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究型专业人员为目标定位提高教育博士的质量,对塑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加快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以研究型专业人员为目标定位的教育博士培养模式改革,主要以学术创新能力、教研能力和反思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指向。基于对研究型专业人员的培养来构建教育博士三位一体模式,需要创设“U—M—S”三位一体的培养环境,坚持“T—T—S”三位一体的培养主体,遵循“P—S—R”三位一体的培养方式。在三位一体的培养过程中,要立足课堂实践与学科教学一体化、聚焦学习任务与课题项目一体化、坚持论文撰写与课程实施一体化、实现自我提升与学术辐射一体化、推动群组讨论与问题研究一体化。
关键词:教育博士;研究型专业人员;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1921年哈佛大学首次设立教育博士学位,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变革产生了影响,我国也于2010年在全国15所试点高校内展开教育博士招生工作,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积极探索教育博士的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得出了一系列成功经验。随着高校教育博士规模的扩大,在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体现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论文要求、培育模式等方面与学术学位的同一化,背离了专业学位应有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两种属性。在此背景下,提高教育博士的质量,积极探索教育博士培养的新模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才能办好新时代的教育。
01
以研究型专业人员为目标定位的教育博士培养价值及指向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是直接面对中小学教育实践者和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者的一种学位类型,其目的在于培育一批研究型专业人员,为教育实践提供应用型教育人才,塑造实践场域中的研究专家,使他们能“通过应用性研究,生产高深专业知识,解决专业实践中的关键和疑难问题”[1],使理论研究更好地作用于教育实践。明确教育博士的培养目标和价值指向,是推动教育博士培养模式变革的前提和基础。
(一)以研究型专业人员为目标定位的教育博士培养价值
1、塑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时代
2、优化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3、加快推进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工作
(二)以研究型专业人员为目标定位的教育博士培育指向
1、由专业实践发展向学术创新发展转变
“专业实践”与“学术创新”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教育博士的培养虽以“专业性”“实践性”为主,但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教育博士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学术性”“创新性”,“专业性本身建立在一定的学术性或科学性的基础上”[6],“专业性”与“学术性”相互促进,“实践性”与“创新性”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教育博士作为“研究型专业人员”的综合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博士培养的“学术创新”能力又与教育学博士培养所要求的“学术创新”能力有所区别,教育博士的“学术创新”指的是基于教育实践而产生的学术创新思维,是针对教育中的现实问题自下而上实现的学术思想的总结与提升,是“通过应用性研究,生产高深专业知识”[1]的学术创新过程,在这一学术创新过程中,新知识的产生可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使研究成果更契合现实发展的需要,能够更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展开。学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是教育博士作为专业人员走向“研究型”的前提和标志。
2、由教学能力向教研能力转变
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布克汉姆倡导的“教师即研究者”理念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从教学者向研究者转化也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努力追求的目标。教育者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教研能力指的是教师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研究的能力。教育者要想成为教育的研究者,不仅要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还需要有更高层次的教研能力,包括对课标、教材、教法、教育评价等深入分析研究能力,即“常规教研能力”,以及对教育现实问题进行“发问设疑—资料收集—实验验证—成果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即“课题研究能力”。[7]研究能力也作为区分专家型教师和教书匠的标志,以研究型专业人员为目标的教育博士培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博士的研究能力,推动其专业教研能力的提升发展。
要想推动教育博士成为教育研究者,必须培养其作为研究者应有的基本素养,包括对教育实践进行研究的意识,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以及批判反思的教育研究精神。以往的一线教师因缺乏对教育进行研究的系统训练,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面对诸多教育问题,反而缺乏想要研究的意识和能够研究的能力。以研究型专业人员为目标对教育博士的培养,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对其进行研究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育。不仅包括对研究者反思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掌握系统研究方法以及实地研究能力的培养。让教育博士不仅要聚焦于教育中的“真问题”,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利剑,解决现实中的教学和管理问题,同时还要善于把握现实中可供进行深入研究的“价值问题”,以教学和教育管理实践中有价值的问题为契机,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研究。
