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第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喀什二中高三年级9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必修下册、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这是一个迟到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以“下岗"为标志的东北往事,不是由下岗工人一代而是由下岗工人的后代所讲述。这决定着“新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大量从“子一代视角"出发,讲述父一代的故事,比如双雪涛的《大师》《无赖》、班宇的《盘锦豹子》《空中道路》以及郑执的《仙症》等。在他们的笔下,作为下岗工人的父亲一代,在其潦倒落魄的表象下面,有不可侵犯的尊严。代表性的作品如班宇《盘锦豹子》的结尾,多年隐忍的父亲被逼到拔刀而起,威风凛凛如一头豹子,“而那一刻,他也已看不清父亲的模样”。一代人的辛酸,凝聚为父亲最后的呐喊:
“孙旭庭昂起头颅,挺着脖子奋力嘶喊,向着尘土与虚无,以及浮在半空中的万事万物,那声音生疏并且凄厉,像信一样,它也能传至很远的地方。"
双雪涛、班宇他们的写作,就像一封晚寄了二十年的信,安慰着步入人生暮年的父辈。他们的小说,在重新理解父辈这批失败者的同时,隐含着对于单向度的新自由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新自由主义所塑造的“标准人”,是市场的人格投影,理性、冷漠而精于计算。在“新东北作家群"的笔下,则游荡着太多的“畸人”,他们充满理想却不合时宜,被视为疯子或废人。双雪涛在大陆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我的朋友安德烈》,记录着安德烈这样的中学同学如何拒绝向一个时代投降,直到被送进精神病院的故事;而《冷枪》中的“我"冒着退学的风险也要在宿舍楼里打一架,只因无法忍受有人在电脑游戏中作弊。王德威曾经谈到,“这些人物浮游于社会底层,不管从哪个角度说,他们都是畸零人、失败者、犯罪者、重症病人,或根本就是无赖,然而双雪涛对他们别有一种亲近之感。”
“新东北作家群"的写作是共同体内部的写作。“子一代”视角是一个既在“外部"又在“内部”的视角:因其在“外部”,在多年之后回溯,可以总体性地、历史性地回顾共同体的命运,从而超越个人视角的有限性;因其在“内部”,血缘与阶级上的父子关联,使得“代言"的道德难题迎刃而解,他们天然具有“代言”的合法性,父辈的命运书写最终落在子一代身上。这种间离而同一的文化立场,导致“新东北作家群"有效地创造出一种共同体内部的现实主义写作。
(摘编自黄平《“新东北作家群”的主题与风格》)
材料二:
双雪涛的创作暗合现实主义叙事传统。现实城市坐标经过作家本人的写作选择和叙述方法,被构建为记忆中的东北意象。不论是小说中东北的自然、城市等外在形式,还是人物颓旧又顽强的生存氛围,都以真实为土壤,始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东北现实世界。“红旗广场"红星台球厅”“工厂"等多种意象频繁出现,复刻与还原了记忆中现实的历史图景。其小说对工厂环境的历史还原,占有相当可观的比重。作者采用内聚焦与零聚焦结合的方式进行叙事,“厂区的中央是一条宽阔的大道,两边是厂房,厂房都是铁门,有的锁了,有的锁已经坏了,风一吹嘎吱吱直响……有的玻璃全部碎掉,有的还有生锈的生产线,工具箱倒在地上……车间的墙上刷着字,大多斑驳……一车间是装配车间,二车间是维修车间,三车间是喷漆车间,一直到九车间,是检测车间。”昔日里,工人们挥洒汗水的热土,如今却斑驳破旧。老锈的机器暗喻着工业时代的退场,字里行间流淌着悲伤压抑的气息。
(摘编自纪秀明郑玥《论“新东北作家群”对现代东北叙事的赓续与新变——以双雪涛为典型案例》)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新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展开论述,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B.双雪涛、班宇等人的小说表达了对父辈的理解,给步入人生暮年的父辈以情感上的慰藉。
