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特征论文赏析八篇

本文通过对岭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的梳理,从岭南建筑的立面设计方面进行分析岭南建筑的特点,阐述在民居建筑中的设计手法和装饰手法。

绪论主要阐述岭南的发展,各时期的文化,人口的变化,对岭南地区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影响。

整体分析岭南园林建筑的特点,在布局、装饰等方面与北方、江南园林建筑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再对岭南建筑外立面整体做分析。

【关键字】传统建筑;立面;装饰

绪论

夏商周时期,中原及江淮至江南地区的华夏或少数民族诸侯国、部族受到压迫和征伐,纷纷南徙,迁人岭南地区,文化上受到了中原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南北战争加强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

岭南文化对于岭南地区的建筑有很大的影响,岭南建筑在我国建筑之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经过无数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在充分利用岭南的自然资源,并结合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岭南园林建筑设计

岭南,位于五岭以南。从秦朝开始的不断迁徒过程中,形成了岭南园林。与北方园林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不同,透着瘴雨气息。

岭南地处北回归线两侧,为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长年繁花似锦,又盛产观赏石材,具备良好的造园条件。又因气候特点,岭南人常在住宅中设庭园,以调节小气候环境。

1.1岭南园林特点

(1)通透

岭南园林的通透特征,是它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截然不同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这主要是由岭南自然气候所决定。北方园林在建筑设计上,都要考虑气候特点,冬季的保暖尤为重要。但是在岭南,情况有所不同,气候炎热,冬天,也在零度以上。夏季酷热,周期长,所以,岭南的园林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宽敞,通透,遮光聚荫的降温效果。

(2)兼蓄

岭南人,从中原迁徙来到岭南,又往海外其它地方谋生。他们在海外创业,然后衣锦还乡,不仅带回大量财富,同时也带回来海外文化。具体表现在建筑与园林上。例如广东开平的碉楼。

造园时,吸收传统园林特色,在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上,融入西方建筑文化。同时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

(3)秀茂

秀,相对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而言,岭南园林总体秀气,轻盈,精巧。没有北方园林那样厚重,端庄,也不及江南园林那样繁密。岭南园林就是轻巧秀美。

1.2岭南园林建筑特点

(1)岭南园林建筑布局

在岭南园林中,园林建筑是庭园中重要内容,常为主体。岭南园林建筑重在选址,建筑体形简练,多无复杂的轮廓组合,屋面构造简单,檐口和山墙多用硬面硬檐。园林建筑的门窗等部件都精雕细刻,再镶上纹样图案的套色玻璃,显得极其绚丽。

岭南建筑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屋顶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

(2)岭南建筑装饰

在装饰部位上,施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门、脊、墙、窗、壁等。而装饰的重点因建筑类型的不同也有所变化。装饰题材或是传说故事或花木鸟兽,大部分源于生活,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从装饰手法上看,“三雕”、“三塑”及彩画等传统工艺被广泛使用的岭南民居的建筑装饰中。具有浓郁的岭南乡土气息,使人叹为观止。

岭南园林十分注重建筑的装饰,门洞口的楹联都要做浅浮雕造型。建筑装饰十分注意色彩的运用,装饰形式常敷以重彩,门窗的玻璃也大量使用彩色玻璃。因此,建筑显得十分鲜艳华丽。

2.建筑立面综述

我们发现建筑立面构图,有着丰富的、变化甚多的外轮廓线,十分精巧的构造和装饰,适合近赏。大部分的建筑的立面基于为构成院内的景观而设计,受到院落的限制,近观梁、柱、隔扇、雀替、雕栏等精巧的形状肌理都能看得很清楚,所以装饰都做得很精巧

2.1建筑立面形态

岭南地区遗留的古建筑中,立面上,可以见到在几根廊柱之间都有石枋相联结,这种石枋中间太高,两端向下,成一虾形。中国古建筑的梁枋多喜欢加工成月梁以求美观,月梁形式中间向上拱起,两肩下垂如弯月状。中央拱起的梁枋背上多有石料或木料的雕花垫木承托着上面的枋子,两端枋子下面还有雀替与柱子相联,这种构架与装饰形式在广东都能见到,成为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式样。月梁位于入口立面上,与人视点很接近,它们与屋檐下的雕花封檐板,屋顶的陶塑屋脊,与大门的门枕石、门匾等组合在一起,装饰得华丽而细腻。

在厅堂建筑中常隔扇窗和隔扇门组合成通透的建筑立面。隔扇门以落地式给主,也有正面都是隔扇门,在开启的时候有很强的韵律感。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廊道连接,丰富建筑空间,灵活变通。

2.2建筑立面

建筑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分。“下分”就是台基;“中分”就是屋身,包括墙柱和外檐装饰;上分”就是屋顶。

(1)台基

台基又称基座。在建筑物中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以承托建筑物,具有防潮、防腐作用,并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台基一般为砖石构筑,也有花岗岩的。在园林建筑和民居中常见的素平的普通台基。形成简单,整个台基构成简洁朴实、很不凸显的下分。

在岭南园林建筑中高度都很低,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现做法常为贴花岗岩片,在转角的地方砌花岗石。

(2)屋身

屋身处理得十分平淡的,主要是柱子、隔扇和实墙,极少有非功能的装饰。在中国古建筑中,屋顶是建筑立面的特色。屋身高度,包括柱基、柱身、斗拱的总高。在屋身设计中主要是门窗、墙体之间的组合形式,

(3)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景观几千年的洗礼,有完整的制度。岭南园林建筑在发展至今以其独特的特点,在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岭南园林建筑发展较晚,在融合北方、江南园林建筑的同时也受到西方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健华.2006.岭南传统民营造技术研究.硕士毕业论文

[2]田永复.2004.中国园林建筑构造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刘大可.1993.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楼庆西.李秋香.2004.南社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5]侯幼彬.1997.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6]冯钟平.2000.中国园林建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7]陆琦.2008.广东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这三种基本群体组成了壮观的建筑阵容,在中国目前特定条件制约下,他们在建筑设计观念上具有某种显而易见的共通性,同时又显现出各具特色的个性,他们的作品构成了一道阳光灿烂的建筑风景线,深入研究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出这种共通性和个性特征。

①他们作品的创作大体遵循这样的规律:为满足现阶段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同一建筑中,以现代主义建筑的某种基本思想或某些设计原则为基因,综合运用多元的设计美学观进行创作:

②某些作品仍崇尚简洁纯粹的机器美学,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又兼具近似后现代的局部装饰趣味,建筑的形式美国微软公司仍作为设计的第一原则:

③某些作品通过某种方式的表达,试图表现对高科技成果的运用及与前沿科学的结合:

④某些建筑师对乡土地方文化带有浓重的卷恋之情,但他们又不泄一顾于一般简单直观的表达方式,建筑作品试图让地方文化通过"化显"的方式再现:

⑤某些建筑师追求作品的思想深度,从现代观念艺术那里受到启发,建筑作品带有神秘的色彩、个人的信码及抽象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基因就象一条无形的线索,把各自闪烁着异彩的建筑体联成一体,形成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明晰的趋势,为了便于展开对这样一种趋势的讨论,我们不得不给它帜上一个标签名,称它为"中国的新现代主义建筑";而上述三种建筑师群体的集合,自然就成了"中国的新现代主义建筑师".

