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要想:守戒好苦!要知:你守戒将来就得到大安乐、大解脱,不守戒将来堕落才是真苦。不要把意义弄颠倒了,要有正知见。
一般来说,五戒好象只是在家居士受的。不错!五戒是在家居士所受,不过大家要知道,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诸佛皆以五戒为根本。五戒是诸佛的根本、是基础,根还要有枝干、叶子,才能够结无量的果实;要想果实好,要庄严你的因花,这就是你们求受五戒、守五戒的意义。诸位受了戒,能把五戒守好,可保持人身,绝不堕落三涂,人的资格有了,那学佛就容易,那你成佛的根基已经有了。
二、止恶修善依佛戒
你看世尊福报圆满了,还抓住机缘不舍穿针之福,何况我们凡夫?大家听了,不但大福要修,小福也不要舍,这就是戒的精神--应当要做的,你不做就犯戒,这是讲善的方面。恶的方面怎么讲呢?当然一切恶都要断。因此,「戒」之一字的定义,不是叫你单方面的戒恶--诸恶莫作;更重要的是要你众善奉行--大善要做,小善也要做。如果你大善做不到,就要从小善下手,慢慢积功累德,到你有福报时就能行大善。舍了小善不做、小福不积,好高骛远,那会有大福报?
大家要把戒的定义认清楚,「戒」消极来说,是要防非止恶;积极来讲,是要止持并行--恶要停「止」,善要奉「持」。为了利益人,也为了利益自己,要服务人,服务人你自然就有福报。菩萨道是向众生中求,所以我们学道要多结人缘。
要依什么方法才能达到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呢?就是依这个戒。如何众善奉行?就是勤修戒定慧;如何诸恶莫作?就是禁止杀盗淫。如何降伏杀盗淫?那就要修戒定慧。要想戒定慧圆满,杀盗淫一定要断得清清净净;不断清净就没有戒,没有戒,那里有定有慧?没有定慧,这个人多么苦恼!你想有福有慧,那就好好持戒。有了戒就有定,有定就有慧。
诸位来受戒,想要把戒守好吗?靠自力不容易,我们要多念佛求佛陀加被。如何把佛念得好呢?这要持戒来辅助。所以,要持戒,佛才能念得好;要念佛,戒才能持得清净。持戒念佛如鸟之两翅、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这点受戒的人要明白,念佛的人也要明白,因此我们讲戒的时候,不要忘了讲念佛;讲念佛的时候,也不要忘了讲戒。
三、上求下化菩萨道
诸位是发心来受五戒,不是受六重戒,更没有受持二十八轻戒。我之所以用菩萨戒本,是希望大家能高升。菩萨戒有六条重戒,你们受了五条,就只剩一条没受。万事起头难,就像破竹子,头一节劈开,以后就容易了;受五戒、执持五戒,然后进一步发心受菩萨戒,就会驾轻就熟不觉得难了,而且行得逍遥快乐,直归老家,太令人兴奋了!
菩萨戒的内容是什么?要学菩萨,要先明白菩萨道的定义。菩萨道的圆成要靠什么?一要上求佛道,二要下化众生。为什么要上求佛道?现在我们是初发心,不像观音、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是倒驾慈航的菩萨摩诃萨;他们是上求佛道圆满了,再以菩萨身度众生,所以只有下化众生,没有上求了。
一、慈悲不杀最第一
佛家的五戒--杀、盗、淫、妄、酒,就是世间讲的五伦--仁、义、礼、智、信,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五戒是保持身不造三恶业--杀、盗、淫,口不造四恶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若再能意不造三恶业--贪、瞋、痴,心地善良,这就是十善。
五戒只说到身口,意地为什么不说呢?好象小孩子骂人、打人,不犯过的,不能定他什么罪。初学佛受五戒,好象小学、幼儿园的学生,怎能要求他做得怎样好?慢慢进步到菩萨戒就重在意业。其实你身口清净,心也就清净了;心不清净,当然也影响到身口,互相都有关系的,因此不但身口要善,心也要善。一个人能守五戒、十善,就可生在人间、天上。所以,佛法单是五戒就能使人心平安静顺,没有烦欲争端。一人守戒一人安乐,一家守戒一家安乐,乃至一乡、一国、全世界都能守五戒,世界那有战争?都是和气、和平哩!
「优婆塞、优婆夷戒」,优婆塞、优婆夷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叫做近事男、近事女。就是受持三皈五戒的男子、女人,要亲近奉事三宝,对佛事护持服务,求福求慧,学习佛法以开智能,化导世间。受了戒要做到这样,没做到就是犯戒。否则你虽受戒,离三宝远远的,和非正人君子在一起,那不要说守戒学佛,连人也做不好。我们要想学好,决定要亲近善知识,和好友在一起。世间人都知道,跟好人学好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要保持亲近三宝,才叫做优婆塞、优婆夷。
二、忍辱不瞋守杀戒
「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人身命是最贵重的,蚁子是最微贱的众生;虽为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杀一只蚁子,这就是大菩萨!大慈悲嘛!在一般人想:「我是一个人,蚁子怎能和我相比?杀一只蚁子算什么?微不足道嘛!杀戒怎么这样严格呢?」
佛家才有这种尊贵观念,一般人反而觉得:你脑筋有没有问题?一个从未接触佛法的人,如果善根深厚,闻到佛法就会信;业障深重的人,闻了佛法要他恭敬受持,就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好多话都是闻所未闻,不是他们所能想到的。这是讲佛道,不是讲人间法,现在是叫你学菩萨、学超世之法,大家要明白、分清楚。现在学了佛就不要听人间话,听人间话害死你了。要听佛陀的话,要守杀戒,虽然是蚁子也不能随便杀。
其实,你有这种仁慈之心,连蚁子都不忍心杀害,还会杀人吗?不会的!就是人要杀你,你也不会杀他,绝不会同他计较。你有仁慈之心守住戒,就算被人杀了都可生天。因果不会亏人的!慈悲心是佛种子,学佛的人没有慈悲等于没有佛种子;没有佛种子,怎么能发菩提芽、开涅槃花、结菩提果呢?这些道理要切切实实记好,不要用凡夫理、不要用凡夫心。
我们佛家的善男子、善女人,就算遇到自己生命危险的事情都不能犯杀。「人家要来杀我,为了自卫能不能杀他呢?」你要杀他,可是力量不够时还不是被他杀?即使你力量够,为自卫而杀他,当然在人间来说无可厚非,可是在佛家来说就伤了慈悲。或者你说:「那我就白白等着被他杀吗?」其实俗语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只要你不要和他相敌对,以善来降伏恶,以柔来克服刚,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凡事都退让,对方也不会轻易来伤你的命啊!究竟为什么人家要杀你?还不是自己惹来的?
