表示多少数量。三是规定了图例,应该按图例的规定,用两种不同标识的直条分别表示两组数据。教材只留给学生画直条的任务,既减轻了画统计图的负担,又能使他们在画直条的活动中,体验条形图的特点——利用长长短短的直条直观表示大大小小的数据。
第十七周
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探讨
本单元教学用枚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枚举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而且,枚举时十分讲究有序思考,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很有帮助。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在表格里有序地一一列举,初步体会列举策略
例2有意识地使用列举策略解决问题,鼓励列举形式活泼多样
例1利用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列举活动。审题时要帮助学生理解22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由于长宽不同,能围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长加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填表列举以后,还要提醒学生检查自己的列举有没有遗漏或重复,进一步体会“有序”列举的重要性。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列举从哪里开始,按怎样的次序进行,感受这里“从大到小”“从小到大”列举的好处。教学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列举到哪里结束,这里只要找到“长6米”“宽5米”就够了,如果再列举下去就重复了。
例2要求学生主动应用列举策略,灵活开展列举活动,进一步体验列举的方法。首先由实际问题引发列举活动。然后让学生自主开展列举活动。最后交流列举的方法和体会。课堂教学组织学生交流要注意两点:第一,既要交流列举的各种形式,也要体会各种形式的特点,以及哪些形式较为简便。像“萝卜”卡通那样列举,很有条理,不会遗漏或重复。像“番茄”卡通那样列举,比较简便,能够较快地得出答案。第二,要联系例1的列举,注意到解决两道例题所采用的列举形式不同,体会列举的形式应有助于列举活动的开展,也应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一定要突出列举必须不遗漏、不重复,否则就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为此,应该讲究列举的“序”,有次序地列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列举得出的结果应该及时检验,这是应有的习惯与态度。
按照标准不重复、不遗漏,有规律去找。
第十八周
内容:《用字母表示数》教学探讨
本单元内容先通过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字母可以表示数,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再联系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同时学习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以及代入计算;最后安排学习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例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计算公式
例4、例5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例6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计算公式,代入计算
例7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
全单元内容分两部分进行,前一部分例1到例6,让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抽象概括过程,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后一部分教学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
例1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由具体的数到抽象的字母、由具体的乘法算式到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抽象概括过程。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
例2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所列的含有字母的式子事实上不仅表示剩下的千米数,也体现了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例3重点教学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介绍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便写法。这里要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例4仍然借助用小棒摆图形这一直观情境,引导学生逐步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数量关系的过程,丰富对字母表示数的特点的认识,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
例5中的第(1)题先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再引导他们交流式子的不同列法,是他们初步体会不同的式子可以表示相同的数量,而同一个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式子来表示。第(2)小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在具体情境中,字母所表示的数总是有一定的范围。而一旦确定了字母所表示的数值,那么相应式子的数值也就随之确定。
例6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代入计算”的方法及其书写规范。
第十九周
内容:《解决问题》专项调研试卷分析及数据汇总