C.“新东北作家群”创造出一种共同体内部的现实主义写作,这是由其特定的文化立场决定的。
D.双雪涛注重对记忆中的东北意象进行历史还原,这源于弥漫在作品中的悲伤压抑的氛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共同体内部写作天然具有超越个人视角的有限性和为父辈“代言"的合法性的优势。
B.如果没有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制的热潮,就不会出现“新东北作家群”群体。
C.老东北工业基地的父辈们公而忘私的精神不再符合改革开放后的工业文明发展需要。
D.《平原上的摩西》中,“父亲"既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群,也是有精神高度的人群。
A.材料一提到《盘锦豹子》的结尾,意在说明在班宇等人的笔下,父辈们的尊严不可侵犯。
B.材料一引用王德威的话,是为了证明“新东北作家群”表现了很多的“畸人"形象。
C.材料二先分析了双雪涛构建的东北意象,再阐述其对现实人物的特殊呈现方式。
D.材料二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老东北工业基地的工人形象的底层性和世俗性。
4.材料一使用“标准人”“畸人"等词语,请简析其含义和作用。(4分)
答:______
5.“新东北作家群”是如何塑造笔下的人物的?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四世同堂(节选)①
老舍
祁瑞宣听到了戏园中的“暴动"和小文夫妇与桐芳的死亡。他觉得对不起桐芳。钱先生曾经嘱咐过他,照应着她。可是他丝毫没有尽力。除了这点惭愧,他对这件事并没感到什么兴奋。不错,他知道小文夫妇死得冤枉;但是,他自己的父亲难道死得不冤枉么假若他不能去为父报仇,他就用不着再替别人的冤枉表示愤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以为小文夫妇都可以算作艺术家,都死得可惜。但是,假若艺术家只是听天由命地苟安于乱世,不会反抗,不会自卫,那么惨死便是他们必然的归宿。
可是,有一件事使他稍微地高了兴。当邻居们都正注意冠家与文家的事的时候,一号院的两个日本男人都被征调走了。瑞宣觉得这比晓荷与招弟的被捕更有意义。冠家父女的下狱,在他看,不过是动乱时代的一种必然发生的丑剧。而一号院的男人被调去当炮灰却说明了侵略者也须大量地、不断地投资——把百姓的血泼在战场上。随着士兵的伤亡,便带来了家庭的毁灭,生产的人力缺乏,与抚恤经费的增加。侵略只便宜了将官与资本家,而民众须去卖命。
在平日,他本讨厌那两个男人。今天,他反倒有点可怜他们了。他们把家眷与财产都带到中国来,而他们自己却要死在异域,教女人们抱一小罐儿骨灰回去。可是,这点惋惜并没压倒他的高兴。不,不,不,他不能还按照着平时的,爱好和平的想法去惋惜他们,不能!他们,不管他们是受了有毒的教育与宣传,还是受了军阀与资本家的欺骗,既然肯扛起枪去作战,他们便会杀戮中国人,也就是中国人的仇敌。枪弹,不管是怎样打出去的,总不会有善心!是的,他们必须死在战场上;他们不死,便会多杀中国人。是的,他必须狠心地诅咒他们,教他们死,教他们家破人亡,教他们和他们的弟兄子侄朋友亲戚全变成了骨灰。他们是臭虫,老鼠,与毒蛇,必须死灭,而后中国与世界才得到太平与安全!
他看见了那两个像瓷娃娃的女人,带着那两个淘气的孩子,去送那两个出征的人。她们的眼是干的,她们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她们全身上下都表示出服从与由服从中产生的骄傲。是的,这些女人也该死。她们服从,为的是由服从而得到光荣。她们不言不语地向那毒恶的战神深深地鞠躬,鼓励她们的男人去横杀乱砍。瑞宣知道,这也许是错怪了那两个女人:她们不过是日本的教育与文化制成的瓷娃娃,不能不服从、不忍受。她们自幼吃了教育的哑药,不会出声,而只会微笑。虽然如此,瑞宣还是不肯原谅她们。正因为她们吃了那种哑药,所以她们才正好与日本的全盘机构相配备。她们的沉默与服从恰好完成了她们男人的狂吼与乱杀。从这个事实——这的确是事实——来看,她们是她们男人的帮凶。假若他不能原谅日本男人,他也不便轻易地饶恕她们。即使这都不对,他也不能改变念头,因为孟石,仲石,钱太太,小崔,小文夫妇,桐芳,和他的父亲都千真万确地死在日本人手里。绕着弯子过分地去原谅仇敌便是无耻!