你能奉守如来之戒,没有恶念怎会有恶事?你善,人家怎会和你斗争?只要我们守如来戒,慈悲一切众生,有如来之心、菩萨之心,决定不会遭到这些恶报。假如这样人家还要杀你,那怎么讲呢?三世因果喔!你前生杀了他,今生他来报复啊!你今生虽然是个善人,前生不知怎样伤了人家的命;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因果就是这样子,学佛人要觉悟这些道理。
梵网经上说:杀父之仇都不能报。在人间来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做儿子的不替父亲报仇,那枉为一个人了。世间是讲报复、斗争,弄得世界战争残杀;佛法是讲和平、慈悲、容忍,如果大家都学佛,这样世界平平安安的多么好!如果你杀我的父亲,我一定要报仇,我也杀你的父亲,杀来杀去,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家宜解不宜结啊!再说,为什么你的父亲会被杀?如果他往昔之中没有杀人,怎会被杀?这些因因果果要想一想。
孔老夫子也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愿意被人家杀吗?当然不愿意!那你也不要杀人,杀人必遭恶报的。一切事情要尽量和解、尽量向好的方面想,不要随着恶性下去,把世界弄得天翻地覆。你一人忍而不瞋,大家都安乐;你一人不能忍,就连累到大家都受苦!
其实人毕竟是人,都是有善性的。人家对不起你,你忍让不报复,还是保持君子态度不计较,自然令对方感动,生惭愧向你道歉,同你做好朋友;我们对不起人,对方也不同我计较,这个冤就解了嘛!这是世间上很明显的事。一个人有一千个朋友不算多,有一个冤家对头就够你受了。所以决定要依佛戒奉行、要忍让。你不要说:「这样子我吃了亏。」吃亏就是培福嘛!受了戒就要转凡情,不能还执着凡情:「佛法怎么那样胆小消极,叫人要忍辱?」就是要你忍辱才能积德成佛道啊!
不要一口咬定:「这个人坏,我要教训他!」何必这样呢?有句话:「恶人自有恶人磨」,他造恶绝对会受恶报的,你不要在自己身上搞麻烦;搞上了麻烦,心里不能安乐,又弄得是是非非结下了恶缘。万事总是退一步好,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句烟消云散」嘛!不要那么执着,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教人不要执着。学佛就是要改凡情,凡情改了才有圣智,有了圣智才能任运积功累德、成佛果啊!
三、食肉教杀非佛子
大家要注意!「身」不杀能做到,「口」不杀能不能做到呢?你还没有戒口吃素啊!你没戒口吃素,那屠宰场所杀的生命,只要你吃就有一份恶业报,记一笔帐在那里等着你。人家为什么要杀生呢?你要买他才杀,他杀是为你吃的人而杀,那这罪业要谁负?当然杀的人、吃的人都要负,这叫共业。如果他今天杀,明天你不买,后天叫他杀,他也不会杀的。在戒律上,自不杀也不要教人杀;你若买,不等于教他杀吗?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如果你不依戒律行持,连暖法都得不到,更不要想得须陀洹乃至阿那含果了。什么叫须陀洹、阿那含呢?大家常听到「阿罗汉」这名词,阿罗汉是声闻中的最高位。阿罗汉之前是初果、二果、三果;初果叫「须陀洹」,二果叫「斯陀含」,三果叫「阿那含」,四果叫「阿罗汉」。只要得到初果须陀洹,就已入不退位,入不退位就不会再堕三涂了。证了四果就能超人天,不受生死之苦。初果前有四个位次,就是「暖、顶、忍、世第一」,这要研究教典才知道。
「是名初重」,这是五戒中第一条重戒。第二条乃至第五条后面的文也是这样解释,以下就不再重述了。
第二条:不偷盗戒
一、不与而取是偷盗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以重戒来说,盗戒最容易犯;犯杀、淫、妄语、说四众过戒都有一个对象,盗戒自己一个人就可以犯。「偷盗」,暗中拿人东西叫偷,明明白白的抢就是盗;偷盗不限钱财,凡是「不与而取」便犯盗戒。
佛陀告诉我们,为了身命都不可以偷盗,何况等而下之的理由?顶天立地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偷盗?偷了就能济你的贫穷吗?不会的!稍微有点人格的,那会做这等下流的事?当然不会的。大家希望自己的人格好,这件事就绝对不能做。世间有句话:「饿死不作贼,气死不告状」,不因为快要饿死了就偷;你没钱、没人不要打官司,你若无人,就算你有钱、有理也输!谚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佛法讲,虽然为了身命,宁可饿死都不偷盗,也不愿意做失去人本分的事情。
我反问你,你的钱财愿不愿被人家偷?愿不愿被人家骗?将心比心嘛!如果你不愿意,那你也不可偷人家、骗人家。如果你想得到富贵安乐、不遭贫穷之苦,就不能盗骗他人钱财。有一种人宿世有偷盗的坏习惯,并不是不偷就会饿死,是有钱人反而偷贫穷人的东西,这是习气使然,不偷好难过!虽是习气使然,一偷了东西就是犯盗戒。而且犯盗戒有时也会连带犯杀戒,为什么?因为钱财是人生存所依靠的,你偷人钱财,令他失去生存的依靠而死亡,那就罪上加罪了。或者你的偷罪误栽赃他人身上,逼人受枉命之灾,那就更严重了。
其实得了非分之财,那不是福喔!说不定有祸在里头。我们为什么要有财?希望安乐自在嘛!如果有了财,不但得不到安乐自在还因此受害,那何苦来哉?所以要用智能,要忍而不贪,不可犯盗喔!
盗戒最容易犯,有好多情形:像顺手牵羊啊!贪一时方便啊!总之一句,乃至一钱一针,都不要随便取人家的。如果你需要,一定要经过对方同意,否则不与而取就是犯了偷盗。这是尊重自己人格的问题,大家要注意,不可贪一时小便宜而妨害了终身尊贵的人格!
二、盗戒微细须防犯
盗戒很微细,比方生意人,同人家讲好的样本是值十块钱,到交货时,你拿七块钱的货品充当十块钱,这就盗了三块钱。做生意要信实、童叟无欺、货卖当时价,那样赚钱无可厚非,「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嘛!但以蒙蔽手段赚钱,就算发财也不会快乐。佛弟子非分之财不可贪,小便宜一贪就犯盗戒。又像欠人钱,对方忘记了,你明知却不还。或好朋友把贱财、贵重物品等寄放你那儿,朋友死后,你把财物藏起来,也是犯盗的。你既是他的好友,就应该将此遗款以他的名义做功德。你做店员卖了东西收了钱,没有把帐记上去。别人请托你代缴钱,你没缴。故意借钱物不还,这些都是犯盗戒。
还有一种情形,见到路上有金子银子,你都不能够得、不能够收。那钱是某人遗失在那里,还是有主人的。无主物能不能收呢?也不可以。无主之钱是归于国家,你收了就等于盗国家的钱。此外,国家规定的税就应该缴;生意人做二本帐,一本自己看,一本给国家税捐处看,那是盗国家的钱。国家为我们做治安服务,国家有好多福利需要靠这个税钱,所以应该缴就要缴,邮资应值多少就要付多少,你若减少就是犯盗戒。
那么我们灵岩山寺十方常住的钱,用到别的常住可不可以呢?不可以,某一常住的钱只能用在某一常住。那要怎样才可以呢?有特别因缘,大众开会一致认为可以在别的地方用,那就可以;你就算是当家、住持,都不可以私给。又常住有多余的,你拿来自己做人情,那也是犯戒。十方常住物,比如果树、花木,有熟人来时,你拿常住的一个果或什么给他,都不可以。凡是私自做人情,那千万不可以;十方常住物是属十方僧的,怎可做人情给世俗人?要是为常住的事,你用常住物是可以的,公私要分清楚。盗戒最微细,微细方面不容易守;诸位想知道更详细,可以再研究。
三、布施修福真智能
往往见到好多人非常聪明、能干,生意之道都明白,偏偏做生意就不能赚;也有的人虽不懂生意之道,只有那么一点成本,但他就能赚钱。要知道,做生意能赚钱也是要有福报,没福报赚不到钱。不要以为自己聪明、能干,贪小便宜、走法律漏洞就能赚到钱,赚钱绝对要有福分。有福报的人,做生意即使做错了还是赚钱;没福报的人,做生意做对了还是亏本。福报从那里来?从同情心、救济人而来,这个救世心一定要有。
所以佛家强调,不仅不能偷盗,还要修善、要多行布施才有福德。唯有行布施,你布施的功德达到某个程度,就能消除你无始劫以来偷盗的罪业。然后再行布施,布施一分就得一分的福报;好比债务还清,赚一分钱得一分受用。其实不是有钱就有福,没福报的人,虽聪明赚了钱也不会受用的,甚至带着灾难在后头,这因果要知道。钱不一定能使人安乐,甚至还带给人祸害呢!世间好多人因为有钱把生命丧失了,像很多有钱人都不敢坐豪贵车,很怕强盗恶人跟踪他。你看虽有钱,行动步步都怕,这样有钱是不是反而受苦?那要怎样才不苦呢?将多余的财布施就有福啦!
