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3.05云南
浅论彝族哭丧调
文/杨登堂
绪论:
彝族的哭丧调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通常在丧葬仪式中使用,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追忆。这种音乐形式不仅是彝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彝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的哭丧调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其音域相对较窄,大致在七度或八度之内,调式特征多限于商、羽或两者调式混合,“角”音和“羽”两音音占据要位。这种音乐结构基本保持以乐句为单位的发展手法形成乐段,句首和句尾基本固定,中间变唱。节奏以前短后长的附点节奏型为主,符合彝族语言习惯;节拍不固定,跟随歌词多寡而有变化。每首歌多以一个呼喊性的语气词起腔,歌词形象、优美,具有很强的诗歌性。
在彝族的传统中,哭丧调通常由死者的亲朋好友演唱,主要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追忆。在演唱哭丧调时,人们会通过歌声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哭诉自己的苦楚和悲叹自己的苦难身世。这种音乐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哀思的方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彝族的哭丧调也反映了彝族人的生死观和宗教信仰。在彝族的传统中,“怕羞不怕死”的乐观生死观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掩盖了彝族人情感中隐藏的悲哀。因此,哭丧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彝族哭丧调
一、彝族哭丧调背景和意义:
1.产生背景:在彝族社会中,丧事过程和仪式性程序性的组成部分包括哭丧调。这个过程伴随着氏族社会的形成,特别是父系制时代兴起后的礼仪、典章和宴会宾客。从这个意义上说,彝族哭丧调是产生于原始时代,形成于彝族母系制到父系制确立的时代,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渊源。
2.意义:不同的民族在哭丧时表现出不同的音调和格式,具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含义。彝族哭丧的音律非常悲怆,从中流露出几分怨惜。哭丧歌没有固定的格式,都用诗一般的语言称赞死者的一生。对青壮年的哭丧歌听后更让人心碎。哭丧可以算是彝族的一绝,这些唱词充分表现了死者生前的坎坷艰辛,为生育抚养儿女所受的苦累。此举与其是为告慰死者,不如说是为了让后代了解、铭记前辈的恩德,履行孝子的义务。
此外,凡是前来吊丧的人都要哭丧,即使与死者素不相识、毫无感情的人也要哭,否则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和无情无义的人。通过听妇女们用悲怆的音调哭唱,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流泪。这种形式在彝族中很常见,是彝族苦难历史的体现,同时也展现出其民族特有的音乐艺术和文化价值。
彝族哭丧调的意义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承文化:哭丧调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哭丧调的传承,彝族人民得以保留和传承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哭丧过程中,人们会讲述死者的生平事迹,赞美他们的品德和功绩,从而让后代了解家族历史和民族文化。
2.表达情感:哭丧调是彝族人民表达悲痛和怀念之情的独特方式。通过哭丧调,人们可以尽情宣泄内心的悲痛和哀思,使情感得到释放和寄托。同时,哭丧调也是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慰藉、共同悼念逝者的方式,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
3.教育功能:哭丧调中包含了许多道德观念、家庭伦理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听哭丧调,年轻人可以接受到长辈们的教诲和引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在悼念逝者的过程中,人们也会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领悟人生的真谛。
4.艺术价值:彝族哭丧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音韵优美、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彝族人民的歌唱才华和音乐艺术。哭丧调的演唱形式多样,包括独唱、合唱、对唱等,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二、彝族哭丧调的表现形式:
1.清唱形式:这种哭丧调一般都是清唱,没有乐器伴奏,歌声压抑低沉,以表示自己的悲伤。
