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决策投顾摘要:短期受益于国家对于消费市场的积极态度,啤酒的现饮消费有望得到提振。展望中长期,啤酒行业竞争格局稳定,供给侧企业在推动产品高端化方面展现出强烈的意愿,因此,行业向高端化发展的趋势仍然明确且持续。
1.啤酒行业概述
啤酒是以麦芽、水为主要原料,加啤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并可形成泡沫的发酵酒。啤酒产业链上游包括大麦、小麦、啤酒花和包装材料等;中游以酿酒厂商为主,通过不同工艺,酿造出生啤、黑啤、白啤等啤酒;下游消费场景多元化,包括酒馆、电商、餐厅和超市等。
2.啤酒行业:量稳价增,高端化下半场
2.1量:产量企稳,高端化加速
中国第一家啤酒生产厂始建于1900年,为俄国商人在哈尔滨所建,即当前哈尔滨酒厂。1949年前国内啤酒厂数量少、且多为外国人控制,产量有限;新中国成立后,啤酒逐步普及,1979年中国啤酒产量41万吨。改革开放后啤酒行业飞速发展,进入20世纪90
年代,大量啤酒企业涌现,此后行业先后经历头部企业跑马圈地、存量竞争加剧、结构升级加速阶段,我们对啤酒行业历史复盘如下:
2014-2017年:销量下滑,竞争加剧。受经济增速放缓、中高端餐饮需求不振、气候异常等多因素影响,2014年啤酒产量出现负增长,企业步入存量竞争时期。在前期大规模产能扩张后,这一时期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但头部企业仍致力于提升份额,2017年前五大企业份额提升至约80%。
2.2价:酣战高端,步入下半场
早期借平价啤酒跑马圈地,2017年后各企业吨价提速上升。中国啤酒工业自20世纪80年代正式起步,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起步较晚,但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啤酒行业迎来飞速发展的二十余年,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以低端走量的平价啤酒铺货为主,产品结构升级迟缓。届时高端市场以百威、喜力、嘉士伯等外资啤酒为主,本土品牌较少。自2013年啤酒销量见顶后,“走量模式”成长空间有限,本土啤酒品牌注意力转向高端化,外资品牌亦保持市场投入。复盘各企业啤酒均价变化,2017年后吨价加速提升,重庆啤酒并表嘉士伯后吨价显著上涨。
聚焦中高端及以上产品,矩阵化布局各价格带。在结构升级持续向上推进的趋势下,各啤酒企业在品牌、渠道资源均向高端产品倾斜,新品推出以中高端产品为主、对低毛利的老品进行结构优化;同时,矩阵化布局的公司更能充分受益于多价格带扩容,啤酒头部企业顺利打造多款大单品,如华润旗下喜力、SuperX、勇闯天涯;青岛啤酒旗下经典、纯生、白啤;燕京旗下U8、V10等。
2023年以来需求弱复苏致吨价提升幅度放缓,未来高端化空间仍广阔。当前消费力弱复苏、“质价比”趋势下啤酒高端化进程降速,报表端2023年啤酒吨价提升幅度减小,24Q1啤酒企业(A股)提升2.7%,较2022-2023年均下降。从吨价来看,本土品牌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华润啤酒等吨价多为3500-4500元,显著低于百威、嘉士伯5000元左右的吨价,未来在产品品质、品牌、结构上均有提升空间。
3.竞争格局:五分天下,基地市场精耕
啤酒行业CR5达92%,基地市场抓结构、增利润。根据2022年分地区啤酒产量数据,当前山东、广东为我国啤酒消费大省,在全国产量中占比13.7%、11.0%,此外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占据较高份额。行业内已形成五大企业寡头垄断格局。
根据我们测算2023年华润/青啤/百威/燕京/重啤市场份额分别为31.4%/22.5%/18.3%/11.1%/8.4%,五大企业份额合计达91.7%。经过多年跑马圈地及市场精耕,各企业已构建多个优势市场,如青岛啤酒在山东、陕西、海南;华润啤酒在辽宁、四川、贵州、安徽;燕京啤酒在北京、内蒙古、广西;重庆啤酒(嘉士伯)在重庆、宁夏、新疆;百威啤酒在福建、江西等。各企业在基地市场市占率绝对领先,有利于产品结构管理及控制费用投放,是推进高端化产品、创造利润的主要市场,形成高铺货率、高市占率、高利润率的特点。
4.啤酒行业投资逻辑与个股梳理
短期来看,近期国家对消费表态积极,边际上或对市场预期起到一定支撑,餐饮住宿、旅游等消费复苏或将一定程度上对啤酒现饮消费起到提振。
中长期来看,啤酒行业竞争格局相对稳定、供给侧对于高端化的推动意愿强力、能力突出,中长期高端化发展方向依然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