【关键词】指导思想;构造方法;文化差异

一、中日两国建筑文化发展史

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形成。仰韶、龙山、河姆渡等文化创造的木骨泥墙、木结构榫卯、地面式建筑、干栏式建筑等建筑技术和样式,为中国的建筑体系播下了种子。夏代和商代是建筑体系的萌芽期,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于夯土台上的大殿,产生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院。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初步形成。周代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此后历代宫殿、坛庙、住宅、方格网城市等建筑群体的布局原则基本遵从周制。这一时期的建筑还追求高大、华丽和宏伟。

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过程。秦朝和汉代,建筑体制宏伟,博大雄浑。不论阿房宫、始皇陵、万里长城、汉长安城、建章宫等实体,其影响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底。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过渡,隋唐两代开始对外来文化进一步兼收并蓄。尤其是在盛唐,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晚唐、五代和宋辽金元时代的建筑,则上承盛唐之余脉,下开不同之风格。其中尤以宋代建筑最为杰出,它以自己的“醇和秀美”逐步替代了唐代建筑的“雄健深沉”。明、清时期之后,中国渐趋保守,建筑与世界潮流相悖,建筑文明不可避免的趋向保守。尽管如此,明代的长城、南京城、北京城和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天坛等都是中国建筑的瑰宝。

中国建筑文化的今天。现代建筑飞速发展,高楼大厦林立。“鸟巢”的设计,激发人们的自然天性。长安街旁一座建筑平地而起,这就是世界最大的穹顶建筑――拥有世界一流舞台和音响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她将成为中国的最高艺术殿堂,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象征。东海大桥的贯通,改写了上海不“上海”的历史。中国建筑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

日本建筑文化历史起源。日本古建筑早在公元1世纪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点。比如使用木构架、通透轻盈。这些特点是在中国南方建筑流派的影响下形成的,同时也是因为日本盛产木材。日本的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还有斗拱。总的说来,日本古代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很深的渊源,它们具有中国建筑的大部分特点。但日本在汲取中国建筑的成就的同时,更加注意与日本民族文化的结合。日本现代建筑文化经历了一个吸收消化、打散再重组并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丹下健三、矶崎新和安藤忠雄为代表的三个发展阶段。

丹下健三将西方的理性主义与东方特有的空间想象力有机的集合在一起,走出了具有自身与民族特色的重要一步。矶崎新另辟蹊径走一条创新之路。他把人类历史中所能玩味的都拿来参与他的设计,从而形成了巴洛克式的日本风格。安藤忠雄则从丰富的民间生活汲取素材,表现纯朴的自然美,形成简约、精练的风格。这是日本建筑文脉发展的必然,材料的运用上也很单纯,或者混凝土或者木材或者钢材,总之什么材料都充分显露其天然质感。

二、中日两国建筑文化发展的联系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领域很早就有来往。中日两国的建筑文化可以说相互影响,但中国建筑文化对日本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而日本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主要在现代建筑文化,特别是设计建设理念上。

中国古建的三大外在特点就是如同鸟翼一样延伸出的屋檐、屋檐下面承重的斗拱、以及高大的台基。日本采取中国建筑体系的主要形式,即梁、柱、斗拱等结构体系。日本受唐建筑文化影响比较大,采用了律令制度下的建筑生产和组织形式。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常用事先做好的构件,通过组合像积木一样拼接而成,造法和现代极为相似。因其特点是各个部件可以直接互换使用。整修天安门时,所用的木料就有一部分取自已经拆掉了的北京的城楼的木材。日本的建筑,也模仿中国方法营建。日本建筑之精华所在的宗教建筑、都城及宫殿,都采取中国传统的造法和形式与布局。

日本建筑在吸收中国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营造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建筑美学特征集中体现在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设计得细致而朴素,精巧而素雅。同时,日本古代建筑也擅长于呈现材料、构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如草、木、竹、石、麻布、纸张等材料,都被利用得恰到好处。日本古建筑的特色还体现在它的夸张表现上,如伸展得很远的飘檐、硕大的斗拱、过于华丽的装饰、园林中的枯山水等。

三、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日两国建筑指导思想的差异。中国地大物博,建筑文化有一个特色是具有地域性。中国的建筑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自古有“南人习床,北人尚坑”的说法。中国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建筑文化不一样,原因是二者所处的环境差别。日本的建筑文化与本身地理环境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除了台风和地震之外,还经常遭受暴风雨、洪水、山崩等自然灾害。房屋如何建造才能经受住自然灾害的袭击,无论远古还是现在都是设计者面前的课题。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建筑防震与抗震是头等大事。为此日本农村的房屋以平房和两层楼房为主,城市中则以低层建筑为主,除了采取防震、抗震措施外,还要在窗户的玻璃上贴上红色三角标记。发生地震时,专业救护人员即可从该窗户中进入施行救援。日本的建筑文化具有安全性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通过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的形式表达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建筑创作中,充分照顾到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发展人文精神,创造出了有民族特色的、符合当地人群生活习惯的、并具有多种文化特征的建筑风格与建筑环境。中国古建筑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注重人生,强调“实用理性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尚俭的民族。这种价值观表现在建筑艺术上,则是一种很现实的实用观点,即“适形”与“便生”。日本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日本建筑文化包含浓厚的自然本位的思想。日本人广泛接受禅宗追求自然,让自然成为悟道的观点。日本建筑文化体现禅宗的空寂思想,“日本的审美更趋向于禅的空寂与枯淡”(见叶渭渠《日本文明》)。“空寂”日语语义为幽闭,孤寂,贫困。日本的园林设计中的“空道”体现了“空寂”的文化内涵。