布施也要有智能,不但不要人感谢你,反过来你要感谢人。「这话怎么说?不合乎人情嘛!」要知道,他人苦你布施,你才有了福报;如果没有这个苦的人,你向那个布施呢?怎么会成就你的大悲心?没有大悲心你怎么有福报?你若是有智能,不但不会要他感谢,还要感谢他呢!
诸位是有智能的人,尤其是佛教徒,记住!不要偷盗,更要好好修福报。如果你现在没有钱,不要紧!等你有钱时要善用,多多供养三宝,建道场、供养出家人,利益无量众生了生死、成佛道。这样财施就等于法施的功德,这种功德才是最大。平时讲到「不偷盗」,很少有人教你们以布施之福来禁止偷盗的吧!好!我还有四句话贡献您们,请牢记勿忘!
偷盗是贫穷饿鬼报,
布施是富贵安乐报;
怕贫穷苦万勿偷盗,
想富贵乐须行布施。
总而言之:你赞叹人家好事成功,劝勉人家坏事不做,这是不用钱财就可以大行布施;你若能做到极处,则是无量的福德、寿命。请共勉励!
第三条:不邪淫戒
一、夫妇之道不邪淫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人间有人道,夫妇之道就是人道、是伦常。为了传宗接代,夫妇之道是无可厚非,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嘛!在家菩萨行人乘法,除了夫妇以外,绝对不可有越轨的行为。一个人能做到不邪淫就是君子,当然真君子行夫妇的正常关系,大前提是在传宗接代,不是一般的轻浮、贪染爱情,否则就不够资格叫做君子。
在家受五戒的佛弟子,只要你守住礼仪、守住夫妇之道,夫妇之间互相忠实,这样不但家庭能幸福平安,社会风气也会良好。若不守夫妇之道,那是破坏家庭最根本的原因;如果家庭不安,社会也不会平静。你若不信,到时吃苦是你本人!人本来就是尊贵的嘛!行为好,走到那里,见得天、见得光,头昂昂的、胸挺挺的,多尊贵!为什么要做见不得人的事?
二、离欲梵行了生死
世间人为了传宗接代,夫妇之道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以佛法来讲,无边的大苦都是因为有夫妇之事,才有这个苦。所以,真佛法不但讲夫妇之邪淫不可有,连夫妇之正淫也要断,这就是出家人不结婚的道理。其实情欲是生死之根,所以佛陀对断淫这个法说得最透彻。诸位是受五戒,才初发心学佛嘛!所以讲到淫戒,只告诉诸位不要邪淫,正淫就好了。但是学佛法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了生死。无边的大苦都是因为有生,有生必有死,我们要如何解脱呢?这就要受戒、持戒。现在大家来受戒,就是为了要求解脱。要解脱就须断淫欲,断淫欲梵行才能修成,染净二行必不能同时生存。有了染行就坏了净行,必要有清净梵行方能了生死啊!
什么是颠倒想呢?颠倒想就是欲念。人就是从动淫念而来,也就是中阴身来投胎时有此欲念。因为有情有爱,有情才有爱嘛!爱就是苦的根源,一切的苦皆从爱欲而来。有爱就造生因,有生必有死,生而不死不可能。生死是个大苦趣啊!你想断绝苦,就要斩情绝爱,千万不可有颠倒想。
要想了生死、不受凡夫之苦就不要生,那决定要断淫欲,断淫欲才是出世之道。不生才不灭,不生不灭才是本性真如清净之法。你能离欲,连正淫都没有了,断绝了生死的根缘,这样才能不生,不生就不死。你没有欲念、不贪爱,就不会受胎的。出家人为什么不结婚?就是要修梵行。为什么要修梵行?就是为了离这生死根缘。贪欲是根,淫行是缘,贪欲之因得遇淫行之缘,因缘相会就有生死;贪欲之因得不到淫行之缘,因缘不合,怎么会有生死呢?你怕生死苦吗?那你就不要有邪因邪缘啊!
因此,五戒守得好,夫妇之外没有其它不道德的行为,培养这清净之因,就有善根进一步受八关斋戒;八关斋戒第三条是不淫,不但不邪淫,连夫妇的正淫也断。这就像维摩诘居士:「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戒法;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梵行是印度话,「梵」是清净的意义;虽是夫妇不行夫妇事,同出家人一样,在污泥而不染,这就是不淫。断邪淫不堕三恶道,断正淫才能够了生死。这才是佛法真正之道,明白了吗?
梵行的功行怎样呢?也是有生!什么生?莲花化生,莲花化生都是清净之体啊!不要以为:「如果大家都出家,没有了夫妇,世间人不就绝种了吗?」那里是这种下劣的观念?不结婚,世间人的苦恼就尽了;修梵行,将来这一切世间人就莲花化生,这里就是佛国,最极清净的嘛!不要把因果弄颠倒了。
三、持念圣号除淫欲
修梵行,在世俗一般人认为:生理上怎么能克服呢?情欲重的人就是有这种下劣的想法。当然这是先天的习气,单是后天的抽烟、喝酒上了瘾,要你不抽、不喝,那就非常困难了,何况先天的习气?但是从来不喝酒的人,根本不知喝酒是什么滋味,一切的行为习惯都是良好,那多么快乐!世俗人认为:抽烟快乐、喝酒快乐,赌也快乐;要知这快乐是苦的根源,不但事业受到伤害,人格也下贱了。你只知道情欲之乐,而不知道离了情欲就有清净之乐、解脱之乐;这些乐你梦都没有梦到,你不修行怎么会知道?修佛法才是真真实实的快乐啊!胡涂愚蠢的人,才以为情欲是乐。
我时常说:在家居士们,若儿女大了,自己的年龄也差不多,夫妇都是道友了,最好要分房;房间不多的,至少也要分床。彼此保持清净可使身体健康,不要使烦恼种再沉重下去。青年学佛好福气,没受到社会的染污,也没有爱欲来束缚,头脑清楚,这时来念佛修行最好;千万不要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念头,不要到道场来还想找情侣。若不幸有了爱情,那你想念佛就难了;男女一结婚就被情感所迷,还想修道?好多家庭的障碍把你结得死死的。最好不要结婚找罪受!这话有些不合人情,但这是在说佛法呀!你不能用俗情心理听啊!