2.唱词多样化:散哭调唱词主要是叙述死者过去的事和自己对死者的追念。没有固定唱词,随人自己编,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哭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楚。
3.音律悲呛:雷波彝族哭丧的音律非常悲呛,从中流露出几分怨惜。
4.临场发挥:哭丧往往是自编的词句,临场发挥的效果极佳,不仅有板有眼,有腔有调,而且深情并茂,富有感染力。
5.情感真挚:对青少年的哭丧歌听后更让人心碎。
6.衬字运用:每一段开头和结尾及衬字都要唱成哭音的拖腔,使歌声压抑低沉。
7.歌喉婉转:腔调快慢不一,抑扬顿挫,歌喉婉转清脆,耐人寻味。
三、彝族哭嫁调的艺术价值
彝族哭嫁调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价值:哭嫁调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并世代相传、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它反映了彝族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承载了彝族丰富的历史、风俗、习惯、信仰等文化信息,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文化传承、人类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2.美学价值:哭嫁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情感真挚,歌词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它通过音乐和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对亲情的眷恋等复杂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3.社会价值:哭嫁调在彝族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维系家族、社区、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通过哭嫁调的传承和传播,彝族人民的家族观念、乡土情感和文化认同得以强化,彝族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增强。同时,哭嫁调也是彝族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4.精神价值:哭嫁调是彝族人民真挚情感的表达,它体现了彝族人民崇尚诚实、善良、勤劳、尊老爱幼等优秀品德的精神风貌。通过哭嫁调的演唱,彝族人民可以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宣泄情感,缓解压力,追求心灵的平衡与和谐。
5.教育价值:哭嫁调也是彝族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彝族社会中,妇女通常负责传承家族的历史和文化,而哭嫁调则是她们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哭嫁调的演唱,彝族妇女可以向下一代传授家族历史、传统习俗、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年轻一代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能够使年轻一代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6.人类学价值:哭嫁调还是研究彝族人类学的重要资料。通过哭嫁调的歌词和旋律,我们可以了解彝族人民在婚姻、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习俗和规范,探究彝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同时,哭嫁调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我们深入了解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7.语言学价值:哭嫁调是彝族语言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哭嫁调的歌词,我们可以了解彝族语言的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特点,探究彝族语言的演变和发展。同时,哭嫁调也是彝族与其他民族进行语言交流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彝族哭嫁调的艺术价值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内涵,还对维系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弘扬优秀品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哭嫁调的研究和挖掘,深入了解其内涵和价值,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彝族哭丧调的唱法
