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茶水架。
背景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的茶水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茶水架,包括四根竖直设置的立柱,四根立柱分布在长方形的四个角上;前侧的两根立柱之间、后侧的两根立柱之间分别通过对应的上、下横梁连接;左侧的两根立柱之间、右侧的两根立柱之间分别通过对应的上下纵梁连接;
前、后两根上横梁和左、右两根纵梁围成上框架,上框架的中部纵向安装有分隔板,分隔板将上框架内部分隔为左侧的茶水台和右侧的煮茶器主体安装位;
茶水台下侧设置有底托板,茶水台上侧设置有盖板,盖板上设置有漏水孔,底托板一侧的分隔板中部设置有导流孔,导流孔的外端连接有软管,软管将茶水引流至集水桶。
所述底托板的中部向下凹陷形成引流槽。
所述盖板上设置有若干个栅格,栅格之间形成所述漏水孔。
所述分隔底的后侧设置有进水端口,进水端口连接有清洗管,清洗管设置在底托板的周缘,清洗管的内侧均布有若干个出水孔;所述进水端口通过软管与煮茶器主体的出水电磁阀连接。
所述茶水架中部的左侧设置有置物架。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前、后两根上横梁和左、右两根纵梁围成上框架,上框架的中部纵向安装有分隔板,分隔板将上框架内部分隔为左侧的茶水台和右侧的煮茶器主体安装位;该设计使得茶水台的接水腔内的茶水及茶渣能够顺利的流至集水桶内;煮茶器主体本身可以从水桶中吸水并注入煮水壶中,当煮茶器主体控制出水电磁阀工作时,煮茶器主体将水桶中的水输送至清洗管中,清洗管中的水从出水孔喷出,从而清洗整个底托板,使得茶渣能够进入引流管并被冲入集水桶中,另外,茶水本身是含有一定的养分的,将茶水从底托板表面冲走才能避免细菌滋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茶水台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之二。
图4是图3的A处放大图。
图5是茶水台的示意图之二。
图中:1-左侧拉手;2-盖板;3-后侧上横梁;4-分隔板;5-右侧拉手;6-煮茶器主体安装位;7-右侧上纵梁;8-前侧上横梁;9-右侧后立柱;10-右侧下纵梁;11-右侧前立柱;12-中立柱;13-下侧上横梁;14-左侧前立柱;15-左侧下纵梁;16-下侧上横梁;17-置物架;18-左侧后立柱;19-左侧上纵梁;20-软管;21-集水桶;22-漏水孔;23-接水腔;24-底托板;25-导流孔;26-出水孔;27-进水端口;28-软管;29-电磁阀;30-清洗管;31-引流槽;32-煮茶器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茶水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四根竖直设置的立柱18,9,11,14,四根立柱分布在长方形的四个角上;前侧的两根立柱之间、后侧的两根立柱之间分别通过对应的上、下横梁3,8,13,16连接;左侧的两根立柱之间、右侧的两根立柱之间分别通过对应的上、下纵梁19,7,10,15连接;
前、后两根上横梁和左、右两根纵梁围成上框架,上框架的中部纵向安装有分隔板4,分隔板4将上框架内部分隔为左侧的茶水台和右侧的煮茶器主体安装位6;
茶水台下侧设置有底托板24,茶水台上侧设置有盖板2,盖板2上设置有漏水孔22,底托板一侧的分隔板中部设置有导流孔25,导流孔25的外端连接有软管20,软管20将茶水引流至集水桶21。该设计使得接水腔23内的茶水及茶渣能够顺利的流至集水桶内。
所述底托板的中部向下凹陷形成引流槽31。引流槽31的设计使得茶水引流效果更好。
所述盖板2上设置有若干个栅格,栅格之间形成所述漏水孔22。
所述分隔底4的后侧设置有进水端口27,进水端口连接有清洗管30,清洗管设置在底托板的周缘,清洗管的内侧均布有若干个出水孔26;所述进水端口通过软管与煮茶器主体的出水电磁阀29连接。煮茶器主体本身可以从水桶中吸水并注入煮水壶中,当煮茶器主体控制出水电磁阀29工作时,煮茶器主体将水桶中的水输送至清洗管中,清洗管中的水从出水孔26喷出,从而清洗整个底托板,使得茶渣能够进入引流管25并被冲入集水桶21中,另外,茶水本身是含有一定的养分的,将茶水从底托板表面冲走才能避免细菌滋生。
所述茶水架中部的左侧设置有置物架17。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