阿难曾问佛,如何对治淫欲?佛告阿难:「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能这样观想就不会起邪念。一起邪念了,马上想父母兄弟姊妹在前,怎敢做下流事?
美色人多爱,苍天不可欺;
我不淫人妇,谁敢染我妻?
敬劝一切男女各站本位、各守礼节,万勿由一念胡涂,致招终身大苦。
第四条:不妄语戒
一、未得谓得大妄语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所谓妄语戒,包括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共四种。妄语是指不真实的话,不真实叫做虚妄;就是有那件事说没那件事,没那件事说有那件事,所谓「见言不见,不见言见」,虚妄颠倒这些话都是不可以说的。五戒中所要戒除的妄语,主要是指大妄语,不是普通一般骗人的话,那是小妄语。
什么是大妄语?不修行还没资格打大妄语,比如修不净观的人,自称已得不净观。业感男女,自然异性相吸,起贪爱,那要怎样对治?观想对方脓血不净就能止住贪欲。不净观还能制止贪食欲,所以贪吃、贪喝、贪情欲等,就要修不净观。
其实你见到什么佛?作梦!颠倒妄想!真正到了见佛、一心不乱的时候,那你二六时中一切都是吉祥、自在、安乐。如果你还有烦恼、颠倒、情绪不定,这样你见到什么佛?是见魔啊!那是魔变的佛,不是真佛。这地方注意啊!如果你真实见到佛,身心决定安然自在;如果是见到魔所变的佛,心中就有恐怖、不安然、不自在。
当然你能至诚念佛,念到一心不乱,那决定见真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那里不能见佛?「心即佛,佛即心」,见佛即见我们自己的心,见佛还有什么难?本来我们的心是清净的,只因妄想颠倒,被酒色财气、七情六欲一时迷昏了,像处于黑暗牢中,那能见到日光?一定要除去五欲之牢才能见到光明。
其实不但没有修证不能说有修证,即使证得了什么也不要炫耀。佛弟子修行有所得,那是应该有的果报嘛!不值得怎么骄傲炫耀的。你真正的得到,如果对方是真修行人、自己人,当然彼此谈谈、互相砌磋,这样是可以说说的。
在事相上要开点智能,不要自己随便乱说,犯了大妄语。打妄语的人本身都有问题,不是好高骛远就是贪名图利。还有邪师、外道说他是什么佛来转世的,胆子就这样大。一个凡夫就敢说自己是佛,这等于古代一个小平民,说他自己是大皇帝,那不被杀头才怪!一个出家人,一点修行也没有,就说已经证了阿罗汉果,大话敢说,就难逃下地狱受拔牙割舌之苦。
二、真假知识善明辨
如果证了初果须陀洹,那就有了道共戒,不杀生的戒功德成就,都不会再伤生了。不仅走路不会伤害虫蚁,就算脚步踏到虫蚁都不会伤它的命;即使做农夫耕耘时,锄头锄下去,虫蚁自然离开一寸。在杀、盗、淫、妄这些地方能通得过,那当然他是圣人,否则何止差一大截?差十万八千里啊!
其实真正一个老老实实、循规蹈矩的善知识,即使有神通也不显;佛陀在世时,也不许弟子随便显神通的。正信佛教徒千万不要听人胡说乱说,把这大好的佛法破坏了。佛法不强调要有什么神通,佛法是叫人要守戒、要有道德、戒行庄严,这才是真正的神通。我们是以道德良心、出世学问来度化人,你以邪法度人,那是不是人家不会下地狱,你要度他去?
在一般居士想:怎么出家人还会打妄语?你以为出家人就是菩萨了吗?这要看他的本质是如何。如果真正是善男子、善女人,是真儒、正人君子,这样来出家,当然不但没有大毛病,连小毛病也没有。佛法是个大家庭,大慈悲嘛!什么人都摄受。可是有的人本质有问题,虽然出了家,习气一时还除不了,照说这种人是不能出家的。所以学佛人人可学,出家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出家是要做个担负如来家业的法王子,一定要正知正见、业障轻微的人;业障重的人学不好,业力不可思议嘛!以前出家都要考试,至少要懂得一部经论,戒律要能守才能受戒。到了末法,考试等种种规则没有了,难免就龙蛇混杂。
听了这些话不要又发生副作用了:「哦!我本来想出家的,可是不是这种根性,不能出了。」要知道,「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想做大丈夫,不好的习气除掉就好了嘛!就算是个大恶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啊!成佛有什么难的?
我说「男儿」当自强,那女人就不用自强吗?不是!女中的丈夫也是真男儿啊!佛性平等喔!没有男没有女;当然女人在业报、感情上是差一点,但你道心发强一点,就能消除障碍,那修行起来也不输男人喔!要好好发大心,佛法总是叫人发大心做大事,利益无量人,成就自己的圆满福慧。
三、真语实语有方便
世间人叫他不说假话好象不可能,连母子、父女、夫妇之间,很多事情也不说实话。对其他人更是一天到晚打妄语,你骗我、我骗你,这就是生死的凡夫。现在我们要想了生死,决定要说真实语。否则常说妄语,就算你有时说真话,人家也不相信。比如你掉到水里喊叫:「快来救我啊!我掉到水里了。」人家讲:「不要理他,那个人又在骗人了。」讲话要真实,乃至说笑话都不要打妄语,所以说:「君子不戏言」。佛弟子一定要学如来,说真语、实语、如语。如语就是如实之语,依事而说、依理而说。说话不要违反事理,违反了就是说假话。
「两舌」也要不得!像有一种人,在甲面前说乙不好,在乙面前又说甲不好,总是挑拨离间。看到两人好,他心里怪难过的;看人家争斗,他就在背后高兴着。就有这样下流的人。
佛弟子不可以讲妄语,那真实语就可说吗?照理说,当然要说真实语,但在某个时候,真实话也不可说,要说方便语。什么是方便语?比方甲乙二人各怀鬼胎,互相妒嫉、互相猜测,他们之间有是非产生了。甲来问你:「乙是不是讲我坏话?是不是骂我?」你不能说:「乙确实在我面前说你不好,在骂你。」你虽讲真实话,但这样不是使他们二人的仇恨更深吗?
所以这时要说方便语,话虽不真实,但令二人解冤仇。你应该说:「他并没说你不好,还赞叹你呢!他说某件事有点对不起你,觉得很惭愧,如果你心量大时他想向你忏悔。」你在乙面前,也是这样讲甲,那决定能使他们和好。所谓「会说话的两头瞒,不会说话的两头传」。不过世间就有那恶业障的众生,尽会拨弄是非,不会传好话,是非话他最欢喜义务传达!