彝族哭丧调的唱法如下:
1.每句以节拍自由的呼喊性哭腔开始,然后以一个自由拖腔下行结束。
2.重复音型、二度和三度音程多次出现,音域跨度较窄。
3.旋律线的下行进行和#sol的尾音拖腔,烘托了强烈的悲痛情感。
4.音阶:彝族哭丧调通常使用五声音阶,以sol、la、do、re、mi为主,有时会加入降si。
5.节奏:哭丧调的节奏自由,不受固定节拍的限制,速度缓慢,常常使用连续的附点或切分音。
6.歌唱方式:彝族哭丧调采用独唱或群体合唱的方式,声音高亢、悲痛,充满情感。
7.歌词:哭丧调的歌词通常是由歌者即兴创作,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之情,有时也会涉及到家族史、传说等。
8.表现形式:哭丧调通常在丧事或祭祀活动中演唱,歌者边哭边唱,有时会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
哭丧调从人死到烧孝这个过程都要哭,在这里略举俩例:
(1)报恩调
小蜂细腰载深情,母亲之恩永记心。
一月孕育悄无声,儿身未觉母心知。
二月怀中儿渐长,母心喜悦倍牵挂。
三月胎动心更焦,心血如泉温儿身。
四月胎儿成形日,骨肉相连血脉通。
五月胎儿知阴阳,日照母身乐未央。
六月小儿初长成,吸母心血育儿身。
七月怀儿行千里,母身负重苦亦甘。
八月阴阳隔纸薄,母子相依命相连。
九月胎动母不安,母子分离痛在心。
十月怀胎期已满,儿出母腹降世间。
生儿育女恩如山,母死儿生赴黄泉。
生死相依爱无尽,十月怀胎苦累身。
留儿安睡干处地,湿处留身娘独享。
阿妈生我地间来,孩童初长鞋帮大。
日洗三盆汗如雨,三天九盆水波连。
日换包袱三四次,三天九回不曾嫌。
日喂儿浆一肚饱,三天九肚奶甘甜。
背烂三四新棉被,盖头盖破三小床。
不离不弃照料细,时刻随身携带身。
做活背儿不嫌累,出门山头背到尾。
路长背儿无休止,背到山头又水边。
河坝田地皆走过,家门背到山脚前。
你喂儿女受尽苦,你喂儿女醉如痴。
不觉儿女已长成,人间沧桑已阅尽。
天高地厚比不过,母恩如山深似海。
天长水长亦有尽,母情绵长比水深。
山高水深都不及,母爱深沉厚如山。
洪流滚滚落秧根,离别儿女泪满面。
黄泉路上别离苦,西方极乐再相见。
(2)沐浴调
1、
大儿小女到齐了,金井银井取琼浆。
金泉涓涓银泉绕,山巅之下皆其乡。
金泉三十六两六,银泉三十三两三。
金盆银盆皆已备,细花手巾也齐了。
热汤已备温如玉,金盆盛水洗尘寰。
银盆盛水净无瑕,疲惫尽去心神宽。
脚痛全无身清爽,福寿安康乐未央。
绣帕轻扬头上戴,戒指闪烁照人颜。
袍衣袍裤皆合身,舒适度日心悠然。
丝绸段带系足踝,绣鞋轻巧步履闲。
地脉龙神接我母,四则地神迎吾亲。
四代宗祖到面前,三代亡人也来迎。
阴间诸神皆已至,虔诚祈祷永平安。
祈求旺盛一堂香,一棵灯芯永庇佑。
2、
沐浴堂内水汽绕,收起梳秘上金桥,
行至桥头心迷惘,若想重逢梦中瞧。
桥上白玉宛如雪,心念交汇情意绕,
金水银桥你过过,没有过过奈何桥。
奈何桥下水奔波,桥又高来水又深。
金林深处藏幽径,银桥横跨奈何桥,
金水木桥漫步过,奈何桥上未曾扰。
奈何桥下水流急,水深桥高步难逃,
水深桥高莫惧怕,坚定前走能出头,
三魂妙妙引你路。儿女全孝在前头。
七魄忧忧福云神,报恩堂上照红方。
红绸飘飘引归途,七柱香火绕身绕,
灵牌指引慢行路,童男童女相送到。
金桥银桥皆可过,香炉茶酒祭前道,
儿女孝服相迎接,花树凉水慰寂寥。
接你接到孝家堂,孝家堂内留一宿,
沐浴全身舒广袖,洗尽尘世忧愁恼。
(3)家祭调
今日家祭感慨深,主祭附祭坐两旁,
三牲酒果堂前放,儿女子孙聚一堂。
大儿小女都来了,孝心满满来祭母,
孝服穿戴整整齐,四世同堂尽孝道。
孝家头上白花放,阴司使者引路行。
望乡台上望一望,儿女子孙泪两行。
孝子备齐祭品供,茶饭酒菜样样全。
鼓乐齐鸣声声响,果钱吊帛祭祖先。
不忘母亲养育恩,祭奠之余更感慨。
阿妈怀我十月长,一生下地哭数场。
娘为生我拼死战,阴阳之间薄如纸。
儿在母怀脱险境,母爱如山重千斤。
自小哺乳无断时,三天九次喂养频。
山高河深背负我,田边地角无处歇。
裹背裹得三床半,长布裹身护我身。
口口喂饭手打水,屎尿频频不离身。
阿妈为儿受尽苦,为女奔波劳累深。
阿妈今天离儿去,儿女灵前泪淋淋。
儿女成长恩情报,三年守孝表孝心。
自此一别无相见,梦里相逢叙别情。
父母深恩永难忘,哺育之恩记心头。
儿女孝心永不忘,祭祀不忘报母恩。
(4)竖白调
堂开启了白事来,恩情洒满你我心。
左手提着除三棒,右手提着迎魂坊。
头顶钱树聚宝瓶,今日报恩堂前栽。
栽下财树盼儿孙,此树盼你常祭拜。
儿女烧钱莫嫌少,纸钱焚于钱树下。
茶酒奠于庭前地,一切完备莫慌乱。
你上钱树心莫慌,头晕目眩请告知。
心中不慌神安定,烧香拜神请虔诚。
苍山高耸入云端,天高地厚情更长。
金树银树皆逊色,老母恩情最深重。
万山脚下望一望,万山台子十二磴,
一磴一磴请你登。望见钱树烧香纸
你上一磴望一望,给你路上有钱花,
请上二磴望一望,二蹬望见灵凤舞,
请上三磴望一望,三蹬茶酒已备齐。
请上四磴望一望,四蹬村中鱼塘在,
请上五磴望一望,五蹬钱树雪花飘。
请上六磴望一望,六蹬亲朋已聚首,
请上七磴望一望,七蹬三代披孝衣。
请上八磴望一望,八蹬四代同堂在,
请上九磴望一望,九蹬四代泪沾衣。
请上九磴望一望,十蹬四代都祭母,
请上九磴望一望,灯火到了望乡台。
十二磴上请下来,十二磴到十一磴,
火光万丈通天途,三代晚辈在等待。
十磴下到十磴来,四代宗祖领受礼,
十磴请下九磴来,阿祖阿奶都归来。
九磴请下八磴来,头顶三关接着你。
你下七磴心莫慌,披麻带孝接着你。
你下六磴稳稳来,后亲后戚接着你。
你下五磴慢慢来,本宗父子接着你。
你下四磴不用急,白合傲鱼朝贺你。
你下三磴闲着来,凤凰金鸡迎接你。
你下二磴闲悠来,敬茶敬酒敬给你。
你下一磴到头来,烧得钱纸莫闲少。
一磴一磴往下走,阿老阿奶领回来。
钱树之下莫嫌少,心诚则灵神自佑。
黑漆棺材为你备,白事之家等你歇。
报恩堂上安心睡,四代亡魂今安在?