中日两国建筑设计理念和创作方法的差异。中国人的居住理念总结来说是含蓄、私密、安全、休闲、安逸、低调、亲情、邻里、亲土性。这些实际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中国人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做人做事以及居住空间跟外国人不一样。四合院就是个例子,体现了一个大家族,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概念。四合院代表了中国人的居住理念。日式建筑的房屋大多是以木材和纸板材搭建,现代的日式住宅设计则充满了沉稳、富有个性。不管是钢筋水泥还是古木梁柱、传统优雅纯粹的日式空间,透过内部设计的装潢,愈来愈多的日本人尽情享受和风家居的生活乐趣。回归自然是日本建筑文化的最大的特色。无论是在色彩、功能还是在造型的设计上都推崇贴近自然,让使用者置身自然。日式庭院就是个例子,它强调室内与室外的互相映衬,通过景石摆放、植物定位、构景布局来表达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日本文化。同时,日本人讲究禅意,索要淡泊宁静,清新脱俗。所以日本房屋家具装饰和点缀较少,造型简洁直线条,几乎没有豪华、奢侈的风格。

中日两国建筑形象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建筑形象强调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

中日两国建筑布局、格局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在儒家等级思想的影响下,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如唐长安城、北京紫禁城等。颐和园,中国皇家园林中处理政务的宫殿依旧讲究轴线对称,园林与宫殿分离,建筑红墙绿瓦、色彩艳丽、厚重的宫门、显示出皇家的威严、庄重和豪华。日本的建筑及城市设计早期也有中轴线对称的格局。在日本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天王寺,都是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中门、塔、殿堂和讲堂,四周以回廊加以连接,并且左右对称布置。日本藤原时代建造的平安京城,参照大唐定城内道路棋盘式格局,强调中轴线两边设置东西市。直到公元13世纪,大多数寺院才采取日本式木结构非对称性布局,放弃仿唐做法。如日本法隆寺采用的是建筑向一侧集中的不对称格局。同样日本皇家建筑桂离宫也采用了不对称布局。院内古书院、中书院、御幸殿、月波楼、松琴亭、赏花亭、园林堂、笑意轩等多栋建筑多集中在西侧,整个建筑群布局简练。该建筑与地形有机结合,使人工性与自然性巧妙融为一体,恰似中国的皇家园林。日本建筑由对称向不对称的发展,一方面适应了日本丘陵的地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日本崇尚自然、摒弃人工的审美取向。

四、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共性与保护

二千年来,日本的建筑形式就受中国建筑模式的影响,建筑文化交流频繁。今天走在日本的街头,仍然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中国古建筑中的各种元素。但简单认为日本古建筑就是中国古建筑的翻版是不恰当的。日本在学习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同时,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民族文化.最终形成了比较特别的日本古建筑形式。日本建筑体现的简约、抽象、具体的艺术特点加上本国建筑文化精神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并在老建筑的保护、新建筑的设计、自然生态观方面都给予我们比较好的启示。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世界变得更加色彩缤纷。人类居住的理念,建筑构想、建筑方式、建筑样式不断深化。中日两国的建筑业突飞猛进,不论大中小城市到处涌现充满“西方气质”的现代化办公楼、商业中心以及住宅小区。虽然不乏建筑的成功优秀之作,但或多或少地失去了中日两国各自建筑文化的特色和风格。原来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建造的东方建筑,近年来几乎被石构建筑取代,古代建筑保护问题已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建筑遗产保护是文化遗产的保护的重要部分。中日两国在建筑遗产的保护上有其相同之处,都通过立法来保护建筑遗产,法制化是建筑遗产保护的趋势。

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通过比较中日建筑文化,我们能了解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史。通过中日建筑文化比较,学习不同国家建筑设计的优点,扬长避短,才能使本国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大学生科研项目课题论文,排名并列第一)

参考文献

2平民史观下的乡土建筑研宄

3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研宄及其特点

3.1中国乡土建筑研宄中的问题

3.1.1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极易与乡村建筑、民居建筑概念相混淆。溯本求源,“乡土建筑”一词来自于西方语境中的“VernacularArchitecture”,目前国际上最权威的描述为1999年第12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大会《乡土建筑遗产》(CharterontheBuildingVernacularHeritage)中公布的六条识别标准‘,其强调的是同一地域下的原生性、民间性和文化共性,并没有任何将乡土建筑局限于乡村社会中的限制,也没有针对建筑规模、功能和形态的规定。但由于传统社会中次级行政区域接受官式影响较少,故地方特色乡土建筑多生长于此;同时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乡土建筑又较容易保存在较偏僻环境中,因此导致乡土建筑与乡村建筑存在一定交集。但这并不能取代乡土建筑对民间性、自发性、地域性的强调,为某一历史地理单元内使用共享的地方特色营建工艺建造而成的民间建筑,并不存在城与乡、大式与小式的二元对立。

3.1.2木构营造体系

木构营造体系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特点,涉及尺度、材料、形制、加工方式、结构构造等物质方面的研究,以及工匠系统、营造制度、营造哲学、使用者与建造者的互动关系等非物质方面的内容,是围绕木结构的加工及使用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判断某一建筑是否属于乡土建筑研宄范畴的关键是考察其是否使用了本地自生的地方性木构营造体系。以营造体系定义乡土建筑研究范畴,可以避免将乡土建筑与乡村建筑,或民居建筑混淆,消除“城乡差异”和“类型差异”2。无论州府、县镇、乡村,无论祠堂、寺庙、士绅住宅、百姓房舍,无论有无斗拱,无论有无雕饰,是否为该地区工匠以地方特色工艺修建,才是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反映的核心价值。比如位于泰顺泗溪镇临水宫,一处道教庙宇建筑,具有一定规模,并且相比民居而言用了较高形制的斗拱结构,但由于其反映的仍然是本地样式和技艺,故应被视为泰顺地区的乡土建筑。

3.2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研宄意义及特点

3.2.1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研宄意义

3.2.2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研宄特点

针对乡土建筑分布广泛,具有典型地域风格;保存数量较多,但大多集中于明清时期的特点,其木构营造体系研宄需科学地精确化。

(1)地域精确

精确划分研宄区域。不同于现有的地方性建筑研究丛书,乡土建筑木构营造体系的研宄区域不再沿用现有的行政区划范围,也并非单一依靠自然地理、气候分区,而应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界定研究范围,特别是通过历史地理、考古文化区的研宄,还原特定历史环境背景;另外,尽量选择乡土建筑保存数量较多且类型较丰富的区域开始研究。在研宄初期,尽量控制研究范围,不宜过大,选取相当于县、乡级别的地理范围进行深度考察。只有在科学的研宂区域界定中,进行小范围高精度的研宄,才能使该地域内的木构营造体系完整呈现,以此为基础可进一步判断该地域与其周边地区之间的联系。

