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最耳熟的金融危机有两个。上世纪8、90年代的日本,2008年的美国。砖家们聊到这两次金融危机,M2、经济周期、PPI......一堆专业词汇能瞬间把你砸晕。其实没那么复杂,你只需要记住一句:金融危机就是债务危机。经济砖家们说了,这句话不严谨......您还是别说了,出门左拐吧。剩下的普通人,金融危机就是债务危机,好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金融危机”是个富贵命,不是你想危就能危的。金融危机的前提,是有一段“繁荣蓬勃的发展”。美国的繁荣不用介绍了。上世纪末的日本多有钱,很多人可能没什么概念,随便举一组例子:1988年,《商业周报》的世界公司排名,前30名里有22家是日本的;1991年,日本人均GDP是美国的1.2倍;SONY34亿刀(1986年的34亿刀哦)收购了好莱坞的哥伦比亚电影集团(发行了蜘蛛侠、功夫的那个);松下斥资61亿美元购买环球电影公司;三菱重工出资8.5亿美元,购买了“美利坚标志”之称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当时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全球都来日本投资,与此同时,日元还在升值。资产的价格相当于受到双重刺激,房价和股票坐火箭一样的往上涨。
你想,要是有天你穿越到日本黄金年代。经济好到赶超美国都不远了,本国房价和股票眼看着涨得没个头。你存了半辈子钱,买不买?傻子才不买,难道眼睁睁看着隔壁老王暴富?于是,繁荣之下,债务和储蓄纷纷用来买入资产。(哦对了,不用穿越到日本,这场景你估计也挺熟,只不过只有房价,没有股票。)反正大家都觉得房价股票会永远涨下去,银行发放了大量高风险的次级贷款。但银行业蔫坏啊,联合金融公司分散风险,把资产证券化。举个例子,正常情况下,A想开间小店,银行经过评估,只能借给他20万。等A开了店,绞尽脑汁做生意,赚钱还钱。但在泡沫时期,银行相信房价会一直涨。所以,银行愿意借100万让A买房,再把A的贷款,拆分成100份,做成每份1万元的高利率理财产品,卖给普通人分担风险。如果A的房子涨价了,皆大欢喜,A、银行和100位理财购买者全部赚到爽。如果房子卡在手里卖不出去,等于拿100万换了一堆板砖。A还不了钱,连带所有人都颗粒无收。一个人投机不可怕,就怕负债去投机,链条上的每一环都要倒霉。
正常情况下,借贷是用来发展生产力和投资的。借钱不可能白借,每笔债务是需要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来还债。而金融危机时期,大量的新债务并没有变成未来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投资,而是变成了房贷、地贷等资产。投机市场上累积了大量高风险债务,资产涨幅一个不给力,就会爆出海量坏帐,进而影响了整个信贷市场。所以说,金融危机就是债务危机,出来混,债务迟早要还的。那怎么判断郭嘉的整体债务,主要是合理的投资,还是高风险投机?全球头号对冲基金桥水的创始人Ray提出了一个数据指标——债务/GDP。美国的债务/GDP比值在2008年前大幅上涨,金融危机后,从峰值的170%降到了150%。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债务/GDP比也迎来飞升,之后就是还在持续的“失去的三十年”。
根据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过去5年债务/GDP比值增幅超过30%的郭嘉,有43个。其中38个郭嘉,都在之后的5年内爆发了金融危机,2个在10年内爆发了金融危机。有人问了,不还有3个幸存么?哦,那3个郭嘉在增长30%前,刚爆发金融危机不久。
按债务/GDP的指标来看,图左上角的绿色圆点是个最大的意外。正是我朝。因为还没爆发过危机的,就剩咱们了。
我们讲金融危机的本质,讲债务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什么?不是让你去当金融砖家的,也不是让你撸串儿的时候去吹牛批的。潮水来了,重要的不是找个好位置,傻了吧唧的观潮,而是想法子顺势当个弄潮人。任何一个赚钱周期,都要符合历史的进程。吹泡泡的时候,有产者鹤立鸡群;泡沫一旦不稳,我们要思考,郭嘉怎么应对,大型企业怎么应对,以及我要怎么应对(才能赚钱)。而郭嘉的应对又是一切的基调:历史上,面对泡沫,没有一个郭嘉不救市。1.救市第一阶段,先印钞放水。早在21世纪初,美国经历纳斯达克狂跌78%和911事件,就开启了一轮救市。主动印钞放水、下调利率,3年内利率从6.5%降到了1%。