3、由技术熟练型教师向反思性实践家转变
由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博士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这些积累并已经内化的教育实践经验能有效地指导他们展开实践工作,但却限制了工作质量的提升,在现代主义技术理性的影响下,教育者往往成为了教育知识、操作技术和已有经验的熟练搬运者。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教育者难以再用固有经验和知识技能解决教育中的新问题,教育领域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和经验迁移的场域,而是在把握现实规律基础上追求学术深度的场域,教学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传输的过程,而是在反思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意义再造的过程。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变化,教育者仅仅作为“技术熟练者”已不满足教育现实发展的需要,“反思性实践家”的角色更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02
基于“环境—主体—方式”的教育博士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构建
教育博士在学位属性上偏重于实践性,其价值在于通过对“不进行学术理论研究但又具备创造性的人才”[10]进行职业能力方面的培养。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改革以“研究性”为改革方向,以“专业性”为价值取向,以“实践性”为目标导向,通过构建三位一体的培养环境、培养主体和培养方式,发展教育博士运用学术思维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以及将实践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能力,从而推动其走向研究型的专业人员。
(一)“U—M—S”三位一体培养环境
教育博士自身所具有的多重身份表明了其培养环境的复杂性,其所处的不同场域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价值。大学(University)是教育博士发展的教育场域,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的师资队伍,为教育博士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学术资源,此外,大学针对教育博士制定了具体的培育方案,对教育博士的学习过程及学位授予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指明了教育博士作为研究型专业人员的特殊性。专业(Majot)是教育博士学习的专业场域,专业的划定规范了教育博士研究的具体方向,不同专业下的研究领域各有所区别,教育博士可依据自身的职业要求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专业。此外,作为一线的教育者,教育博士的专业场域还体现在其任教的学科专业上,不同学科专业下教师的知识经验积淀不同,所拥有的专业知识经验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学校(School)是教育博士工作的职业场域,教育博士从学校中来,还要回到学校中去。这一场域不仅蕴含有大量的教育实践经验,同时还有可供教育博士进行研究的真实教育情境,教育博士参与情境的深度影响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其自身的经验构成和意义阐释将影响研究的结果。三种场域分别指向三种培养环境,各场域带来的影响综合作用于个体。
(二)“T—T—S”三位一体培养主体
建构“导师—教师—学生”(“T—T—S”)三位一体的培养主体,联合各主体的培养力量,积极发挥各主体在教育博士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是跳脱出传统单一导师培养带来的学术性的桎梏,指导教育博士向研究型实践者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工作实践活动中,教育博士主要面对学生这一培养主体,作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一线教育实践者,需要不断与学生发生互动,学生主体向其抛出了新问题,提出了新要求,教育博士要形成对所呈现问题和现象的实践感知力,形成对教育实践领域中新问题的强大洞察力,及时将教育现象转化为现实问题。在问题产生后,教育博士需要有将现实问题转化为学术问题的问题意识,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研究问题,面对导师主体的培育,教育博士作为学习者而存在,双方以知识为交流的中介,保持一种知识的行动逻
(三)“P—S—R”三位一体培养方式
03
基于研究型专业人员的教育博士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路径
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的学习建构历程不同,由于教育博士从教育实践中来,并最终要走向教育实践,因此,教育博士的学习应该遵循一种“自下而上的理论建构与知识范式”[10],对教育博士的培育应与其工作实践相联系。这种自下而上的理论建构意味着教育博士的学习是聚焦于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从现实问题出发,进行学理化探讨,最终回到对实践的指导中,在三位一体中实现对教育博士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培养(见图1)。
图1基于研究型专业人员的教育博士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路径
(一)课堂实践与学科教学一体化
(二)学习任务与课题项目一体化
(三)论文撰写与课程实施一体化
(四)自我提升与学术辐射一体化
(五)群组讨论与问题思考一体化
04
结语
通过构建三位一体培养环境、三位一体培养主体和三位一体培养方式,实现协同育人,确保教育博士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全过程、全方位、全主体”的进阶式教育博士培育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博士由经验思维向理论思维、由教学能力向研究能力、由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变。总之,教育博士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其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过程。依托“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进行不断思考和探索,期望教育博士能在实践域、学习场中形成研究态,形成指向教师发展、人才培养的美好未来。
2024-04-19
2019-01-26
2023-07-14
2024-07-09
权威海量资源库为您打造专属咨询方案
需要了解更多请联系学习顾问
张海蓝先生,很抱歉暂时未能为您匹配到合适的项目,可以联系学习顾问为您定制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