一、选择合适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24分
1.一个音乐钟,每隔40分钟就发出铃声。已知上午9:10发出铃声,那么下面()时刻也会发出铃声。
A.10:20B.11:20C.11:50
2.小数34.26中的“2”的表示()。
3.下面选项()的数可以用“﹢5”和“-5”表示。
A.小明有5支铅笔,5本本子。B.鸡比鸭多5只,鸭比鹅少5只。
C.小东家在学校东面5千米处,小明家在学校西面5千米处。
下面列式正确的是()。
A.30×24÷2
B.30×20÷2
5.右图箭头所指部分表示()。
A.20个十B.2个十分之一C.20个十分之一
A.近两年四个城市的良好空气情况。
B.五(1)班男、女生1分钟跳绳测试达
“优秀、良好、及格”情况。
C.小明和小红近三年的身高情况。
二、填空。28分
1.我国唐代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占地面积大约84平方千米,是()公顷。
2.蔬菜公司运来b车蔬菜,每车装6吨,供应给菜场45吨。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剩下的吨数()。
(2)当b=10时,还剩下()吨。
3.用643这三张数字卡片一共能组成()个不同的三位数。
4.一个梯形果园,上底200米,下底500米,高100米。这个果园占地()公顷。
5.一种大豆,10千克大豆可以榨油2.2千克。每千克大豆可炸油()千克,每千克油需要()千克大豆。
6.先观察,再根据规律写得数。
0.3×0.9=0.270.3333×0.9999=0.33326667
0.33×0.99=0.32670.33333×0.99999=()
0.333×0.999=0.332667()×()=0.33333326666667
三、解决问题。48分(6×2+7+10+9+10)
5.海星科技公司为研发新产品,前年投入资金85.2万元,去年投入资金是前年的2倍,今年计划投入的资金是去年和前年的总和。?先提出一个用两步及两步以上解决的实际问题,并解答。
数据汇总
第二十周
内容:期末复习,试卷分析
一、填空:
1.(1)小红测得一天中几个不同时刻的温度如下表,请照样子把表格填完整。
(2)如果把向北走800米记作+800米,那么向南走600米可以记作()米;
如果商店把盈利2000元记作+2000元,那么亏损400元可以记作()元。
2.(1)一个数由10个0.1、4个0.01、8个0.001组成。这个数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2)3.34是由()个一、()个十分之一和()个百分之一组成的。
(3)一个三位小数的十分位上是2,千分位上是9,其余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
3.在○里填上“﹤”“﹥”或“=”。
0.67○0.760.74○0.712.9○2.903.4○3.398
4.根据每组第1题的得数,直接写出其余各题的得数。
25×1.2=305.4÷3.6=1.5
2.5×1.2=()5.4÷0.36=()
0.25×0.12=()0.54÷0.36=()
5.2013年,某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表,请在表中填数。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篮球场的面积是420();一种正方形地砖的边长是60();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4();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
7.3公顷=()平方米;4200公顷=()平方千米;
0.12平方千米=()公顷;35000平方米=()公顷。
9.把一个梯形照下图的样子剪拼成一个三角形。如果梯形
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厘米,高是()厘米。
10.李大伯付出100元,买了2袋大米,每袋a元。营业员应找回()元。
12.右面是某校五年级三个班男、女生人数统计图。
(1)五年级三个班中,()班的女生最多,
()班的男生最少。
(2)()班的男、女生人数同样多,()班和
()班的男生人数同样多。
二、计算
1.口算下面各题。
5-0.6=0.8+3.2=0.2×0.3=0.63÷9=
2.7+7.3=10×0.45=0.21×2=0.75÷0.25=
0.7+2.8=7.3-0.6=0.84÷0.2=0.12×0=
0.4×0.05=0.5÷100=5.2+3.8=1.45+5.5=
2.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4.8+0.650.68-0.1376.5×2.050.705÷0.94
3.4.05÷0.81+2.40.389×4×0.25
4.02×3.02+4.02×6.980.6×[25-(8.7-3.7)]
三、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
四、明明调查了某商场2014年第一季度冰箱、取暖器的销售情况,记录如下。
一月份:冰箱35台,取暖器89台;
二月份:冰箱18台,取暖器76台;
三月份:冰箱68台,取暖器44台。
某商场2004年第一季度冰箱、取暖器销售情况统计表
年月
2.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某商场2004年第一季度冰箱、取暖器销售情况统计图
五、解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鱼池的底面是长方形。如果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9.4平方米,长是8.4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米?
所卖的钱本差21.6元。平均每千克苹果的价钱是多少元?
3.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土地,底是8.5米,高是4.4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用这块地种辣椒,每棵辣椒占地0.2平方米,这块地一共可以种多少棵辣椒?
4.红领巾的标准式样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是1米,高是0.33米。这种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用式子表示舞蹈教室与书法教室的面积差。
(2)当a=50时,舞蹈教室比书法教室大多少平方米?
7.星期天,明明的爸爸、妈妈都出差了,明明一个人在家。妈妈给他20元,让他自己料理一天的生活。附近可买的食物如下表:
如果你是明明,你打算怎样安排一天的饮食?(把你的方案填在下面的表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