但是,放水救市,最多只能起到“缓刑”作用。
市面上的钞票更多了,也更容易借到钱了,大家接着靠债务投资,钱又全部流进了房产和股市,泡泡只能被吹得更大。如果01年美联储没有放水,经济危机可能会提前,但也就不会有08年那么严重了。另外,市场很容易对印钞放水产生钝性。第一针打下去跟兴奋剂一样,越往后就越不管用。比如大家更熟悉的,我朝2008年放水四万亿,效果斐然,房价一路大涨。等到14、15年连续6次降息放水,次年房价又涨了一轮。再往后,每年放水几千亿,已经不痛不痒了。2.放水不管用,救市进入第二阶段,这时汇率和资产“双高”,泡沫被吹到了顶点。比如1990年初,日本的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一半,股票总市值却超过了美国。再比如2015年我朝仅东北三省的工业产出就和整个俄罗斯差不多。你猜猜,如果中国的汇率和资产一直保持下去,再把资产全卖了换成美元,可以卖多少东西?可以买下全世界。早在2015年,中国整体新增M2(流通现金+企业居民存款),大概等于全世界除中国外所有郭嘉的总和,是美国的3.5倍。这还是低估版本的数据。
搜一下“限制资本外流”就知道,想在国外配置资产、投资,只会越来越难。b.降汇率,定向放水降息为了给各种企业兜底,刺激经济回到正轨,在历史的所有的金融危机中,郭嘉既要选择印钞放水,大搞投资,又要防止大水再次流进了房地产,也就是所谓的定向。钞票多了,对应的,汇率在可控范围内下降,是郭嘉希望看到的有利局面。而在资本外流管制的情况下,下降幅度远不会大到导致货币危机的地步。而且,越快降低利率和汇率的郭嘉,经济回归正轨的速度越快。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利率从5%降到0只用了一年,而日本用了整整六年。为什么?日本没顶住美国贸易战之后,签订了《广场协议》。按日本发言人的话说,“我们需要考虑国际贸易伙伴的利益”。日元从1985年开始一直在被迫升值,在金融危机最猛的时候,日元的汇率竟然还在往上涨,基本等于自杀。
所以说,日本金融危机不一定是《广场协议》导致的,但它确实耽误了救市。一块疤再小,放六年也要伤到骨头里了。以上,贸易战、定向放水、汇率下降、货币贬值,这些词,对最近的诸位而言,应该很熟悉了。c.房价下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史上,当债务达到顶峰,无论郭嘉怎么救市,房价最终都会下跌。美国08年之前连续上调利率,算是主动戳破泡沫,房市大跌。日本金融危机后硬抗汇率,房价还是大跌。联想到我朝最近唱衰房地产的各路自媒体,是不是我们的房价真的要大跌了?又错。抛开债务问题到底有没有到顶不谈,房价下跌只是整体趋势,而已。是一手房跌还是二手房跌?到底跌多少?是北上广跌还是全国都跌?如果北上广涨了,三四线跌了,你说是涨了还是跌了?问房价会不会跌的人,其实是在问自己的房子会不会跌。你跟北上广的人说三四线房价要跌,没任何意义,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花爷先按下不表,下一段咱们聊“赚钱”的时候,专门有一部分聊聊房子。
我们通常认为,金融危机了,终于他么的轮到富人倒霉了。不破产也要出血三升,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平衡,贫富差距会缩小。不是的。恰恰相反,美国金融危机后,收入分配更不平等。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中产以下的财富全部都要缩水。数据显示,美国08年金融危机后,虽然一系列救市政策让人均GDP实现了增长,但收入中位数以下的人群,在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则由13.7%跌到了12.5%。中产家庭的经济情况比1999年还要差。而顶端1%人群的财富占比,从07年的34%,涨到了37%,这3个百分点换算成美元,是个天文数字。