立在槐树下,他注视着那出征人,瓷娃娃,与两个淘气鬼。他的心中不由地想起些残破不全的、中国的外国的诗句:“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怜无定河边骨;谁没有父母,谁没有兄弟……”可是,他挺着脖子,看着他们与她们,把那些人道的、崇高的句子,硬放在了一边,换上些“仇恨,死亡,杀戮,报复"等字样。“这是战争,不敢杀人的便被杀!”他对自己说。
(有删改)
【注】①《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现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A.在瑞宣看来,小文夫妇听天由命,苟活于世,不知道反抗自卫,因此惨死在日本人手中并不值得同情。
B.瑞宣觉得父亲死得冤枉,自己应尽孝道为父亲报仇雪恨,而非忍辱偷生,因为这样会让儿孙以之为耻。
C.一号的两个日本男人被征调走,瑞宣诅咒他们,觉得他们都死灭了才好,这表现了其对侵略者的憎恨。
D.两个日本女人送丈夫出征,面无表情且全身表示服从和骄傲,这反映了日本民众根深蒂固的侵略本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从小文夫妇和桐芳的死亡写起,接下来又写到瑞宣父亲的死,给全文笼罩了一层悲伤的氛围。
B.小说以心理描写为主,语言描写为辅,生动真实地反映了瑞宣对侵略者的憎恶心理逐渐增强的过程。
C.小说没有从正面描写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恶行,主要通过瑞宣的视角来侧面表现日本侵略者的形象。
8.先前的瑞宣性格软弱忍让,行事优柔寡断,而节选部分的文字叙写了他的觉醒过程。选文中瑞宣是缘何而觉醒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9.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一部鸿篇巨制,在构思上有“以小见大"的特点,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赵良嗣,本燕人马植,世为辽国大族。政和初,童贯出使,道卢沟,植夜见其侍史,自言有灭燕之策,因得谒。童贯与语大奇之载与归易姓名曰李良嗣。荐诸朝。徽宗召见,问所来之因,对曰:“辽国必亡,陛下念旧民遭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以治伐乱,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万一金人得志,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事不侔矣。”帝嘉纳之,赐姓赵氏,以为秘书丞,图燕之议自此始。迁直龙图阁。
宣和二年二月,使于金国,见其主阿骨打,议取燕、云。使还,进徽猷阁待制。自是将命至六七,颇能缓颊尽心,与金争议,进龙图阁直学士。既得燕山,又加延康殿学士,官至光禄大夫。
良嗣言:“顷在北国,与燕中豪士刘范、李奭及族兄柔吉三人结义同心,欲拔幽、蓟归朝,沥酒于北极祠下,祈天为约,俟他日功成,即挂冠谢事,以表本心,初非取功名而徽富贵也。赖陛下威灵,今日之事幸而集,顾前日之约岂可欺哉?愿许臣致仕,使得买田归耕。"凡三上章,诏不许。既而朝廷纳张觉,良嗣争之云:“国家新与金国盟,如此必失其欢,后不可悔。”不听。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七十二·奸臣传》)
故《宋史》本传亦谓,往返六七,颇能缓颊尽心,与金争议。使无收纳张觉之事,金人亦难遽起兵端,而中华疆土复归版图,良嗣方且当入《功臣传》中。乃张觉之叛金来降,主国计者贪近利而昧远计,辄轻为招纳。良嗣方苦口争之,以为失欢强邻,后不可悔。而举朝醉梦,卒不听从,果致金兵得以藉口,不惟新得之地尽失之,并至銮舆北狩,神州陆沉。乃事后追论祸始,坐以重辟,已不免失刑,修史者又入之《奸臣传》中与蔡京等同列,殊非平情之论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割记·卷二十四》)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童贯与A语B大C奇之D载与E归F易姓G名曰H李良嗣。
A.道,通“导”,指疏通,与《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道"意思不同。