4结语

【关键词】多元线性回归;滨海区;软土承载力;公式

1概述

多元线性回归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进行分析。由多个自变量的最优组合来预测或估计因变量,比一个自变量进行预测或估计更有效,更符合实际。滨海区软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受天然含水率w、天然孔隙比e、塑性指数Ip、液性指数IL以及比贯入阻力Ps等物理力学指标综合作用的影响。其中室内试验测定的地基土的物理状态指标液性指数IL和室外原位试验测定的比贯入阻力Ps与该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ak的关联度最大,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工程。

2.数据选取及处理

2.1数据选取

本论文以秦皇岛市滨海区软土为例进行分析研究。该滨海区软土是一种高含水量、高孔隙比、高压缩性、低强度、弱渗透性和高盐度的灰色湖相沉积土。通过对该区样本的收集、归纳、整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滨海区软土实验资料原始数据,见表2-1。

3.经验公式的建立

将Il=x4,P5=x5,fak=y带入回归方程y=47.396-11.899x4+79.420x5,便得到我们要求的滨海区软土地基承载力经验公式fak=47.396-11.899Il+79.420P5。

4.结论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受多指标的影响和控制,但通过显著性检测统计分析,其中液性指数IL和比贯入阻力Ps的影响显著。通过回归分析后得到秦皇岛滨海区软土地基土承载力公式为:fak=47.396-11.899Il+79.420P5,通过实际工程验证,由该式求出的承载力特征值fak与试验值相比有较好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周翔海.软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参数的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民居建筑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体现着邯郸的地方艺术特征和浓厚的传统历史文化。本文从邯郸民居建筑结构及构造特点、装饰艺术与特点这些方面进行总结。邯郸民居将建筑装饰及其构件的功能、结构与艺术相结合,以当地特有的人文、经济、文化为基础特色建筑装饰艺术,不仅表现出功能的需要,也将其美学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对于这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应当深入研究探讨,保护并合理的利用,使这份蕴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邯郸民居建筑构造装饰艺术

一、邯郸民居建筑各组成部分装饰

邯郸地区的民居一般以四合院与三合院为主,其中四合院由门房(倒座)、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图3-1)。这些院落以“院”作为一个单元,进一步沿纵横方向组合,按双联式、串联式、并列式,组合成为不同规模的院落。还可以成为一座独院式院落。一些院落可以形成多进院落及多条轴线的各种规模的组合群体,适应各种家庭的居住要求。通常在院落的四角建有碉楼,设置垛口和望孔而防守的,达到防御的目的。

1.1屋顶装饰

民谚说“山看脚,房看顶”。邯郸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现存民居的屋顶多以硬山式为主,再有一些悬山屋顶,还有大量的单坡顶房屋以及少量的传统平顶房屋,屋顶是使用本地材料,符合邯郸地理气候环境而产生的一种独具风格的的审美和结构相结合的表现方式。民居建筑的屋面善用屋脊进行装饰,一般集中采用正脊与垂脊两种形式。正脊上是以龙头鱼身的造型为主,置于正脊两端,嘴一律向外。垂脊顶端也以几只小走兽作为装点,只是同一座房屋的正脊与垂脊兽不能选用同样形象和大小的兽作为装饰。正脊和垂脊的主要定型构件――陡板,作为调整屋脊高度的用途。在陡板位置上有些花饰或空格花纹用来装饰屋脊,可以有效地减轻屋脊的重量,有利于建筑整体的结构,还可降低造价。

1.2墙体

邯郸地区民居的墙体有檐墙、山墙、廊心墙和看面墙等主要墙体。院墙则是起到防护和空间界定作用的的围合主体。民居中的山墙多数是承重墙,山墙两端靠近台明的部分为墀头,民居建筑有的设檐廊,且绝大多数仅设前檐廊,因此只有前面墀头。在房屋山墙尖部或墙头、还往往有一堵方砖雕刻的墙,它们的用途既满足了通风,又增添了美感。廊墙心部有的开设门洞,为了美观,也可墙心满做砖雕饰面。邯郸民居庭院中的二门常做成装饰性的墙体,一般在―进院厅堂的侧面或后面,不在主要位置。邯郸民居的院落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民居的连接形式。

1.3门窗

门窗作为传统民居建筑外立面细部的艺术处理和特色装饰的建筑构造。它不仅局限于功能的需要,也提升到审美装饰艺术表现的需要。邯郸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构件的细部中,最突出的部位是大门,其次是窗和某些构件装饰,随着功能和艺术表现的需要逐渐形成了民族和地方特征的重要装饰内容。

邯郸民居院落的宅门及内院的院门和房门,主要以木材制作,有板门与隔扇门之分(图3-5)。隔扇门主要用于客厅以及与客厅配套的厢房,大门、内院门和其他房屋多用板门。邯郸民间有言“留门在东南,建房实不难”。因此大门位置比较固定,坐北朝南的坐落于东南角。邯郸民居的大门,其形制多为屋宇式金柱大门,另有门楼式大门。

窗有隔扇窗、槛窗和普通窗。格扇窗――建筑内部用于进行分隔的主要构件,常用于四合院一进院的正房和厢房,更讲究的民居倒座也有使用的。隔扇门安装于明间,一樘四扇。其四周有槛框与柱、枋等大木构件连接固定。隔扇可通体满做,这样的窗俗语“落地窗”。槛窗,即槛墙之上的格扇窗。槛窗也有可开启和固定的形式。牖窗即房屋檐墙和山墙上的普通窗户,讲究的用花格窗。花纹图案构造精巧细致(图3-6)。在窗户上,无论是它的大小、式样、色彩、或者花纹无不反映人民的喜爱和审美心理,也俨然称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和特征标志。再加上屋檐下面梁柱上的彩绘、木雕,与门窗木雕图案、窗台的砖雕图案等,构成一幅十分精美的风俗画。

1.4影壁

影壁可以说是一种经过装饰的特殊墙壁,它不是构成房屋的墙,而是一道独立的短墙,它的位置处在正对着进出大门的内或外,它可屏障人们的视野,对院内空间布局以及人们的活动起到遮挡的作用;它还可减缓进入大门穿堂风的速度,使其内敛不散,有驱避煞气之用处;同时也起到了美化出入口的环境的作用。正是这些作用的影响,影壁成为民居建筑出入口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邯郸地区几乎每座民居都设计影壁进行屏障,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广泛的建筑布局形式(图3-8)。