人哪!什么人都有,各有怪性。好象有人在你面前无端无故的说某人不好,确实说得有所偏。如果你心直、有勇气也有正义感,那当面就可以纠正他那无中生有的事,告诉他事情不是这样,人家不是这样的心,甚至教训他都可以。或者你胆量小,不敢说正义话,那不说也好;不过千万不要听了不服气,又向当事人传是非,那是不好的行为,应当改正。
四、善巧方便度众生
我们释迦世尊为了度众生也说方便语。经上有个比喻:有位长者,他的儿女不听话、好吃懒惰、不听教导,向坏的方面发展。长者就想了一个方法,告诉儿女:「我不久要出远门,去收人家欠我们的钱,你们乖乖待在家里。如果身体不好,我这里有药,对强身医病都好。把药放在这里,你们有病就吃,我到外面收好帐就回来。」这长者也说:「我在田里埋了好多金子,但已记不清楚埋在那里。你们没有生活费时,去翻田把金子找出来,就可解决生活问题。」交代完,长者就出去了。
去了两个多月都没回来,他特别请人告诉他的儿女:「你们爸爸已经死了。你们想做人、想生活就好好自己发奋图强。」儿女们一听到爸爸死了,没有爸爸可依靠,想想以后惨了,看看自己又有病,更是苦恼!这时才想起不必找医生,爸爸已经做好了药放在家里。他们把这良药吃下,就将病治好了。
儿女们的病是医好了,可是要吃饭没钱买米,这时又想起父亲曾交代田里埋有金子;他们就拿着锄头各处找,可是把田都翻遍了,一个金子、一个银子也没找到。但想想:这田都翻过了,既然金子找不着,我们还是种田吧!他们这时候当然很理智,因为父亲不在了。春天播种,到了秋天收成,有谷子就有米,生活就解决了。其实翻土种谷,这就是金子啊!
第五条:不饮酒戒
一、饮酒乱性戒难持
说到戒酒是有个因缘:有位优婆塞在家里喝酒,喝得醉熏熏的。隔邻有只鸡跑过来,他顺手就把鸡打死了,准备下酒吃,打死了鸡就犯了杀戒。鸡被打时哀叫,隔邻妇人来询问,他说没有看到鸡,这又打了妄语。收藏人家的鸡就犯盗戒。喝了酒乱性,昏昏的,又强暴了妇女。一喝了酒呀!杀、盗、淫、妄全犯了!因为有这样的坏处,所以佛就制不饮酒戒。
有好多不懂事的人说:「酒又不是荤、又不是杀生害命,是米做的,为什么要戒?我们只要不喝醉就好了嘛!」这话讲得好轻松,只会讲好听话,那个喝醉酒的人愿意喝醉?第一杯酒是人劝你的,第二杯酒是自己想喝,第三杯酒是酒要喝酒了,不醉不止。那个喝酒的人敢说绝对不醉?每个酒醉的人都喊说自己没醉,一醉就乱性。为了保持前面四条戒的清净,不要有一点点损伤,所以必定要戒除乱性闹事的酒!
世间人为了保持头脑灵敏,酒绝对要戒除。酒一喝醉那是怎样呢?俗云:「若要想戒酒,醒眼看醉人」,你看那喝醉酒的人,什么话都乱说、什么坏事情也敢做。在历史上,好多伟人就因为喝了酒而败坏重大事情;所以想避免闯祸,尽量不要喝酒。尤其喝了酒就不要开车,否则自己丧命又妨碍人。何况现在大家都知道,喝酒对身体非常不好;它是一种毒品,有刺激性,五脏六腑一受了酒长期侵袭,容易得病。
不管是不是佛教徒,酒喝不得,烟也不要抽喔!抽烟活活的害人嘛!不抽烟的人闻到那个二手烟就倒霉,何必将自己不良的习惯来害人呢?也不可以跑到寺院里还抽烟。为使身体好,烟酒要戒,这样学佛道才无障碍,否则搞出病来,做了短命鬼,那怎样修佛法?
以上已将五戒大纲说明,请切实奉行以趣佛果菩提。
贰.不说四众过戒
一、莫说众过善劝谏
如果四众真有过失,怎么办?千万不要看到师父行为不好,就跟这个道友说、那个道友讲,那个师父怎样怎样不好,这是要不得的!那师父不好可不可以讲?当然可以。身为在家佛弟子要劝谏,就像臣有谏君之责,国君有那个地方不对,做臣子的当然要尽忠孝之心来劝谏;做儿子的也一样,父亲有错误也要跪劝。国有谏臣、父有诤子,这是最好的。
但你要劝谏,也要在无人之处说,好好在师父个人面前讲:「师父啊!你那里有点不对,人家看了不太喜欢!」应该如此,所谓「扬善于公堂,指责于私室」。所以他人不好之处能不能讲?以恭敬心讲,但要在没人处对当事人说得明明白白,说话小声、客气一点、带点礼貌,不能以老爸爸口气骂小孩那样,「你那里不对、不好!」方法用错了嘛!大家要互相勉励,断恶修善,千万不要因这些小事退失道心,还增长罪业。
说四众之过,这是犯戒的,你说了只是增加烦恼;要说就当面说,绝对不要在人背后说,那是「是非」的根源。本来你没讲怎样,但是传话的人一加油添醋,就弄出是非来,搞得当事人起瞋恨心。你背后讲一大堆,对当事人有什么用?「世间有是非,佛法怎么也有这些?」这不是佛法的事,是凡夫带来的是非;就像山上本来是清净的,游客一到,就把整个山搞得污浊邋遢。下山离开时要记得清理,这是人品一节啊!
二、好言互赞修口业
好象你们来灵岩山寺受戒,别人想要来,就问你:「你在灵岩山寺受戒好不好?」「哎呀!好个什么?」怎样怎样不好,说了一大堆;他本来要来,听你这一说就不来了,那你就断绝人家到这地方受戒的善因。你说:「很好喔!辛苦是必然的,我们初到那边要好好炼锻,不要怕辛苦。那都是对我们很好的……」,怎样怎样的好;本来他犹豫不决,你赞叹一句他就来了。这只是举个例子,其实佛弟子凡是佛教都要赞叹好。
还有一种人,本来人家没心说一句话,到他口里一转,就挑拨是非了;一挑拨是非,令双方的感情不好,把大好的事情都破坏了,所以口业要好好地修。我们要改口业、消业障,那就好好念阿弥陀佛,是是非非的话千万不要说,只可帮人家说和合语,解除是非,不要在是非上再加是非。
其实整个佛教,很多出家人彼此弄得不好,就是被信徒搞来的。你有你的师父、他有他的师父,互相说来说去,就弄出好多是非来。你在世间说坏话,罪过还小一点;跑到佛门来,还带着一把是非口,说这说那,搞得道场都不好,罪过就大了。有些正人君子来到道场一听,「我们在家烦恼已经够多了,怎么到寺庙来还有这么多的是非?」弄得信徒都不敢来。
你想要说你的师父好吗?教你一个方法。你不要说自己的师父好,你就赞叹对方的师父:「哦!你的师父好……」,拣好的赞叹,不好的包起来。你赞叹人家的师父,对方自然也赞叹:「你的师父也好嘛!」如何如何的好。这是现实的因果。你讲人家师父不好,别人也会反驳:「那你的师父又怎样好?」希望大家来到佛教都要和和气气、平平安安的,互相和合,三宝才能兴盛喔!佛法要兴,那信众要互相赞叹,不要带着凡情来,否则寺庙就变成烦恼家庭了。
像这些都是众生容易犯的病根、罪障,所以我们修行,就是在行住坐卧中将这些做好,这就是道;舍了这个,又那里去求道?大家以后要改掉坏的行为,要解除凡情开智能,学佛的最高尚行为。
参.结劝奉行
一、坚守净戒鬼神礼
诸位善男子、善女人!大家都是最好的人,如果不好,怎会来受戒?相信你们对戒都能欢喜信受奉行。一切都是观念问题,没什么做不到的;观念纯正了,一切都能做到。大家受五戒多么快乐自在!有了戒就像危险的路有栏杆保护。没受戒前认定自己是凡夫,现在是受戒的佛弟子,要替佛争光,做个完美的佛教徒。你不必精通经典,只要守戒,不只人恭敬,龙天鬼神都向你顶礼磕头。受五戒、修十善,人天的护照有了,阎罗王都不欢迎你去。戒功德就是这样殊胜宝贵,要好好奉行。
诸位这次来受五戒,五戒是三世诸佛的根本;受了五戒,要一步步的朝前进,希望你们以后要受菩萨戒,将来还要受出家戒。受戒当然值得尊敬、恭敬,但如果持戒不清净,不仅人看不起你,鬼神不向你顶礼,甚至拿着扫把在你后面扫你的足迹,唯恐你一身的污染不清净弄脏了三宝地。你不守戒怎会有定?没定怎会有慧?没慧怎么了脱?受戒就要守戒,守戒就清凉自在嘛!守住五戒,保证你的人格在社会上很尊贵;犯戒,尽做杀、盗、淫,那还有什么人格?