B.顷,指往昔、当时,与《促织》中“食顷,帘动”的“顷"意思不同。
C.新,指刚刚,与《庖丁解牛》中“刀刃若新发于硎”的“新"意思相同。
D.举,指全,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举天下之豪杰”的“举"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良嗣原本是辽国大族的后代,在政和初年被童贯举荐给了大宋朝廷;在他看来,辽国一定会灭亡,宋朝应先于金国出兵讨伐。
B.赵良嗣被宋徽宗召见后,深得徽宗嘉许,被赐予国姓“赵”;后来他奉命出使金国,面见金主阿骨打,商讨出兵攻取燕、云事宜。
C.赵良嗣多次上奏陈述自己想要辞官回乡耕田的意愿,请求皇帝顾念以前与自己的约定,同意辞官之请,但奏章最终都被驳回。
D.宋朝掌权者没有从长远考虑,轻易招纳了金国叛臣张觉,导致金国有了发动战事的借口,最终宋朝战败,皇帝被俘,国土沦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俟他日功成,即挂冠谢事,以表本心,初非取功名而徼富贵也。
译文:______
(2)使无收纳张觉之事,金人亦难遽起兵端,而中华疆土复归版图。
14.《宋史》将赵良嗣归入《奸臣传》,赵翼认同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北望感怀①
陆游
荣河温洛帝王州,七十年来禾黍秋。
大事竟为朋党误,遗民空叹岁月遒。
乾坤恨入新丰酒,霜露寒侵季子裘②。
食粟本同天下责,孤臣敢独废深忧。
【注】①本诗作于庆元五年(1199)冬诗人居于山阴之时。②季子裘:指战国时苏秦(字季子)入秦求仕,资用耗尽而归之事,后以“季子裘"谓旅途或客居中处境困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身在山阴,心在故国,喝酒解闷,北望感怀,写下此诗。
B.颈联对句化用季子无裘受霜露侵袭之典,形容诗人处境困顿。
C.诗歌尾联以激切的议论作结,体现儒家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D.全诗语言沉郁顿挫,以隐晦的表达方式传达诗人的政治见解。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泰山记》中描写刚登上泰山山顶看到冰雪覆盖、雪光耀眼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感。
(3)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两句,描绘了扬州城绮丽的风光;而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扬州城萧条冷落的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没有准确地察访过十三溪的位置,甚至怀疑前人只是随便说个数字,以示其多。眼下就更无法弄清它们的①了,大雪一律把它们裹在怀里,远远望去,就如肌肤上的纹理,瓦楞上的坎沟,参差跌宕间隐逸着几多山的活力,几多水的灵韵。那么,脚边的这条河当是九河的第一支了,而且一直被人们尊为上九河。因为下九河与西溪相连,往下流去竟是宝靠河与林家河。曾经出了个在清朝嘉庆年间任职内阁中书且做过道光皇帝老师的翰林的林家河声名显赫。那个翰林就姓林,字杞才,号桂山。因为林老先生的缘故,流经他家门前的林家河里的鱼也被当成贡鱼,献作御馔而②。如今县志里还不忘将它特别提出来,归入“物产”一章,“珍肴"一节,煞是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古时读书人对于老花眼的痛苦,现代人很难体会。①,据说汉代就已经有水晶磨成而具有放大功能的镜片了。只是古人还没把镜片类的那种东西称作眼镜,很可能是由于阿拉伯的读音写成“叆叇”。南宋《洞天清录》一书中有“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句,这难写的“叆叇”两字,最早表示云彩很厚之意,后则被借代于如琉璃或云母之类的眼镜片。尽管有镜片的发明,②,我们从未见过李清照或唐伯虎等人有戴眼镜的画面。直到西人忽然发现双耳可以各助其“一臂之力”,于是晚清民初的精英阶层,如齐白石、章太炎等,都能戴上时髦的老花眼镜了。