1.5门枕石与抱鼓石

门枕石位于建筑大门两扇门板的门轴下方,它的功能是承托门扇并使门扇得以转动,并保证门扇开启。门枕石多以长方柱体石料为主,中等体量的常配雕刻吉祥动物狮子,较大的门枕石配石鼓雕刻,又叫抱鼓石。石鼓有大有小,可薄可厚。门枕石作为功能构件,造型也十分丰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同时又是石雕艺术重点刻画的部位,还承载有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内涵(图3-9)。

1.6匾额与楹联

匾额、楹联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集书法艺术、雕刻艺术、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密切融合的特殊艺术形式。在邯郸民居装饰艺术中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具有地方特色。

邯郸民居建筑中除雕刻装饰外,牌匾材质也由单一的木质拓展到石和砖。匾额常设在厅堂的正轴线上(图3-10)。砖石牌匾镶嵌于砖石构造的墙面,而木质牌匾也改变了屋檐下墙面的构造,使墙面形成承托牌匾的倾斜凹槽,下托上挂,又有屋檐遮雨,百年无恙。有的宅院中每间房屋都有匾额,教导家人“入孝”、“敦信义”、“有恒、坚忍、勿忘贫”、“勤补拙、俭养廉”等等。楹联即为抱柱式的对联,对联与门、柱、壁融合为一体,与匾额一样,成为一种高雅的建筑装修品类匾额多以横态,楹联则为竖直状。由于木构架建筑柱子很多,在外檐、内檐都有充足的柱子可供悬挂楹联,提拱了展现楹联的充足场面。最有价值的是北安庄乡同会村杨公晨宅院的迎门照壁中保留的“家训铭”,全文78个字,全部砖雕而成,谆谆教导后辈要有为善之心。

二、邯郸民居装饰技艺与工艺特征

邯郸民居装饰艺术集砖雕、石雕、木雕为一体,其精致完美的艺术形象为建筑的美学价值增添了绚丽的一笔,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民居的文化艺术底蕴。建筑的每一个构件都展现了自身的设计灵魂,尽善尽美地展示了精美的建筑细部――“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从而创造出以当地特有的人文、经济、文化为基础的特色建筑装饰艺术。

2.1木雕

2.2砖雕

砖雕是邯郸民居建筑细部刻画的组成部分。邯郸的砖雕也含有雕塑的工艺,砖雕即在青砖上进行雕镂的艺术;雕塑则是在砖(或其他陶制品)未烧制之前对泥坯料直接塑成或接近于所需形状,烧制后再经进一步简单雕镂即为成品艺术构件。主要雕饰部位为民居建筑物的影壁和大门侧面墙壁、门窗洞口及门框、墀头、檐口以及其他部位,也有个别建筑四壁布满砖雕的。题材则是展现浓厚的民间色彩砖雕。邯郸的雕塑构建主要应用于脊饰构件,这类陶塑品种类多,立体感突出,装饰效果好等优势。

2.3石雕

石雕因其质地坚硬、耐磨又耐蚀,通常用于房屋的显眼的部位。石雕构件经过加工处理,成为装饰性很强的艺术品。邯郸因其石材资源的匮乏,使之民居中石雕用量以及石雕艺术水平相对不高。民居中的石雕应用主要集中于门枕石和柱础,另有其他石雕,如窗台石、挑檐石以及石库门、石花窗和上马石等。入口标志性的体现与门枕石的艺术化处理有着密切得联系,其石雕的处理极大地增添了入口的识别性。门枕石的造型主要是一只石狮子趴在底座上,或是双面雕刻的石块放在基座座上面,这样造型的石雕放在民居的大门口,不但增加了视觉性,显得生动而亲切,又凸显出建筑主人的财富和声望(图4-3)。

三、结语

传统民居建筑是人民的智慧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所凝结出来的,体现着鲜明的地方艺术特征,蕴涵着浓厚的传统历史文化。邯郸民居建筑装饰及其构件的功能、结构与艺术相结合,是对建筑构件进行艺术处理而成为装饰的。扇、楹联与匾额、门楼、影壁等装饰设计不仅表现出功能的需要,也将其美学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邯郸民居装饰艺术集砖雕、石雕、木雕为一体,其精致完美的艺术形象为建筑的美学价值增添了绚丽的一笔,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民居的文化艺术底蕴。建筑的每一个构件都展现了自身的设计灵魂,尽善尽美地展示了精美的建筑细部从而创造出以当地特有的人文、经济、文化为基础的特色建筑装饰艺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左满常,白宪臣.河南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李雄飞.城市规划与古建筑保护.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王其钧.图解中国民居.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1

山西建设厅山西古村镇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3

王其钧,谈一评.民居住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9

段进,季松,王海宁.城镇空间解析――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王景慧,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朱晓明.古村落保护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郑孝燮.留住我国建筑文化的记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承揽了该项目有关遗产申报的一系列技术咨询服务。其中最为重要的任务是从世界文明与文化的角度、重塑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简称OUV)。为此,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项目组立足于“城市文化”的角度,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文化特色和融汇过程分析,经由中国古代城市史、建筑史等专题研究,对草原都城遗址的遗产价值开展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学术探讨,形成了若干新观点。本文重点介绍申遗文本是如何通过对比分析手段、进行遗产的价值重塑。

一、遗产概况

“元上都遗址”是13~14世纪亚洲北方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在百年碰撞与融合中形成的具有文化融合典范价值的草原都城遗址,位于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曾是蒙元帝国忽必烈汗的第一座都城(1263~1273年)及其后元代各帝的“夏都”(1274-1368年)。

该遗址分布于锡林郭勒盟的正蓝旗和多伦县境内,是传统游牧区和农耕区的交接地带。由城址(约18平方公里)、墓葬群(约5平方公里)以及分布于整个1759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四部分共同组成。其中,城址包括宫城、皇城、外城、关厢和铁幡竿渠等要素,遗存类型有城墙、城门、道路、护城河、防洪渠,以及宫殿、寺庙、商铺、民居、仓库等各类建筑的基址;墓葬群分布于城址周边区域,包括以汉人家族墓葬为代表的砧子山墓葬群和以普通蒙古人墓葬为代表的一棵树墓葬群,它们是蒙、汉民族于上都生活的物证;自然环境包括与城市选址特征关系紧密的上都河、龙岗山和金莲川草原等自然要素,以及反映城市地理环境特征的沙地、湿地、森林草原和典型草原等特色景观;人文环境包括遗产所在地保存完好的蒙古族传统文化,以及城址周边分布于群山顶部的敖包所体现的草原游牧民族早期的山岳崇拜。