受了戒就是尊贵的人,若业障深重被恶缘扰乱而犯戒,那太冤枉了。所以在人间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要去危险的地方。人虽受了佛戒,还是凡夫业报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酒肉朋友敬而远之,才能保持人格完美清净而成佛道。
结了婚,丈夫儿女太太都是障碍,想学佛守戒真是不容易。你们能来受戒,真是有大丈夫气概,否则怎能冲破难关回来山上?难怪优婆塞戒经说:「在家菩萨修行难,出家菩萨修行易」,在家能修行、奉持佛道,不是大丈夫根性,不可能做到的!既然如是,希望你们勉励,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回去要时时保持道念不退失,则自身安乐、合家平安。
二、持戒念佛回向西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业力如此怎么办?业力是自己心所造的,「解铃还须系铃人」,还是要你自己把它消除。你们来受戒,就是要消灭过去无知所造的罪业。回去后,要常回来打佛七,念佛是开智能之门,就能保持戒功德清净。万一你不能来,也要劝化亲友回山上来,你这么做就是发菩提心,度化世人的菩萨行。
受五戒的功德是生人间、天上,但人间富贵学道难,何况生到令人昏迷于五欲乐的天上,怎能修行?所以天上去不得。十六观经告诉我们,受五戒的功德可以回向西方,万行都能够回向生西方,受菩萨戒功德当然更可以。大家要把戒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求阿弥陀佛来接引,到那时候才是贵中之贵、富中之富、一切自在安乐。祝福你们勤修福慧,将来往生西方、高增莲品,速能花开见佛圆佛果,再度众生同成佛。
告诉诸位!「取忠臣于孝悌之门」,那一位好出家人、弘法利生的法师在那里取呢?当然就是取于信佛虔诚之家,你还叫不信佛的人跑来做和尚吗?诸位青年!将来的大法师就是你们,希望你们早一天回来,不要将大好时光懈怠空过!
再次恭喜诸位,你们来受五戒就是治身病喔!五戒守清净身体就健康。守戒是治身病,念佛是治心病。有病要服药还要调理,应该吃的吃,不应吃的不吃;这就是想法身健康就要守戒,戒以外的不可犯。回家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奉守五戒,身多多奉献三宝,口多多至诚念佛;少说闲话多念佛、持戒清净,这样我们现在在一起,将来决定同生西方!
肆.戒海释疑
问:是不是受菩萨戒才要吃素,受五戒还可以方便呢?
答:你以为受五戒吃荤就不犯?要知道五戒--杀盗淫妄是根本戒,所谓根本戒就是不论你有没有受戒,即使是世间没学佛的凡夫俗子,只要一犯都要受果报的;并不是你没受戒杀生就没罪,就可以吃。只是佛弟子受了戒而犯戒,比未受戒还增个受戒的罪。亦如世人犯了法,你说:「我不懂!」不懂照样要接受制裁;如果你是国家军政界人士犯了法,因为知法犯法,那就比老百姓罪加一等。
就有受五戒的家庭主妇因为难免要煮荤,而不敢受菩萨戒;以为受菩萨戒就不能吃荤,受五戒还可以吃。那是不明白因果、是邪见。现在你吃得开心,到还的时候就不要怨天尤人,就不要说人家为什么要欺负你。当知杀生须偿命债,短命、身体多病痛,这只是余报(花报)而已,将来正报(果报)是在地狱三涂,这是经中告诉我们的,你还有疑惑吗?
问:我很想吃素受菩萨戒,偏偏孩子、丈夫要吃荤,需要烧荤菜怎么办?
答:唉!生在这苦恼的娑婆世界,好多事想求完美简直不可能!如果你说话有影响力,就告诉他们:「吃素营养又卫生,你们到现在还认为吃素不够营养,这是落伍的思想;以前的人生活很苦,不要说吃素没营养,连吃荤营养也不够,现在是营养太过了。而且不管吃素营养够不够,我们怎能为养此色身而杀生害命?这道理说不过去。」你把吃素的道理告诉他们。
如果家人还是喜欢吃肉,逼得你没办法,怎么办?那么你切肉烧肉时,切一刀就念一句阿弥陀佛,一刀刀地切,就一声声地念阿弥陀佛;炒荤菜时你也一面炒,一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这样你在造业的同时,就是在消业了;好象毒药有解毒剂化解,就不会毒死人。你起个大悲心,希望以称念圣号的功德使它们得以超升。这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你跟它说:「并不是我想要吃你、切你、烧你,我也是被罪业逼得没办法。」众生无始以来的业障互相牵连着,真是很难解脱。难解脱也要求解脱,那你就起个慈悲不忍的心,称圣号回向它们: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可是不要以为这样就可以吃肉了。烧荤菜时你本着悲悯的心,不是你要吃,只是在恶劣的环境下不得不如此。戒律是神圣的,运用起来是活泼的。你照这方法做,虽犯戒仍可忏悔。
问:我们受戒,犯了戒不是有罪过吗?是不是不要受比较好?
答:就像有些人明明白白知道佛法好,叫他修行就不能,所以不敢信佛;信了佛也不敢受戒,怕犯戒有罪。受戒犯了戒当然有罪过,不受戒为非作歹就没有罪吗?那非佛教徒犯了戒就没有罪吗?完全搞错了!戒,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受不受,五戒中的杀、盗、淫、妄,你犯了就有罪。
世间人没有受佛戒,就可以杀盗淫妄了吗?也是不可以,绝对不可以!不过现在大家都见怪不怪,变成下流了。所以佛法的五戒,于国家社会人民有莫大的补助--补助社会伦常之振兴、补助法律之不足。法律是犯了法才判罪,佛法是制止人心于未犯,使人心不敢有恶念,更不敢做坏事。
很多人不知佛法的好处,真是可惜!这要怪我们未推动弘扬佛法!像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如果不宣传,国人怎么知道好?又怎么会推翻满清?佛法不宣传,人家怎能信受?大家都信受佛法,这里不就成了人间净土、人间佛国了?