今人比之古人自然优越,借助于老花眼镜,读书看人两不误也。然而凡事有一利也必有一弊,古人没有退路,只得趁“花眼”之前,③,结果成了饱学之士;而我们有眼镜仿佛有了“后路”,读书不必着急,反而万事成了蹉跎。
20.下列句子中的“自然”和文中加点的“自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生命最好的状态就是顺其自然、任其生长。
B.你记住,只要下足了功夫,自然会取得成效。
C.小刚,你现在别问了,到时候自然就明白了。
D.看到这一幕我就知道,拍照还是要自然一点。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行者行不果。——墨子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汉·桓宽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喀什二中高三年级9月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2.A(B项,表述过于绝对。可能就不会出现“新东北作家群”群体,这样的表述更准确。C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隐忍不发的性格也成为他们的痛点"可知,缺少变通、隐忍不发的性格不符合改革开放后的工业文明发展需要。D项,“父亲”在文中应该指个体,不是选项中说的群体。)
3.D(“对比论证"错误,原文表述是“不是……,也不是……”这不是对比论证。)
4.①“标准人"是指理性、冷漠而精于计算的人,他们是市场社会的人格投影,是社会评价人的标准;而“畸人”是指有独特志行、不同流俗的人,他们充满理想却不合时宜,是社会的边缘人、失败者。②材料一运用这两个词语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双雪涛、班宇等“新东北作家群"对单向度的新自由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和对那些不合时宜的社会边缘人的亲近之感。(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5.①以东北的辉煌与阵痛为叙事背景,从“子一代”的视角塑造身为下岗工人的父亲一代。②在记忆与现实的回环中讲述故事,让人物在事件中以群体浮雕的形态凸显。③不追求人物的“神化"和“完美”,通过揭示人物的痛点来表现父辈的坚忍和力量。(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6.C(A项,“因此惨死在日本人手中并不值得同情"错误,原文是“假若艺术家只是听天由命地苟安于乱世,不会反抗,不会自卫,那么惨死便是他们必然的归宿”,可见,瑞宣主张的是反抗自卫,这里并没有同情不同情的意味。B项,“自己应尽孝道为父亲报仇雪恨……因为这样会让儿孙以之为耻"错,原文是“除非他能替父亲报了仇。这个,他知道,可绝不是专为尽孝”“日本人会杀他的父亲,也会杀他的子孙。今天他若想偷生,他便只给儿孙留下耻辱”,可见瑞宣并不把替父报仇仅仅看作尽孝,且文中的“耻辱”指儿孙也可能被日本人杀掉的耻辱。D项,“这反映了日本民众根深蒂固的侵略本性"错,原文说“瑞宣知道,这也许是错怪了那两个女人:她们不过是日本的教育与文化制成的瓷娃娃,不能不服从、不忍受”,可见瑞宣认为日本民众是受了“有毒的教育与宣传"和“军阀与资本家的欺骗”。)
7.B(“语言描写为辅"错,文中没有语言描写。)
8.①善良的天性使然。瑞宣认为小文夫妇和桐芳死得冤枉,自己愧对钱先生,内心愤慨,良心不安。②传统孝道的影响。他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本想在家“尽孝”,可父亲却惨遭杀害,他觉得耻辱偷生还不如一起死亡。
③爱国心的驱使。一号院两个日本人被征兵,他们的妻子的服从和骄傲激发起瑞宣朴素的爱国心:“这是战争,不敢杀人的便被杀!"家仇和国恨最终促使了瑞宣的觉醒。(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①小环境反映大背景。选文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作为故事展开的具体环境,反映北平沦陷区的抗战大背景。