二、对比分析

作为文本编制的指导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公布的《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中第132条明确规定,申遗文本需要“提供该遗产与类似遗产的对比分析,不论该类似遗产是否在《世界遗产名录》上,是国内还是国外遗产。对比分析都应说明申报遗产在国内及国际上的重要性。”因此,对比分析是否全面和准确成为让世界遗产委员会来自于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所有专家认可“元上都遗址”突出普遍价值(详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陈同滨、蔡超、俞锋、徐新云、李敏:《试论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2年出版)的重要依据。

(1)与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比较

在《世界遗产名录》中,与元上都遗址最具可比性的文化遗产是“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它们除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相似之处和历史渊源之处,在遗址遗迹、时空范畴、价值主题与特征、自然环境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第一,从遗产类型和遗址遗迹上比较。“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属于“人与自然联合的作品(引自《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2008版1)”,体现了人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所产生的相互作用,以游牧生产与生活方式为主题。游牧民族利用传统技术在适宜放牧的草场上从事畜牧活动,从而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独特的精神联系;同时,它还向人们全面展示了鄂尔浑河流域曾经出现的不同游牧民族为适应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的限制而产生的各种生活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游牧文化(详见《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文本》)。

“元上都遗址”属于“特定自然条件下,更主要是人文历史背景下两种文明人群的共同的作品”,体现的是不同民族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方面是如何进行融汇交流与结合,并由此创造出一种亚洲北方具有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相结合的城市典范,对于研究蒙元帝国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它的遗产背景环境对此典范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清晰的、有机的物证,与遗址本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遗产价值。

第二,从时空范畴上比较。在地理区域方面,两者于空间位置和地理特性的差异在于:“鄂尔浑河谷文化景观”位于蒙古高原的中心地带,是亚洲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活动区域的腹地所在。“元上都遗址”则位于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带,是亚洲历史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临接地带。这一地理区位的差异导致了两处遗产在文化价值上的差异。

BiancaBosker女士的来信

刘先生:

我从SWECO设计公司(译者注:瑞典最大设计公司)总建筑师RanhagenUIf先生那里得到你的联系方式。UIf先生让我找你,因为他说他们公司和你以及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上海罗店新镇项目上成功合作,我去年冬季也有幸参观了罗店新镇项目。

我是一名普林斯顿大学新的研究生,我在写一本暂时命名为《大量地仿造:中国的建筑奇景一仿造外国建筑的热情》的书,这本书是基于我的论文(一本220页并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表彰为最佳论文的MarjoryChadwickBuchanan奖的论文)。我的这本书将聚焦上海的“一城九镇”发展计划,这个在上海市政府指示下建成的重大的史无前例的建筑实验。这个地标性计划受命建设十个各自带有不同的欧洲国家建筑风格的卫星城镇。这些城镇样板区每个容纳30万人居住,建筑风格从布扎(巴黎美术学院派)到包豪斯风格。

对西方古典建筑范例复制的愿望是出现在整个中国更大的建筑潮流。设计作品的外来影响,各种建设项目之间的对比,以及其它更创新的建筑,这些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建筑景象,引发了关于中国建筑学轨迹的一些令人兴奋的问题。我将在我的书中进行探讨和分析。

当然,我会就你方便的时候(采访你)。谢谢你能考虑并接受我采访,我等你答复。

祝好!

BiancaBosker

刘晓平先生的回复

BiancaBosker女士:

你好!

对“一城九镇”的意义决不能片面地理解,应当有多个层次,不同侧面的解读。在我的研究看来,从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城镇建设的历史沿革中来看“一城九镇”,是具有非常多的积极意义的: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来考察“一城九镇”,也是非常有原型意义的。

这里,针对你的信中对“一城九镇”的理解,我提请注意以下几点:

“一城九镇”中不全是外国风格,其中朱家角镇被定位建设成“中国风格”的小镇,现在也有很多令人瞩目的“现代中式”项目建成,它们传承和创新着朱家角镇的明清江南建筑风格。

“一城九镇”中不全是复制外国建筑风格,其中的安亭新镇和浦江新镇其实应当理解为外国建筑师在当代在上海(此时此地)的原创性设计。这些建筑师没有模仿过去的建筑,而是在设计中竭力创新的。近来建设中的“临港新城”,德国GMP设计公司也是按自身的一贯风格在进行设计创作,没有模仿的意图。

对“一城九镇”的视角更多地应当从郊区城镇规划和当代城市规划实验探索的角度来考察其成果。目前建成的每个镇都有优美的生态绿地和干净的水体景观,都有中国少见的高品质的步行环境空间,它们的总体规划布局都集中体现了当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成果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这在中国是具有示范价值的。

“一城九镇”的积极影响还是很大的,在房地产界,很多集团都在学习这种城镇规模的土地运营模式(这是不同于珠三角郊区大楼盘的新模式),而罗店新镇的开发商――上海置业集团也已成功组建“中国新城镇发展有限公司”并在新加坡上市,他们将新镇建设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在中国无锡,沈阳,长春发展。他们在各地的新镇项目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进行不同定位,塑造不同建筑风格,但共同的模式是土地整体规划,整体建设和控制,以及景观环境建设的大手笔与环境的文化情调感。这些理念在各地都受到政府支持和响应。这恰好证明了“一城九镇”的先进性和示范性。

一些地方城镇的领导也纷纷赶来学习考察“一城九镇”,并回去跃跃欲试。所以我感觉到某种程度上,“一城九镇”和发源于美国的“新城镇主义”及其运动有相似性,都是对城镇发展现状反思的结果,都是

对理想居住环境的探索和追求,都可以成为一种规划建设模式被传播和学习――请认真考虑两者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为了表达意思的准确性,我先用母语中文作以上简单回答,如果你理解有问题,我可以用英文表达。我的研究方向也是关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建筑现象,以后可以多交流。

Bestregards!