因为郭嘉在救市第一阶段大水漫灌之后,钱又流进了资产里,郭嘉吃了苦头。到了救市第二阶段,最重要的印钞放水,不再大水漫灌,而是定向灌溉,只刺激特定行业。而富人的眼光,往往比穷人更准。如果经济下行是黎明前的黄昏,那黄昏里还有什么行业能赚钱?金融危机后,美国一通政策刺激,王牌制造业却还是扶不起来,总产值比10年前降了2.9%。但到2017年,服务、养老、医疗、娱乐、教育连年高涨,成了发展势头最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前阵子,我朝刚刚推出了的《个人所得税抵扣意见稿》。大意是说,从19年开始,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租房、养老、房贷利息这6个领域,可以抵扣个税了。
1.养老医疗NBER上有一篇工作论文,作者通过处理1978年到2013年美国社保署的数据,评估了各个行业,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图片里系数波动越大,就越依赖市场行情。
所有行业里,只有教育和健康行业,是几乎完全不受经济环境影响的长青行业。特别在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好日子过习惯了,人更惜命了,医疗需求更旺盛了。不管有钱没钱,面对生老病死,谁也逃不掉。2007年以来,美国大部分行业的指标都在回落,但门诊服务的增长趋势,是一条直线笔直的往上涨。但是,把医疗当成理所应当的赚钱生意,就错了。美国的医疗支出巨大,常年上涨,政府早就不堪重负。2017年,美国医疗卫生支出已经飙升到3.2万亿,占GDP总量的18%。
对郭嘉来说,公共医疗根本不赚钱。美国医疗行业的增速,靠的是遍地开花的私立医院、医疗集团。而我朝,自有另一番国情在。众所周知,我朝的医保、医药质量、医疗服务环境都比较堪忧,这些年问题一直没解决,短期内也不会解决了。但印钞放水,货币贬值,普通人更看不起病了,难道大家就不用治病的?这一块,就是替代医学的市场了。遍地的莆田医院、专科医院、整容医院,明知道不靠谱,为什么还能一直开下去?军队医院的科室,为什么可以租给莆田系挂牌?无他,市场有需求罢了。郭嘉的第一需求是稳定,看贵点,效果差点,偶尔出点事故,都比没得看强。再说药,虽然至今没有任何一种中药或者中成药能通过FDA的审查,但吃不起进口药的老百姓,也得有药吃啊,造不出原研药的中国药厂,也得有钱赚啊。我朝近年来靠外交手腕,以一己之力向全世界大力输出中药,今年世界卫生组织也罕见的把中医纳入了《全球医学纲要》。可谓让中国药厂赚全世界的钱,让全世界人民,都有药可吃。简直造福地球。难怪韭菜之王李笑来说:不信中医药,不影响我买中医药的股票。
相比知识付费,学徒制更像是社群。老师收你的学费,提供更快的知识更新,更精准的经验传输,更有效率的资源连接。但老师最希望的,是你有能力成为利益共同体中的一员。而不是让老师给企业和个人上课、做咨询、做方案,永远单项输出,每笔生意都要累死。一个老师收100个高质量学徒,就是一股不小的市场力量。多个老师如果再绑定在一起,对市场的话语权,直接是普通教育机构的上百倍。学徒制培养利益团体+知识付费跑订单数量,金融、交易、房产、营销、开店......目前已经有不少人在垂直行业按这个模式在跑,以后也会有更多人套用这个模式。3.娱乐电影《追龙》里,还没坐上总探长的雷诺,在天台上跟猪油仔说:“现在那些小混混搞得乱七八糟,弄得他们也没钱赚,我们也赚不到钱。依我看,如果我来做主,搞得样样都有规有矩,到时候外面丰衣足食,我们也多赚点,你信不信?”
雷洛这一句多赚点,就是5个亿,比前不久冰冰的8.8个亿还差了点。冰冰被查,有人说电影娱乐业要凉了。比她还惨的是腾讯,游戏版号被限制,腾讯股价从480跌到250,几乎腰斩。电影和游戏的事,花爷不是内行。经济萧条下的“口红效应”,花爷倒是知道一二。据说早在1930年代,美国办公室的女打字员,因为经济大萧条被解雇了。下岗当天,她就到百货商店购买了两支心仪已久并且不算太贵的口红。后来就有个“口红效应”这个说法:经济低迷时,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理安慰和满足感的“廉价的小奢侈品”行业反而会逆势增长。
听说最亲密的六个朋友的平均收入,就是你的收入。最常看的八个公众号的平均质量,就是你的认知水平。你未来的可能性,都是你自己投票选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