如果学佛的人不知道戒而犯戒,就加判一个无知之罪;不知法,糊胡涂涂作恶事还以为是善事,这真是天大的冤枉!所以不要怕受戒而犯戒,你应该要受戒,受了戒心里就有警觉:「我是佛弟子,已受了佛戒,要小心不能犯戒。恶我不敢做,污浊邋遢的地方我不敢去。我是超世之人、人上人,怎么到不清洁的地方?我交友就要交好朋友,行要好伴、住要好邻,一切都要趋向好的。」相反的,你没有受戒:「哼!反正我又没有受戒,守戒干什么?逢场作戏,玩玩嘛!」这就不好了。诸位有佛性的人啊!你有高贵无上的本体,怎么不立向上志呢?
佛家还讲,即使你受戒而犯戒,你能忏悔,随犯随忏,将来还是能仗戒的功德解脱。何况你并不是今天受戒,今天就犯,犯也要有恶因缘才能犯。你今天守、明天守、后天守,几天都不犯就有几天守戒的功德,几年都没犯就有几年持戒的功德。你犯戒当然判你知法犯法的罪,等你忏悔罪障消了,还是能依持戒功德得解脱。人一切的行动都是观念问题,所以观念要正确才能开智能,开智能才能修福德,修福德才能自在安乐!
问:老和尚!我家里有好多蟑螂、蚂蚁、老鼠,怎么办?
答:我们生在这末法的五浊恶世,想持戒实在没办法持得清净。像持不杀戒,当然我们是不敢杀人;但说到微细方面,日常生活行走之中想不杀生,简直不可能。尤其我们台湾可说一年到头都有虫蚁,走路免不了就会伤生。所以出家人早起下床就要念四句偈:「从朝寅旦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身形,愿汝实时生净土。」这是无意杀,不是有意杀。如果你看到特别地踩它一脚,那就是故意杀了;实在不可,太放纵,多招恶报!你当然是怕恶报苦,那就不要伤生害命!
像我们建筑灵岩山寺的工程,也不知伤了多少虫蚁?为了怕杀生,道场就不建了吗?在没办法避免之下,心里要生大惭愧、生悲悯心,以着修行的功德回向它们。大家都看到了吧!我们念佛堂后面有一张牌位超荐山上建筑所伤的虫蚁,及行路无意杀伤的众生,回向它们同生净土。佛弟子要有这种存心,存心自有天知、佛知。我们总要以不伤生为第一要务。
家里的虫蚁,你就先好好地清除干净,要是伤了生也只有这一次,清除过后再洒点清洁剂。总不能为了怕杀生不清除,那家里的蟑螂搞得愈来愈多,当然家人会反对说:「哦!你学佛,我们家里就养蟑螂吗?」家里一定要保持清洁,在门口洒点水,或看虫从什么地方进来,就在那地方洒点水,食后随时收拾整齐清洁,家里就不会来蟑螂、蚂蚁的,纵然来也是很少,不会一直滋生。若有外来虫蚁随时清理,不要怕麻烦啊!
佛陀的戒就好象国法一样,法律不外乎人情;法律看起来好象是死的,其实都是依照人情而定;佛陀的戒律也是有开缘的。比如有好多佛像、佛龛都是木头造的,天气一潮湿就生白蚁,有人就疑问说:「佛法无边,怎么佛陀不保佑,连自身都生虫呢?」其实,佛法讲一切法无常,是念念生灭的,你以为一切法会永久不灭吗?是念念随因缘生、随因缘灭的;佛陀本身是随善缘生,不造恶因,所以不灭。佛陀要你明白因缘,使你不要违反生灭之理、因果之法。有为之法皆生灭,要保佑是在因缘内,违反因缘则一切不生,应知。
约第二义谛来说,一切法都是不久长的。大藏经生了虫,你说:「哎呀!我不敢杀生、不敢动它。」你不敢动它,大藏经就被吃坏了;佛像生虫,你不清理,佛身都被吃坏了。清除它们虽是伤生,这是不得已的,不是你故意动瞋心杀它。在用心方面要明白。如果随它们去吃,这是救它们吗?不是!他们是在造罪业啊!听到这儿要能举一反三,不要老是有疑问。
又像我们生病身上有好多虫,你不敢用药怕把虫治除,这样对吗?其实,这时就是要以救人为先。我们杀伤大藏经、佛像的虫,这是在救金刚法。所以,佛法是有变通不是呆板的。
佛陀在因地时,有一回与五百商人同坐一条船,船上有一个贼,想杀五百商人窃取其金银珠宝。佛陀当时已有他心通,知道贼要杀五百商人,而且是绝对劝不听的。他心里想:「如果告诉商人,唉!这贼一定活不了;不告诉商人,这贼一定会杀商人。」那怎么办呢?
你看!以这种心杀贼还会下地狱吗?不仅不会,还有功德呢!因为杀一而救五百人。所以事有轻重缓急,要用智能衡量。戒律是活活泼泼的,但一定要有智能去抉择;没有智能,你分不清楚就老实一点好,守戒规安守本分,不要弄巧成拙呀!
又像在家的信徒,要是农夫怕杀生而不耕种,那大家都没饭菜吃怎么办?所以事理要认清。在这世界你只要非瞋心、不故意杀,无意而杀时心存悲痛,时时念佛回向它们,修道的一切功德都回向它们,这样做到就可以了。生在这世界业力所逼,一切不得自在,所以大家要念佛、修一切功德,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只有离开这造业的地方,往生到清净的世界,那样才不会再造恶;在这娑婆世界你想不造恶,确乎难办到。
但要知道,戒的开缘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以不忍之心而为之;千万不可振振有辞,认为可以开缘就开杀。要存着我不可以造恶的心态,恶决定是造不得。不得已的时候,虽戒有开缘,但运用之妙,非神而明之,也会开误了,这不能不小心!
问:信佛的人可以从事卖鱼、卖肉的行业吗?
答:佛法就是化度世间人的,过去没闻佛法做了恶行业,像屠夫、卖鱼肉,在世间来说这是行业,在佛法来说这是恶业;还有最下贱的,就是做卖淫的事。做这些恶行业,闻到佛法就要改行。你不要说:「我改不了!」改不了,恶业报你就要受。
那改不了就不能信佛了吗?一样能信,信佛有功德嘛!业障浅的人叫他改行就能改,没有大智大勇的人仍是改不了。好比沿海人全靠打渔生活,你叫他怎么改行?唉!生在造业的环境就是这样。信了佛虽不能改行,心中有佛在总比不信佛好。善归善,恶归恶,善恶掺半。心中有佛在,虽造恶,会有惭愧,恶不会造得太深、太多,所以说来信佛总比不信佛好。
答:世间的人,不要说是将来,现在全世界已感到有人满为患之忧;无知的人就主张堕胎,真是可怕。唉!这些杀生的罪业怎么得了呢?堕胎是杀生,绝对不可以。既然不想生孩子,那就要从根本的「节欲」下手;好好拿出智能来,不要等到造了恶因,恶报现前,他来找你要命时,心中又不能安。不要说得太远,就说我的一个信徒好了。她就是有堕过胎,灵魂找来了,她要帮他超渡,灵魂还不受超渡呢!他说:「我来投胎是来投生,不是投死的,你不让我出生,害了我一命,我也要你的命!」这是现前事实的业报。
学佛要看破放下,如果儿女都大了,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应该要分房。你们不要以为老和尚怎么说到这些话?要知道,学佛要与生活打成一片,不要离开日常生活来谈佛法;离开了生活来谈佛法,那你修什么行?「极高明而道中庸」呀!佛法在人间,离开人间而求菩提是求不到的。大家好好把人间法做好,在家学佛就像在家学佛的样子;好好的持五戒、修十善,有机缘多受八关斋戒,种出世的解脱因。
问:我做生意,叫我不要恶口、两舌、绮语是可以的,不打妄语怎么行?做生意有时免不了要打妄语啊!