领你领到棺材边,接你接到孝家门。
此夜堂中无眠意,儿女尽孝心方安。
(5)落白调
出丧了又落白了,出丧落白出门了,
隔下阳间去阴间,克了阴间要用钱,
你呢儿女都齐了,左手带给摇钱树,
右手带给聚宝瓶,阳间不在阴间在,
去到阴间要用钱,摇钱树上摇一摇,
你要穿衣吃饭了,聚宝瓶上摸一摸,
脚踏阴间地府门,吃不完呢用不尽。
给你拢好一堂香,一颗灯心给你点,
你去极乐世上克,极落世上过神仙。
(6)安堂调
阿母阿母孝期满,您的子嗣皆归来,
将您迎回故居堂,为您穿上新衣裳,
戴好彝绣花凉帽,穿好彝绣花布鞋,
丁郎刻木已做成,为您供奉祖公位,
共享祖公一炷香,同受三代一炉纸,
历代先祖聚一堂,论资排辈有您席,
祖公堂上留您位。逢年过节供奉您,
月半为您烧大包,祖公堂上受儿拜。
愿您庇佑您儿孙,吉祥富贵五谷丰。
儿孙世代为高官,光耀门楣出贵人。
五、研究方向
彝族哭丧调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音乐特征的传统文化现象。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
1.音乐风格与结构:研究彝族哭丧调的音乐风格,包括旋律、节奏、音阶、调式等方面的特征,以及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族群之间的差异。同时,可以探讨哭丧调的结构特点,如曲式、乐句、乐段等方面的规律。
2.文化背景与功能:分析彝族哭丧调所处的文化背景,如彝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哭丧调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可以研究哭丧调在彝族文化中的功能和作用,例如它是如何传达和强化族群认同的,以及在彝族人的生命周期和丧葬仪式中扮演的角色。
4.跨文化比较:将彝族哭丧调与其他民族或文化的哀悼仪式音乐进行比较,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情感表达方式和丧葬仪式习俗。
5.口头传统与叙事:研究彝族哭丧调中的口头传统和叙事元素,如歌词内容、故事情节、历史事件等,以了解彝族人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7.创新与发展:探索如何在保持彝族哭丧调的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观念。例如,可以通过与其他音乐形式的融合、创作新的哭丧调曲目、推广彝族哭丧调的表演艺术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8.实地考察与田野调查:深入彝族地区的农村或部落,通过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的方式,收集彝族哭丧调的原始资料和一手数据。可以与当地的彝族歌手、传承人进行交流和学习,了解他们对于哭丧调的看法和经验,以及他们在传承和发展哭丧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9.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搜集和整理关于彝族哭丧调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学术论文、民族志等。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彝族哭丧调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学术研究现状。
10.跨地域比较研究:将不同地区、不同彝族分支的哭丧调进行比较研究,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这种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彝族哭丧调的地域性和多样性,以及它们在历史演变和文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
六、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彝族哭丧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文化多样性的消减,许多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逐渐被淡化或遗忘。因此,对于彝族哭丧调的传承发展,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以保护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教育是传承发展的关键。通过在学校教育中加入彝族哭丧调的课程,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掌握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演出活动等方式,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和文化素养。
总之,彝族哭丧调的传承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