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总有人在刻意把脚步放慢。63岁的陈阿姨,在贵阳开着一家衣物洗烫店,始终保留着慢生活的轨迹。从业32年,什么脏衣服、破衣服只要经陈阿姨的手,都会重新焕发光彩。她的顾客们都亲切地称她的店为“衣服疑难杂症专治店”。
为周边居民洗洗烫烫,缝缝补补,是陈阿姨每天的工作日常。虽然叫洗烫店,但陈阿姨改造衣服,那可谓是一绝。裙子改成马甲,连体睡衣改成分体睡衣,衣服改成裤子,就算是用布料做一套衣服,对于陈阿姨来说,都不在话下。陈阿姨可以说是洗烫界最会做裁缝的,裁缝界最会洗烫的,一双“火眼金睛”,练就得炉火纯青。
伊莉莎博洁洗烫店老板陈琴:顾客只用说要什么款式,不用量尺寸,我就能知道他的尺码。
改衣服离不开缝纫机,但在满是电机缝纫机的时代,63岁的陈阿姨仍然忠爱着上世纪的老式缝纫机。用坏了重新再买,这已经是她买过的第三台了。
伊莉莎博洁洗烫店老板陈琴:这台机器100块钱,是89年的时候买的。
年轻时候的陈阿姨,从没想过会开一家洗烫店。时光回溯到1982年,当时的她还是一名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五分之差,让她止步校园,而她的命运也在这一年发生了改变。没考上大学,只能想办法谋一个营生,于是,她从老家毕节来到了贵阳。
伊莉莎博洁洗烫店老板陈琴:认识我老公的时候,他说,我聪明,在乡下可惜了。于是,我凭借一本1块6毛钱的服装裁剪书自学剪裁。
那本1块6毛钱的服装裁剪书,开启了陈阿姨的打工之路。
伊莉莎博洁洗烫店老板陈琴:我来到贵阳的时候,在我舅妈的工厂免费做衣服,后来在市西路服装厂工作。
后又因种种原因,她跟随爱人去到了化工厂,当起了临时工。化工厂倒闭,陈阿姨的爱人被迫下岗,陈阿姨的工作也不复存在。与其继续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于是,陈阿姨的第一个干洗店开业了。
伊莉莎博洁洗烫店老板陈琴:1996年,我一边开服装店,一边开干洗店。
在清洗衣服时,陈阿姨总是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衣物的分类、清洗到熨烫,每一个环节,她都力图做到尽善尽美。她凭借着自己的一双巧手,从最初的简陋小店,做到周边居民信赖的服务站点。虽然中途遇到过店铺拆迁,重新选址开业。但是,她始终凭借着精湛技艺和优质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
伊莉莎博洁洗烫店老板陈琴:客人口口相传,经常有顾客开着车子来找我洗衣服,说我这儿是老渍洗得掉,新渍也洗得掉,他们给我的店取名为“衣服疑难杂症专治店”。
多年来,陈阿姨赢得了顾客的一致好评。许多老顾客还与她建立了深厚情谊。渐渐地,顾客不仅是因为她的手艺而来,更是被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三十多年来,陈阿姨见证了行业的变迁与发展,而她的小店也与时俱进,集传统缝纫与现代洗衣为一体,服务更加多元化。虽然洗烫店是越做越好了,但最让她遗憾的就是这门手艺,没有人可以传承。
伊莉莎博洁洗烫店老板陈琴:顺其自然,我们开过家庭会议过的,但我家那两个孩子都不喜欢这一行。
对于未来,陈阿姨也没有过多打算,一切都以顺其自然为好。虽然已不再年轻,但每天的工作让她充实而又快乐。
伊莉莎博洁洗烫店老板陈琴:我没想过多少岁就放弃这行,身体好就继续做,干不动就不干了。这份工作既锻炼身体,又有一点收入,何乐而不为。