②小人物表现大群体。选文主要通过瑞宣的形象集中体现当时知识分子在家庭观念与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③小情节反映大主题。选文主要通过描写瑞宣在父亲、小文夫妇、桐芳等人被日本侵略者杀害后曲折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战争的残酷、战争对人类文明和生活的摧残,反映抗战的大主题。④小细节表现大现实。选文描写一号院日本女人送男人出征的情形,揭示日本普通民众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教育毒害的现实,揭露战争对人性的扭曲。(每点2分,答出三点,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0.BDF(原文标点为:童贯与语,大奇之,载与归,易姓名曰李良嗣。)
11.A(A项,文中加点的“道”和“道芷阳间行"的“道”都指取道、经过,意思相同。B项,“食顷,帘动"的“顷”指片刻,与文中加点的“顷"意思不同。C项,“刀刃若新发于硎”的“新"指刚刚,与文中加点的“新”意思相同。D项,“举天下之豪杰"的“举”指全、整个,与文中加点的“举"意思相同。)
12.C(“请求皇帝顾念以前与自己的约定”错误,从材料一可知,赵良嗣所说的“前日之约"是指与刘范、李奭、柔吉等人的约定,皇帝与赵良嗣没有约定。)
13.(1)等到将来功业成就,(我们)就辞官归隐,来表达本心,最初不是为了取得功名、寻求富贵的。(“俟”“挂冠谢事"徼”各1分,句意1分)
(2)假使没有(宋朝)收留张觉的事情,金人也很难立即发起(与宋朝的)战事,(那样的话)中华疆土就会恢复到以前的版图。(“使"收纳”“遽"各1分,句意1分)
14.赵翼不认同。(1分)他认为赵良嗣多次出使,尽心尽力为宋朝办事,与金国争议;(1分)且在收留张觉的事情上,他也为宋朝考虑,反复恳切地劝阻,故不应将其归入《奸臣传》。(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赵良嗣,本是燕人马植,世代是辽国的大族。政和初年,童贯出使,经过卢沟,马植在晚上去见童贯的侍史,自称有灭燕的计策,因而得以拜见(童贯)。童贯和他交谈,认为他非常奇特,就和他一起坐车回来,把他的姓名改为李良嗣。(童贯)把他推荐给朝廷。宋徽宗召见他,询问他来的原因,他回答说:“辽国一定会灭亡,陛下挂念旧民遭受涂炭的痛苦,恢复中国从前的疆域,代替上天斥责他们,来整治伐乱,天子的军队一发出,(身陷辽境的旧民)一定会以茶酒相迎。万一金人得志,先发者控制人,后发者被人控制,事情就不能谋取了。”皇上赞许并采纳他的话,赐他姓赵,让他做秘书丞,图谋燕的计议从此开始。赵良嗣升为直龙图阁。
宣和二年二月,(赵良嗣)出使金国,见到金主阿骨打,商讨攻取燕、云。出使回来,(赵良嗣)升任徽猷阁待制。从此(他)出使传命达六七次,很能尽心尽力地婉言劝解,与金人争议,升为龙图阁直学士。(宋朝)得到燕山后,(赵良嗣)又被加授延康殿学士,官至光禄大夫。
赵良嗣说:“我从前在北国,和燕中豪杰刘范、李爽以及族兄马柔吉三人结义同心,想攻取幽、蓟后归于朝廷,在北极祠下洒酒,祈祷上天立下誓约,等到将来功业成就,(我们)就辞官归隐,来表达本心,最初不是为了取得功名、寻求富贵的。仰仗陛下的威势,现今的事情幸好成功了,回顾从前的誓言怎么能欺骗呢?希望准许我辞官,使我得以买田回家种地。"总共三次上书,(皇上)下诏不批准。不久朝廷接纳张觉,赵良嗣争辩说:“国家刚与金国结盟,这样做一定会失去金国的欢心,以后后悔都来不及。”(皇上)没有听从。
因此《宋史》本传中也说,(赵良嗣出使金国)往返六七次,很能尽心尽力地婉言劝解,与金人争议。假使没有(宋朝)收留张觉的事情,金人也很难立即发起(与宋朝的)战事,(那样的话)中华疆土就会恢复到以前的版图,赵良嗣也将放在《功臣传》中。可是张觉背叛金国来降之际,掌管国家大计的人贪图眼前利益而不了解长远计划,就轻易地招纳了他。赵良嗣反复恳切地争论这件事,认为失去强大邻国的欢心,以后后悔都来不及。然而整个朝廷糊里糊涂,最终没有听从,果然导致金兵得到借口,不只新得到的土地全部失去了,还导致皇帝被掳到北方去,国土沦丧。于是事后追究灾祸的开端,(赵良嗣)被判为极刑,已经算得上量刑不当,编修史书的人又把他归入《奸臣传》中与蔡京等人同列,绝对不是公允的评定了。
15.D(“以隐晦的表达方式"错,颔联和尾联表达的见解很直白。)
17.(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每空1分,添字、漏字、错字则该空不得分)
18.①来龙去脉②名垂后世③引人注目(每处1分,符合语境即可)