LiuXiaoping2008-7-11

附录一:

解读“一城九镇”的实践意义与启示

――摘自刘晓平会议论文《上海“一城九镇”新镇实践对我国城镇建设的启示》

上海“一城九镇”计划在新世纪探索我国郊区城市化方面有颇多启示:

1、整体设计与开发

传统城镇建设往往因地就势;有宗族约定规范为据;宗社礼仪形成庙、市、塔、园等空间与秩序,容纳了居住、商业、贸易、手工业多种功能,以步行、船行交通为主,这个时期经济活动的环境压力小,保持了自然田园型状态,在当时是适用型整体性环境。

工业型城镇是对传统城镇的“否定”:缺乏规划控制,土地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工业需求驱动,相对密度大,用地较单一,不完整的城镇生活,嘈杂粗糙,缺乏人文邻里社区感;乡村农业景观同时被破坏污染,汽车、卡车交通成为主导。

而一城九镇新镇建设是对工业城镇的否定、传统城镇的“升华”。有较强的控制(政府背景),先进的整体规划,产业经济结构,以居住、商业,无污染工业、娱乐消费功能混合。土地利用高效,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治与保护,高质量的建筑与空间品质;内聚力的城镇及邻里社区感;妥善处理车行与步行区关系以及与大城市的联接交通;强调步行区的城镇生活重要性。相对稳定的规模,清晰的边界;不再无限制侵蚀农田,这是精致型整体性环境。

(见图5,图6)

2、当代性与传统发展

新镇建设对于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作出了有益的探讨,中西城镇发展的交汇与对话是建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性,何为当代性在现代主义之后发展的某个横断面上,各国所处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会有关联与共性,20世纪初以来,发源于欧洲的现代主义运动以及后来的各种思潮随工业经济的全球发展演变成各国共同的经历,发源于九十年代后期的美国新城镇主义运动也很快在各国被接受和实践。发达国家经历了郊区发展的得失,也在调整策略;我国正面临郊区的无序发展,需寻找对策。因此境外设计师是在上海进行当代的规划设计,根本上讲,是与时俱进的创造活动。而这种种跨国界的设计传播都促使当地观念更新和传统发展,也伴随当地与外来者的交互影响。新镇建设中,国际的团队以当代全新的建设理念,对居住空间和生活秩序的定义。新镇实践集成了今天的艺术与技术,它正在发展我们的城镇传统。

3、可持续性

新镇建设也积极探索如何减少环境的压力,如何维持生态平衡,恢复田园环境。注重应用环保节能技术,营造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恢复生物多样性:在建设上,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留有余地。在经济人文方面,通过产业支撑及文化活动营造地区活力。

4、营造理想家园

尽管目前我国在全世界的建筑市场上数量领先,20年间我们造出上百座新城,但回头看看,我们的城镇空间满足了商业追求和消费文化的潮流,却丧失了人文追求与理想。新镇实践或多或少体现了理想主义精神,在社区邻里,生活方式,能源利用,信息技术等方面为中国城镇的未来做了有益的尝试。

5、问题与挑战

“一城九镇”新镇建设是建立在上海繁荣强大的房地产市场基础上的,加上政府产业政策对郊区的支持,它一次性投入成本巨大,因而导致其房价较郊区原有水平高出很多,使用成本也高,高门槛限制了本地城镇人口进入,新镇人口将有以下人群构成:1)、大城市中产阶级。2)、各地成功人士。3)、城市养老一族。4)、本地新贵。对于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而言,新镇建设承接中心地区地产的发展,带动了郊区环境发展,从而以点带面改善郊区自然、生产、人文环境。对于购买力较低的本地居民则从土地中得到安置住房补偿,同时可共享新镇环境设施。在新居民和原地农民之间还需要注意避免突出贫富的差距,还有社群认同问题。

中小城市往往缺乏资金引力和产业支持,对中等城市而言,郊区城镇难以得利于城市疏散的辐射:房地产市场往往依托城市边缘向郊区扩张,虽然这样城市生活成本较低,但城市交通问题会日益矛盾,郊区景观会逐渐消失。中小城市本身应借鉴新镇规划理念,从而增加自身环境魅力。对远郊城镇而言,可以汲取其规划思想和操作模式,做好高水平整体性规划,开发方式结合实际,如公共设施政府建,住宅居民自助建。可根据资金情况延长建设周期,更应结合当地条件,采用低技的生态能源技术保护环境。

附录二:

故乡与异乡――城镇环境形象创新的一种思路

――摘自刘晓平东南大学硕士论文《苏南中小城镇聚居环境发展理论初探》的第三章

城镇空间衍变是十分复杂的自然、人工过程,前面的调研分析是从空间形象的地方性延续角度出发的。在设计中。地方性传承总是与创新问题纠缠一处。关于城镇环境形象的创新,下面从类型学出发表达一种思路。

1、原型的差异性

2、碰撞与模合

建立在原型的广泛性和差异性基础上的类型学认识,在设计方法上不再是类推和转换,而是碰撞与模合。本文已提到过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是“街道原型”的,而西方城市是“广场原型”的;西方城镇有宗教性空间原型,中国城镇具有语言性空间原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形成丰富的场所景观如苗族吊脚楼、客家土楼、江南水乡、陕北窑洞等等,所有这些正蕴藏了无限生机和可能性。在当前世界文明交融共享的时代,我们以历史的高度将各民族的历史经验看作共同的“历史痕迹”与“记忆”,那么我们有理由将东西方及各民族多样的空间原型作为创新的土壤。在这过程中,我们保持了历史的“不变”――人的存在性,而将空间原型作为历史或文化符号进行新的编码,碰撞与模合。这个思路超越了地方性传承的狭隘,更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在创新上更主动。