答:原来你尽是打妄语来做生意,广东话叫「车大炮」,这样人家上你一次当,下次再也不会来了。你想想!假如人家骗你,你欢不欢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标价是「真不二价、童叟无欺」,还会没生意吗?
你告诉他:「我是佛教徒,说话真实,这双筷子成本是一块钱,现在卖你一块一毛钱并不多吧!我应该赚一毛钱的。」做生意当然是要赚钱,但要赚得公道。你不要说:「这东西是我花五块钱买来的,现在卖你四块,我都亏本了。」尽说这些假话,鬼才信你啊!你老老实实、坦坦诚诚地说真实语,身为商人要好好学这个诚实。客户看你老实,谁不常与你交易?
你可以再说:「你要是嫌这东西贵了,请到别家看看,比对以后,你看我的好,请再到这边来。我不是只和你做一次生意,我希望你常来喔!你先拿去,如果真正贵了,我再退钱给你好了。」同人家说得客客气气、诚诚恳恳的。客户知道你是佛教徒、好人,不会骗他,他就喜欢和你做生意,永久都是你的客户。一个人不怕他怎样狡猾,只要你诚恳,他决定会相信你,同你做朋友。生意人薄利多销,赚钱赚得实实在在、安安乐乐的,那多么好!若以打妄语赚钱,取财无道,会富贵吗?
问:守戒不要喝酒,但做生意应酬时,不喝一杯酒怎么成?
答:难道这杯酒不喝,生意就做不成?真是这样吗?做生意重在信实,只要你信实卖真货,不要假货骗人,说是某日交货你就是准时交货。不要拖到二日、三日,甚至十日还没交,那样把客户弄怕了,你就是再敬三杯酒,人家也不和你交易。只要你价钱公道,让对方多赚一点,你不要敬人家酒,甚至连茶水都不敬,客户都会跑来家中找你。
一个人要在根本上做好,求那些枝末有什么用?佛教徒在世间要带领导作用,改变世间不好的风气。像有些商人,为了做生意,喝酒啦、跳舞,尽搞醉生梦死的生活;生活都不上轨道,这样赚钱也不会发财,发财也没福报,只有祸患跟上来!
学佛要有正知见,观点要正确;你观点不正确,做事就不能合乎真理。你能合乎真理做事就有功德;如果观点错误,又不听善知识、善友的劝,那真是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大家来山上学佛、受戒是为什么?就是要有佛的智能、佛的功德来庄严自己,消除无始劫以来的执情及不好的习惯。有不良习惯的人不但学佛学不好,在世俗也不会清凉自在的。我们总要向好的方面学,坏的方面要舍,慢慢改变对方,善巧化导对方。总不能老是昏迷,为了赚钱就跟凡人进枉死城,那真是天大的冤枉!南无观世音菩萨,加被众生正智正见学佛道。
问:我父母都反对吃素,我本身虽想吃素,可是素食总是无味吃不下;勉强吃,胃肠不好又拉肚子,这怎么办呢?
妙莲老和尚法语:
人情疏处道情亲
持戒念佛最上法
此生决定见弥陀
缘起
老和尚一向劝人持戒念佛、念佛持戒,必定万修万人去,故月月举行佛七,导众念佛;年年传授戒法,度人持戒。每期戒会,戒子云集,和尚苦口婆心,讲授三皈五戒,于世法中启出世之理,阐人所未明、发人所未言,善能应病予药,闻者莫不欢喜获益。
五戒,实乃人伦之大本,为一切大众所应共守;欲扬其教,仅将历次开示精华,粹其要义,辑为成册。普劝依教奉行,受持清净妙戒,执持万德圣号,同登解脱之门。
五戒意义是什么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一)不杀生而仁慈
因果经说:‘今生多疾病,前身杀孽重。’不仅说明因果定律,自作自受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很多出家修行的人,为甚么会被恶疾绵缠的原因,因为出家修行的人,今生虽然持戒修行,但前世未必不杀生,不食肉。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由于宿生恶业所追,怎得不病?除了戒杀放生,实行素食,加以诚心忏悔,以谋消除宿业之外,别无他图。
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三世因果报应之理,不知忏悔,不肯戒杀放生以赎罪,反而每因疾病需要吸取营养,而杀害生物,滋补自己;即使是信佛的人,亦不例外。我们抚心自问,一日三飧,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百年就是三万六千五百日,人的一生,在十多万次进食中,究竟杀害了多少生物,实在无法统计。古人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请各位想一想,屠场里堆积动物的尸体,与战场上人类的尸骸遍野,有何分别呢?
由于食肉的人太多,肉商为了供应市场需要,不得不扩建屠场,增加屠工,大量杀戮生物。由于杀生共业所感,致使我们的世界,不止充满杀机,而且杀气腾腾,天灾人祸,随时降临。第一次世界大战,杀人之多,古所未有,有心人都希望阻止战争,可是仅仅距离二十年,又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伤人数,远远超越第一次大战。现在,世界各地,又战火蔓延,万一不幸,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势必毁灭人类前途。因此,我们戒杀素食之目的,已非只限于为个人的健康问题了,我们为了全人类的前途与幸福著想,就应该戒杀放生,实行素食,以扩展爱心,以停止杀业,以避免战争,取消浩劫,导人类于永久性的和平。
(二)不偷盗而义利
(三)不邪淫而礼节
(四)不妄语而诚实
(五)不饮酒而正智
酒能麻醉人的心智,酒能损害人的健康,酒能令人丧德败行。四分律说:酒有十过,三十六失。现代科学,已经证明,饮酒可能引生各种疾病,损害身体,讲究卫生,珍惜前途的人,都自动戒酒,何况佛弟子?佛在世时有一出家人,已经证得阿罗汉果,神通自在,能降伏毒龙,被称为降龙比丘。一次因乞得含有酒精的食物,呕吐大作,醉卧在地,饱受虫蚁欺负。又有一比丘,因醉酒丧智,头脑不清,看见邻家园子里有一母鸡,便捉来杀食,及邻家主妇,跑来追问时,不止否认,还借酒行凶,奸淫人妇;因为饮酒,杀盗淫妄之罪都犯了,因此,佛制凡是佛弟子,不得饮酒。包括一切含有麻醉或刺激性的东西,都要戒除,以保持理智清醒,行为正常,免因醉酒破戒,或借酒行凶。
这六条入寺规矩你都知道吗?
什么是缘起性空?
什么是戒律,是如何形成的,应如何看待?
菩萨如同象王
皈依是什么意思一般信了佛教的人往往谈及我皈依了,在佛教中有皈依的仪式,皈依了某某师父后,给你一个法名,然后就好像成了佛弟子了,告诉人家我学佛了。至于为什么要皈依?什么是皈依?皈依什么?好像很少人去深思,反正人都是糊里糊涂的过一生,莫名其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真正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应当奉行八正道,及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以增长智慧;礼佛敬僧,以培植福慧功德。皈依后,要以佛法来规范身心,坚固信仰,变化气质,把过去的贪心化為喜捨,把瞋恨化為慈悲、把懒惰懈怠化為勇猛精进,把消极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