19.林家河声名显赫,那儿曾经出了个翰林,他在清朝嘉庆年间任职内阁中书,并且做过道光皇帝的老师。(4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
20.B(文中加点的“自然”指当然。A项,指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B项,指当然。C项,指不经人力干预。D项,指不局促,不呆板。)
21.①其实眼镜的发明很早②但其应用并不普及③早早地把书读完(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
22.只是古人还没把那种镜片类的东西称作眼镜,很可能是根据阿拉伯的读音写成“瑷魂"。(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那种”应调至“镜片类"前面;二是介词使用不当,可将“由于”改为“根据"。每修改正确一处2分,若有其他答案,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
23.【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两则标语谈的是立志与践行的问题。第一则标语强调了“志”与“智"、“言”与“行"的关系;第二则标语强调了“穷”“贱"时不可“变”“易"志向,阐述了“节操”和“志向"必须坚定的观点。由此可见,材料重在引导青年学子思考立志、守志与践行的问题。青年学子应当树立远大志向,明确理想目标,脚踏实地,积极行动,一步一个脚印,为理想目标而奋斗。对此,写作时,可以采用递进结构,从立志到实践,逐层深入展开论述。比如,首先可以谈论“立志”,或直接论述志向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或步步深入,从“是什么"的角度,阐述立志的内涵;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立志的意义;随后,反观现实中“躺平"的现象,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立志的具体做法,正反对比论证。此后,在过渡转换后说明立志更要实践,说明我们树立志向后,应该坚守志向,并从最实际、最可行的小目标开始,不断地为之努力,并不断地实现它、超越它,这样才会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参考立意】①志存高远,脚踏实地。②坚定志向,方能致远。③矢志不渝,为理想目标而奋斗。等等。
作文评分标准如下:
一、关于立意
高考语文作文的立意分为四个方面:立意正确、立意鲜明、立意深刻和立意新颖。
1.立意正确
2.立意鲜明
考生作文的立意必须集中、明确,不能什么都想说却什么都说不清楚;或者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立意分散、立意含糊,是作文的大忌。一篇1000字以内的作文,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集中、明确、鲜明的主旨对高考作文来说,不是一句空话,阅卷老师在紧张的阅卷环境中,首先抓的就是作文明确的立意。
3.立意深刻
高考作文的要求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其中的关键词是“本质”“内在关系"启发”,这就要求作文立意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要有深刻透彻的观点,发人深思。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得分一般不超过50分。
4.立意新颖
写作中要追求“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的境界,这就需要在立意上体现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套作,千篇一律。作文写得好,要“以识为主”,和现实结合,深入思考,展现自己独到的见识。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的新颖,不是违背材料主旨和主流价值观,特立独行,危言耸听,吸引人眼球,这样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