THE END
1.装修模拟软件排行榜前十名装修模拟软件为你的房间室内装修设计提供实用的装修经验、家装效果图,装修模拟软件软件通过丰富的家装案例,让您的家更美。装修模拟软件内有各式装修风格照,房间、客厅、阳台等各种类别兼有,同时装修模拟软件应用内有本地收藏功能登,非常适合用户闲暇时刻欣赏。https://m.pianwan.com/s/zj-1478092
2.设计师无法拒绝的家装空间su模型,轻松搞定甲方!对于设计师来说,家装空间SU模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包括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卧室和阳台等多个空间的设计素材。这些SU模型不仅涵盖了现代简约到古典奢华等多种风格,还提供了详细的材质表现和光影效果,能够为设计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SU模型还支持多种格式的下载,如SKP和JPG,方便设计师在不同平台上使用https://www.justeasy.cn/news/21713.html
3.游戏版实地挑战版787878知识本内容涉及装修效果平面图及游戏版实地挑战版787878的描述。具体内容包括对装修效果图的详细描述以及对游戏版实地挑战版的具体说明。http://good.hnspacenet.com/post/35224.html
4.小区住宅范文12篇(全文)目前, 住宅的使用寿命按其设计图纸来说一般是在5O年左右, 人们用几十年以至终身的积蓄来购买一栋房屋, 在使用之后就要报废, 这种现实的现象实在是有点不符合中国国情, 所以人们很迫切的要求提高住宅的耐久性, 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 在不远的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以至上千年, 当住宅采https://www.99xueshu.com/w/ikeyddfv8ais.html
5.中式建筑(精选十篇)中国馆“东方之冠”的造型,极具特色的中国红,伫立在世博园中,每一个炎黄子孙一眼便能认出。 本文的中式建筑指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设计的基础上加入中式装饰符号的建筑。这种现代中式根据现代人简约时尚的生活特质而设计,在建筑布局和功能结构上迎合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参照现代人的消费心理来做,体现使用者的文化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lm0zknm.html
6.装修房子的游戏推荐最新大全装修房子的游戏推荐下载分享房屋设计大师游戏是一款真实模拟的创造建设类手机游戏,房屋设计大师游戏真实的还原了建设场景,还能跟随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房屋设计大师游戏需要玩家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建造出更完美 房屋。更多 人气预约榜TOP100 订阅最新信息 需下载豌豆荚 A P P No.4 https://www.wandoujia.com/bangdan/1292557/
7.类似房产达人的装修游戏有哪些类似房产达人的装修游戏推荐类似《房产达人》的装修游戏是以房屋购买、翻新和出售为核心玩法的模拟经营类游戏。这些游戏让玩家扮演房屋翻新专家或房地产开发商的角色,通过投资房产、设计和装修来提升房产价值并获得利润。一些类似的游戏包括《室内设计模拟器》、《家居设计师》和《翻新专家》。这些游https://down.ali213.net/heji/lsfcdrdzxyx/
8.中国传统民居有哪些装修'>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湖南吊脚楼,藏族碉房,傣族竹楼,徽派建筑等 https://www.to8to.com/ask/k552052.html
9.23种设计模式详解(全23种)总体来说设计模式分为三大类: 创建型模式,共五种: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单例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 结构型模式,共七种:适配器模式、装饰器模式、代理模式、外观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享元模式。 行为型模式,共十一种: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观察者模式、迭代子模式、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备https://blog.csdn.net/qq_25086397/article/details/125103647
10.2022模拟房屋装修手游大全房屋装修设计手游推荐如何装饰自己的房间是很多人头疼的一个问题,而装饰房间手游可以让玩家模拟装饰房间,体现出不同的效果,模拟真实房子装修游戏,各位小伙伴想不想自己装修房子,虽然我们现在不能自己设计装修,但是我们可以在游戏里体验一下,自由的设计装修,没有任何需要顾虑的,那么有哪些好玩的http://m.yx007.com/k/mnfwzxsy/
11.罗雨林丨岭南园林建筑砖雕的历史探究广州美术学院陈雨田教授在番禺沙湾考察时,从古庙宇的废砖堆中,捡获到一件明代戏曲人物砖雕:高23.5厘米,造型简练,衣饰不加雕饰,落刀非常准确、利索;人物神情生动、传神,线条有力;采用夸张的造型手法,运用恰当的雕刻手段,让单色的砖雕富有黑、白、灰等色彩效果,使人感觉出黑、白、灰色的丰富调子,体现了当时广东砖雕http://www.hnctgy.com.cn/info/1040/1943.htm
12.读书笔记(建筑初步)书评第一章建筑概论1.1 怎样认识建筑1.1.1 建筑及其范围从古至今建筑的目的总不外是取得一种人为的环境,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不但提供给人们一个有遮掩的内部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不同于原来的外部空间。某些特殊的工程,像纪念碑、凯旋门以及某些桥梁、水坝等的艺术造型部分,也属于建筑的范围。1.1.2 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516211/
13.家装玩法游戏大全好玩的家装玩法游戏推荐家装玩法游戏大全介绍:将破破烂烂的毛坯房装修一新,结合你的独特审美,添置进更多的家具,好玩的家装玩法游戏有哪些?玩家需要扮演一名家居设计师,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来不断去打造出更多风格独特的小屋,满足顾客的需求的同时加入自己的装修理解,家装玩法游戏大全分享给你。http://m.9k9k.com/tags/6525/
14.3d模拟房子装修游戏手机版3d模拟房子装修游戏大全3d模拟房子装修游戏手机版是模拟装修房子的游戏,并且3d的游戏画面拥有更加沉浸式的体验,从全方位的角度查看房子的装修细节,从装修的所有方面都可以自己定制,你能想到的装修步骤这里都有,快来装修你的小家,把自己的想法实现在其中,将会带来独一无二的设计,下面小编就http://www.downcc.com/k/3dmonifangzizhuangxiuyouxi/
15.模拟设计房屋的手游推荐模拟设计房屋的手游有哪些模拟设计房屋的手游有哪些?小编整理了真实模拟设计房子的手机游戏合集,在游戏中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装修房间,打造各种不同装修风格的房屋,另外游戏内大家还能了解到一些关于房屋设计方面的知识。下面合集中的游戏玩法轻松休闲,不肝不氪,而且趣味性十足,各位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下载体验吧。 展开全部 合并http://m.doyo.cn/zhuanti/mnsjfwdsjyx/
16.以闪亮之名玩法介绍游戏问答欢迎投喂精灵小鼠,投喂小仓鼠有机会获得金币、基础色卡、遇之钥等奖励,累积亲密度还可领取五星饰品【花https://www.9game.cn/wenda/580719.html
17.房屋设计模拟游戏合集参与房屋设计模拟游戏推荐房屋设计模拟游戏合集带给玩家一些可以模拟设计房屋的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之中尝试模拟建造房屋,在游戏之中选择不同的材料和设计风格,超级有趣的模拟房屋设计游戏绝对值得一试!,要听下载站https://www.333ttt.com/zt/fangwushejmoniyxhj/
18.用最简单的经济理论解释世界,读《新卖桔者言》这本书用闲话家常的文字来处理司空见惯的现象。记得在旧《卖桔者言》的某次再版的引言中,我说该书的普及是因为它不“科”而教。这是区区在下的独得之秘,当然保存着。当年可没有想到,二十五年后的今天,老人家还是宝刀未老。 用真实世界的例子示范怎样解释世事,卖桔者的方法牵涉到的理论不多,也浅,不需要真https://www.huxiu.com/article/1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